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中闽能源分析师会议-20250912
洞见研报· 2025-09-12 14: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中闽能源在投资者调研中提出的问题及公司回复展开,涵盖项目注入、电价政策、业务拓展、股价措施、利润增长、发展规划及补贴回款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公司经营现状与未来战略方向 [24][26][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中闽能源,所属行业是电力行业,接待时间为2025年9月12日,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郭政,财务总监柳上莺,董事会秘书陈海荣,独立董事温步瀛、许萍 [17] 详细调研机构 - 接待对象类型为投资者网上提问等 [20] 主要内容资料 - 关于项目注入,闽投海电因未取得最终补贴核查结果,宁德闽投和霞浦闽东因未投产,暂不符合注入条件,注入时间不确定;公司正推动闽投抽水蓄能资产注入 [24][27] - 对于电价政策,136号文新政策旨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并提供稳定收益预期,因福建实施方案未出台,上半年对公司电价端影响小,中长期电价将稳定 [26] - 业务拓展方面,公司主营新能源发电,将审慎寻找优质项目并购机会,积极推动闽投抽水蓄能资产注入 [27] - 股价问题上,公司目前暂无增持回购计划 [28] - 利润增长措施包括补贴到限项目参与绿电交易,2025年上半年部分项目交易电量15,872.6万千瓦时,同时推进老旧风场设备改造 [30] - 发展规划上,公司正谋划“十五五”规划,将构建多元新能源产业格局,制定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 [31][32] - 补贴回款在政策驱动下短期内加速,中长期取决于政策延续性和资金保障 [34]
服贸会秀“绿”绩:42.4万亿信贷筑基,碳减排工具成效初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3:09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这两个指标在全世 界位于前列。同期,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近日,中国人 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 适逢2025年服贸会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金融服务专题展区观察到,包含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 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01658)、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近20家银行均在各自展位设立专区,集中呈现其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践行"五篇大文章"方面的实践成果,其中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成效尤为显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A股42家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后发现,截至9月12日,共有37家上市银行披 露了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规模已达29.22万亿元。37家上市银行的绿色信贷平均余额超8千亿元,同比增 长41.79%。同时,自央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已有32家银行在官网披露碳减排贷款相关信息, 其中16家银行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数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025年中报期间,共有37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绿色信贷余 ...
电建新能沪主板IPO获受理 募资投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11:11
IPO申报 -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沪主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计划募资90亿元[1] 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为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 主要产品为电力[4] - 业务覆盖国内28个省区 电站分布兼顾资源丰沛区和消纳优势区[4] - 控股装机容量2124.61万千瓦(截至2025Q1) 其中风电989.09万千瓦 光伏1135.52万千瓦[4] 市场地位 - 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市场份额1.43% 居行业前列[4] - 风电装机占全国市场份额1.85% 光伏装机占全国市场份额1.20%[4]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83.82亿元→2023年87.28亿元→2024年98.1亿元→2025Q1 26.61亿元[5] - 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2022年17.68亿元→2023年23.29亿元→2024年25.89亿元→2025Q1 5.11亿元[5] - 电力销售收入占比超95% 主营业务突出[5] 收入结构 - 风力发电为主要收入来源 占比持续超69%[5] - 太阳能发电收入占比显著提升:2022年15.47%→2023年18.35%→2024年28.94%→2025Q1 28.38%[5] 装机增长 - 控股装机容量快速扩张:2022年904.50万千瓦→2023年1515.42万千瓦→2024年2115.23万千瓦→2025Q1 2124.61万千瓦[5] 发展前景 - 储备装机规模较大 预计未来可实现较大幅度增长[6] - 业务布局体系完善 推动快速高质量发展[6]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建(601669) 合计控制79.975%股份[6] - 实际控制人为电建集团 通过中国电建及水规总院合计控制80%股份[6] 募资用途 - 拟募资90亿元投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6] - 项目布局围绕新能源大基地、绿色生态文明、就地消纳负荷中心和产业融合发展四类项目[6] 行业背景 -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 新能源行业迎来战略机遇期[4]
行业首部《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预估2020-2030年绿色交通领域保费约2万亿元|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12 11:09
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正成为绿色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通过产品创新、数据驱动定价和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 主动赋能和加速绿色交通转型 预估2020-2030年绿色交通领域保费规模约2万亿元人民币 [4] - 绿色交通从"增量扩张"转向"绿色提质" 保险角色与风险形态同步升级 需从"事后补偿"转向"全流程风险治理"的制度性基础设施 [5][6][8] 行业发展现状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20年不足500万辆跃升至2024年3140万辆 全球占比超60% [6] - 新能源车险保费从2015年34亿元增至2023年1001亿元 [7] - 无人机保险保费规模从2015年不足亿元增至2024年7亿元 年复合增速15% [6] - 轨道交通工程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逾万亿元 [6] - 保险深度由0.2%提升至11.5% [7] 细分领域预测 - 低空经济相关保险保费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50亿元 无人机保险贡献核心增长动能 [10] - 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预计2030年超5000亿元 成为车险市场重要增长点 [10] - 绿色航运保险2024年保费规模约4.3亿元 预计2030年突破19亿元 [11] 技术创新与风险分析 - 首次系统披露新能源车险出险率与快充次数、扭矩水平、驾驶行为的量化关系 扭矩增大导致出险率和案均赔款程度大于传统油车 [10] - 发布"燃料风险矩阵" 系统评估LNG、甲醇、氨、氢、电燃料在泄漏、腐蚀、燃爆、毒性维度的差异 [11] - 识别动力电池热失控、氢燃料泄漏、自动驾驶责任归属、极端气候对港口与轨交运营的系统性冲击等新型风险链条 [8] 制度创新与解决方案 - 提出"绿色一单制"概念 以保险为桥梁推动运输单证物权化、碳足迹可交易化、风险责任可转移化 [11] - 中国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通过"保险+绿色贷款+再保险"组合产品 为电动、氨燃料、氢燃料等全生命周期提供风险共担机制 [11] - 提炼"技术标准—保险条款—政策补贴"联动机制 以日本氢燃料船泄漏责任险、中国LNG动力船燃料泄漏责任险为案例 [11]
国网盘锦供电公司以“电e金服”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9-12 09:23
核心业务数据 - 国网盘锦供电公司通过"电e金服"平台累计为辽宁锦城石化有限公司完成电费缴纳41.55亿元 [1] - 与广发银行合作为企业下属子公司发放绿色信贷25亿元 同比降低融资成本约600万元 [1] 融资模式创新 - 依托"电e金服"平台推出"碳评+金融"产品 解决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 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融资支持 [2] 绿色转型支持 - 为辽宁锦城石化量身定制绿色转型融资方案 信贷资金用于绿色能源发展与节能减排项目 [4] - 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需求 助力国有企业响应国家"双碳"目标 [4] 政企银协同机制 - 设立属地服务站和柔性团队 开展"党建+电e金服"一线服务 [5] - 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咨询和个性化融资方案 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契合度 [5] 未来发展规划 - 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 拓宽绿色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7] - 优化"市县所"三级综合服务体系 将服务站拓展至乡镇供电所 [7] - 加强"碳评估+绿色金融"业务 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7]
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达1.8亿千瓦以上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8:33
发展目标 - 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三年内全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人民币 [1] 政策背景 - 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1] - 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推动储能发展 [1] - 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技术发展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1] - 培育试点应用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 [1] - 电源侧重点发展大基地配储、新能源配建储能和煤电机组配套储能 [2] 应用拓展 - 电网侧探索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建设 [2] - 鼓励构网型储能应用 [2] - 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和市场机制完善 [2]
专访良信董事长任思龙:为发展增动力 融入全球化浪潮
搜狐财经· 2025-09-12 07:1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34亿元 同比增长16.12% [2] - 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亿元 同比增长4.11% [2] - 2024年全年营收42亿元 其中海外销售约10亿元 [8] 研发创新投入 - 每年研发投入超营收6% 达行业平均水平2倍 [3] - 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 实施IPD流程使开发周期缩短40% [5] - 新产品可靠性大幅提升 技术创新从解决"一个问题"扩展到解决"一类问题" [5] 智能制造升级 - 杭州湾超级工厂规划年产值超百亿 引入核心先进工艺实现全流程数字共享系统 [5] - 产品质量PPM下降15.3% 产品平均交付周期缩短18.5% 人均有效生产效率提升20.8% [5] - 通过模具、注塑、冲压、焊接、电子、电镀等工艺实现智能制造 [5] 海外业务拓展 - 海外业务持续快速增长 采用"一国一策"策略强化国际业务体系 [6][8] - 建立15个海外服务网点 业务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聚焦头部国际品牌客户 协同开拓全球市场 [6] 新能源领域合作 - 2024年助力光伏逆变器客户出货量超300GW 其中海外客户出货超130GW占比40%以上 [6] - 助力储能客户出货量超120GWh 其中海外客户出货超50GWh占比40%以上 [6] - 与华为、中兴、维谛、三菱、阳光电源等国际品牌建立深度合作 [6] 战略定位与发展 - 公司使命焕新为"开启电气智慧 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 - 愿景成为智慧低压电气解决方案的全球引领者 [9] - 坚持中高端市场定位 聚焦细分行业标杆客户 推进国际化发展 [9] 行业地位与技术 - 产品方案比肩世界一流水平 实现从追随到并驾齐驱的跨越 [11] - 专注智慧低压电气领域 选择目标集聚战略 [9] - 通过配电智能化升级能源效率 以新能源电气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9]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携三大创新成果亮相2025服贸会 以技术赋能绿色可持续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2 06:11
核心观点 -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通过服贸会展示三大核心技术成果 包括固废资源化解决方案 无人机监测技术及生态环境数据信息系统 体现公司在生态修复 固废资源化和环境智能化管理领域的综合实力 公司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1][5] 固废资源化与地下水修复技术 - 通过沙盘展示大宗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全链条解决方案 将磷石膏 赤泥 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转化为生物基回填材料 绿色建筑材料及类土壤基质等可再生资源 [2] - 构建一体化改性集成技术与管理体系 包含改性药剂包 改性工艺设备包及工程管理包 已获得8项发明专利 1项PCT专利及5项授权发明专利 [2] - 技术体系支撑矿山修复 乡村振兴 城市建设 道路工程及建筑开发等领域绿色转型 [2] - 展示地下水修复技术成果 包括PR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智能抽提耦合药剂和微生物修复技术 实现对在产园区等重点区域地下水的持续监测与有效管控 [2] 无人机监测技术应用 - 无人机可灵活搭载激光雷达 高分辨率相机 多光谱相机等多种负载模块 快速高效精准获取地表空间数据 [3] - 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 正射影像图 三维模型等成果 为生态修复与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 技术已应用于矿山治理 农田生态修复 工程建设等场景 并为城市规划 生态监测提供关键数据参考 [3] 生态环境数据信息系统 - ECO系统深度融合场地业务管理 多源物联网感知与三维BIM+GIS可视化技术 是集项目管控 数据集成 智能预警 一张图展示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 [4] - 实现对工程运营全流程精细化管控 高效接入并集成多源异构数据 为项目智能管理 风险预警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 - 采用灵活可扩展积木式架构 快速响应多样化业务场景 为污染场地修复 矿山治理 农田生态修复及固废资源化等业务提供统一高效数据解决方案 [4] 战略定位与行业贡献 - 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探索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新路径 [5] - 推动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 贡献中国智慧与绿色方案 [5]
人民财评:创新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奔向未来
人民网· 2025-09-12 03:29
行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1][2] - 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 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 [2] 技术发展与创新突破 - 在驱动电机 动力电池 电控系统三大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2] - 智能网联技术加速应用 车辆智能化 网联化水平不断提高 [2] - 形成自主可控 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2] 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 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运用以旧换新补贴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 [1] - 充电设施布局日益完善缓解充电焦虑 比燃油车更低的使用成本提高消费者接受度 [2] - 双碳目标持续推进 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和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2] 产业发展与战略方向 - 10年间年产销量从万辆级跨越到千万辆级 实现换道超车 [1] -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数字信息 智能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 [2] - 成为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 带动其他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1][3]
氢能技术为零碳园区发展筑基
中国化工报· 2025-09-12 03:00
行业政策与战略定位 - 氢能技术被视为为零碳园区发展赋能的关键 应持续加强技术探索与产业化应用以推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1] - 北京市大兴区将氢能产业视为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并构建了氢能产业服务平台与创新生态系统 [1] - 大型国企和央企被建议通过牵头关键技术攻关和建设规模化项目等方式 与地方政府共建氢能产业基地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与商业化落地 [1] 企业实践与技术应用 - 智寰(北京)氢能科技利用产业园建筑屋顶建设光伏电站 探索多种绿电制氢方式以提高产业园绿电利用率并使其具备储氢功能 [2] - 中电产业发展(广西)以中电百色能源电子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中国—东盟氢能产业基地 尝试用玄武岩纤维代替碳纤维以降低储氢成本 [2] - 北京派瑞华氢能源在河北邯郸的清洁能源示范项目以光伏发电为来源 构建了集热电联供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系统及智能化绿电制氢储氢体系 [2]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分享了在绿氢制备关键技术 以及与可再生能源动态耦合和"制—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落地的经验 [2] 技术前景与协同效应 - 化工领域被认为是氢能应用的重要场景 氢电耦合是实现100%可再生能源消纳和100%零碳电力供给的重要手段 [1] - 氢能在零碳园区建设中具有可实现跨领域协同 形成多能互补能源网络的潜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