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贷

搜索文档
数量连续11个季度“瘦身” 信用卡存量竞争考验服务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9-24 02:29
曾经被视为零售金融"流量入口"的信用卡,如今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 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 为",并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 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监管政策的收紧加速了信用卡行业的"瘦身",在2年过渡期后,文件 于2024年7月全面落地,成为行业转向的"发令枪"。 "移动支付普及、消费场景重构与用户习惯演进长期作用,也是导致信用卡业务缩水的重要原因。"博通 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谁掌握了高频支付入口,谁就具备了延伸信贷、理财等金融增值 服务的先发优势。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平台,正是依托强大的支付生态,逐步嵌入花呗、微粒贷 等信用产品,实现了"支付+金融"的有效闭环,这验证了以支付为基础、逐步叠加金融服务的发展模式 已成为行业主流路径。 近期,随着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的陆续披露,一组数据引起大家注意: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9家主 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相较于年初减少近2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 行发 ...
信用卡存量竞争考验服务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9-24 02:00
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 近期,随着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的陆续披露,一组数据引起大家注意: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9 家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相较于年初减少近2000亿元。同时,中国人 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信用卡数量也已连续11个季度"瘦身"。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 卡达7.15亿张,较一季度末减少600万张,较去年年末减少1200万张,较2022年时的最高位8.07亿张下降 11.4%。 "我这两年陆陆续续把6张信用卡注销了4张,现在就留了一张日常用,还有一张当备用。"36岁的梁 晶告诉记者,她销卡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交年费、忘记还款有征信风险、额度太高怕"管不住手"、权益 变少后吸引力下降,以及如果真的急需用钱,还有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替代。"以前觉得刷信用卡 方便,但是现在一想到出门还需要带卡,就感觉有点麻烦。"梁晶说。 曾经被视为零售金融"流量入口"的信用卡,如今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严格规范发卡营销 行为",并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 ...
数量连续11个季度“瘦身”—— 信用卡存量竞争考验服务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9-23 22:18
近期,随着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的陆续披露,一组数据引起大家注意: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9家主 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相较于年初减少近2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 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信用卡数量也已连续11个季度"瘦身"。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达 7.15亿张,较一季度末减少600万张,较去年年末减少1200万张,较2022年时的最高位8.07亿张下降 11.4%。 "我这两年陆陆续续把6张信用卡注销了4张,现在就留了一张日常用,还有一张当备用。"36岁的梁晶告 诉记者,她销卡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交年费、忘记还款有征信风险、额度太高怕"管不住手"、权益变少 后吸引力下降,以及如果真的急需用钱,还有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替代。"以前觉得刷信用卡方 便,但是现在一想到出门还需要带卡,就感觉有点麻烦。"梁晶说。 曾经被视为零售金融"流量入口"的信用卡,如今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 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 为",并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 ...
助贷新规倒计时 多家银行披露“白名单”
北京商报· 2025-09-15 16:14
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调整 - 多家银行加速披露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徽商银行、东亚银行(中国)、恒丰银行、上海银行等 聚焦头部民营银行、流量平台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1][2] - 银行合作呈现鲜明"头部导向" 选择资质经过市场验证、合规底线清晰、风控体系成熟的机构 以降低后期合作方不合规风险 [2][4] - 合作覆盖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逾期清收五大环节 例如徽商银行与蚂蚁智信、微众银行、支付宝等机构合作 [3] 监管政策驱动业务转型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坚持"总行集中管理、权责收益匹配、风险定价合理、业务规模适度"原则 推动银行从"流量驱动"转向"合规驱动" [5] - 新规推动银行从资金提供方转向全流程管控 总行需承担全部风控责任 分行失去自主合作权 [5] - 新规对持牌机构自营竞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倒逼其从源头重视与强化自主能力建设 [6] 行业格局与银行策略分化 - 头部银行有资金和科技优势 应向生态闭环方向发展 把控高频场景、搭建自营平台 甚至通过开放API扩大生态边界 [6] - 中小银行需聚焦区域深耕 绑定本地政务、社区商超等场景 依托线下网点与线上轻运营降低成本 通过合作合规技术公司补齐风控短板 [6] - 头部机构有望从持牌业务进阶到平台业务 为同业机构提供互联网贷款业务赋能 而中小机构需及早规划自营发展路线 [7] 业务合作具体案例 - 徽商银行合作方包括蚂蚁智信、宿迁钧腾信息科技、微众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 合作产品涵盖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微车贷等 [3] - 东亚银行(中国)披露9家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智信、支付宝、网商银行等 涵盖民营银行、持牌消金、融资担保等类型机构 [4] - 支付结算环节引入支付宝、网银在线(京东系)、抖音支付等主流支付机构 明确不收取支付通道费用 [3]
新规实施倒计时!多银行披露助贷合作名单,资金“躺赢”模式不再
北京商报· 2025-09-15 13:49
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调整 - 多家银行包括徽商银行、东亚银行(中国)、恒丰银行、上海银行加速披露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聚焦头部民营银行、流量平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保险及融资担保机构等类型 [1][3] - 徽商银行合作方覆盖蚂蚁智信、宿迁钧腾信息科技、微众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 合作环节包括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逾期清收五大业务领域 [4] - 东亚银行(中国)披露9家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智信、支付宝、银联数据、网商银行等 明确遵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规定开展业务 [4] 助贷合作头部集中趋势原因 - 银行选择头部合作方核心逻辑从冲规模转向保合规 头部机构资质经过市场验证 合规底线清晰 风控体系成熟 降低银行后期被追责风险 [5] - 头部流量平台用户基数和场景稳定性帮助银行在严控规模增速监管要求下维持基本业务盘 避免业务断崖式收缩 实现风险可控的业务总量平衡 [5] - 这种共性选择表明银行机构充分响应助贷新规监管精神 从源头规范互联网助贷业务 提升业务质量 [1][5] 助贷新规对银行角色与运营的影响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坚持"总行集中管理、权责收益匹配、风险定价合理、业务规模适度"原则 解决过往分行自主经营导致合作机构鱼龙混杂问题 进一步隔离风险 [6] - 银行从资金提供方转向全流程管控 推动从"流量驱动"转向"合规驱动" 但分行失去自主合作权后积极性易受挫 总行需承担全部风控责任易陷入保守心态 [7] - 总行需同时控制规模增速和压低不良率 可能先砍掉高风险客群 短期内业务收缩几乎成为必然 互联网贷款竞争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机构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7] 银行差异化发展路径 - 头部银行有资金和科技优势 应向生态闭环方向发展 把控高频场景、搭建自营平台 抓牢获客与风控主动权 甚至通过开放API扩大生态边界 [8] - 中小银行需聚焦区域深耕 绑定本地政务、社区商超等场景 依托线下网点与线上轻运营降低成本 通过合作合规技术公司补齐风控短板 无需追求"大而全" [8] - 头部机构有望从持牌业务逐步进阶到平台业务 借助科技能力与流量、客群积累为同业机构提供互联网贷款业务赋能 中小机构需及早规划自营发展路线 [8]
《中国金融》|微众银行行长 李南青:微众银行数字金融创新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8-31 06:46
nfinance 编者按 2025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5年来,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 兴,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融入城市基因,不断转型升级,从昔日南海之滨的边陲渔村蜕变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 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金融助力深圳发展的政策支持,深化深港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试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金融制度创新和市 场活力激情碰撞,在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突破式发展,深圳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锋样本。《中国金融》杂志特别策划"深 圳特区金融45年"专栏,将机构成长历程融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之中,通过鲜活的金融实践案例,见微知著,展现特区金融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壮阔图 景。 作者 | 李南青「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微众银行新十年征程的开局之年。作为金融改革创新的产物,微众银行诞生和成长于深圳这座"因改革而生、因 改革而兴"的城市,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城市基因自然也就融入微众银行的血液之中。成立十年来,微众银行始终秉持"让金融普 ...
前海15载,现代服务业助力“中国智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01:41
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成就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税收收入892亿元,分别为2010年成立初期的117倍、93倍和171倍 [4] - 2024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952.6亿元,同比增长8.6%,占服务业84%及GDP的65.5% [4] - 现代服务业企业总数达12.48万家,水平比肩全球服务业先进地区 [4] 科技服务业转型升级 - 科技服务业从配套支撑升级为产业链价值中枢,前海提出2027年底前实现研发中心突破100家且外资占比超30%的目标 [6][7] - 2024年1-10月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9.6%,前十强企业营收61.9亿元且增长37.1% [10] - 小马智行在前海实现全国首个一线城市中心城区Robotaxi 7×24小时运营 [7][8] 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 大铲湾片区形成"具身智能港"产业集群,银河通用投资10亿元建设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心,戴盟机器人设立全球总部 [10] - 深圳推出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创新,允许外籍科学家担任法定代表人 [10] - 现代服务业占高端装备终端附加值的50%-60% [11] 金融创新与跨境服务 - 前海推出"科技初创通"信贷服务超4100户企业,80%为非政府培育名单企业,信贷投放超55亿元且利率低至3.45% [14] - 微众银行服务个人客户超4.2亿,中小微企业申贷超600万家 [14] - 汇丰银行启用总投资超40亿元的前海办公大楼,东亚银行设立大湾区"策略枢纽"包含证券及金融科技等业务 [15][16] 专业服务与出海支持 - 前海进出口总额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0%) [19] - "前海出海e站通"平台集成70项公共服务,与40个海外园区合作,服务超800家出海企业 [19] - 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案件争议金额1423亿元居全球前三,前海法务区汇聚265家法律服务机构 [19] 国际企业布局动态 - 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首个创新中心落户前海,谷歌跨境电商加速中心投入运营支持DTC模式 [18] - 前海港资企业中服务业占比95%,业务从金融物流向科技服务加速拓展 [7]
腾讯的三大王牌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8-26 06:5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Q2营收1845.04亿元,同比增长15%,为2022年以来最佳增速 [2][4][5] - 上半年营收3645.26亿元,同比增长14% [4] - Non-IFRS经营利润1385.68亿元(上半年),同比增长18% [4] - Q2 Non-IFRS经营利润692.48亿元,同比增长18% [4] - 营收和经营利润连续11个季度增长 [5] - 市值达5.6万亿港元,年内累计涨幅70%,增长逾2万亿港元 [8] 游戏业务复苏 - 增值服务收入913.68亿元(Q2),同比增长16%,占总营收50% [10] - 游戏总收入592亿元(Q2),其中国内市场404亿元(同比增17%),国际市场188亿元(同比增35%) [10] - 本土游戏收入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超20% [11] - 《王者荣耀》为2025年上半年全球手游收入榜首,收入破10亿美元 [12] - 《和平精英》平均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超30% [12] - 新品《三角洲行动》平均日活跃用户突破2000万,DAU排名国内前五 [12][13] - 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占比从2021年26%提升至32% [13] - 《PUBG MOBILE》海外预估收入约1.24亿美元(同比增3.8%) [14] - 《沙丘:觉醒》上线首周成为Steam全球收入最高付费游戏,6月收入5430万美元 [14] 微信生态商业化 - 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用户14.11亿,同比增长3% [15] - 广告收入357.62亿元(Q2),同比增长20% [16] - 视频号广告收入同比激增超50% [17] - 小程序广告收入同比增长约50% [17] - 微信搜索广告收入同比增长60% [17] - 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555亿元(Q2),同比增长10% [17] - 微信小店2024年GMV同比增长192%(约3000亿元),订单数量增长225% [19] - 小游戏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超300款小游戏单季流水超千万元,Q2总流水同比增长20% [20] AI战略布局 - 2024年资本开支767.6亿元,同比增长221% [23] - 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466亿元,Q2达191.07亿元(同比增119%) [23] - AI技术应用于广告系统提升转化效率,游戏研发缩短周期,微信搜一搜提升用户停留时长 [24] - 混元大模型接入50多个业务产品测试 [22] - 组织架构调整:AI应用"元宝"转入CSIG,TEG成立大语言模型部与多模态模型部 [23] 市场竞争与挑战 - 微信电商GMV(3000亿元)仍落后于抖音电商(3.43万亿元)和快手电商(1.39万亿元) [19] - AI业务尚未形成稳定协同体系,混元大模型部分性能指标落后于头部模型 [24] - C端产品"元宝"用户活跃度与留存不及预期 [24] - AI技术当前以优化现有业务为主,未形成独立规模化盈利模式 [24]
从“改革试验田”到“金融改革样本”:微众银行与深圳特区共赴新纪元
第一财经· 2025-08-26 06:09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就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改革开放探索,实现从经济特区到全球创新之都的历史性跨越 [3] - 深圳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跻身国内金融第一方阵,成为中国重要金融中心并获得国际认可 [3] 微众银行发展历程与定位 - 公司是中国首家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2014年12月16日正式营业,是金融改革创新产物 [3] - 公司定位为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的数字银行,秉承深圳敢闯敢试精神 [7] 核心产品与业务成果 - 2015年推出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开创银行业先河,截至2024年末约71%客户单笔借款成本低于100元,约18%为无人行征信记录首贷户 [5] - 推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年营业收入1000万以下客户占比超70%,约50%为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累计38万家企业获得首笔企业贷款 [5] - 针对科创企业推出"微业贷—科创贷款",深圳2.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近五成申请该服务,累计为深圳地区科创企业授信超330亿元 [6] - 其他产品包括"科技初创通""战新未来产业贷""微贸贷"等,逐个破解实体企业融资难题 [6] 科技能力与系统架构 - 公司搭建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打破高可用、高性能、低成本不可能三角困境 [7] - 系统日金融交易峰值突破14亿笔,产品可用率超过99.999%,户均IT运维成本仅为2元/年,不到行业平均水平十分之一 [7] AI原生银行转型 - 公司加速向AI原生银行迈进,建立经济高弹性多模式算力供给体系,支持模型一键部署与微调,降低AI应用开发运维门槛 [10] - 打造应用与智能体构建平台,提供一站式构建车间,支持低代码和自定义编程等多种开发方式,内置交互插件库等工具 [10] - 通过专项形式遴选高价值场景建设标杆应用,推进与业务场景深度结合 [11] 跨境业务与科技输出 - 作为总体方案设计及技术支持方,助力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和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于2022年和2024年上线,基于DDTP理念和FISCO BCOS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 [12] - 2024年在香港设立科技子公司微众科技,已与香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13] - 助力香港富融银行搭建新一代数字银行核心系统,10个月完成升级,上线切换15小时,数据迁移6小时,新产品开发时长减半,非人力IT成本预计三年内压降53% [14] - 帮助印尼数字银行Allo Bank搭建新一代数字银行核心系统,提供智能营销、智能运营、大数据模型等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14]
腾讯金融产品再扩容:“分付”灰度测试借款功能
中国经营报· 2025-08-14 07:23
产品功能升级 - 微信分付更新协议新增"借款到银行卡消费"服务类型,突破原有仅限微信支付场景的限制[1] - 灰度测试阶段允许用户凭历史大额交易记录借款至银行卡,满足非微信支付场景需求[1] - 产品仍保持按日计息、随时还款、免提前还款手续费的特性[2] 产品定位与竞争 - 分付与微粒贷形成差异化定位:分付侧重消费场景信用支付,微粒贷专注无指定用途现金贷[5][8] - 微粒贷入口更显眼(金融理财分栏),分付当前隐藏于钱包路径下[3] - 业内认为两者存在重叠但满足不同需求,分付对短期资金周转用户更具吸引力[5] 业务发展现状 - 金融科技收入占比从2019年27%提升至2024年32%,2025Q2同比增长10%至555亿元[6] - 消费贷款服务与商业支付、理财服务共同推动金融科技收入增长[6] - 财付通小贷注册资本105亿元居行业第二,2023-2025年累计注册资产支持票据额度350亿元[7] 风控与运营策略 - 通过交易挂钩设定筛选外部场景,评估用户消费水平以完善授信基础[2] - 依赖微信支付数据弥补自营电商场景不足,强化信贷风控手段[2] - 运作相对保守但融资能力突出,财付通小贷融资规模与利率处行业头部[8] 行业影响 - 综合性借贷模式可能加剧消费信贷市场竞争[8] - 交易记录评估方式可能遗漏低频消费的高信用用户[8] - 产品成熟后消费信贷规模有望再上台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