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搜索文档
一锤定音:车企老总为何纷纷拜访华为掌门人任正非
搜狐财经· 2025-08-13 01:36
车企与华为合作动态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与总经理赵非拜访华为任正非,围绕产业竞争态势和未来格局进行交流,任正非对长安汽车和阿维塔品牌提出指导性意见 [1] -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拜访任正非,就趋势、营销创新、客户洞察等议题交流,期待双方合作项目首款产品尽快上市 [3] - 阿维塔科技斥资115亿元购买华为子公司引望10%股权,联合团队近千人入驻阿维塔重庆总部,首款联合产品预计2025年下半年推出 [7] - 广汽与华为合作品牌"华望"首款车型将于2026年面世,定位30万级高端市场,产品定义由华为主导 [7][9] - 广汽埃安计划对华望汽车进行股权投资,持股比例不超过30%,广汽旗下其他品牌也在酝酿与华为合作 [9] 合作模式与战略意义 - 华为坚持不参股车企,仅提供技术支持,如阿维塔初期有上千名华为工程师提供智能驾驶算法和智能座舱等部件 [5] - 华为为车企提供完整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多方面 [11] - 合作使车企获得华为技术支持和全球渠道资源,双方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深度协同 [13] - 华为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方面的能力可帮助车企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 [13] 行业发展趋势 - 汽车与科技融合加速,车企通过与华为等科技巨头合作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实现内涵式增长 [5] - 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传统车企面临技术迭代快等挑战 [9] - 华为在芯片、5G通信等技术领域的优势使其成为车企智能化转型的理想合作伙伴 [9][11] - 车企与华为的合作将提升整个汽车产业链效率和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选择 [13]
VLA:何时大规模落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3 01:33
VLA技术发展现状 - 理想i8成为首款搭载VLA司机大模型的车型,主打"像家人一样懂你"的辅助驾驶体验 [2] - 博世认为VLA短期难以落地,坚持投入一段式端到端技术,因多模态对齐和数据训练困难 [2] - 行业对VLA落地时间存在分歧,乐观预测2025年为元年,保守估计需3-5年技术成熟 [2][12][13] 技术路线对比 - 模块化端到端保留部分人工设计接口,存在感知与决策衔接难题 [2] - 一段式端到端采用全局优化模型,特斯拉FSD V12代码量从30万行缩减至2000行 [4] - VLA通过思维链实现可解释性决策,在潮汐车道等复杂场景表现优于传统端到端 [4][5] - VLA单日可完成30万公里仿真测试,显著降低实车数据依赖 [5] 技术演进路径 - 行业主流从端到端+VLM双系统转向VLA原生融合架构 [6] - 端到端+VLM需同步处理TB级视频流与百亿参数模型,车载算力紧张 [6] - VLA通过对比学习实现多模态特征对齐,仿真复现率达99.9% [7] - 理想汽车通过端到端+VLM升级至VLA架构,实现空间理解等四大能力 [5] 算力与芯片挑战 - 当前智驾芯片算力不足,英伟达Orin(254TOPS)不支持语言模型直接运行 [9] - 英伟达Thor芯片实际算力缩水,基础版仅300TOPS [9] - VLA低速自动驾驶需10赫兹运行频率,高速需20赫兹 [9] - 车企加速自研芯片:理想马赫100计划2026量产,特斯拉AI 5算力或达2500TOPS [11] 落地时间表 - 短期(2025-2026):特定场景如高速路/封闭园区应用 [14] - 中期(2027-2029):算力达2000TOPS时覆盖城市全场景,接管率或低于0.01次/公里 [14] - 长期(2030年后):光计算架构+脑机接口实现类人直觉决策 [14] - 需突破多模态对齐、训练效率、芯片能效比等关键技术 [14]
朱华荣、尹同跃、冯兴亚、项兴初……为何大佬们密集“捧”华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3 01:26
华为乾崑智驾业务进展 -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汽车突破100万辆 [1] - 该系统覆盖22款不同价位的合作车型 [1] 车企合作动态 - 奇瑞与华为共同启动智界品牌2.0 投资超100亿元 研发团队扩至5000人 成立独立新能源公司 [3] - 一汽奥迪与华为联合推出A5L及Q6L e-tron家族 奥迪成为首个与华为乾崑深度合作的国际豪华品牌 [3] - 长安汽车高层与华为交流产业竞争态势 预示合作拓展 [5] - 广汽集团依托"广汽制造+华为智能"协同优势冲击高端市场 列为"番禺行动"改革关键环节 [7] - 江汽集团将尊界品牌作为科技转型核心引擎 [7] - 长城汽车与华为建立紧密合作网络 覆盖营销、智能座舱及车载解决方案 [8] 合作模式与资本联动 - 华为在部分合作中主导战略决策 如奇瑞智界由华为全链路管理 奇瑞全力配合 [11] - 华为车BU独立公司"引望"完成股权调整 华为持股降至80% 新增阿维塔科技与赛力斯各持股10% [11] - 引望董事会由华为徐直军任董事长 余承东与长安汽车朱华荣任副董事长 [11] 技术赋能与行业影响 - 华为技术加持提升车企产品竞争力与业绩 赛力斯合作后市值从150亿元升至2100亿元 [9] - 行业竞争加剧 车企需比拼技术、产品及服务 华为提供背书与技术支持 [9] - 合作基于车企制造及渠道优势与华为智能驾驶、座舱技术 实现资源共享与市场共同推动 [11]
AI正在重构高阶辅助驾驶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3 01:11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高阶辅助驾驶从“辅助”向“自主”跨越的核心驱动力,并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技术内核与竞争格局 [2] - AI对高阶辅助驾驶的赋能将沿着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供应链自主的路径,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未来演进 [2] AI技术赋能与演进 - 高阶辅助驾驶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对复杂路况的精准感知与快速决策 [3] - 2024年,L2及以上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已能应对70%以上的结构化道路场景 [3] - 2024年国内新上市车型中,L2及以上级别辅助驾驶系统装备率已达11%,显示其正从高端配置向主流市场普及 [3] - 端到端技术架构基于深度学习,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将感知规控等模块深度融合,提供高效拟人的驾驶行为输出 [4] - 车企正将大语言模型、VLM及VLA模型应用于高阶辅助驾驶,以提升场景推理能力和性能上限 [4] - AI模型对“长尾场景”的泛化能力不足,在突发极端天气等复杂场景下仍需驾驶员接管 [4] - 短期内,推理大模型上车将成为关键突破口,多模态、高参数量的推理模型将提升系统对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 [5] - 大模型对算力的高要求将造成市场分化,高端车型将搭载完整功能,价格敏感型车型可能仅开放部分高阶功能 [5] - 中长期来看,随着算法安全性、伦理规则及量子计算等技术的成熟,高阶辅助驾驶将逐步逼近全场景自动化 [5] - 预测到2030年,中国轻型车市场超过65%的新车将配备L2级以上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5] 产业链协同与变革 - 消费者对智能功能的需求攀升与终端市场价格战,催生了“硬件标准化+软件差异化”的产业协同模式 [6] - 高阶辅助驾驶的硬件标准化可依托传统汽车供应链,而软件层面的开发迭代催生出新型的供应链模式 [6] - 大模型的迭代需要大规模的车端数据训练,用户数据对主机厂和软件供应商具有重要意义 [6] - 软件迭代速率迅速,需要构建用户、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更高效及时的传递链路 [6] -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核心传感器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锐减,例如禾赛、速腾等企业将激光雷达成本较2020年降低70%以上 [7] - 在标准化硬件基础上,主机厂与供应商通过算法迭代打造独特优势,例如融合毫米波雷达数据与视觉图像以提升雨雾天气下的识别准确率 [7] - 产业链从“买卖关系”转向“技术协同”,形成“数据-模型-体验”的正向循环,可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技术落地速度 [7] - 在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高阶辅助驾驶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共识,国产替代在芯片、激光雷达等多个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7] - 部分核心部件仍需突破,例如用于高阶辅助驾驶的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依然依赖全球供应链,高精度惯导系统的进口依存度偏高 [8]
创维数字股价微涨0.17% 股东户数连续3期下降
金融界· 2025-08-12 16:30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2日15时,创维数字股价报11.77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17% [1] - 当日成交额1.39亿元,振幅1.45%,换手率1.07% [1] 业务进展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通信设备、物联网等领域,是深成500成分股之一 [1] - 旗下创维汽车智能成功获得广汽集团两款车型的智能座舱中控屏项目定点 [1] 股东结构 - 股东户数连续3期下降,截至8月10日为82189户,较7月31日减少2032户,降幅2.41% [1] - 8月11日两融余额为4.33亿元,较前期减少17.89% [1] 资金流向 - 8月12日主力资金净流出858.55万元 [1] - 近5日累计净流出3704.49万元 [1]
理想汽车的VLA“长征”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1:05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通过自研VLA司机大模型践行长期主义哲学,选择技术难度更高但壁垒更深的路径,而非行业普遍采用的"短平快"端到端方案 [2][4][7] - VLA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机器理解驾驶逻辑的本质突破,目标是达到人类驾驶安全水平的10倍(600万公里/次事故)[9][16] - 公司构建了数据、算法、算力、工程四位一体的技术护城河,包括43亿公里辅助驾驶数据积累和4000万公里仿真测试里程 [18][19][26] - 市场验证显示智能驾驶已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30万以上车型AD Max交付占比达75.4%-84.6%,试驾满意度92% [13][15] 技术路线选择 - 行业现状:端到端+VLM架构遭遇性能瓶颈,训练数据超1000万Clips后增长缓慢,实车测试无法覆盖极端场景 [6] - 理想批判:端到端模型被比喻为"猴子开车",仅模仿行为不具逻辑思维,短期技术≠真正智能 [7][20] - 战略转向:推翻现有架构自研VLA,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思维涌现",理解"为何这样做"而非"能做什么" [7][16][20] VLA技术优势 - 安全性能:当前辅助驾驶事故率350-400万公里/次,目标提升至600万公里/次(人类水平60万公里/次)[9] - 个性化体验:通过Face ID识别家庭成员自动切换驾驶风格,实现"车越开越像主人"的进化能力 [9] - 效率革命:仿真测试单日峰值30万公里,2025年上半年累计超4000万公里,成本仅为实车测试的10% [10][19] 技术攻坚细节 - 数据体系:累计43亿公里辅助驾驶里程,12亿公里有效回传数据,严格筛选"老司机数据"剔除25%不合规行为 [18] - 算法突破:采用CoT思维链实时显示决策逻辑,解决端到端"无脑执行"痛点;Diffusion推理步骤从10步压缩至2步 [20][24] - 算力优化:Thor芯片实现700TOPS有效算力,通过QAT量化训练将参数转为INT8/FP8;32B云端大模型蒸馏至3.2B车端模型 [24] - 工程能力:自研4B MoE混合专家架构,轨迹生成时延仅15毫秒,兼容Orin X和Thor芯片打破"芯片歧视链" [21][24][26] 市场验证与目标 - 用户数据:智能驾驶试驾率72.4%,满意度92%;30万/40万以上车型AD Max交付占比75.4%/84.6% [13] - 阶段目标:2025年底MPI接管里程达400-500km,2026年目标1000km以实现"VLA的ChatGPT时刻" [15] - 技术愿景:VLA架构将延续至机器人时代,比端到端更具长期潜力,符合人类智能发展规律 [34] 价值观与挑战 - 安全原则:即便走错路也不执行危险纠正动作,初期接受功能保守(如地库限速10km/h)换取安全冗余 [28][31][33] - 交互难题:需解决复杂指令的"通识门槛"和权责模糊问题,如闲聊可能误触发操控指令 [30] - 行业质疑:坚持安全优先、有效算力至上、用户共建迭代三大原则应对参数竞赛质疑 [34]
特斯拉(TSLA):深度研究系列(1):山雨欲来风满楼:站在Robotaxi商业模式跑通前夜理解特斯拉车企转型AI公司的变革
中泰证券· 2025-08-12 09:41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5]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 7/84 9/154 5亿美元 对应PE分别为191 0/125 3/68 8 [8] 核心观点 - 特斯拉正从汽车制造商向AI企业转型 近30%新增CapEX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 [8] - 智能驾驶业务(FSD/Robotaxi)是当前最重要的环节 估值逻辑转变为"技术突破→新商业模式→新现金流→提升PE" [8] - 整车销售和储能业务作为现金牛支撑转型 通过平台共享和产线优化深挖潜力 [8] - 机器人业务着眼远期成长 但当前市值计价不充分 [8] 业务转型分析 智能化转型 - 2Q24起股价与汽车交付量出现背离 显示市场认知从整车制造向AI公司转变 [8] - AI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达61 7亿美元 占季度CapEX的29% [8][44] - 形成Cortex数据中心和Dojo超算等AI成果 训练算力达等效12万张H100 GPU [45][48] 智能驾驶业务 - FSD累计行驶里程达45亿英里 事故间隔里程669万英里显著优于人类 [62][64] - 软件架构完成v12端到端转型 正向无监督版升级 已在北美全量推送 [78][89][93] - 商业模式包括FSD订阅(北美8000美元买断/99美元月费)、Robotaxi和软件授权 [104][107] 传统业务调整 - 全球汽车产能连续8个季度维持在235万辆 无新增工厂投资 [49][52] - 车型平台收敛 取消Cybercab共平台廉价车转为与Model Y共享平台 [8] - 储能业务毛利率超30% 成为重要利润来源 [8]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90 2/1294 9/1614 8亿美元 增速+1 4%/+30 8%/+24 7% [8] - 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速-21 5%/+52 5%/+82 0% [8] - 当前PE-ttm达167 5 显著高于传统车企15倍上限 [32][34] 行业影响 - 特斯拉突破传统车企估值范式 带动新势力采用PS估值方式 [33][37] - 技术路线引领行业 国产车企跟进端到端架构和硬件降本趋势 [75][96] - 开创"软件定义汽车"新模式 智驾系统渗透率持续提升 [100][104]
智能汽车ETF(159889)涨超1.0%,行业聚焦电动智能化增量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07:09
行业趋势 - 智能汽车行业中长期维度关注自主崛起和电动智能趋势下增量零部件机遇 [1] - 电动智能化背景下自主品牌车企全球地位提升 主要包括传统车企积极转型 新势力品牌及科技企业转型车企三类企业 [1] - 2025年预计更多搭载激光雷达 域控制器 具备L2+级别车型量产 L3高阶智能驾驶进入元年时刻 [1] - 增量零部件围绕数据流(传感器 域控制器等)和能源流(动力电池 电驱动系统等)两条主线发展 [1] - 行业总量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预计未来20年维持2%年化复合增速 [1] - 2025年新能源车型销量有望超1550万辆 同比增长超25% [1] 产品特征 - 智能汽车ETF(159889)跟踪CS智汽车指数(930721)[1] - 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涉及智能驾驶 车联网等相关技术与服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1] - 指数成分股主要覆盖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 [1] - 指数能够有效表征智能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发展状况 [1]
新华时评丨携手维护全球发展“共赢链”
新华网· 2025-08-12 06:37
链博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于7月16日开幕 吸引12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 [1] - 链博会国际化水平更高 链式逻辑更清晰 创新引领更突出 [1] - 设置先进制造链 清洁能源链 智能汽车链 数字科技链 健康生活链 绿色农业链六大展区 [1] 参展企业与合作 - 空客 英伟达 施耐德等行业巨头首次参展 展示产供链融合互补成果 [2] - 医疗 健康 餐饮 化妆品等行业全球头部企业带来最新产品和服务 [2]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链博会规模大 体现中国对创新的支持 [2] 全球供应链发展历程 - 全球供应链管理概念于1982年由英国分析师提出 [2] - 1970年以来全球GDP总量增长三倍以上 贸易占GDP比重翻番 [2] -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产业分工格局 [2] 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 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导致全球产供链稳定受威胁 [3] - 部分国家"脱钩断链"导致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 [3] - 制造业企业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策略 [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新能源汽车发展拓宽产业链上下游领域 [3] - 催生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超长产业链条 [3] - 通过智能汽车零部件规模化应用赋能低空出行和人形机器人产业 [3] 中国的供应链地位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 [4] -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门类的国家 [4]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 [4]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 - 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 [4] - 以超大市场规模和高效创新能力为全球企业提供投资空间 [4] - 持续打造开放 稳定 友善的投资营商环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