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

搜索文档
赛力斯港股 IPO 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智通财经· 2025-09-25 13:28
境外上市备案 - 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赛力斯集团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拟发行不超过331,477,235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1] 公司战略定位与发展历程 - 公司核心定位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技术科技型企业 秉持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宗旨 聚焦智慧重塑豪华的品牌方向 目标打造世界级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 [3] - 发展历程贯穿三次创业:1986年从汽车零部件起家拓展至摩托车业务 2003年与东风汽车合资进入整车制造领域 2016年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赛道 [3] - 2021年推出核心品牌问界(AITO) 2022年公司名称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变更为赛力斯集团 标志战略重心全面聚焦新能源 [3] - 2016年6月A股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2024年实现盈利(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2025年推进港股IPO构建"A+H"双资本平台 [3] 财务表现 - 2023年营收358亿元 2024年增至1451亿元 同比激增305.5% [7] - 毛利率从2023年7.2%提升至2024年23.8% 增加16.6个百分点 [7] - 归母净利润从2023年亏损24亿元转为2024年盈利59亿元 [7] 市场地位与产品表现 - 问界在2024年中国高端新能源乘用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三 [6] - M7垄断30万元级细分市场冠军 M9垄断50万元级细分市场冠军 [6] - 品牌认知增长率居国产高端品牌第一 终端成交均价居国产高端品牌第一 [6] - 2024年下半年问界品牌NPS(净推荐值)达82% 登顶新能源汽车口碑榜首 [7] - 连续三年获弗若斯特沙利文新能源汽车新车型质量第一 [7] 生产能力与交付表现 - 拥有两江、凤凰、超级三座智慧工厂 合计年产能约60万辆 [7] - 2024年问界M9实现上市10个月生产超15万辆 验证垂直上量交付能力 [7] 核心竞争优势 - 新豪华品牌认可度:问界在高端市场形成强势地位 品牌认知与成交均价领先 [6] - 高效运营体系:通过DSTE、IPD、IPMS三大流程实现从概念到量产全链路协同 产品开发效率行业领先 [6] - 技术创新壁垒:问界M9搭载40+行业领先技术(16项首推) M8搭载40+行业领先技术(6项首推) 牵头修订《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行业标准 [6] - 供应链与制造能力:数字化供应链实时预警关键零部件质量 超级工厂采用数字孪生+AI技术 一体化压铸将222个零件集成至10个 生产自动化率超90% [6] - 全生命周期销服生态:截至2024年底拥有670家体验中心、310家用户中心 覆盖超210个城市 提供24小时救援、星夜服务、取送车等全场景服务 [6] - 创业基因与团队:管理团队深耕汽车行业超20年 2024年底研发人员达7117人(同比+28.72%) 融合传统整车、新能源、AI技术背景 [6]
每股定价30.75港元 奇瑞上市首日涨3.8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3:25
上市概况 - 公司于9月25日登陆港交所 股票代码HK09973 收盘价31.92港元 市值达1841亿港元 首日股价上涨3.80% [1] - 以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定价 发行2.97亿股H股 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 国际发售占90% 设15%超额配股权 [1] - 募资规模91.4亿港元 为年内港股最大规模车企IPO [1] 募资用途 - 净额35%用于研发不同车型版本以扩大产品组合 [1] - 净额25%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 [1] - 净额20%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 [1] - 净额10%用于提升芜湖生产设施 [1] - 净额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球累计销量229.5万辆 同比增长49.4% [2] - 乘用车平均售价2024年较2022年增长33.5% 其中国内增长37.0% 国外增长19.4% [2] - 奇瑞品牌平均售价增长30.9% 捷途品牌增长39.5% [2] - 营收从2022年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8.97亿元 2025年一季度达682.23亿元 [2] - 净利润从2022年58.06亿元增长至2024年143.34亿元 2025年一季度达47.26亿元 [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75亿元 [2] 新能源业务 - 新能源车收入占比从2022年13.2%提升至2024年21.9% 2025年前三个月达27.3% [4] - 2025年前三个月新能源车收入186.65亿元 燃油车收入429.74亿元 [4] - 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23.0%提升至2030年47.0% [3] - 与华为合作智界品牌2024年销量3.85万辆 双方共同投入超100亿元组建5000人研发团队 [6] 战略调整 - 成立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 下设星途/艾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 分别聚焦高端/经典/新能源/小车产品 [6] - 另设iCAR品牌针对年轻用户 产品为方盒子风格 [6] - 引入13名基石投资者认购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 包括高瓴/景林/地平线/国轩等机构 [5] - IPO后前三大股东为芜湖投资控股/瑞创/立讯 [5] 上市历程 - 最早上市计划始于2004年 因与上汽股权关系复杂搁置 [7] - 2009年以29亿元出售20%股份为上市准备 [8] - 2016年尝试通过海螺型材借壳上市未成功 [9] - 2019年启动混改 青岛五道口出资144.5亿元完成增资扩股 [9]
每卖5辆中国车就有1辆奇瑞,港股巨人也偏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3:18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见Auto ,作者何煦阳 一见Auto . 汽车竞争中的野心、方法论与新秩序。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汽车报道品牌。 记者丨 何煦阳 编辑丨张明艳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敲响的港交所钟声,回荡着奇瑞汽车二十余年的风雨兼程。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成功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HK,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成 为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最大车企IPO。 奇瑞汽车开盘表现亮眼。以34.2港元/股开盘,较30.7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11.22%,市值一度突 破2000亿港元。截至收盘,奇瑞汽车股价为31.92港元/股,市值回落至1841亿港元,仍展现出 资本市场对奇瑞汽车的认可。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自2003年起,奇瑞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第 一",这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其在港股获得近2000亿港元估值的关键差异化长板。 但光环之下,奇瑞的"偏科"现象也不容忽视。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乘用车收入中燃油车占比超过六成,新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智驾路 线历经"全栈自研"到"自研+合作"的多次摇摆;研发投入占比仅3.3%,远低于比亚迪的 8 ...
车企2025上半年:华为“五界”急需上量,造车新势力挣扎在盈亏线上
华夏时报· 2025-09-25 13:1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收入50917亿元同比增长8% 利润2444亿元同比增长3.6% 行业利润率4.8%较1-5月的4.3%有所改善 [4] - 统计的16家上市车企中11家营收实现增长 9家实现盈利 盈利占比过半 [1] 头部车企表现 - 比亚迪以3712.81亿元营收和155.11亿元净利润稳居行业榜首 营收同比增长23.3% 净利润同比增长13.79% 研发投入309亿元高出净利润一倍 [1][4] - 上汽集团营收2995.88亿元同比增长5.23% 净利润60.18亿元同比下降9.21% [1][3] - 吉利汽车营收1502.85亿元同比增长27% 净利润92.9亿元同比下降13.9% 主要因2024年同期出售雷诺资产获得收益 [1][3][4] - 长城汽车营收923.35亿元同比增长0.99% 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1% 第二季度业绩优于第一季度 [1][3][5] 合资车企承压 - 长安汽车营收726.91亿元同比下降5.25% 净利润22.91亿元同比下降19.09% 但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6.36% [3][6] - 东风集团营收545.3亿元同比增长6.6% 净利润0.55亿元同比下降92% 毛利率达13.9%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3][6] - 广汽集团营收421.66亿元同比下降7.95% 亏损25.38亿元同比下降267.39% 主因销量下降及新能源车型处于爬坡期 [3][7] 华为合作车企表现 - 赛力斯营收624.02亿元同比下降4.06% 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问界系列交付14.7万辆 其中M9和M8分别交付6.2万和3.5万辆 [3][8] - 北汽蓝谷营收95.17亿元同比增长154.38% 亏损23.08亿元 [3][9] - 江淮汽车营收193.6亿元同比下降9.1% 亏损7.73亿元同比下降356.89% 扣非净利润下降1096.63% [3][9] - 奇瑞汽车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682.2亿元同比增长24.2% 净利润47.26亿元同比增长90% [10] - 华为鸿蒙智行上半年销量21.5万辆 目标完成率仅20% [12] 新势力车企分化 - 理想汽车营收561.7亿元同比下降2% 净利润17.43亿元同比增长2.82% 连续11个季度盈利 交付20.4万辆同比增长7.9% [3][13][14] - 零跑汽车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15% 净利润0.33亿元同比增长101.49% 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交付22.2万辆同比增长155% [3][13][14] - 小鹏汽车营收340.9亿元同比增长132.51% 亏损11.42亿元同比收窄56.95% 交付19.7万辆同比增长279% [3][13][14] - 蔚来汽车营收310.43亿元同比增长13.49% 亏损117.45亿元同比扩大14.8% 交付11.42万辆同比增长30.6% [3][13][14] 战略布局与合作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升级 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启境" [7] - 奇瑞汽车与华为签署智界品牌战略2.0协议 实施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营 [10] - 上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推出"尚界" 首款车型H5已于9月发布 [11]
21年数度“折戟”,奇瑞为何此时敲开港交所大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3:03
上市概况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于2025年9月25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发行价为30.75港元,募资总额约91.45亿港元 [1] - 此次IPO是2025年迄今为止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车企IPO,首日股价涨幅一度超过13% [1] - 上市过程持续21年,历经数次尝试与波折 [1] 上市历程与历史阻碍 - 公司上市计划始于2004年,但因与上汽集团复杂的股权关系而被迫搁置 [3] - 2009年公司以29亿元出售20%股份,被视为清理股权的信号,但2011年仍以关联交易问题为由暂缓上市 [3] - 2016年尝试推动旗下奇瑞新能源借壳海螺型材上市,最终因方案复杂度高未能成功 [3] - 2019年公司启动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基金144.5亿元投资,为港股上市理顺股权结构埋下伏笔 [3] - 上市主要阻力包括股权历史遗留问题、战略转型期的业绩波动以及政策环境与时机选择不当 [4] 当前上市成功的驱动因素 - 公司业绩进入快车道,2024年营收突破2699亿元,净利润达143亿元 [5] - 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量第一 [5] - 公司对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进行了梳理调整,成立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实现战略聚焦与资源整合 [5] - 通过"瑶光2025"战略布局新能源,成立智能化中心并与华为共建智界品牌,加速补齐新能源与智能化短板 [5] 募资用途与战略方向 - 本次募资用途的35%将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25%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20%用于海外拓展及全球化策略 [6] - 上市为公司打开国际融资窗口,强化全球化品牌形象,意图打赢"智能化突围战"和"全球化升级战" [6] - 13家基石投资者认购5.87亿美元,覆盖产业资本、地方政府基金及长线投资机构,显示市场对其"技术+出海"双逻辑的认可 [6]
港股,新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25 12:51
上市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5日港交所挂牌上市 股价大幅上涨超过13% 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 收盘报31.92港元/股 [1] - 今开34.200港元 昨收30.750港元 最高34.980港元 最低31.720港元 成交量7827万股 成交额26.00亿港元 换手率3.38% 市盈率(TTM)10.57 总市值1841亿港元 [2] - 以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股定价 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车企IPO [4] 募资用途与战略规划 - 募集资金净额重点投向多个领域:研发不同车型版本乘用车以扩大产品组合 未来1-3年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 未来1-4年海外市场拓展及全球化策略执行 未来1-4年安徽芜湖生产设施提升 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4] - 构建覆盖全细分市场的五大品牌矩阵:奇瑞品牌锚定主流市场 捷途专注旅行场景 星途深耕豪华领域 iCAR聚焦年轻电动化需求 智界发力高端智能赛道 实现从大众消费到高端科技、传统燃油到新能源的多维覆盖 [6] 财务业绩与运营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跃升至2698.97亿元 同期净利润由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 [7]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682.23亿元 同比增长24.25% 净利润47.26亿元 同比增长90.87% [7] - 集团8月销售汽车24.27万辆 同比增长14.6% 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23.08万辆 同比增长12.3% 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7.12万辆 同比增长53.1% 出口汽车12.95万辆 同比增长32.3% 连续4个月出口突破10万辆 [7] - 1-8月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72.7万辆 同比增长14.5% [7] 投资者结构与上市背景 - IPO引入13名基石投资者 总共认购价值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发售股份 包括国资基金璟泉善瑞认购14.80亿港元 高瓴旗下HHLR认购6000万美元 上海景林认购5500万美元 地平线机器人认购4000万美元 以及晶合集成、国轩高科、星宇股份等产业链企业参与 [6] - 自2004年起多次探索上市路径 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未能如愿 此次成功赴港IPO终于叩开资本市场大门 [6] 行业转型与战略方向 - 需要借上市之机加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转型步伐 以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8]
赛力斯港股IPO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智通财经· 2025-09-25 12:47
公司上市计划 - 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发行不超过331,477,235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1] 业务发展历程 - 公司1986年从弹簧和减震器业务起步 后扩展到摩托车业务 [3] - 2003年与东风汽车合资进入整车制造领域 [3] - 2016年全面转型至新能源汽车领域 [3] - 2021年发布问界品牌 定位"智慧重塑豪华"并推出系列车型 [3]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3年35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145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5.5% [3] - 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9亿元人民币 [3] - 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3] 公司定位 - 公司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技术科技型企业 [3] - 主要业务涉及新能源汽车及核心三电等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 [3]
新股消息 | 赛力斯(601127.SH)港股IPO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12:44
公司业务发展历程 - 公司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 涉及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 涵盖核心三电等产品 [2] - 1986年从弹簧和减震器业务开启首次创业 后扩展至摩托车业务 [2] - 2003年与东风汽车合资进入整车制造领域 [2] - 2016年全面转型至新能源汽车领域 [2] - 2021年发布问界品牌 确立"智慧重塑豪华"品牌定位 推出系列车型 [2] 财务业绩表现 - 收入从2023年358亿元人民币增至2024年145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5.5% [2] - 2024年实现盈利 录得归母净利润59亿元人民币 [2] - 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2]
一度涨超10%,港股再添千亿汽车巨头
证券时报· 2025-09-25 12:26
历经21年的坎坷上市之路后,奇瑞汽车终于圆了上市梦。 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在港股上市。不过,首日表现并不太亮眼,尽管盘初涨幅一度超过10%,但收 盘时已收窄至3.80%,总市值达到1841亿港元。 奇瑞汽车最早曾在2004年尝试IPO,后续又有多次尝试,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此次赴港上市,奇瑞汽 车终于圆了上市梦。 募资规模91.45亿港元 这一募资规模在今年的港股新股中名列第6,今年前5名新股的募资总额均超过百亿港元。 | 序号 | 代码 | 名称 | J 实际募资总额(百万港元) | | --- | --- | --- | --- | | 1 | 3750.HK | 宁德时代 | 41,005.72 | | 2 | 2259.HK | 紫金黄金国际 | 24,984.24 | | 3 | 1276.HK | 恒瑞医药 | 11.373.60 | | प | 2050.HK | 三花智控 | 10.736.37 | | 5 | 3288.HK | 海天味业 | 10.571.45 | | 6 | 9973.HK | 奇瑞汽车 | 9.145.00 | | 7 | 6613.HK | 蓝恩科技 | 5.48 ...
雷军揭秘YU7诞生背后的故事:放弃对标理想L9,选择了一条更冒险的路
凤凰网· 2025-09-25 12:25
公司战略决策 - 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项目于2022年夏季启动 面临巨大市场压力 最终通过高风险战略选择实现成功 [1] - 团队内部曾因路线选择陷入激烈争论 需通过"微信相互拉黑24小时"方式冷静思考 [1] - 最终放弃跟风增程式大空间SUV赛道 选择为驾驶者打造兼顾家庭使用的运动型SUV [1] 产品定位与研发 - 运动型SUV在大众市场鲜有成功先例 通常为豪华品牌专属 [2] - 通过多轮设计方案优化解决内部对空间实用性顾虑 证明可满足家庭用户需求 [2] - 在无法进行重大设计更改情况下 取消原620公里CLTC续航标准版 将835公里长续航Pro版直接作为标准版发售且定价不变 [2] - 该决策使入门款车型续航增加215公里 达835公里CLTC续航 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 [2] 市场环境分析 - 项目启动时国内新能源市场经历深刻变化 纯电轿车市场除特斯拉外鲜有成功案例 [1] - 增程式大空间SUV(提及理想L9)以"彩电 冰箱 大沙发"为标签获得巨大市场成功 引发众多厂商跟风 [1] - 团队预判大空间SUV赛道将迅速变为红海 市场总需求有限 简单复制模仿无前途 [1] - 通过用户调研发现即便SUV车主多数时间也为一人驾车 [1] 测试验证过程 - 去年底进行多次长途实测 包括北京到上海往返测试 [2] - 实测结果显示原620公里CLTC续航对追求长途旅行的SUV用户仍显不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