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支持工具

搜索文档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最新发言
搜狐财经· 2025-09-24 20:20
碳市场与绿色金融政策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并修订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以强化相关要求 [2] - 碳市场是形成碳定价的重要基础制度 合理碳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 [2] - 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交易 提高碳定价效率并防范价格过度波动风险 [2] 绿色金融体系完善措施 - 人民银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更多考虑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因素 开展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宏观分析的研究探索 [2] - 2024年6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 并牵头研制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3] - 推动中国欧盟新加坡联合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促进跨境绿色金融投融资发展 [3]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实践 - 2021年发布金融行业标准为金融机构披露可持续信息提供操作规范 [3] - 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在上海开展扩容试点 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发展 [4] -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碳减排贷款发放超1.38万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达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 [4] 气候风险管理与市场展望 - 组织对24家银行及部分行业地区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 提升气候风险防范能力 [4] - 碳价有助于优化风险情景设计 更好评估量化气候相关风险 [4] - 支持碳市场健康发展 以市场化手段助推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 [4]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正在改变人民币资产定价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9-24 13:52
来源:金融投资报 外部约束正在减弱。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5年末利率中值预计为3.6%,意味着今年还有至少50个基 点的降息空间。美元指数已从105回落至97附近,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从-160BP收窄至-90BP,人民币 面临的被动贬值压力有所缓解。8月银行结售汇连续第四个月出现顺差,外资通过债券通净买入境内利 率债390亿美元,创2022年以来新高。跨境资金持续流入,为央行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 但外部宽松并不意味着内部也要同步放松。9月LPR继续保持不变,1年期和5年期分别为3.0%和3.5%, 这传递出清晰的信号:中国的利率政策锚定的是国内经济数据。今年7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 平均增速为4.1%,略低于二季度的4.5%;9月前20天,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回升18%,房地产市场 出现企稳迹象。核心CPI连续三个月保持在0.8%的水平,显示通缩压力并未进一步加剧。根据央行内部 模型测算,若此时下调LPR10个基点,对全年名义GDP的拉动不足0.15个百分点,却会压缩商业银行净 息差7个基点。当前银行业净息差已降至1.54%,低于1.8%的警戒线。权衡之下,"再等等"比"跟随降 息"更为稳妥 ...
央行副行长陆磊: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0:35
三是完善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金融行业标准,为金融机构披露可持续 信息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目前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 强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强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 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 示。 陆磊指出,碳市场是形成碳定价的重要基础制度,合理碳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从全球碳市场发展 经验来看,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碳市场交易,提高碳定价效率,防范价格过度波动风 险。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地支持碳市场健康发展。 陆磊介绍,近年来,我国碳市场持续发展,覆盖行业逐步扩大,碳定价效率不断提高。人民银行结合节 能减排的最新要求和碳市场发展,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 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更多考虑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 管理部门将气候因素纳 ...
金融赋能 绘绿成卷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21
双碳目标与资金需求 -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1] - 2024年至2030年减缓气候变化资金需求达25.2万亿元 年均3.6万亿元 [2] - 2031年至2060年总资金需求规模达243万亿元 年均8.1万亿元 [2] 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 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配套文件细化金融机构操作路径 [3] - 2021年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统一标准并剔除化石能源项目 [4] - 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优惠利率引导信贷流向新能源领域 [5] 绿色信贷发展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 [6] - 较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新增5.35万亿元 [6] - 资金用于火电机组改造、循环经济体系和园区低碳化升级 [6] 绿色债券创新 - 新能源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券用于光伏和风电场建设 [7] - 高耗能企业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将利率与减排目标绑定 [7] - 金华轨交发行4亿元碳中和债券 年减排二氧化碳50564.35吨 [7] 股权融资与碳市场 -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整合 [8]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7.15亿吨 成交额490.40亿元 [9] - CCER市场已登记23个项目 核证减排量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9] 现存挑战 - 资金供需匹配精度不足 部分项目难对接金融资源 [11] - 环境风险量化评估工具缺乏 制约高碳转型领域投入 [11] - 碳市场与绿色信贷债券联动不足 衍生工具创新滞后 [11] 未来发展重点 - 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覆盖初创期和转型期企业 [12] - 加强国际减排量互认机制建设 提升碳市场国际地位 [12] - 推动CCER标准体系国际化并抢占新兴领域标准话语权 [12]
银行群体为何易出ESG评级优等生 政策+治理双轮驱动下的绿色进化论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1 23:1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业ESG表现全球领先 政策监管和银行自身努力共同推动评级提升 行业将ESG深度融入战略和业务[1][4][8] ESG评级表现 - MSCI ESG评级中5家银行获AAA级最高评级 包括建设银行 民生银行 中信银行 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 其中中信银行于2024年9月8日跃升两级至AAA级[1][2] - 国内Wind ESG评级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25家评级达A级或以上 占比近60% 银行业平均ESG评级优于其他行业[2] - 银行业ESG评级优势源于环境与社会风险较低 数字化基础设施优势及更丰富披露内容[2] 披露与政策推动 - A股42家上市银行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达100% 远高于A股总体46.83%的披露率[3] - 政策驱动包括原银保监会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及转型金融目录试点等[4] 绿色金融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约42万亿元 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 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6.95%[3] - 绿色债券方面 中国银行承销境内绿色债券2109.81亿元 境外149.01亿美元 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3] - 绿色金融通过信贷 债券和碳减排工具支持清洁能源与环保领域 提升环境绩效评分[3] 治理体系构建 - 头部银行将ESG纳入董事会战略和业务线 高管绩效考核及风险管理体系[5] - 中国银行董事会下设多个委员会明确ESG责任 高级管理层设绿色金融委员会覆盖20余部门[5][6] - 中信银行由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筹ESG 将绿色金融等议题纳入全行战略[6] 业务整合与创新 - 工商银行将绿色要求嵌入尽职调查 评级授信 审批 合同及贷后管理全流程[6] - 中国银行从15方面开展尽职调查 对客户分A B C三类实施差异化环境风险管理[6] - 银行业开展转型风险压力测试 中信银行测算高碳行业2030年气候风险 工商银行建立转型与物理风险传导模型[9] 社会维度实践 - 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 中信银行强化宣传审查和培训 招商银行建立信息发布审核流程[7] - 普惠金融方面 招商银行2024年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876.79亿元较上年增834亿元 户数107.73万户增7.28万户 推出线上融资产品[7] - 乡村振兴方面 招商银行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增19.85% 定点帮扶投入资金5606.65万元 兴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394.67亿元增11.55%[8] 气候与创新举措 - 未来投融资排放(范围三)将成为重要量化指标 银行已开展核算试点 预计2025年度ESG报告开始披露[9] - 兴业银行自主研发双碳管理平台 为1.68万企业客户和245.73万零售客户创建碳账户 支持碳金融创新[9] - 民生银行创新开发行业地理风险指标 评估气候 转型和生物多样性风险[10] - 创新案例包括中国银行支持百万吨CCUS项目 发放自然受益型ESG挂钩贷款 中信银行发放全国首笔绿色建筑双向挂钩银团贷款3.35亿元[10][11]
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2025)
中国人民银行· 2025-09-16 02:35
宏观经济表现 - 上海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4万亿元,同比增长5.0%[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表现强劲,同比增长11.1%[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1%,但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工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万亿元,同比增长0.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3]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7201亿元,同比增长1.8%,占工业产值比重43.6%[3]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产值4618亿元,同比增长10.8%[3] 金融业与信贷数据 - 本外币存款余额22.0万亿元,同比增长7.7%;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4] - 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4] - 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02%,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4] 金融市场与基础设施 - 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总成交额62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67] - 跨境人民币结算快速增长,货物贸易项下结算增速达30%[5] - 长三角征信链累计查询45万余笔,累计发放贷款4000余亿元[5] 政策与战略实施 - 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157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3] - 推出科技金融专项支持工具,累计发放“沪科专贷”“沪科专贴”资金502亿元[5] - 制定《长三角金融“五篇大文章”协同推进机制工作方案》,促进区域金融协同[5]
服贸会秀“绿”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3:06
绿色金融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 两项指标全球领先 [1] - A股37家上市银行绿色信贷合计规模达29.22万亿元 平均余额超8000亿元 同比增长41.79% [1][4]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 [1] 国有大型银行表现 - 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超20万亿元 占A股上市银行总量近半数 [5] - 工商银行以6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居行业首位 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均达5.72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25%和19.17% [5] - 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9586.39亿元 同比增长38.31% 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45391.45亿元 同比增长23.82% [5] 股份制银行与农商行发展 - 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额超3万亿元 [6] - 渝农商行、沪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802.19亿元和643.07亿元 张家港农商行以30.25%增速位列农商行首位 [7] - 部分城商行与农商行实现跨越式扩张 西安银行、绍兴瑞丰农商行和郑州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增速分别达202.75%、144.63%和123.73% [8] 产品创新与服务模式 - 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覆盖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绿色网点建设等领域 [2] - 建设银行推出《银行绿色网点建设标准》 西二环支行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能耗监测与碳减排 获首张金融机构"碳减排证书" [6] - 民生银行展示绿色供应链金融、碳权金融创新等产品 交通银行开展航运领域转型金融业务 [6] 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成效 - 32家上市银行披露碳减排贷款信息 其中16家披露2025年二季度数据 [9] - 2025年二季度16家银行碳减排贷款总金额近240亿元 带动碳减排当量超700万吨 [9] - 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项目数分别达107个和185个 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位列碳减排贷款金额前五 [9] - 江苏银行发放碳减排贷款超6亿元 宁波银行超2亿元 其他城商行规模多在1亿元以下 [9] 未来发展方向 - 碳减排支持工具当前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未来可能扩展至低碳农业、绿色建筑等需求较大领域 [10] - 中小银行需发挥本土化优势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及农户的绿色金融产品 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
服贸会秀“绿”绩:42.4万亿信贷筑基,碳减排工具成效初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3:09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这两个指标在全世 界位于前列。同期,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近日,中国人 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 适逢2025年服贸会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金融服务专题展区观察到,包含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 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01658)、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近20家银行均在各自展位设立专区,集中呈现其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践行"五篇大文章"方面的实践成果,其中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成效尤为显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A股42家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后发现,截至9月12日,共有37家上市银行披 露了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规模已达29.22万亿元。37家上市银行的绿色信贷平均余额超8千亿元,同比增 长41.79%。同时,自央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已有32家银行在官网披露碳减排贷款相关信息, 其中16家银行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数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025年中报期间,共有37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绿色信贷余 ...
人民银行: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11 15:43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这两个指标在全世 界位于前列;普惠小微贷款、科技贷款都比去年同期增长12%以上,养老产业贷款同比增长43%,均高 于整体贷款增速。"王信补充道。 王信强调,人民银行将围绕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推动数字赋能金融发 展等方面,加大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积极 贡献。 北京商报讯(记者廖蒙)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 局局长王信出席会议。王信指出,人民银行积极支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王信表示,人民银行围绕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设立了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 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消费和养老再贷款等。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 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通过绿色再贴现、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估等手段,强化对 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的激励,支持银行与企业签订科 ...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加大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9-11 14:01
金融政策支持要素市场化改革 - 人民银行积极支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并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2] - 持续完善标准制定 金融统计 信息披露等基础建设促进要素合理流动[2] - 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统一绿色金融产品界定范围并新增绿色消费 绿色贸易等内容[2] - 牵头制定11个传统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完善"五篇大文章"相关金融统计[2] 金融工具与信贷支持成效 - 设立支农再贷款 支小再贷款 碳减排支持工具 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专项工具支持重点领域[3]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1.38万亿元[3] - 支持银行与企业签订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2.2万亿元[3] - 累计支持近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3] - 新增10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相关领域融资[3] 绿色金融与专项贷款增长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 两项指标全球领先[3] - 普惠小微贷款与科技贷款均同比增长12%以上[3] - 养老产业贷款同比增长43% 高于整体贷款增速[3] 区域金融改革试点 - 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中多个开展人民银行牵头的区域金融改革[3] - 北京 杭州 合肥进行科创金融改革 重庆 广州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宁波 成都深化普惠金融改革[3] -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3] 金融风险防控与下一步方向 - 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 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4] - 下一步将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 推动金融开放合作 推动数字赋能金融发展[5] - 加大对试点地区金融支持力度 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出贡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