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

搜索文档
济宁邹城“片区化打造”,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9-18 16:24
通讯员冯贵雨王广鹏 资金的问题,联建村的党支部书记带头,每人投资入股30万元,很快筹集了150万元的启动资金,实现了抱团 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效果。 目前,张楼片区共发展木耳种植120余亩,建有木耳种植大棚40座、菌包厂1座,总经济收入达到500万元,同 比增长60%。邹城市石墙镇张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厚兵满意地说:"联建之后,光木耳这一项, 我们就增加了近20万元的集体收入。" 顺应片区打造,邹城市通过"跨村联建",成立片区党委14个,片区内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5700余万元,带动 近30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平均增收6200元。 孟子故里,邹鲁圣地,"片区打造"如火如荼,乡村振兴硕果累累。走进邹城市东部山区的城前镇"农文旅融 合型"片区,放眼望去:十里漂流河、百年古村落、千亩绿茶园,纵横交错,相映生辉,把整个片区装扮成 了"休闲放松"的栖息地,"养眼洗肺"的后花园,每年吸引游客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的国家 AAA级景区。 2023年以来,邹城市打通山地丘陵乡村振兴"整齐划一"受自然条件制约不便推进,靠单个村庄"零敲碎打、 各自为战"又形不成合力的"卡点"。把区位相临、道路相通、产业 ...
贵州铜仁69亿电商奇迹背后的“网红”力量
搜狐财经· 2025-09-18 07:52
武陵山脉深处,手机屏幕的微光正照亮一条前所未有的致富路。2024年,贵州省铜仁市网络零售额突破69.61亿 元,同比增长26.2%,增速领跑贵州省。这场由"网红"引领的数字革命,正在重塑铜仁的乡村经济版图。 政策破局:从"输血"到"造血"的蝶变 数据更具说服力:铜仁市市级云仓发货首重1公斤1.7元、2公斤2元、3公斤2.3元,较建设前分别下降34%、24%、 11%。目前,云仓已服务286家企业(生产基地),涵盖苗药睡眠贴、缓解肌肉酸痛药膏等特色产品,形成了"生产- 仓储-销售-区域协作"的完整供应链,让深山好物告别"酒香也怕巷子深"。 "要把铜仁特色产品亮出来,加大直播带货力度,大力推动'黔货出山'。"2024年初,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与网络 人士座谈时的这句话,为铜仁电商发展锚定了方向。不同于以往"撒胡椒面式"的补贴,一年多以来,铜仁的政策 更像"精准滴灌"——出台《铜仁市2025年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十条措施》等文件,推动电商从"政府推着走"转向"市 场自己跑"。 2025年江口县梵净山农村电商直播技能大赛。 在省商务厅支持下,铜仁累计争取电商"十百千万"示范项目31个,获得资金720万元;2024年6月,铜 ...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绩单”:稳粮增收创佳绩,科创水平跻身第一方阵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09:13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达1.4万亿斤新台阶 播种面积17.9亿亩较2020年增3800万亩 [2] - 粮食亩产394.7公斤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 单产对产量增长贡献率超60% [2] - 大豆产量2065万吨自给率较2020年提升4个百分点 油料产量3978.7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 [2]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2][3] -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种植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 藻类养殖技术居世界前列 [3] 农业产业结构与多元化供给 - 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较2020年增18.8% 水产品总产量增12.3% [3] - 优质专用小麦与优质食味稻供需显著改善 三大营养素摄入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3] - 建设2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1098个农业产业强镇 [5] - 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00亿元 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5] 农民收入与权益保障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2.56:1降至2.34:1 [4] -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国覆盖 [4] - 严禁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 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住房 [5] 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 攻克作物产量品质调控新基因创制专用传感器 [6] - 研制大马力拖拉机等先进农机 丘陵山地拖拉机成功推广应用 [6] - 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中企业参与度达51% 超1000家企业参与 [6] - 建成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年推介300项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 [7] - 农业科研院校超800家 科研人员12万余人 创新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7]
农业农村部:“三农”政策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期货日报网· 2025-09-16 08:56
党的"三农"政策让亿万农民得到了巨大实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了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谈及"三农"政策的具体投入,韩俊表示,"十四 五"以来,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10.8万亿元,去年就达到2.7万亿元,截至目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 投资达到5.47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3.19万亿元。"十四五"以来,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 的比例达到10%以上,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韩俊表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聚焦夯实基础,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 全供给。其中,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特别是国债资金等各个渠道资金,将高标准农 田建设的中央补助标准,由过去每亩1000块钱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00块钱以上,这就为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基础。二是聚焦补上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三是聚 焦提高质效,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 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实施了一大批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十四五"期间,支持各地建设 210个优势特 ...
农业农村部:明确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严禁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观察者网· 2025-09-16 05:38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 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出席并介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 展成就、答记者问。 我们大力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现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 全国休闲农业的营业收入达到了9000亿元左右。加大政策力度,分行业培育龙头企业,全国县级以上农 业龙头企业达到9.4万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250家。 四是聚焦保持稳定,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这方面主要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要 求,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先后在安徽、湖南等7 个省份启动整省试点,其他省份组织整县、整乡镇试点。我们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确保绝大多数农户 原有承包地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我们始终强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明确要求不能通过下指标、定 任务或者搞考核来强制推动土地流转,这个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我们明确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严禁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我们也明确,农民 可以依法将合法拥有的闲置住房通过出租 ...
吉林桦甸招商活动在沪落幕:长白山好物牵手长三角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12 09:14
活动概况 - 吉林桦甸市在上海举行优质农产品下江南暨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旨在搭建产业合作和资源对接桥梁[1] - 活动由桦甸市政府与吉林市农发集团联合主办 桦甸市政协办 商务局 工商联共同承办[1] - "吉品贡"上海展销中心正式亮相 成为吉林优质农产品在长三角的常驻展示销售体验平台[1] 产品展示 - 展厅陈列数十种吉林特色产品 包括东北大米 白桦汁 甜糯玉米 野山参 木耳 杂粮 灵芝孢子粉等[2] - 产品涵盖天然饮品 有机食材 养生保健品和林下山珍 突出黑土地的生态优势[2] - 展销中心定位为吉林与上海山海协作的缩影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 招商引资重点 - 桦甸市商务局以山水桦甸 投资沃土为主题 聚焦生态旅游 食品医药 现代农业 绿色矿业等优势产业[2] - 重点推介中国黄金博物馆 宝戏台景区 国家天文台120米射电雷达系统三大战略性支撑项目[3] - 配套包装夹皮沟黄金文旅小镇 120米射电雷达系统文旅配套 红石湖综合旅游开发等延伸项目[3] 合作成果 - 多家企业在会后明确表达合作意向 涉及农产品采购 深加工和文旅项目开发等领域[3] - 吉林市农发集团及桦甸 吉林市多家企业进行优质产品推介[4] - 政协委员与企业主播组成直播团队开展云推介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形式持续推广产品[4] 后续推进 - 桦甸市商务局 工商联将组建专项团队对合作意向进行跟踪服务[4] - 采用现场对接加后期跟进的成熟模式 推动短期订单转化为长期合作[4] -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方位支持 推动南北经济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3]
从滞销到畅销,密云爱心企业直播架起“暖心桥”
新京报· 2025-09-05 03:06
核心观点 - 密云区爱心企业通过直播带货、企业收购等多元化模式帮助受灾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建立产销对接的绿色通道 [1][2] 企业行动与模式 - 北京密农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原产地直播30余场 助农销售10万元 并协助采收交付8000多斤贝贝南瓜和1.5万根甜糯玉米 [1] - 密云邮政集团和密农人家电销平台为农产品提供大力宣传推广 达到良好效果 [1] - 密之蓝天、密水农家等多家企业积极收购糯玉米、木耳、蜂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 覆盖太师屯、高岭、冯家峪等镇 [1] - 北京合和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与5个受灾镇达成合作 收购价参考市场价上浮10% 预计总收购量达5万斤 [2] 受灾影响 - 强降雨导致农作物受损、道路中断和物流受损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严重农产品滞销问题 [1] 解决方案 - 通过直播带货将镜头对准田间地头和包装车间 全方位展示农产品特点和受灾情况 [1] - 采用电商平台销售、企业直采等多元化模式 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1]
桐庐 新合疙头厅堂: 红色热土上,索面正飘香
杭州日报· 2025-08-20 02:40
红色文旅产业发展 - 新合索面产业链产值从2022年500万元增至2024年1190万元 增幅达138% [5] - 2024年红色生态旅游吸引游客5万人次 直接带动索面销售800万元 [5] - 通过"共富新合乡"小程序设计3条红色研学路线 融合金萧支队后勤遗址群与现代产业体验 [5] 数字化文旅创新 - 金萧支队纪念馆运用数字冰屏再现文物纹理 通过空气介质成像技术实现电子书页交互 [4] - 红色数字墙集中展示金萧支队珍贵文物资料 实现历史资料数字化呈现 [4] - 数字化升级后的纪念馆成为红色资源转化典型案例 [4] 农产品销售体系 - "新合山宝"出山行动将雪水云绿茶/龙须/木耳/稻蟹共生米等农产品销往杭州 [5] - 松山村通过农产品销售创收420余万元 [5] - 农产品销售与红色文旅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5] 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 - 新合乡现存10余处革命旧址包括新民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历史建筑 [4] - 金萧支队后勤根据地遗址群包含被服厂/金萧报社/后方医院等设施 [3][5] - 历史旧址通过纪念碑展示和数字化手段实现双重保护 [4] 产业融合模式 - 红色研学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形成特色文旅产品 [5] - 传统非遗工艺新合索面与现代文旅产业相结合 [2][5] - 通过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实现老区经济焕新 [4][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突破“四难”,多方专家支招
第一财经· 2025-08-11 05:34
核心观点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 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创新 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1][4][5]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难度量 难抵押 难交易 难变现"的普遍问题 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转化路径 [1][5][7] - "两山"转化需要完成自然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绿色化三次转化 形成完整的路径循环链 [5][7]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是对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的反思 [2] - 采用点面结合 标本兼治方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核心是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民生议题 [2] - 遵循生态保护一般规律并结合地域特色 探索不同区域生态生产力的科学激活方式 [3][4] - 东北地区案例: 通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发展林下经济(人参 木耳)和森林康养产业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4] 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持 - 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绿色产业扶持政策 [4]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文件提出 到2025年解决生态产品"四难"问题 [5] - 需要从生态产品权属确定 交易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三方面发挥市场平台作用 [7] -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提升试点实践经验的引领作用 [7] 产业发展方向 - 未来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8] - 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业 绿色服务业 绿色能源产业 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8] - 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工具箱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 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8] - 自然生态的产业化经济化和产业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两个重要实践领域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7] 区域实践与借鉴意义 - 浙江经验证明: 正确发展理念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可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发展 [1][4] - 该经验对生态环境脆弱 发展模式粗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 地方高校应搭建平台智库 锚定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探索 [7]
提升产业竞争力 做好涉农企业人才高效匹配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核心观点 - 涉农产业对人才需求增长 但面临人才吸引和匹配度挑战 需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收益水平以吸引和留住人才[1] 农业企业人才需求类型 - 现代化农业企业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 包括农业技术人才 市场人才和管理类人才[2] - 智慧农业企业需要农业高科技属性人才 包括水肥营养 植保 园艺专业人士 以及计算机信息化 灌溉设计专业人才 还需要视频拍摄剪辑和管理人才[2] - 养殖企业迫切需要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 防疫防控专业人员[3] 校企合作现状 - 企业与大学有驻场学生合作 主要偏向技术研究端[4] - 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合作 共同申请数智化微专业培训 开展师父带徒弟培训模式[4] - 与学校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4] 专业培养方向建议 - 大学应重点培养标准化 数字化方向人才 包括食材营养研究 智能化生产技术 数据积累和挖掘技术[6] - 需要加强食用菌等专业方向研究 增加产品数据研究分析项目[4] - 应注重学以致用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长期校企联动机制[4] 人才吸引力挑战 - 农业企业利润空间有限 薪资支付能力不高[6] - 企业多位于县域地区 生活配套不够健全[6] - 实习学生大多不会留在企业 主要进行课题研究[6] - 专科生 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薪资条件有限 需在企业良性发展基础上改善[6] 人才培养改进建议 - 需要更多农业技术方面的激励政策 吸引考生报考相关专业[4] - 对专科生和本科生加强就业前快速培训 如微专业等 加快企业适应速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