Workflow
从“合规答卷”到“价值引擎” ESG评级冲A竞速赛升温
中国证券报·2025-08-17 22:06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 北京市朝阳区对在国内外主流ESG评级中获得A级及以上级别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1] - 上海、深圳、苏州、厦门、邯郸、天津等地近两年也发布了ESG相关部署和激励政策 [4] - 除资金奖励外,地方政府可在企业培育、评优推荐、税收优惠、招投标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激励措施 [10] ESG评级标准与分布 - 国内外主流ESG评级包括MSCI、标普CSA、CDP、晨星Sustainalytics、EcoVadis等国际机构,以及中证指数、国证指数、商道融绿、中诚信绿金等本土机构 [1] - 商道融绿将评级划分为A+到D共十级,A+和A级代表优秀的ESG综合管理水平,过去三年未出现或仅出现个别轻微风险事件 [2] - 截至2024年底,沪市共有342家上市公司被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0家公司获得等级提升,10家公司评级跃升2-3个等级,8家公司获得AAA级 [2] - 截至5月底,22%的沪市上市公司中证ESG评级较上年同期实现上升,超七成获得AAA-BB级,两成获得AAA-A级 [2] A级企业特征与行业分布 - A级企业呈现高增长、高附加值、低污染特征 [1][3] - MSCI数据显示AA级与AAA级企业占比从2020年1.4%大幅提升至2024年8.9% [3] - 高评级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消费与科技行业 [3] - 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公司ESG评级提升动能强劲,计算机、电子领域企业表现突出 [3] - 按照申万行业分类,ESG平均得分高的行业主要包括银行、公用事业、非银金融等 [3] 企业挑战与改进方向 - 企业在信息披露质量、治理架构、数据治理方面存在短板 [5] - 部分企业未开展气候情景分析、缺乏量化目标、未盘查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情况 [5] - 披露技巧需提升,部分企业仅提及政策制度而无具体执行情况描述 [5] - 企业现有制度流程多未针对ESG议题单独设计,员工缺乏碳核算相关经验与技能 [5] - 2025年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中开展ESG鉴证、审验的比例不足5% [5] - 碳排放数据未经第三方验证或核查,CDP评级无法达到A级 [5] 评级体系差异与问题 - 不同评级机构对A级的定义存在差异,达到该级别的难度也不同 [2] - 国内外评级机构在评级理念与指标体系设计上存在分歧,评级结果相互"打架" [6] - 国际机构的ESG评级方法和逻辑在评估中国企业时适用性有限 [6] - A股上市公司关注的乡村振兴等议题在国际ESG评级体系中权重占比较低 [6] - 市场缺乏统一、清晰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导致数据口径不一、质量参差 [7] 提升路径与建议 - 企业应采用"以管理提升为核心、信息披露为手段、ESG评级结果为目标"的策略 [8] - 关注国际前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在碳排放、绿色技术方面领先市场 [8] - 境内外评级机构应提升ESG评级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优化评级生态 [8] - 国际ESG评级机构应重点提升对中国市场的覆盖率,国内机构应重点增强独立性 [8] - 监管部门应持续完善出台切合中国实际的ESG信披指引,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和规范 [9] - 政策除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鼓励外,还应关注企业在ESG改进、低碳发展等层面的投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