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靴

搜索文档
“鸟”塌房,伯希和要摆脱“平替”身份
36氪· 2025-09-29 04:47
最近,始祖鸟因一场备受争议的"烟花秀"品牌活动在舆论场上"扑了个大街",形象受损。然而这却让被称为"始祖鸟平替"的国产户外品牌伯希和迎来了机 会。后者已默默启动了港股IPO的进程。 这个创立于2012年的北京品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22年,伯希和在天猫"双11"户外品牌销售榜上还排在第17位。 但转折点恰恰出现在2022年之后,伯希和仿佛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进入发展快车道。 图源:伯希和官网 伯希和的快速扩张体现在几个关键维度:其门店网络在近两年迅速铺开,从2022年的39家激增至去年的146家;在资本层面,融资进程也明显加快,先后 于2023年完成4900万元A轮融资,并在2024年完成高达2.88亿元的B轮融资;市场声量上,则在去年签约演员成毅为品牌代言人,成功切入流量赛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受益于品牌知名度的持续提升,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伯希和已跻身中国内地三大国产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之列,市场份额 达到5.2%。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表示,前两年还不知道伯希和,因为偶像成毅代言了伯希和,才认识并最终选择了这个品牌。 那么,这个品牌究竟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的? ...
“鸟”塌房,伯希和要摆脱“平替”身份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9 03:50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国产户外品牌通过精准定位"始祖鸟平替"策略实现高速增长 以高端技术普及者角色通过产品堆料建立专业信任 以极致性价比锚定大众市场 结合阶梯式营销和资本助力快速崛起[3][5][14] -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优于行业巨头 2024年毛利率达59.6% 经调整净利率17.2% 核心优势在于供应链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16][18][20] - 公司面临品牌文化争议和产品结构单一挑战 正通过高端化转型、渠道拓展和供应链垂直整合寻求突破[24][26][29]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3.78亿元增长至2024年17.66亿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16%[12] - 净利润从2022年2431万元增长至2024年2.83亿元 三年增长超10倍[12] - 毛利率持续提升 从2022年54.3%升至2024年59.6%[12][16]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2年1.2亿元增至2024年5.87亿元 其中2024年广告推广费用同比增长104%[12] 市场地位与增长驱动 - 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位列中国内地三大国产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 市场份额5.2%[5] - 门店数量从2022年39家激增至2024年146家 线下渠道快速扩张[5][26] - 2023年签约顶流明星成毅实现破圈 官宣代言后14小时全平台GMV突破6000万元[10][12] - 融资进程加速 2023年完成4900万元A轮融资 2024年完成2.88亿元B轮融资 2025年3月获腾讯3亿元增资 估值达28亿元[5][14] 产品与定价策略 - 采用"平替"策略 经典冲锋衣定价约500元 仅为始祖鸟同类产品十分之一[6][9] - 将Recco救援技术用于售价850元冲锋衣 而该技术通常用于3000元以上产品[6] - 服装产品占收入比重从2022年80.7%升至2024年91.1% 产品结构高度集中[24] - 2025年推出高端巅峰系列 连体羽绒服定价12800元 登山靴5600元 帐篷3万元[29] 成本控制优势 - 通过大规模生产订单将基础款上衣加工费压缩至几十元水平 远低于国际品牌400元左右的单件加工成本[18] - 销售成本占总收入比例从2022年45.7%下降至2024年40.4%[20] - 采用集中采购和深度供应商合作策略 部分产品使用自主研发或高性价比面料[18] 渠道与品牌建设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87.5%降至2024年76.5% 但仍是绝对主力 2024年线上收入13.51亿元[26] - 计划在一线城市开设大型旗舰店 打造产品展示、文化体验与社群互动复合空间[26] - 通过组织线下徒步、露营等活动培育专业社群 构建用户忠诚度[28] - 面临品牌名称争议 官网将品牌叙事改为"伯牙抚琴故事"相关表述[2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2024年国内户外运动消费规模增幅近40% 行业尚未形成绝对龙头[33] - 高端产品市场接受度有限 北极星PRO系列冲锋衣从2800元降至2200元 雪壳冲锋衣从1250元降至980元[31] - 需要平衡向下保持性价比优势不被竞品稀释和向上建立专业认知的双重挑战[33]
户外乏力,芯片难扛?26年户外老品牌探路者业绩失速
搜狐财经· 2025-09-18 10:0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53亿元同比下降7.82% 归母净利润2009.41万元同比大幅缩水76.5% 扣非归母净利润1575.53万元降幅达80.62%[3] - 创2021年确立双主业后首次中报营收净利双降 归母净利润规模处于历史同期倒数第四[3] - 户外业务收入5.38亿元同比减少10.51% 芯片业务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7.40%但增速较上年同期590.93%大幅回落[3] 芯片业务子公司表现 - 北京芯能上半年营收142.05万元净利润亏损3028.37万元[4][5] - G2Touch营收9011.72万元较上年同期9406.26万元下滑 净利润935.69万元同比骤降80.23%[4][5] - 芯片业务受汇率波动导致汇兑损益大幅变动 但核心子公司持续亏损及增速下滑使该业务从增长引擎转为业绩拖累[5] 定增计划争议 - 公司抛出19.3亿元定增计划由实控人李明全额包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6] - 截至2025年6月末货币资金8.27亿元同比近翻倍 叠加交易性金融资产类现金储备近10亿元 短期借款仅1000万元资产负债率20.55%[6][7] - 定增规模超2024年全年总营收 实控人定增价格7.28元/股显著低于市价9.26元/股引发股权稀释及利益输送质疑[7] 战略转型与行业背景 - 公司2021年由芯片行业人士李明接手后确立户外+芯片双主业路径[8] - 2020年公司录得上市最大亏损2.75亿元 原控制人盛发强夫妇于2021年让出控制权[8] - 2021年后国内户外市场爆发 但公司因分心布局芯片业务错失行业风口 逐步脱离第一梯队[9] 业务融合尝试 - 公司在2025年秋冬订货会发布下肢外骨骼、智能滑雪头盔等智能户外装备 尝试将户外产品与自研芯片技术融合[9] - 重点深化智能装备与芯片技术结合 但技术成熟度、产品融合度及市场接受度仍存不确定性[9]
从群众赛事看见群众力量(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01 22:36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兴起背景 -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呈现广泛参与性特点 包括广覆盖和低门槛 赛事不严格按竞赛规程 让更多体育爱好者参与[1] -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门槛时 体育从可选消费升级为日常需求 群众对体育需求越来越旺盛[2]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 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为赛事提供基础设施支持[3] 体育消费与产业带动效应 - 户外运动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增幅近40% 冲锋衣 骑行服 登山靴等体育用品受追捧[2] - 苏超前六轮比赛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 同比增长42.7% 带动住宿 餐饮 旅游等行业增收[2] - 体育赛事下沉涵养乡风文明 票根经济以体育为支点 形成体育+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功能[2] 赛事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 国家体育总局构建3831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 包括全运会群众赛事 全国全民健身大赛 社区运动会等[4] - 体系包含8项全国性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 足球 篮球 排球等群众三大球赛事 以及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4] - 通过将场地建在群众身边 活动办在群众身边 形成全项目覆盖 全人群参与 全社会共享的竞赛体系[4] 社会价值与经济动能 - 群众赛事让普通百姓成为赛场主角 包括小店主 外卖小哥 鱼塘老板 挖掘机手等职业人群[4] - 赛事产生我参与我快乐的效应 健其身悦其心 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1] - 体育热情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动力源泉 通过挖掘群众力量为各项事业提供不竭动力[3][5]
【新华财经调查】安踏布局“买买买”战略 模式是否可持续?
新华财经· 2025-06-25 13:15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体育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本土运动品牌向品牌化、高端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之一,经常锻炼人口达5.4亿,人均体育消费支出3068元,较疫情前增长57% [10] - 体育产业预计到2035年实现7万亿市场规模,占GDP比重突破2.5% [10] 安踏体育的发展战略 - 安踏通过"买买买"战略进行国际并购,从区域性企业成长为全球体育用品行业重要参与者 [1] - 2025年完成对德国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的收购,基础对价2.9亿美元,任命姚剑为品牌总裁 [2] - 2009年以3.3亿元收购FILA中国业务,现已成为业绩增长重要引擎,2025年一季度FILA品牌零售金额录得高单位数增长 [4] 安踏体育的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3.58%至708.3亿元,首次突破700亿元 [3] - 加上控股的亚玛芬体育,两个品牌营收之和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球第三家千亿级体育用品集团 [3] - 2025年一季度其他品牌(包括迪桑特、可隆等)合计流水增长接近70%,表现超预期 [3] 安踏的多品牌矩阵 - 通过收购和合资引入多个国际品牌,包括FILA、迪桑特、可隆体育等,覆盖从大众到高端全方位市场 [4][5] - 对亚玛芬体育保留各品牌独特调性,同时借助安踏中国渠道优势加速扩张,2023年亚玛芬估值超100亿美元 [4] - 狼爪品牌在专业户外有12%份额,收购有利于加强户外品类布局 [2] 行业竞争格局与挑战 - 行业面临增长放缓、利润率下行、国际竞争加剧等挑战,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 [8] - 耐克、阿迪达斯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安踏等本土品牌需在产品质量、品牌文化上持续投入 [6] - 多家运动品牌面临库存积压问题,采取折扣促销导致毛利率下滑 [8] 中国体育品牌国际化进展 - 361°2024年国际业务收益1.853亿元,占总收益1.8%,海外销售网点1365个,覆盖欧美等地 [6] - 李宁成立合资公司推进中国内地以外地区业务开发 [7] - 海外市场存在经济、政治、法律等多重不确定性,经营模式与国内差异巨大 [9]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运动场景从专业体育向日常休闲扩展,瑜伽、露营等新兴运动带动细分市场需求 [9] - 品牌需加大研发投入,在材料科学、运动科技方面取得突破,增强产品差异化优势 [6][9] - 国际化与高端化将成为未来十年重要发展机遇 [10]
“户外热”催生中国消费新风潮(专家解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0 21:21
中国户外运动市场增长 - 2024年中国户外运动市场消费总额预计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近40% [1] - 富裕都市消费者转向高性能户外装备(如骑行服、登山靴),替代传统奢侈品消费 [1] - 外媒评价市场呈现"强劲增长",品牌方对市场潜力持乐观态度 [1] 政策与产业规模 - 国家发改委提出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目标为3万亿元 [1] - 户外运动产业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逐步实现全民化 [1] - 政策支持包括《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 [1] 行业发展趋势 - 过去10年户外运动是体育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2] - 消费呈现普及化、多元化(如极限运动受众扩大)及融合化(与文旅、商业结合) [2] - 驱动因素包括居民收入提升、城市化推进健康需求、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及设施改善 [2] 全球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 - 中国成为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户外运动市场,有望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3] - 未来需转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差异化、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集约化 [3][4] - 差异化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品牌化需提升产品附加值,专业化需供需两端协同 [4] 经济与社会影响 - 户外运动推动城市商圈更新,形成融合性消费业态 [4] - 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可依托独特自然资源(沙漠、山地等)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4] - 产业促进自然资源价值转化,对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具有独特作用 [4]
400元的伯希和,比始祖鸟还赚钱
36氪· 2025-05-21 10:0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3.79亿元增长至17.66亿元,3年翻了4.66倍 [2] - 同期净利润从0.24亿元增至2.83亿元,翻了11.79倍 [2] - 毛利率逐年递增,分别为54.3%、58.2%和59.6%,领先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的49.7%、52.5%和55.4% [3] - 经调整净利率分别为7.3%、17.2%和17.2%,显著高于亚玛芬的4.55% [3] 商业模式与成本优势 - 主打性价比,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三合一冲锋衣"券后价469元,远低于始祖鸟千元级定价 [2] - 通过代工和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基础款冲锋衣加工费仅几十元,面料及配件成本较低,综合成本远低于大牌 [7] - 过去3年累计卖出380万件冲锋衣,复合年均增长率144%,规模效应推动销售成本占比从45.7%降至40.4% [8] 品牌发展与资本运作 - 2023年首次获得融资,安徽国资背景机构投资4000万元,2024年启明创投、腾讯等注资5.88亿元,估值达28亿元 [11] - 2024年官宣明星代言人成毅,官宣14小时内线上GMV超6000万元 [14] - 2025年推出高端"巅峰系列",产品定价最高达3万元,旨在提升品牌调性 [16] 产品与渠道策略 - 经典系列占比从2022年82.7%升至2024年88.3%,主导营收结构 [17] - 线上DTC渠道营收占比超75%,广告及推广费用三年增长超100%至4.33亿元 [19] - 截至2024年底开设146家线下门店,加速线下布局 [19] 行业竞争格局 - 户外赛道高速增长,2024年中国户外运动类消费规模增幅近40% [19] - 安踏收购狼爪、滔搏合作Norrøna等动作显示行业整合加速 [20] - 公司面临性价比市场巩固与高端市场拓展的双重挑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