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搜索文档
越南被左右夹击,刚为美国作出让步,欧盟也来了:要求其撤销非关税壁垒
搜狐财经· 2025-09-29 04:56
当前,这个东南亚国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贸易挑战。一方面要应对美国持续加码的关税压力,另一方面又遭遇欧盟的强势讨债,双重夹击之下,越南经济正 经历着严峻考验。让我们一起来剖析这个新兴制造业国家在全球贸易变局中的困境,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启示。 美越贸易关系的变化颇具戏剧性。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双方签署的贸易协定暗藏玄机。根据协议内容,越南必须将进口美国商品的关税降至近乎零水平,更 关键的是包含了一项针对中国的特殊条款:如果越南出口商品中含有过多中国成分或存在转口贸易,将面临美国高达40%的惩罚性关税。这对越南制造业来 说无异于紧箍咒——要知道,越南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中,约六成关键零部件都依赖中国供应。面对美国的强势施压,越南似乎别无选择地选择了妥协。 就在越南刚应对完美国压力之际,欧盟又接踵而至。2024年初,一个由欧盟高级官员组成的代表团专程造访河内。数据显示,欧盟对越南的贸易逆差已突破 500亿美元大关,越南对欧出口持续攀升,但进口却停滞不前。这次欧盟显然有备而来,他们列出了一份详细的愿望清单:要求越南取消对欧盟农产品、药 品和汽车等领域的非关税壁垒。比如意大利的优质苹果、西班牙的禽肉制品、德国的马铃薯等产品, ...
藏粮于技,大江南北奏响丰收“科技曲”
科技日报· 2025-09-28 09:47
金秋时节,大江南北遍野金黄,处处洋溢着丰收欢歌。从西北盐碱地改良示范区的由"荒"转"丰",到长 江三角洲新技术为水稻生产"撑腰";从华北平原人工智能(AI)株间除草机器人的应用,到祁连山南麓 食用菌供不应求……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农业生产每一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国实现夏粮稳产、早稻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藏粮于地、藏粮于 技,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了最坚实的底气,也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乡 村振兴图景。 科技点金,盐碱地成"新希望田" 如今,科技进步正为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增动力、添活力。 眼下,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湖镇麻莲井村的盐碱地改良示范区,迎来由"荒"转"丰"的时刻。马铃薯种 植基地里,两台大型采收机平稳推进,饱满结实的马铃薯破土而出。 种植大户高万会满脸喜悦:"你们看这薯块,个头大、形态匀称,品相非常好。更可喜的是,内在品质 也过硬呢。" 地处河西走廊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长期饱受盐碱化侵蚀之苦。 "我们采用有机硅新材料加有机肥方式,改良土壤。"大安市一盐碱地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董要东说,今 年,水稻长势非 ...
广袤乡村绘就金秋九月好“丰”景 农业现代化成为百姓增收致富“密码”
央视网· 2025-09-27 05:59
央视网消息:金秋九月,秫熟稻香、瓜果飘香,广袤的乡村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在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一场传统农耕技能比拼与现代化 收割展示同步上演,村民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共庆丰收、共享喜悦。 在湖北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朝阳村,2600多亩香稻陆续进入收割期,金黄的稻浪在微风中翻滚,空气中满是谷物的清香。稻田里,一边是 现代化收割机轰鸣作业,铁臂穿梭间,成片的稻穗被低茬收割、脱粒,高效的一体化作业模式让村民连连称赞。另一边,随着"开镰"口令发 出,10位村民代表手持镰刀,在划定区域内展开"收割竞速赛"。 村民们将锣鼓搬到田间地头,为参赛选手打气助威。选手们弯腰、挥镰,动作娴熟利落,尽显传统农耕的魅力。经过比拼,胜出的村民将 猪蹄、土鸡、大米、鱼等奖品领回了家。 陕西靖边:马铃薯喜丰收 科技田实现"绿色增产" 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30万亩马铃薯陆续进入采收季,机械收割不仅提升了效率,也保证了马铃薯的品质。 在山东招远齐山镇,现在是当地红薯一年一度采收的好季节,土地里埋着当地百姓们一年的辛苦与希望。 今年,靖边县种植马铃薯30万亩,产量40万吨,年产值超10亿元。 收获不仅热闹忙碌,整个过程也有不少讲究。首先,要用这台杀秧机 ...
河北察北:马铃薯收获忙
新华网· 2025-09-26 01:11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1】 【2】 【3】 【4】 【5】 9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一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在田间收获马铃薯。 近年来,地处坝上地区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形成马铃薯种薯 繁育及商品薯种植、仓储、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中国薯都:小土豆“长”出大产业 “科技芯”赋能新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8:24
中国薯都:小土豆"长"出大产业 "科技芯"赋能新发展 中新网乌兰察布9月25日电 题:中国薯都:小土豆"长"出大产业 "科技芯"赋能新发展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吉生太镇泉掌子村村民卜好收同样忙得不亦乐乎。他的900亩马铃薯田,种了大西洋、蒙乌薯6号和华颂 7号,预计总产量3600吨。"大部分是订单回收,预计能收入80万。"卜好收说,蒙乌薯6号是鑫雨种业的 品种,公司从种到收都提供科学指导,还提供全程免费植保,让他特别省心。 "小土豆"变身增收大产业 马铃薯产业的红火,不仅停留在田间,更延伸到加工环节。在四子王旗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内蒙古亿茗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茗公司)的厂区里,满载马铃薯的车辆有序排队卸车,原料池内"薯山"高 耸,全自动化生产车间机声轰隆。 "9月5日开始大量收薯,17日启动淀粉加工,每天收800吨,加工800吨,能出110吨左右淀粉。"该公司 总经理班晓娜介绍,公司每年要使用8万吨马铃薯原料,能带动1500多户种植户,每户年增收约2000 元。 金秋九月,"中国薯都"核心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31万亩马铃薯迎来收获季。田间地 头,机械轰鸣与农民笑声交织;加工车间,全自动化 ...
(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秋日丰收画:果实成堆 农户笑开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07:05
(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秋日丰收画:果实成堆 农户笑开颜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24日电 题:内蒙古秋日丰收画:果实成堆 农户笑开颜 中新网记者 张玮 金秋时节,内蒙古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忙碌的身影与成堆的果实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秋 日丰收画卷。 图为农机将马铃薯从地里翻出来。赵斌 摄 "企业+农户"千亩良田迎丰收 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扎木钦嘎查,张青山承包的马铃薯种植地里,农机轰鸣驶过,一行行 表皮红润、饱满紧实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工人们手脚麻利地清理沙土、按规格分拣、装箱打包,转运车 辆往来穿梭,将新鲜马铃薯陆续装车。 近年来,扎木钦嘎查结合本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独特优势,通过"企业+农户"模式种植马铃薯、小 麦等农作物。 张青山在嘎查党支部书记、科右中旗银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包银泉的带动下,今年种植的1200亩 马铃薯亩产达到了11000斤。 "我从2021年加入合作社,种子化肥统一采购,省了不少钱,到秋天粮食统一售卖,收入还不错。一来 一回,我们农户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张青山告诉记者,丰收得益于合作社的集约化管理。 在扎木钦嘎查,千亩麦田褪去浓绿换上金灿灿的"盛装",收割工作进入尾 ...
马铃薯和番茄竟然是近亲
人民日报· 2025-09-23 08:52
当你掰开一个热气腾腾的蒸土豆,或者将炸得金黄酥脆的薯条蘸着番茄酱送入口中时,有没有想过,马 铃薯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马铃薯的身世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曾是困扰科学界许久的"悬案"。不久前,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的 一篇论文揭开了谜底:我们今天吃的马铃薯,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古老祖先,而是一场发生在千万年 前"跨界联姻"的意外结晶。 故事要从八九百万年前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讲起。彼时,那里还没有人类的足迹,只有剧烈的地质运动 和野蛮生长的植物。主角之一是番茄的某个古老祖先,我们暂且称它为"茄小姐";另一位主角则是类马 铃薯植物,样貌酷似马铃薯,但就是不长块茎,我们叫它"薯先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分析了128份高质量的基因组数据,结果显示,今天 马铃薯的基因组,堪称"混血奇迹":其中约40%的基因来自番茄祖先"茄小姐",而另外60%则来自类马 铃薯植物"薯先生"。这次杂交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物种,还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器官——块茎。 块茎的起源一直是个谜。研究团队发现控制块茎形成的关键基因来自"双亲":例如,"主开关"基因 SP6A源自番茄,而调控匍匐茎生长的IT1基因则来自类马铃薯植物。这些基因通 ...
山东省莱阳市202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2025年第4号)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22 14:22
莱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9月19日 莱阳市202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 2025年第4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和莱阳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安排,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莱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部 分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检,本次食品抽检共完成611批次,合格586批次,不合格25批次,监督抽检详细信息见附件。 特此通告。 | 测 | 理 | 有 | 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限 | 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司 | 山 | | | | | | | ...
马铃薯和番茄竟然是近亲(唠“科”)
人民日报· 2025-09-21 22:41
当你掰开一个热气腾腾的蒸土豆,或者将炸得金黄酥脆的薯条蘸着番茄酱送入口中时,有没有想过,马 铃薯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研究推测,杂交发生时正值安第斯山脉快速抬升期,环境剧变,拥有块茎这一"超级外挂"的初代马铃 薯,成为当时的赢家。块茎不仅能储存大量养分以备不时之需,还能通过芽眼进行无性繁殖,无需费力 开花授粉、等待种子成熟。这赋予它无与伦比的环境适应能力,从温带草原到高寒山区,迅速抢占了广 阔的生态位,最终一路逆袭。 解开古老的起源之谜,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如今,这一基础研究正转化为育种实践中的创新动力。 黄三文团队发起的"优薯计划",目的就是通过基因组设计育种,从依赖块茎的无性繁殖,改造为使用种 子的有性繁殖,这将极大降低种植成本和病害风险。此次研究还提出了一条新的育种路径:利用番茄作 为遗传底盘,导入块茎形成关键基因,培育出地下结土豆、地上长番茄的新型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我们 将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株双收"。 当然,从理想到现实还有一段路要走。块茎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光照、温度、激素等多 种因素的精细调控。科学家们还需要挖掘更多的调控因子,才能真正实现马铃薯育种的精准设计。 (作者为中国农业 ...
科技赋能促振兴 现代农业绘出好“丰”景
新华社· 2025-09-21 03:30
山西省马铃薯、红薯等薯类作物陆续进入盛花期。近日,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深入 多个试验基地,开展观摩调研和技术指导。山西省通过科技赋能薯类产业,不仅破解了生产技术难题, 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21.42万亩花生进入饱果成熟期。当地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 好当前田间管理工作,通过追施肥料、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措施,全力保障秋作物提质增产。 金秋时节,全国多地农作物进入采收季。各地积极运用科技新手段,助力稳产增收,赋能现代农业高质 量发展。 杭州市临安区是我国山核桃主产区之一,素有"中国山核桃之都"之称。眼下,正值山核桃采收季。临安 部分村镇使用无人机运输山核桃,原本需要人工扛半小时才能下山的果实,仅用五六分钟就可以送到山 脚下。 记者:王怿文 李涛 原勋 姜亮 编导:房宽、鲍佳艺 配音:胡函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科技让农民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随着无人机、育种技术创新、智能灌溉、人工智能等举措广 泛应用,各地稳产增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统筹:汪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