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光伏高管们的话,说给汽车高管们听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6-14 14:5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光伏行业面临无底线价格战导致全产业链利润下滑,2024年多晶硅、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超10%,但价格下滑近30%,龙头企业如隆基绿能、协鑫系、通威股份均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1][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陷入价格战,部分车企亏损加大且现金流恶化,但尚未造成光伏行业级别的全产业链折损[2] - 光伏行业经历多轮同质化产能扩张,2023年已出现严重过剩,地方补贴政策加剧非市场化扩张,类似问题可能在汽车行业重演[3] 竞争模式反思 - 极端成本压缩和价格战虽短期提升市场份额(如中国光伏发电上网价格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但长期压制创新、恶化行业生态[1][2] - 光伏行业TOPCon技术案例显示创新红利被快速稀释,新技术从1家企业扩散至5家,工厂数量翻倍导致同质化竞争[6] - 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需平衡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保护,避免重蹈光伏行业创新成果难以独占的覆辙[6] 行业调整方向 - 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推动兼并重组,汽车行业亦出现整合趋势(如吉利停止新建工厂),政策层面证监会发文支持并购重组[3][4] - 需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光伏企业呼吁为科技创新赋予权利属性以延长红利周期[6] - 政策需构建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光伏和汽车作为万亿产业需通过制度保障提升全球竞争力[6][7] 跨行业经验借鉴 - 光伏行业历史表明:价格战+产能过剩+创新保护不足形成恶性循环,汽车行业应避免相同路径[1][3][6] - 协鑫集团董事长警示"逐底竞争如饮鸩止渴",光伏教训值得汽车高管关注[1][2] - 中国在制造领域优势显著,加强创新保护可使光伏和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7]
“60天账期”成新标配?工信部表态支持车企落实账期新规
中国经营报· 2025-06-14 02:40
行业动态 - 超过17家车企包括中国一汽、北汽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至不超过60天,北汽集团还宣布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不合理结算方式[1] - 国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普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或电子应收账款凭证支付货款,账期普遍由90天延长到180天以上[1] - 部分整车企业向供应商付款周期超过200天,且这种长账期现象在产业链各级供应商之间形成"击鼓传花"效应[2] 政策影响 - 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不得利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4] - 工信部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7] - 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发文指出部分车企要求钢厂汽车板降价超过10%,并通过长账期转嫁融资压力和成本[7] 行业问题 - 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为4623亿元同比下滑8%,利润率4.3%低于整体工业企业5.4%的水平,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3.9%[6] - 2025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降,许多骨干企业亏损[6] - 零部件供应商因价格战和长账期面临现金流紧张,部分企业破产,中标供应商也存在"赔钱赚吆喝"现象[3] 企业行为 - 整车企业在招标中优先选择低价供应商,加重零部件企业压力,导致行业利润下滑[3] - 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董事长呼吁龙头车企调高技术质量评分权重,摒弃唯价格论,建议发票开具后一个月内电汇回款[3] - 价格战导致整车厂利润下滑,通过向供应商压价或延长账期缓解压力,威胁产业链稳定性[8] 专家观点 - 资深汽车营销人马振山指出企业应保持"共赢"发展逻辑和向善基因,才能实现健康发展[4][5]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认为行业内卷带来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建议加大执法力度遏制恶性竞争[6] - 行业人士认为《条例》实施有望推动汽车行业回归理性竞争轨道[8]
汽车行业“油电更替”提速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逼近55%
中国经营报· 2025-06-13 15:03
汽车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4.9万辆和26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2% [1] - 2025年1—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9% [1] - 同期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7%至1025.8万辆,出口同比增长7.9%至249万辆 [1] - 行业回暖主要受益于"两新"政策、车企新品投放及车展促销等因素 [1] 新能源汽车市场 - 2025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0.7万辆,占整体汽车销量的48.7% [2] - 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为103万辆,占乘用车国内销量188.4万辆的54.7%,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 [2] - 2025年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1.2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13.8万辆(同比+79.8%),插混汽车出口7.4万辆(同比+2.4倍) [2] - 2025年1—5月新能源乘用车A级与B级车型销量分别为157万辆(同比+24.5%)和137.3万辆(同比+17.5%),而传统燃油A级车市场同比下滑10.1% [3] - 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74.9%,豪华车为26.3%,主流合资品牌仅6.2% [3] -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升,2025年1—5月销量前15位集团合计销量533.7万辆(同比+46.9%),占总量95.2% [3] 行业盈利与竞争格局 - 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4623亿元(同比-8%),利润率4.3%,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5.4% [5] - 2025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进一步降至3.9% [5] - 价格战导致整车厂压缩采购成本,影响供应链可持续性 [5] - 2025年1—5月整车出口前十大企业中6家实现同比增长,车企加速海外布局以分摊成本压力 [5] 海外市场战略 - 出海成为车企构建"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需强化本土化运营、技术创新及全球业务模式改造 [6] - 具体策略包括研发制造能力前移、颠覆性技术突破及反向输出中国市场的效率优势 [6]
2025 汽车年中大戏:迟来的承诺和并不难算的账
晚点Auto· 2025-06-13 13:43
行业价格战现状 - 中国汽车行业价格战成为近期热点话题,多个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呼吁停止内卷式竞争[2] - 钢铁行业作为曾经的价格战代表产业,呼吁汽车业停止价格战,避免进一步压低已接近零毛利的钢材价格[2] - 至少17家主流车企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内,包括广汽、长安、东风等[3] - 不少于7家主机厂商承诺在60天内向经销商支付销售奖励及返利,涵盖宝马、上汽通用等品牌[3] - 2023年A股汽车零部件应收账款及票据超过3625亿元[3] 比亚迪的价格策略 - 比亚迪5月23日对22款车限时降价,其中秦PLUS DM-i降至6.38万元,引发行业连锁反应[4] - 一周内至少有7个品牌的数十款车型跟进降价,宣传话术包括"一口价""百亿厂补"等[4] - 比亚迪2023年汽车产品毛利率超过20%,具备用利润换市场份额的能力[4] - 秦PLUS DM-i价格从9.98万元下探至最低6.38万元,创下行业新低[5] - 比亚迪在7.88万元的海鸥车型上全系增配"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功能不提价[5] - 比亚迪希望通过辅助驾驶配置下放构建6-8个月的品牌护城河[5] 比亚迪的成本控制 - 海鸥车型的辅助驾驶方案成本约3000至4000元[6] - 比亚迪2023年前3个月密集推出近20款新车,21款车型完成智驾版换代[6] - 比亚迪秦PLUS DM-i降价至6.38万元,王朝、海洋系列20款车型平均降价超1万元[6] - 比亚迪2024年前5个月秦PLUS和宋PLUS累计销量同比下滑超20%[6] - 比亚迪通过成本控制将秦PLUS DM-i价格降至7.98万元,再通过经销商补贴1万元和政府补贴6000元实现6.38万元售价[7] - 比亚迪自主设计生产占整车硬件成本近70%的零部件,成本优势比竞争对手高约15%[7]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能源汽车成交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降至2024年5月的16.4万元[11] - 燃油车成交均价保持稳定主要因中低端市场萎缩,销量结构向高端集中[11] - 吉利星耀8车长5米售价11.8万元,星愿纯电轿车限时补贴价下探至5.98万元[8] - 奇瑞、长城等车企加速应对由合资车企开启的价格战[8] - 比亚迪2024年销量目标550万辆,截至5月底累计销售176万辆[11] 供应链压力 - 车企对供应商压价频次从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核心零部件议价周期缩短至一个月[13] - 多家车企要求供应商采用"寄售"制,将库存管理压力转嫁给供应商[14] - 部分车企进一步"升级"寄售制度,要求用完存货后再结算货款[14] - 中国车企通常只支付几百万象征性研发费,供应商需通过提高首批货报价摊销研发成本[14] 经销商困境 - 2024年约85%汽车经销商存在价格倒挂,六成以上倒挂幅度超15%[16] - 2023年超过4000家经销商退网[16] - 经销商面临"进销倒挂",需自行贴补建议零售价与实际售价的差额[16] - 部分经销商需分摊车企建基础设施的成本,如充电桩建设[16] 政策支持 - 2010-2022年中央财政新能源补贴累计支出超1000亿元[19] - 2021年比亚迪获得52亿元新能源补贴,为行业最高[19] - 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680万辆,对应销售额9200亿元[20] - 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单车免税约2.5万元[20] - 以旧换新政策中60%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比亚迪获益最多[20]
车圈没有恒大,内卷没有赢家|财经峰评
钛媒体APP· 2025-06-13 10:11
行业竞争与财务分析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提出"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存在"引发行业震动 折射对高杠杆扩张和无序竞争的担忧 [2] - 工信部表态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 相关部门开始约谈活跃参与价格战的车企 [2] - 比亚迪高管通过财务指标对比坚决否定"车圈恒大"说 指出不同行业财务指标不可简单类比 [3][4] - 汽车行业与房地产行业财务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房企依赖高杠杆融资和土地增值 而车企现金流主要来自即时交易活动 [5][6] - 房企爆雷风险具有"反身性"特征 而制造业跌至成本线后有望出清反弹 [7] 行业估值逻辑差异 - 百济神州市值达2000亿但持续亏损 资本市场看重其管线价值而非短期盈利 [4] - 银行业估值更看重股息率而非PE/PB 这与险资配置需求相关 [5] - 房企财务报表调节空间大 而车企负债结构以供应链占款为主 反映产业链地位 [6] 价格战与行业内卷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24年4.3%降至2025Q1的3.9% 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8] - 2024年60余款降价车型中70%为同质化配置竞争 零部件采购价连年下降10%-15% [8] - 光伏行业前车之鉴显示 技术快速扩散导致"突破-扩散-复制-过剩"的循环困境 [8][9] - 2024年头部车企智驾研发投入超600亿元 但技术外溢速度远超专利保护周期 [9] 内卷的负面影响 - 价格战导致全产业链利润下降 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最终影响社会消费能力 [10] - 电商平台"全网最低价"竞争导致劣质产品泛滥 外卖行业也开始出现内卷迹象 [10] - 长期亏损环境下企业无法稳定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形成恶性循环 [10]
刘强东又杀入新战场
商业洞察· 2025-06-13 09:23
京东战略布局酒旅业务 - 京东以3倍薪资从携程、美团、飞猪、同程等平台大规模挖角酒旅人才 [1] - 京东酒旅业务主打"零捆绑、透明价"策略并配合补贴 直指携程美团盈利核心 [1] - 技术产品经理岗酒旅方向薪资达25-50K/月且为19薪 招聘标注携程美团优先 [4] 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 - 京东2011年上线机票预订业务 2014年正式上线京东旅行频道 2015年以3.5亿美元领投途牛 [8] - 京东APP首页已设京东旅行入口 提供机票酒店门票等类目 新客礼包价值145元 [7] - 机票查询按钮显示"无捆绑"字样 酒店预订可获10元外卖券优惠 [7] - 2020年京东与携程合作 嫁接成熟酒旅履约服务 [9] 市场竞争格局与价值 - 美团2024年核心本地商业业务经营利润率达19.7% 2025年Q1该板块收入643.24亿元同比增长17.8% [10] - 美团2021年到店酒旅经营利润率高达43.3% 餐饮外卖仅6.6% [11] - 携程2024年核心OTA业务交易额超1.2万亿元 [12] - 行业呈现美团携程飞猪三分天下格局 抖音小红书快手等新玩家积极布局 [13] 战略动机与资源整合 - 京东加码酒旅旨在完善本地生活服务板块 通过外卖引流并用酒旅变现 [14] - 京东APP年活用户达6.5亿 可为酒旅业务低成本导流 百亿补贴政策持续 [14] - 酒旅业务需长期补贴和资源积累 B端依赖地推 C端需庞大客服团队 [15] - 创始人今年以来频繁参与战略合作 包括华润小米胖东来小红书等 [15][16] 业务挑战与行业特性 - 酒旅市场护城河远深于外卖 需内容生态技术创新供应链能力服务质量等长期投入 [13] - 行业存在极高履约服务成本和内卷化低价补贴策略 对新玩家形成门槛 [13] - 机票无捆绑策略虽可短期获客 但盈利需依赖交通-酒店交叉销售 [15]
5月国内外汽车市场同比增长均超10%,强制性产品认证助汽车出口“质量攻坚”
华夏时报· 2025-06-13 04:57
汽车行业整体表现 - 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4.9万辆和26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2%,环比分别增长1.1%和3.7% [2] -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3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和36.9%,占新车总销量48.7% [2] - 汽车国内外市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国内销量213.5万辆(同比+10.3%),出口55.1万辆(同比+14.5%) [2] 新能源汽车市场 - 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09.5万辆,环比增长6.8%,同比增长27.9%,占国内汽车销量51.3% [2][3] - 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103万辆(环比+7.8%,同比+26.3%),新能源商用车6.5万辆(环比-6.7%,同比+58.8%) [3] - 新能源乘用车占乘用车国内销量54.7%,新能源商用车占商用车国内销量25.8% [3] 传统燃料汽车市场 - 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104万辆,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3.6% [2] 中国品牌乘用车表现 -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62.2万辆,同比增长22.6%,市场份额达69%(同比+5.3个百分点) [3] 行业盈利状况 - 汽车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从2020年6.2%降至2024年4.3% [4] - 2024年1-4月行业收入32552亿元(同比+7%),利润1326亿元(同比-5.1%),利润率4.1% [4] 汽车出口表现 - 5月汽车出口55.1万辆,环比增长6.6%,同比增长14.5% [4] - 乘用车出口46.8万辆(环比+8.5%,同比+17.7%),占出口总量85% [5] - 商用车出口8.3万辆(环比-2.8%,同比-0.5%),货车出口下滑是主因 [5] 新能源汽车出口 - 新能源汽车出口21.2万辆,环比增长6.1%,同比增长1.2倍 [5] - 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0.4万辆(环比+7.4%,同比+1.1倍),新能源商用车出口0.8万辆(环比-19.5%,同比+1.5倍) [5] 企业出口排名 - 奇瑞出口10.1万辆(同比+9%),占比18.3% [5] - 比亚迪出口8.9万辆(同比+1.3倍),上汽8.6万辆,长安4.5万辆,吉利4万辆 [5] 出口政策支持 - 国家认监委部署CCC认证试点,助力汽车出口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 [6]
东兴证券:关注交运基本面和政策调控带来变化 重视周期底部行业价格弹性
智通财经网· 2025-06-13 02:43
快递行业 - 快递行业价格战进入深水区,中通与圆通两家头部企业加大市场份额争夺力度,对行业价格水平形成冲击 [1] - 一季度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件量增长无法完全对冲单票盈利下降的影响 [1] - 市场对快递板块预期较低,上市公司单票市值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单票市值与单票净利润比值显著趋同 [2] - 行业周期处于相对底部区域,短期业绩承压,但中长期看"反内卷"及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价格战缓和后盈利弹性较大 [2] - 重点关注中通快递、圆通速递及申通快递 [2] 航空行业 - 一季度航空业盈利承压,但国内航线有望向供需再平衡演进,行业主动约束供给及民航局政策指引是关键 [3] - 今年旺季航空股具备较强向上弹性,淡季客座率较高,旺季需求提升将转化为票价提升,价格弹性大概率超过24年同期 [3] - 燃油成本较24年同期具备优势,航空板块PCF估值位于历史20%分位附近,三大航市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3] - 重点关注中国国航、春秋航空及吉祥航空 [3] 高速公路行业 - 高速公路板块配置机会向港股转移,A+H公司中A股相对H股溢价超过50%,港股年初以来涨幅明显高于A股 [4] - 23-24年A股对H股溢价率持续走高,25年后溢价率有收窄趋势,港股高速公路正在经历价值发现过程 [4] - 降息周期中高速公路板块因业绩稳定、分红意愿高有望维持强势,需关注股息率、分红意愿、现金流及资产负债率 [4] - 重点关注皖通高速、宁沪高速及越秀交通基建等高股息标的 [4]
汉堡王中国,门店将收缩丨消费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02:00
汉堡王中国战略调整 - 汉堡王中国计划关闭部分选址及运营不佳的门店,预计2025年门店总数将下降,同时新增40至60家新餐厅,战略布局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1] - 截至2024年底,汉堡王在中国有1474家门店,关店标准为年销售额不到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万元)的门店 [1] - 母公司RBI集团CEO表示,自收购以来汉堡王中国业绩呈现积极态势,销售额有所提升 [3] 餐饮行业趋势 - 2024年餐饮行业闭店数攀升至409万家,闭店率61.2%,除西餐、面包甜品和朝韩菜外,其余品类店效普遍同比个位数下滑 [2] - 多家知名餐饮品牌客单价明显下滑,2025年一季度肯德基、必胜客客单价进一步下降 [2] - 价格战加剧,行业竞争激烈 [2] RBI集团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 RBI集团全资控股汉堡王中国后已完成超过1亿美元的战略注资 [5] - RBI集团正与摩根士丹利合作为汉堡王中国物色长期合作伙伴 [6] - 汉堡王中国任命陈玟瑞为首席执行官副手兼首席供应链官,陈玟瑞此前在百胜中国任职 [4] 其他餐饮品牌动态 - 霸王茶姬北京校园首店入驻清华大学,首日销售突破2200杯 [20] - 海底捞部分门店上线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 [22] - 星巴克CEO表示已有不少潜在买家有意收购中国业务部分股份,计划将中国门店数量从8000间增至2万间 [21] 食品饮料行业动态 - 飞天茅台批发参考价下跌,2025年飞天散瓶批发参考价降至1990元/瓶 [11] - 承德露露调整股票回购贷款合同额度至6.17亿元,累计回购股份300万股 [12] - 喜力计划到2028年在墨西哥投资27亿美元 [13] 零售与电商 - 淘宝Vision Pro应用获苹果设计大奖 [22] - 抖音电商全面开放新商家0元入驻并大幅降低保证金门槛 [24] - 甜味剂企业新琪安在香港上市,开盘大涨60% [14] 物流与供应链 - 丰巢与东南亚巨头Grab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4] - 菜鸟与不凡帝范梅勒达成供应链合作,西安智慧糖果仓投入运营 [25] 时尚与奢侈品 - 森马服饰上海产业园改扩建项目总投资增至15亿元 [27] - 老凤祥控股子公司拟投资2亿美元设立香港子公司 [29] 文娱与消费品 - 易点天下表示泡泡玛特是其重要客户 [29] - 青木科技仅为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提供电商代运营服务 [30]
止住“内卷式”价格战:价值竞争重塑汽车产业新生态
经济观察网· 2025-06-12 13:38
价格战现状与影响 - 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两年,从功能竞争转向降价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1] - 2024年降价车型超200款,2025年前4个月达60款,5月开启新一轮更惨烈降价[2] - 比亚迪22款车型降价,海豹07DM-i智驾版降5.3万至10.28万,零跑C16直降4.4万[2] - 吉利星愿补贴价5.98万起(降9000元),别克/奇瑞等超30款车型加入降价[2] - 2024年1-10月行业收入8.33万亿(+2%),利润3758亿(-3.2%),利润率4.5%[2] - 2025年5月利润率跌破4%(一季度3.9%),较前几年6%-7%水平大幅下滑[3] 产业链传导效应 - 价格战导致供应商账期延长至近1年,中小供应商面临资金周转困难[3][4] - 整车厂通过降价转嫁融资压力,拉长供应商账期挤压上游利润[4] - 主机厂要求钢铁行业汽车板降价超10%,超出钢厂承受能力[5] - 供应商利润挤压引发偷工减料风险,魏建军指出部分车型降价10万难保质量[5] 行业反思与政策应对 - 中汽协倡议停止无序价格战,工信部称价格战冲击正常经营[3] - 6月起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至60天,政策监管效果显现[6] - 中央多次强调整治"内卷式竞争",发改委提出创新驱动等四项整治措施[6] - 李书福宣布吉利停止新建工厂,尹同跃呼吁回归价值竞争[7] - 何小鹏主张卷科技/服务/质量,朱克力建议差异化竞争替代同质化砍价[7] 深层原因分析 - 产能过剩+创新不足是价格战本质,技术同质化导致中端车型扎堆[5][6] - 资本涌入致新能源车产能扩张,市场增速放缓后库存压力触发降价[6] - 王侠警告无底线价格战将危及行业可持续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