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搜索文档
福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01 22:1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 福建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目标是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1] - 2024年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水产品出口额、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1] 深远海养殖产业升级 - "福鲍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采用智能化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投喂,提升鲍鱼养殖效率 [1] - 连江县完成传统养殖渔排升级改造,近岸优良水质比例达92.5% [2] - 福建省建成深水抗风浪网箱5300多口,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23个,深远海养殖规模居全国前列 [2] 海洋生物医药发展 - 蓝湾科技将虾皮蟹壳转化为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产品纯度大于99%,打破国外垄断,年产值超4亿元 [1][3] - 厦门推动传统渔业向生物育种、水产品精深加工转型,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海洋装备制造与新能源 - 宁德福宁船舶重工具备设计、建造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能力,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即将调试完成,订单排至2026年底 [3] - 福建省下线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诞生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 [3] 海洋产业集群规模 - 福建省已形成绿色石化、海洋旅游2个5000亿元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3个千亿元级海洋产业集群 [3] 海洋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福州海科新质技术开发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大模型应用系统,解决临灾预报等海洋安全问题 [4] - 福建省推动金融机构5年内支持海洋领域意向性融资超3600亿元,建成海洋领域国家级科创平台8个、部级平台6个、省级平台106个 [4]
让苹果产业更红火 老乡的日子更兴旺 金融助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5-29 02:07
延安苹果产业发展 - 延安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近百万从业人员中80万农民靠苹果过上了富裕日子 [1] - 2024年延安苹果产量突破5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50亿元,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 [3] - 苹果收入占当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6] 产业链与金融支持 - 延安苹果产业链已形成覆盖前端种植、中端加工储运、后端市场拓展的完整体系,2024年金融机构向苹果产业发放贷款69.59亿元,年末余额96.33亿元,同比增长12.8% [3][4] - 农行延安分行推出"林果贷""惠农e贷""果库贷"等产品,截至2024年12月末累计发放苹果产业贷款124.7亿元,余额34.6亿元,同比增49.6% [5][6] - 当地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2024年承保10.07万亩,同比增长16.55%,并推出花期冻害天气指数保险增强抗风险能力 [6] 科技创新与品种升级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的秦脆、"三瑞"等新品种亩产值达4万至5万元,是传统红富士的4-5倍,抢占高端市场 [12] - 无融合生殖苹果砧木"青砧"解决国内矮化砧木依赖进口问题,建园成本降低50%、节水70%,已推广至全国并出口乌兹别克斯坦 [13][14] - 铜川"青砧"矮化高标准山地苹果园采用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预计丰产期亩产优质果5000余斤,年净收益1000余万元 [15][16] 多元化农业与循环经济 - 延安宜川县发展食用菌产业,2024年产量8832万吨、产值9382万元,带动三分之一川道农民人均增收1.98万元 [8][9] - 果菌循环模式利用废弃果枝加工菌棒,每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吨,菌渣肥田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9] - 美泰泰公司建成菌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从菌种研发到出口贸易的全链条覆盖,获金融机构290万元低息贷款支持 [9][10] 金融赋能与政策协同 - 铜川金融机构建立市场主体清单、信贷产品清单等四张清单,组建50余人金融顾问团队,2025年一季度苹果产业贷款余额8.2亿元,同比增长29.56% [16] - 农发行铜川市分行针对"青砧"项目提供13年期1900万元长期低息贷款,覆盖土地流转、苗木采购及设施建设 [15] - 工行铜川分行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660万元,并针对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定制化融资方案 [14]
湖北宜昌国企改革成绩亮眼
经济日报· 2025-05-23 22:22
宜昌国企改革成效 - 2024年宜昌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7000亿元,营收1861亿元,利润84.62亿元,工业总产值1105.14亿元,分别占湖北省市州国企的40.35%、66.35%,均居湖北省第一位 [2] - 通过战略重组、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等改革举措,实现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2] - 组建三峡文旅集团、三峡人才集团、宜昌粮食集团等,推进国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2024年市出资监管的7家企业中有4家营收超百亿元 [4] 茶产业转型升级 - 组建宜茶集团整合茶产业资源,挖掘红茶历史文化价值,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推出高品质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 [3] - "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45.84亿元,位列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TOP50第25位,2024年宜茶集团销售收入9.67亿元,同比增长38.7% [4] - 带动茶农增收,促进产业链发展,解决公共品牌不响、科技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 [2][3][4] 产业链生态构建 - 以重点国企为链主,打造"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2024年招引链上项目21个,协议投资586.85亿元,吸引万华、多氟多等头部企业落户 [5] - 实现"上下楼即为上下游,产业园即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模式 [5] 科技创新突破 - 安琪集团自主开发酵母蛋白被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为微生物领域首个获批蛋白原料,新品上市两月销售额达400万元 [6] - 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入选"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6] - 2024年市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28.57亿元,同比增长13.3%,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平台38个,新增授权专利284件,国外专利108件 [6][7] 人才机制创新 - 清单化授权42%监管事项,集团总部人员精简16%,733名经理层成员全部市场化选聘 [8] - 实施股权激励,研发人员占比达35%,建立"谁创新、谁受益"的分配制度,安琪集团研发团队近千人 [8][9] - 优化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制度,增强员工归属感,吸引高端人才如郑贤良等留宜发展 [8][9]
深入理解践行大农业观
经济日报· 2025-05-21 22:18
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 大农业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突破传统小农业观的局限性,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拓展资源范围和产业边界 [1][3] - 小农业观局限于耕地资源和单一生产过程,导致效率低下、发展不可持续,难以解决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 [1] - 大农业观的发展历程: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念",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2] 大农业观的核心内涵 - 以大资源观为前提,拓展农业资源范围至耕地、森林、草原、水体及生物资源,注重国土空间统筹开发 [3] - 强调全产业链融合,推动农业与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协同,发展立体农业、设施农业等新业态,突破传统耕地限制 [3] - 突出农业多功能性,兼具经济、生态、文化价值,需协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多领域发展 [4] -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4] 践行大农业观的实施路径 -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6] - 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我国现有耕地12860.88万公顷、园地1961.09万公顷、林地28369.57万公顷、草地26321.57万公顷、湿地2351.98万公顷,需挖掘非耕地资源潜力 [7] -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城市农业等新空间 [8] - 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9] 现代化大农业的区域实践模式 - 东北和西北垦区适合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农业,以黑龙江垦区为例,依托大基地、大企业探索大规模农业成效显著 [10] - 人均耕地较少地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土地流转和服务外包实现复合型规模经营 [11] - 都市圈发展现代都市大农业,全国35个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可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 [11] - 特色型现代化大农业依托区域独特资源禀赋,发展多样化特色农业 [12]
土豆里的“大食物观”(微观)
人民日报· 2025-05-19 22:0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形势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不能只盯着某些品种或环节,而要 着眼于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寻找增量空间、提质潜力。作为一种传统食物,马铃薯 在世界各地已被研究出各式各样的吃法,尤其以"大食物观"来衡量,其开发潜力仍远未穷尽。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不仅被制作成淀粉、全粉、预制菜肴,加工副产物也"变废为宝"。提取的马 铃薯蛋白营养价值高、致敏性低,成为植物蛋白市场新宠;马铃薯渣被开发为膳食纤维补充剂或饲料, 价值潜力被"吃干榨净",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小小一颗马铃薯的"变形记",给我们深刻启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将视野从有限的耕地拓展到广袤 的国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擎,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要大力促进食物新 品种、新领域开发,也要注重以新技术、新思维让传统食物焕发新活力。 放眼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有效拓展食物生产空间边界;以现代科技挖掘食物营养价值,助力群众吃得更 营养更健康;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增加值,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充分释放一类类作物中蕴藏 的能量,就能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 ...
2025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征集启事
人民网· 2025-05-19 03:02
核心观点 - 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启动2025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旨在发掘可推广典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征集对象 - 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 各级国家机关 人民团体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均可参与 [2] 征集内容范围 - 党建引领类别 要求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领导能力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 [3] - 特色产业类别 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3] - 和美乡村类别 要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3] - 乡村建设类别 要求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公路提升行动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3] - 数字乡村类别 要求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 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提升电信普遍服务水平 [3] - 乡村服务类别 要求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4] - 智慧农业类别 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 [4] 案例要求 - 案例须符合乡村振兴政策法规 具备真实性 创新性 实效性 典型性 [5] - 案例主体需良好声誉 无违法违规行为 无不良信用记录 无负面舆情 [5] 案例内容规范 - 需包含申报单位简介与案例摘要 案例背景及基本情况 主要做法 [6] - 需包含发展成效 经验启示等内容模块 [6] 案例形式规范 - 案例文本需主旨清晰 层次分明 资料翔实 [9] - 文本字数2000-3000字 需加盖公章 提交PDF和WORD双版本 [9] 征集方式 - 通过邮箱xczx@people.cn提交 邮件主题需注明2025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及单位名称 [7] - 支持图片 媒体报道 荣誉证书等作为附件提交 联系电话010-65363473 [7] 案例宣传 - 将制作专题页面 在人民网 人民网+客户端 人民优选平台等多渠道展示案例 [7] - 将举办系列访谈 联合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7]
投资金额超40亿,国投集团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5-17 08:43
国投集团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 公司将设立专门针对生物制造产业的CVC基金,采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策略,定位为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 [1] - 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聚焦新质蛋白研发和产业化瓶颈,研究方向覆盖食品、营养、医疗、材料等领域 [1] - 公司整体承接国务院国资委培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任务,旗下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注册资本达60亿元 [3] 新质蛋白行业发展现状 - 新质蛋白指通过微生物发酵、合成生物等技术生产的非传统蛋白,我国面临蛋白缺口问题,2024年粮食进口1.58亿吨(大豆占66%) [2] - 进口大豆80%用于养殖业饲料,直接影响500-1000万吨肉制品和2000万吨奶制品供应 [2] - 2020年以来行业快速发展,但2023年受资本市场低迷影响 [2] 国投集团产业投资数据 - 公司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超2700亿元,涵盖VC/PE/FOF等类型,累计投资424家专精特新企业,支持120家企业上市(占科创板10%) [3] - 已投资生物制造领域企业25家,总金额超40亿元,参与设立多只政府引导基金(天津20亿、合肥20亿、杭州10亿) [4] - 计划到"十五五"末实现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600亿元 [3] 行业战略布局 - 公司将沿产业链投资、产学研创新、端到端制造全链条布局,重点发展工业菌种、酶制剂、小品种氨基酸等细分领域 [3] - 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资本合作,优化国有资本管理边界 [4] - 新质蛋白中心将健全资本链和创新链,解决当前行业成本高、品种少、研发能力弱等挑战 [1][2]
蓝色粮仓再添3亿投资!恒兴联袂南沙农业集团共建大湾区食材枢纽
南方农村报· 2025-05-16 15:02
项目概况 - 恒兴食品与南沙农业集团联合投资3亿元共建大湾区食材枢纽项目"蓝色渔港" [1][5][23] - 项目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集成水产精深加工等七大功能模块 [23] - 年加工水产品3.5万吨,冷链仓储能力超8000吨,日加工量达13万斤 [24][30] 产能与供应 - 项目全面运营后每年可向大湾区输送超3万吨高标准水产制品 [17][18] - 预计年产值突破10亿元,将成为大湾区水产品加工量最大基地之一 [24] - 目标三年内满产,保障大湾区8000多万人口食品供应 [34] 产业链布局 - 项目配套建设智能生产线、冷链仓储、交易平台等六大中心 [28][29] - 恒兴集团在全国拥有7家水产食品及预制菜加工厂,年产能20多万吨 [45] - 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水产品加工产业,打造智能化中央厨房式基地 [41] 行业地位 - 中国是全球最大海洋渔业生产国,总产量超7000万吨占全球40% [9] - 中国海水养殖量超2000万吨占全球60%,水产消费量超6500万吨占全球40% [10][11] - 南沙区作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将建设"四个共享"渔业合作平台 [13][14] 品牌与产品 - 恒兴开发200多款预制菜产品,主打"渔恒鲜"品牌 [44][48] - 重点推广清江鱼、海鲈鱼两大品类,推出六大明星单品 [49] - 创新预制菜"共享工厂"模式,已在肇庆建成大湾区预制菜"第一园" [46] 政策支持 - 南沙区出台专项措施支持预制菜产业园发展,细化企业扶持政策 [55][56] - 将整合"种业研发-生态养殖-智能加工-全球贸易"全产业链资源 [60] - 活动现场揭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加工产业园等平台 [64][66]
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豫湘三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17
活力潮涌,景致时新——浙江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 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37,缩小至2024年的1.83。 平畴沃野,乡村秀美——河南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乡村建设项目入库近1.5万个, 总投资近1000亿元。 深耕细作,生机勃勃——湖南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4%的 粮食,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 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融入冰草优秀的抗旱、抗寒、高产基因,已在全省推 广种植。"河南新乡市中原农谷的试验基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会拿起"普冰 03"小麦种子介绍。河南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4年,河南共有11个品种纳入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 目录,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加快高端化、智 ...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经济日报· 2025-05-09 22:09
政策规划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调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1]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 -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从食物来源渠道、开发质量效益、价值链等方面进行部署 [2] 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突破1.4万亿斤 [1] -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12年的450多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500多公斤 [1] - 水产品总产量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并于2024年达到7366万吨 [1] - 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已达到4871千卡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关于食物保供的法律法规 [2] - 发布种植业、畜牧、林业草原、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发展规划 [2] - 开展农业支持保护、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进奶业振兴、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等 [2] - 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种质资源保护、畜牧良种推广等 [2] 行业发展方向 - 保障多元化食物生产渠道,强化消费端导向作用 [3] -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生产格局 [3] - 构建与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和食品工业结构 [4] - 深化农业国际合作,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分散进口风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