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

搜索文档
新闻1+1丨“双贴息”政策 如何惠企利民?
央视网· 2025-08-13 22:25
政策定位与目标 - 双贴息政策包括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贷贴息 旨在从消费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发力 推动惠民生和促消费[1] - 政策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刺激居民消费和支持居民消费 区别于商家自发的经营策略[4] - 政策设计适配当前消费结构趋势 服务消费比重持续提升 支持重点服务领域以提升政策精准性[9] 个人消费贷贴息特点 - 贴息范围覆盖更广 包括养老 托育等服务 而非仅限于高利润商品如手机或汽车[4] - 目标人群收入门槛更低 使更多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国家优惠[4][5] - 贷款经办机构新增消费信贷公司 利用其专业能力和触达能力服务更广泛需求群体[6] 贷款机构监管要求 - 要求贷款机构利用数字金融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客户精准画像 跟踪资金去向确保用于消费[8] - 需审核真实交易背景 防止资金挪作他用或套用 避免政策效果打折扣和风险产生[6][8] 服务业经营贷贴息作用 - 针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 通过直接贷款贴息降低其资金成本[10][12] - 政策有助于优化服务消费供给升级 提升服务品质 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9][12] - 推动低成本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 畅通经济循环 惠及面广且政策效果显著[12]
微信“分付”灰度上线借款功能 腾讯金融再进一步
北京商报· 2025-08-13 16:24
产品功能更新 - 微信分付上线借款功能 符合条件的用户可在首页找到借款入口 资金直接打款至绑定银行卡 [1] - 借款功能需满足近30天支付满100元交易 支付时未使用分付付款 并通过系统综合评估三个条件 [2] - 实际借款金额必须与历史交易金额保持一致 用户不可修改 但可凭多笔订单多次申请借款 [2] - 转账和红包等交易无法作为借款依据 借款用途默认显示日常消费 用户可自行选择餐饮生鲜或美妆零售等类别 [2] 业务战略布局 - 公司正在小范围试行借款服务升级 用户可凭历史大额交易记录借款至银行卡 用于微信支付外的消费用途 [1][2] - 产品从纯消费信贷向类现金贷服务延伸 打破仅限于消费场景的限制 提升产品灵活性和实用性 [3] - 借款功能与交易挂钩 试图筛选外部交易场景并评估用户消费水平 为授信动作打好基础 [3] 技术风控体系 - 采用基于行为数据的风险控制方法 通过用户实际消费行为评估风险 [3] - 系统依赖历史交易记录进行综合评估 可能排除消费频率低但信用良好的用户 [3] - 过度依赖历史交易记录可能导致对新用户的评估不够全面 [3] 市场影响 - 功能扩展能吸引更广泛消费者 助力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 [3] - 公司二季度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增长明显 得益于消费贷款服务、商业支付活动及理财服务的收入增长 [1]
微信“分付”灰度上线借款功能,腾讯金融再进一步
北京商报· 2025-08-13 13:42
产品功能更新 - 微信"分付"于8月13日上线借款功能 用户可通过历史交易记录申请借款至银行卡 资金可用于微信支付外消费场景[1][2] - 借款功能需满足三项条件:近30天支付满100元交易 支付时未使用"分付"付款 通过系统综合评估 借款金额需与历史交易金额完全一致[5] - 借款功能与消费功能共享同一信贷额度 日利率0.04%(年化14.6%) 还款方式为借款次日开始计息 次日还款按1日计息[10] - 部分用户获7天免息优惠 有效期至9月10日 覆盖商户消费、个人二维码付款、转账及借款到银行卡场景 逾期或关闭服务则失效[10][11][12] 运营策略与用户覆盖 - 腾讯通过灰度测试逐步放量 借款功能目前处于小范围试行阶段 旨在筛选外部交易场景并评估用户消费水平[1][7] - 7天免息福利用于降低尝鲜门槛 刺激首次使用并提升开通率与活跃度 属于典型获客策略[13] - 借款功能突破纯消费信贷限制 延伸至类现金贷服务 通过绑定历史交易行为提升风控效率[7][8] 财务与融资表现 - 腾讯2025年二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555亿元 同比提升10% 主要受益于消费贷款服务、商业支付活动及理财服务收入增长[1][16] - 旗下财付通小贷注册资本105亿元 2025年通过发行ABN及ABS融资规模达143.59亿元 融资规模与利率处于行业头部[16][17] 生态协同与竞争定位 - 微信支付生态具备高活跃用户规模与全场景覆盖能力 便于实现消费贷与支付无缝结合[17] - 需厘清"分付"与微粒贷的产品差异化定位 避免同质化竞争 微粒贷由微众银行运营并提供借钱服务[16][17] - 腾讯自营电商消费场景建设能力相对不足 需加强品牌认知度与用户教育[17]
人民银行车士义:截至6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8-13 03:55
截至6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全国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 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2.8万亿元。 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四红)8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 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政策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 司负责人车士义介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振消费的各项决策部 署,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牵头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 费的指导意见》,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供给。 ...
微信“分付”灰度上线“借款”功能
新浪科技· 2025-08-13 02:02
产品功能更新 - 微信分付上线借款功能 处于灰度测试阶段 用户可通过历史大额交易记录申请借款至银行卡 用于微信支付外消费场景[1] - 借款功能需满足三个条件:近30天支付满100元交易 支付时未使用分付付款 通过系统综合评估[1] - 产品支持随时还款 已还部分不再计息 每月最低还款10%可继续使用 日利率为0.045%[1] 业务模式特征 - 分付是腾讯灰度测试的消费信贷产品 由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 授信机构包括财付通小贷和国投泰康信托[2] - 产品功能融合花呗和借呗特性 既支持支付时即时借贷 又允许基于历史交易申请借款[1] - 资金可直接划转至银行卡 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求 目前暂不支持发红包功能[1] 市场定位 - 日利率0.045%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与信用消费利率保持一致[2] - 产品自去年底向部分用户开放 已支持吃饭购物等日常消费场景[1] - 此次借款功能升级为小范围试行 主要面向具有历史大额交易记录的用户群体[1]
早报 | 中美就24%关税继续暂停等达成共识;恒大被取消上市地位;国家对个人消费贷贴息;麦当劳回应招募退休人员
虎嗅APP· 2025-08-13 00:36
中美经贸关系 - 中美双方达成共识,自8月12日起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90天 [2] 中国恒大 - 中国恒大将于2025年8月25日从港交所退市,因未能满足复牌指引 [3][4] - 公司无意就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申请复核 [5] 消费贷款政策 - 三部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实施 [6]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重点领域5万元以上消费可享受贴息,上限5万元 [6]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7]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7] 上海机场安检优化 - 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取消进航站楼时人身和行李安检,仅保留行李防爆检测 [8][9] 微信分付 - 微信分付灰度上线"借款"功能,需满足近30天支付满100元等条件 [10] - 借款和信用消费占用同一信贷额度 [10] 麦当劳用工政策 - 麦当劳中国采用灵活用工方式,包括退休返聘人员,提供商业保险等 [11] 马斯克与OpenAI争议 - 马斯克指控苹果应用商店偏袒OpenAI,称将采取法律行动 [12] - OpenAI CEO奥特曼回应称将专注于产品开发 [12] 寒武纪辟谣 - 寒武纪澄清网上传播的订单、收入预测等信息为不实 [13][14] 抖音处置恶意炒作 - 抖音对"理想车主被攻击"相关内容及账号进行处置 [15][16] 特斯拉重组 - 特斯拉终止Dojo AI项目,工程师团队重组至自动驾驶和AI芯片部门 [17] 万达集团被执行 - 万达集团再被执行24亿元,今年累计被执行金额近75亿元 [19][20][25] - 万达商管合并口径有息负债1375.61亿元,一年内到期302.69亿元 [27] - 万达商管通过出售近50家万达广场缓解资金压力 [28] 赵明否认加盟智界 - 前荣耀CEO赵明否认加盟智界汽车,称将休整和学习 [29] 苹果谷歌反竞争判决 - 澳大利亚联邦法院裁定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运营行为违法 [31][32] 阿迪达斯抄袭争议 - 阿迪达斯新鞋设计涉嫌抄袭墨西哥原住民凉鞋,公司道歉 [33][34] 苹果新专利 - 苹果新专利曝光六面玻璃外壳iPhone设计 [35] 融资余额 - 两市融资余额时隔10年重回2万亿元,达20056.89亿元 [36] 美国国债 - 美国国债总额首次超过37万亿美元 [37][38] 黄金关税 - 特朗普称不会对进口黄金征收关税,黄金期货价格下跌超2% [39][40] 韩国特赦 - 韩国宣布特赦83.6687万人,包括前党首曹国及其妻子 [48]
消费领域迎来重磅政策!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经营主体也迎利好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11:03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部分可享受贴息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1][2]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2]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3]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鼓励地方财政部门扩大政策覆盖面 [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政策 明确对住宿、养老、旅游等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符合条件的贷款可享受贴息 [1][5] - 政策适用于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贷款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6][7][8] -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涵盖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8] - 经办银行包括21家全国性银行 涵盖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已享受地方财政贴息的贷款需扣除已有贴息部分 [9] 政策实施目标与灵活性 - 政策旨在发挥财政资金对提振消费的支持引导作用 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促进经济加快向好发展 [2] - 两项政策均明确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体现政策灵活性 [2][7]
畅通“想换”“敢换”渠道 让以旧换新释放更大效能
金融时报· 2025-07-30 02:44
政策支持与成效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首要任务 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1] - 截至6月底 五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1.6万亿元 已超过2024年全年销售额 [1] - 政策推动智能 绿色 健康 时尚的新产品进入家庭消费 [1] -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 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打造全国性回收平台 [4] 回收体系痛点与进展 - 目前正规渠道回收实现环保拆解的家电仅20% 存在非专业机构"私拆"现象 [3] - 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回收设施1.1万余个 废旧家电回收量超63万吨 规范化拆解量同比增20% [4] - 电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回收模式 如闲鱼试点线下循环商店 京东打造"送装拆收"一体化方案 [5][6] - 发改委提出建设集中分拣处理中心 完善回收网络 培育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 [4] 价格监管问题 - 部分商家存在先涨价后补贴行为 如某电动车行将车型价格从1999元/辆提至2200元/辆 [7] - 2024年10月起各地加强监管 湖北 河北 湖南 四川等地查处多起违规案例 取消企业承办资格 [8] - 建议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全流程监管 畅通投诉渠道遏制套补骗补行为 [9] 金融支持措施 - 消费金融产品接入1800家品牌专卖店 带动门店销售额平均提升35% 某门店分期成交额达196万元 [10] - 发改委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增加绿色信贷支持 [11] - 消费信贷应与以旧换新政策融合 通过科技手段平衡风险成本与用户体验 [11]
ETF复盘0710-沪指重返3500点,场内孤品·香港银行LOF(501025)涨超2%
搜狐财经· 2025-07-10 12:26
市场行情回顾 - A股三大股指全线上涨,上证指数收涨0.48%,深证成指收涨0.47%,创业板指收涨0.22%,全市场超2,900只股票上涨 [1] - 主流宽基指数中,中证A50上涨0.64%涨幅居前,北证50和科创综指分别下跌0.16%和0.26% [2] - 港股恒生中国央企指数表现突出,上涨1.66%,恒生指数涨0.57%,恒生科技指数跌0.29% [4][5] 行业板块表现 - 房地产板块领涨,涨幅达3.19%,石油石化和钢铁板块分别上涨1.54%和1.45% [7] - 汽车、传媒、国防军工板块表现较弱,跌幅分别为0.62%、0.54%、0.41% [7] - 银行股表现强劲,四大国有银行股价续创历史新高 [7] 光伏行业热点 - 光伏行业推进"反内卷"措施,硅料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平台型公司收购过剩产能,推动供需平衡 [7] - 行业从"价格血拼"向"优质优价"转型,落后产能有望有序退出,产品价格或回归理性 [7] - 建议关注成本和技术领先的光伏企业,相关ETF产品包括光伏ETF基金(159863)等 [7] 银行板块分析 - 银行股兼具高股息稀缺性与经营稳健性,受到资金热捧 [7] - 金融增量政策加快落地,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险资再度举牌银行 [8] - 银行板块股息率具有吸引力,长线资金可能持续流入 [8] 宽基指数表现 - 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达35.69%,港股通医药指数涨幅53.77% [10] - 恒生中国央企指数年内上涨13.75%,中证银行指数涨幅19.36% [10][11] - 光伏产业指数年内下跌4.42%,中证环保指数下跌1.53% [10] 其他行业表现 - 科技制造板块中,云计算指数上涨6.51%,工业互联指数涨2.01% [11] - 金融地产板块分化,中证银行指数涨19.36%,800地产指数跌3.46% [11] - 医药生物板块中,科创生物指数年内上涨26.68%,中证医药指数涨4.0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