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

搜索文档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专访:中国市场助力跨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访德国采埃孚集团董事彼得·霍得曼
新华网· 2025-07-29 05:37
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 中国市场有助于跨国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与落地,提升全球竞争力 [1] - 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和技术创新力,推动企业不断锤炼自身实力 [1] -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市场,在技术上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 采埃孚在华投资与布局 - 采埃孚持续扩大在华布局并加码投资,过去两年新建一座研发中心,新建或扩建10家工厂 [1] - 目前采埃孚在华设有约50家生产设施,占全球总数约三分之一 [1] - 2024年全球销售额超过400亿欧元,中国市场贡献显著 [1] 采埃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 采埃孚与多家中国企业保持密切战略合作关系,在底盘系统、电驱动、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开展联合研发 [1] - 与中国新能源车企蔚来汽车合作,推出中国市场上首款配备采埃孚线控转向系统的量产车 [1] - 线控转向系统已获得另外两家中国车企的量产订单 [2]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前沿 - 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新技术的"试验田"和"首发地",越来越多的汽车技术首先在中国开发、落地,再被推广到全球其他市场 [2] - 采埃孚在中国的工程研发能力已与德国、北美等传统市场并驾齐驱,甚至在速度和敏捷性方面更具优势 [2] 未来展望与战略 - 采埃孚将坚定推进"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战略,深化与中国伙伴的协同创新 [3] - 未来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仍将快于全球其他地区 [3]
炮轰电动化、年薪19亿!公司利润暴跌,董事长凭啥涨薪20%?
电动车公社· 2025-07-28 15:14
丰田汽车2024财年业绩与高管薪酬 - 2024财年综合营业利润下滑10%至4 8万亿日元(约2320亿元人民币)[1] - 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暴跌34 9%至3 1万亿日元[2] - 董事长丰田章男逆势涨薪20%至19 49亿日元(约9425万元人民币)[3] - 2023财年因造假丑闻仍创下16 22亿日元年薪纪录(涨幅62%)[5] 丰田章男的权力构建路径 - 通过交叉持股模式使个人持股不足1%,实际控制权绑定三井等财阀[10][11] - 基层历练路线:27岁隐姓入职,历经销售/工人/课长等岗位,40岁进入管理层[13][14] - 2009年借"刹车门"危机接任社长,初期受副社长集体制衡[19][22] - 通过研发跑车/豪华车(86/Supra/世纪)和打造Gazoo Racing子品牌重塑形象[28] - 建立亲民IP:参与赛车/校园活动,早于马斯克运用网红策略[30][31] - 2017年后清洗管理层,七大决策席位中掌控五席[39][40] 电动化战略与技术路线 - 2010年与特斯拉合作被副社长团队叫停,出售2 4%股份[23][50] - 电气化三步走:HEV混合动力→PHEV插混→氢燃料/固态电池[54][55][57] - HEV车型累计销量超2000万辆,与燃油车平分秋色[59] - 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试产,2027-2028年商业化[57] - 主张多技术路线并行,强调"真正的敌人是二氧化碳"[65][66] 组织变革与战略布局 - 2019年废除终身雇佣制,推行绩效薪酬改革[72][73][74] - 收购母公司丰田织机,形成1800亿日元+7000亿日元的控股架构[83][84] - 雷克萨斯2026年中国国产化,规划10万辆新能源车年产能[85] - 参照通用CEO 2950万美元年薪,推动职业经理人薪酬对标[79] 行业竞争与跨界合作 - 2017年后连续投资Uber/Grab/滴滴,与比亚迪深度合作[42] -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智能化/电动化挑战传统优势[69] - 高管薪酬改革意图吸引全球化人才应对行业变革[77][78]
都市车界|三菱走后,日系车在中国还能“卷”吗?
齐鲁晚报· 2025-07-28 03:28
三菱汽车在华发展历程 - 1973年以进口卡车进入中国市场 80年代通过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合作参与中国汽车工业萌芽期[2] - 90年代成立沈阳航天三菱与东安三菱合资企业 发动机产品覆盖90%以上自主品牌车型 累计装机超700万台[2] - 2012年成立广汽三菱 2018年销量达14.4万辆历史峰值 实现从B端供应商到C端品牌跨越[4] 市场溃败关键数据 - 销量从2018年14.4万辆暴跌至2022年3.36万辆 负债率达81%[5] - 2023年停产整车 2025年终止发动机业务 彻底退出中国市场[1][5] - 二手车市场受冲击 2025年三菱车型交易量同比减少45% 5年以上车龄成交价低于市场均价30%[10] 战略失误分析 - 新能源转型迟缓 欧蓝德PHEV等车型市场份额不足 错失政策补贴与碳积分红利[5] - 产品更新滞后 燃油车时代技术优势丧失 欧蓝德1.5T+48V轻混系统难敌国产插混车型[6] - 合资体系矛盾频发 中日双方在技术导入与资源分配上决策效率低下 2023年被广汽集团全资收购[6] 行业格局演变 - 日系车整体在华市场份额跌至11.2%历史新低 丰田/本田/日产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6.9%/30.9%/12.2%[11] - 2023年以来Jeep/讴歌/现代/斯柯达等外资品牌相继收缩在华业务[13] - 中国品牌国内市场占比突破56% 实现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转变[14] 对比案例:丰田转型策略 - 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83.77万台实现同比正增长 日系车企唯一增长案例[13] - 推行"更中国"战略 RCE制度让中国工程师主导本土车型开发 ONE R&D体制转移研发决策权至中国[13] - 建立本土化生态 与比亚迪/华为/小米合作 雷克萨斯在上海设立纯电研发生产基地[14]
2024年汽车行业人均工资为16.3万元 自主合资薪酬分化加速
财经网· 2025-07-27 04:14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汽车行业除销售收入外,利润、工业增加值、销量均呈负增长,其中利润降幅最明显达51.8%,工业增加值降33%,销量降6.8% [1][9] - 行业人均工资达16.3万元,较2023年(15.8万元)和2022年(15.3万元)微增,在人员总量显著收缩背景下实现增长 [1] - 行业人工成本总额略降,但人均人工成本同比增长4.6%至25万元/人,人均工资16.3万元/人 [3] 自主与合资板块对比 - 自主乘用车板块人工成本总额增5.5%,工资总额增6.6%,均高于行业增幅;合资板块人工成本总额降7.6%,工资总额降9.8% [5] - 自主板块人均人工成本25.3万元/人(同比+7.7%),合资板块28.0万元/人(同比+2.7%),但自主近五年平均增长率(+7.5%)显著高于合资(+3.8%) [5] - 自主板块人均工资17.8万元/人(同比+7.7%)首次超过合资板块17.4万元/人(同比-1.0%) [7] - 自主板块管理人员工资增幅最高达8.3%,合资板块仅新能源研发和水平事业营销人员工资正增长(+1.4%和+2.7%) [7][8] 人员结构与流动 - 自主板块人员规模扩张13.8%,合资板块缩减7.9%,整体在岗人员增加3.5万人 [11] - 自主板块入职率21.7%远高于离职率11.2%,合资板块入职率1.9%低于离职率7.9%,呈现明显流出态势 [14] - 行业研发专业入离差高达12.5%,新能源研发和智能网联研发入离差分别达18.3%和19.0%,销售专业入离差15.0% [16] - 行业整体入职率9.9%略高于离职率9.2%,入离差0.7%,较2023年入职率增1.4个百分点,离职率增1.1个百分点 [14][16] 细分领域趋势 - 研发人员工资增幅最高达3.2%,营销人员+2.7%,生产一线操作人员+1.6% [3] - 自主板块销量增1.0%但工业增加值降75.9%,合资板块利润降26.7%且所有经营指标均下滑 [11] - 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预测至2025年达103万,其中售后服务缺口占80%,当前新能源维修技工不足10万人 [17]
旅行车只是幌子!享界的野心,藏在这台车里!
电动车公社· 2025-07-25 08:46
核心观点 - 享界S9T作为新时代旅行车,凭借超大空间、智能化配置及国产新能源优势,填补豪华旅行车市场空白,并对传统旅行车实现降维打击 [26][38][59] - 中国汽车行业通过电动化、智能化创新打破传统豪车品牌溢价,进入"需求定义产品"的创造性繁荣期 [55][60][62] 产品特征 空间与设计 - 车长5.2米、轴距超3米,空间超越奥迪A6 Avant等竞品,装载能力媲美中大型SUV [8][9] - 仙踪绿车色与旅行车"翘臀"设计获"鸿蒙智行最好看车"评价 [5][7][9] 智能化配置 - 搭载华为ADS 4.0系统,配备4颗激光雷达(含1颗192线激光雷达)及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支持L3级预埋 [16][17] - 可选装电动门、电子外后视镜等问界M9同款配置 [12] 动力与续航 - 提供纯电(单/双电机)和增程(1.5T)双版本 [19] - 增程版37度电池包起步,53.4kWh版本CLTC纯电续航354km,综合续航1305km;纯电版100kWh电池CLTC续航801km [22] 市场定位 竞争策略 - 预计40万级定价,利用国产新能源的关税优势,解决传统旅行车"价格与产品力不符"痛点 [38][39] - 直接竞品稀缺,可覆盖豪华轿车/SUV用户群体 [38][47][48] 用户场景 - 瞄准户外露营、滑雪等新兴生活方式,通过车顶行李架等配置提升可玩性 [42][43] - 华为技术赋能实现"车带你出游"的智能驾驶体验 [47] 行业趋势 市场格局变化 - 国内旅行车市场份额长期不足1%,主因进口车型价格虚高(如奥迪A6旅行版比国产A6L贵10万元) [28][32] - 消费者转向关注产品力而非品牌溢价,智能电动车10年内实现与燃油车分庭抗礼 [50][51] 中国车企创新 - 中国品牌通过800V架构、碳化硅电驱等技术实现40万级车型标配高端配置 [55] - 电动化解决性能焦虑,智能化重构豪华标准,场景化探索塑造生活美学 [57] 产业影响 - 享界S9T代表中国产业链纵向破局,实现对全球高端车型的降维打击 [59] - 行业从内卷红海转向百花齐放,进入"需求定义产品"的黄金时代 [61][6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新能源车新工厂 以智能零碳拿稳绿色“接力棒”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4 09:46
生产基地概况 - 长春零碳"智慧工厂"已实现新能源车型量产,首批车即将上市销售 [3] - 生产基地年产能15万辆,占地面积154万平方米,分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五大车间 [5] - 工厂100%使用绿色电力,配备32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板,实现生态废物100%回收、废水100%循环 [15] 智能制造技术 - 总装车间自动化程度高,物流区采用自主导航搬运机器人,不依赖外部标识 [5] - "八爪鱼"机器人实现车窗玻璃全自动安装,完成涂胶、搬运、嵌入等高精度动作 [7] - "婚礼结合工位"由11个机器人协同作业,自动化率100%,底盘与车身结合精度达±0.1毫米 [9][11] - 总装车间配备300多套高精度拧紧设备,覆盖574个关键螺栓点,数据可追溯15年 [11] - 焊装及电池车间关键工序自动化率100%,每2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 [13]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影响 - 生产基地带动50%零部件供应商位于30公里半径范围内,推动本地化产业转型 [17] - 长春将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基地,一汽新能源生产基地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核心项目 [19] 产品与产能 - 生产线首批投产两款新能源车型,2024年12月实现量产 [3] - 工厂采用"黑灯工厂"模式,高度智能化生产显著提升效率 [13]
杭叉集团20250722
2025-07-23 14:3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叉车行业、无人叉车行业、智能物流系统行业、电动叉车行业 - 公司:杭叉集团、浙江国自机器人、巨星科技、中策橡胶、新柴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杭叉集团发展情况 - 过去六年除一年外均实现增长,增长驱动因素为内外需求、电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发展,自身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提升,中长期 ROE 水平较高[3] - 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2 亿元、25.6 亿元和 30.1 亿元,复合增速 16%,对应 PE 分别为 13 倍、11 倍和 10 倍,估值有望战略重估[2] - 核心业务有整机销售、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高空作业车辆等,2024 年整机销售及配件收入占比达 98.5%,毛利率 24%,海外收入占比逐步提升且海外毛利率高于国内,2024 年国外毛利率达 31%[2][11][12] - 2024 年营业收入 165 亿元,同比增长 1%,2019 - 2024 年年化复合增长率 13%;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45 亿元,同比增长 8%;2024 年归母净利润 20.2 亿元,同比增长 18%,2019 - 2024 年复合增长率 26%;2025 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 4.4 亿元,同比增长 15%;2024 年毛利率 24%,净利润率 13.1%;2025 年一季度毛利率降至 21%,净利润率 10%[15] - 2025 年收购浙江国自机器人并整合杭叉智能,目标未来五年实现 50 亿收入和 5 亿利润,预计 10 月推出人形物流机器人[2][6] - 无人车领域,无人叉车低渗透高增长,2024 年全球销量约 3 万台,同比增长 46%,中国市场销量约 2.5 万台,同比增长 26%,公司 AGV 业务 2024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达 80%以上;人形机器人积极研发;智能物流系统 2024 年合同金额突破 10 亿元,中标全球顶级公司订单[2][7] 行业发展情况 - 2023 年全球叉车销量 214 万台,复合增速 8%,中国占全球销量 36%;国内加出口总销量 129 万台,同比增长 9.5%,复合增速 16%;全球竞争格局中,日本丰田市占率 28%,杭叉市占率 11%[4][17][18] - 无人叉车市场高速增长但渗透率低,2023 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 46%,中国市场同比增长超 50%,2024 年渗透率仅 2%,未来提升空间大[4][20] - 电动叉车替代内燃机型,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是趋势,中国锂电池驱动的电动叉车型销量从 2019 年的 0.9 万台增长到 2024 年的 45 万台,年化复合增速达 76%,渗透率从 4%提升至 47%[4][23] - 2024 年全球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市场规模 4000 亿元人民币,2019 - 2024 年年化复合增速 12%,预计到 2029 年达 8000 亿元人民币,24 - 29 年年化复合增速预计 11%;中国市场规模 2024 年达 1000 亿元人民币,20 - 24 年复合增速 17%,预计 29 年达 2000 亿元人民币以上[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杭叉集团是巨星控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裘建平,控股股东为浙江杭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41%,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是第二大股东,持股 20%;裘建平旗下还有巨星科技、中策橡胶、新柴股份三家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浙江国资机器人;2025 年 7 月 7 日,杭泰集团子公司杭叉智能增资扩股收购浙江国资机器人 92.9%股份[13] - 巨星科技生产手工具等,市场布局美、欧等;杭叉集团以叉车和智能物流系统为主,市场覆盖多地区;中策橡胶产品为轮胎,市场分布广;新柴股份专注非道路用柴油发动机及零部件,以中国市场为主;浙江国自机器人市场包括中国、北美等地区[14] - 无人化移动机器人有多种类型,2024 年无人叉车新品发布量占比 40%;产业链上游多通信与控制系统,下游 98%应用于室内场景;全球 2023 年市场规模 53 亿美元,同比增 12%,18 - 23 年复合增速 29%,销售数量 21 万台,同比增 17%,18 - 23 年复合增速 43%;中国 2024 年市场规模 221 亿元,同比增长 42%,19 - 24 年化复合增长 29%,销售数量 13.9 万台,同比增长 11%,19 - 24 年化复合增长 33%[19] - 无人叉车行业中国市场订单额超亿元企业 41 家,超 10 亿元 4 家,5 - 10 亿元 6 家,规模较大企业较少;2023 年销售过亿元企业仅占市场 8%,代表企业有传统叉车企业、初创企业等[21] - 无人叉车能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和降本增效,一名传统叉车工人年人工成本约 10 万元,过去一辆传统叉车需 2 - 3 个工人三班倒,现一台无人叉车可 24 小时作业[22] - 杭叉集团形成总部、海外公司和代理商三层级服务网络体系,有 70 余家直销公司及 600 余家经销商,覆盖多地区;加强配件服务中心建设,计划在泰国设厂;2012 年布局 AGV 业务,成立杭差智能,AGV 产品营收快速增长[25][26] - 杭叉集团通过杭差智能收购浙江国资机器人 99.23%股份,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移动机器人公司,产品涵盖智能巡检与智能物流,服务千余家客户,收购将增强杭叉集团技术实力与业务覆盖范围[27] - 需注意国内制造业恢复不及预期、海外贸易摩擦、新业务进展不及预期风险[28]
日系“黄昏”?继铃木后,又一家在华运营超半个世纪的品牌退出
第一财经· 2025-07-23 10:19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宣布退出在华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并终止发动机业务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苜科技持有其49%股权 [2] - 三菱汽车已退出在华所有合资企业,包括发动机合资公司和整车合资企业,标志着其在华50余年的经营暂告一段落 [2][4] -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评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 三菱汽车在华业务发展历程 - 三菱汽车于上世纪70年代启动中国业务,通过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业务打开中国市场,主要通过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公司向国内车企供应发动机 [2] - 东安三菱曾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发动机年产量突破30万台,2009年产销量突破50万台,行业排名提升至全国第6位,合作客户包括比亚迪、哈飞赛马、众泰汽车、北汽福田等 [2] - 在整车生产领域,三菱汽车通过合资入股方式进入长丰汽车、东南(福建)汽车、广汽三菱等合资车企,并与哈飞汽车、北京吉普等签署技术许可协议 [3] 日系车企在华面临的挑战 -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自主研发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技术弯道超车,燃油车优势被追上,包括奇瑞汽车、一汽集团、东风汽车等已自主研发发动机技术 [3]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渗透率已逼近50%,挤压以燃油车为代表的日系车企生存空间 [3] - 2024年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日系车企在华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斯巴鲁销量"腰斩",仅约3600辆 [4] - 6月日系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份额为1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5] 日系车企的转型策略 - 日系车企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广汽本田N7、东风本田S7等纯电动车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5] - 日系车企加速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如华为、小米等合作,并喊出"在中国 为中国"等口号 [5] - 产能节奏成为日系车企普遍面临的新问题 [5]
汽车行业周报(25年第25周):看好优质新车上市催化板块情绪,建议关注财报行情-20250723
国信证券· 2025-07-23 06: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汽车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长期维度关注自主崛起和电动智能趋势下增量零部件机遇;一年期维度看好强新品周期的华为汽车及车型元年的小米汽车产业链 [3] - 地缘政治背景下汽车作为内需消费品,刺激政策有望加码,看好乘用车和国产替代零部件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投资建议 - 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增量零部件机遇,推荐自主品牌崛起(重视华为、小米入局)和增量零部件(电动、智能)机遇 [12][22] - 中长期预计国内汽车总量产销未来20年维持2%年化复合增速,电动智能汽车是高景气赛道 [13] - 推荐整车企业如零跑汽车、江淮汽车、吉利汽车;智能化企业如科博达、华阳集团等;机器人企业如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国产替代企业如星宇股份、福耀玻璃等 [3] 重要行业新闻与上市车型 - 行业动态包括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理想汽车高速超充网络贯通、深圳机器人可自主换电等 [36][37][38] - 7月上市车型有零跑B01、吉利银河E5等多款新车和改款车型 [55] 中报披露目录及业绩预告情况 - 中报披露涉及多家公司,部分公司如亚太股份、隆鑫通用等25H1实现业绩高增 [59][60] 本周行情回顾 - 行业涨跌幅方面,本周CS汽车上涨3.22%,强于沪深300指数2.13pct [62] - 个股涨跌幅方面,本周CS汽车板块较上周上升,涨幅前五和跌幅前五公司各有不同 [66] - 估值方面,本周板块估值相较上周上升 [68] 数据跟踪 - 月度数据显示6月汽车销量290.4万辆,同比增长13.9%,环比增长8.1% [76] - 新势力方面6月新势力交付多数同比上升 [95] - 周度数据如7.07 - 7.13国内乘用车上牌37.02万辆,同比+3.7%,环比-8.6% [2] - 库存方面6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42,同比上升1.4% [8] - 行业相关运营指标显示7月初原材料价格整体下降 [8] 公司公告 - 近期部分公司有公告,如蓝黛科技控股股东转让股份、秦安股份拟购买股权等 [129]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估值 - 对吉利汽车、赛力斯、小鹏汽车等多家公司给出盈利预测及估值 [131]
研选行业丨1.2万亿雅江水电开工!工程机械需求或达1500亿,机械龙头戴维斯双击在即。一文读懂>>
第一财经· 2025-07-23 01:54
环保行业 - 行业分红率5年内大幅提升14个百分点至48.5%,高息股表现突出 [2] - 环保运营资产RWA化空间广阔,与公募REITs共同助力资产盘活与重估,重点关注具备智能监测、数据上链、云平台AI构建能力的企业 [2] - 2025年国补发放预期改善行业现金流 [5] - 2022年后"存量时代"股息投资策略有效性提升 [6] 工程机械行业 - 雅鲁藏布江下游1.2万亿水电项目开工,工程机械需求预计达1000亿-1500亿元,年利润增量最高40亿元 [2][7] - 项目土方量超5亿立方,需大型挖掘机、装载机、矿卡等设备,显著拉动国内需求 [8] - 高原环境推动电动化&无人化设备应用,单台价值量提升,实际市场规模或超预期 [9] - 海外新兴市场景气度回暖,主机厂海外利润占比达80%以上,国内非挖拖累减小 [10] 行业趋势 - 环保行业数字化环节价值重估空间大,重点关注数据上链龙头企业 [4] - 工程机械行业迎来"国内基建+海外回暖+技术升级"三重驱动,龙头公司戴维斯双击可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