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内卷

搜索文档
价格内卷风暴下,线下女装店淡季靠啥赚钱
齐鲁晚报网· 2025-07-16 09:04
行业现状 - 电商平台流量争夺白热化导致服装行业价格透明度达到历史高位 商家被迫卷入价格战 [2] - 线下女装店面临价格内卷风暴 夏季新款已提前进入打折周期 往年新款通常次年才降价 [3] - 淡季单店日客流量仅3-5人 夏装折扣幅度达5折 反季羽绒服低至99元/件 [3][6][11] 消费者行为变化 - 大码女装网购需求未被满足 线上3XL尺码供给减少 合身度成为痛点 [5] - 消费者对女装设计实用性不满 领口小 上衣短 裙子口袋浅等问题突出 [5] - 实体店试穿体验优势凸显 回头客占比提升 单客消费达500-800元 [5][6][11] 竞争格局 - 仿款泛滥现象严重 正版设计被抄袭后4-5天即出现仿品 仿款出货量反超正版 [6][7] - 面料创新周期缩短至3年 设计研发成本高达数十万/年 但同质化仍难避免 [6][7] - 房租成本下降 100平米店铺年租金从十几万降至同等水平 但经营压力仍存 [7] 转型策略 - 实体店通过短视频引流积累同城客户 单日成交可达10+件 老客复购率提升 [7][11] - 坚持品质优先策略 35+客群对劣质面料容忍度低 品牌附加值成为差异化关键 [7] - 采用"薄利多销+反季促销"组合 连衣裙6件200元 T恤50元/件拉动销量 [6][11] 核心矛盾 - 价格透明化与设计抄袭导致利润压缩 单裤利润仅10-20元 [6] - 线上极致性价比与线下体验价值的博弈 试穿服务成为实体店核心壁垒 [5][7] - 快速迭代需求与研发投入的矛盾 需持续推出新款式维持竞争力 [6][7]
谁能“稳住”充电宝?
36氪· 2025-07-15 04:21
行业动态 - 充电宝行业因产品召回和3C禁令陷入风波,罗马仕成为首个停工停产的品牌[1] - 行业存在价格内卷导致成本压缩、合格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产品存在自燃、爆炸风险[1] - 工信部公开征集充电宝安全国标修改意见,行业洗牌期即将到来[1][7] - 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2] - 行业不合格率从2020年19.8%飙升至2023年44.4%,2024年初抽查不合格率仍达37.5%[7] 公司表现 - 罗马仕召回超49万台充电宝产品,随后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1][3] - 安克创新全球召回超185.8万件充电宝产品(国内70多万件,美国115.8万件)[2] - 罗马仕内部出现法人连续变更、旗舰店关闭、员工维权等问题,退款排队超18万位[3] - 安克创新2024年毛利率达43.67%,绿联科技毛利率37.38%[6] - 小米充电宝因85%以上电芯来自其他供应商受影响较小,618期间酷态科品牌成交额京东第一[9] 市场格局 - 全球充电宝市场规模2023年约30.05亿美元,国内占比38.7%,2030年预计31.3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9] - 罗马仕某款2万毫安充电宝价格从2021年120-150元降至2024年69元,2025年1万毫安产品低至30元[6] - 电商平台3C认证充电宝售价较风波前近乎翻倍[4] - 倍思、小米销量迅猛增长,京东、网易、华为等厂商加大投入抢占市场份额[9] - 小品牌和白牌厂商因实力薄弱、品控能力不足面临更大生存压力[10] 技术发展 - 电芯成本占充电宝产品50%以上,供应商安普瑞斯因外包代工厂违规替换材料导致安全隐患[3][7] - 安孚科技计划推出全固态电池充电宝,华宝新能研发固态电池应用[11] - 安克创新应用氮化镓技术推出体积小、充电功率高的产品[11] - 充电宝产品需解决快速充电和方便携带两大痛点,而非单纯追求大容量和低价[11]
以创新“内功”破解价格“内卷”(市场漫步)
人民日报· 2025-07-08 22:19
行业表现 - 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93.2万辆 同比增长13.3% 创5月单月零售量纪录 [1] - 前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881.1万辆 同比增长9.1% [1] - 5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31万辆 同比增长12.8% 创当月历史新高 [1] 市场竞争现状 - 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 部分企业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导致无序"价格战"频发 [2] - 价格战加剧"增收不增利"困境 可能引发企业压缩用材用料、降低售后服务质量 [2] - 无序竞争将破坏行业生态环境 导致没有赢家的局面 [2] 消费趋势变化 - 汽车消费从"价格敏感"向安全、技术、体验等"价值敏感"转变 [3] - 超过一半置换用户倾向于选择中高档车型 B级车市场单月占比提升至42%以上 [3]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展示1000多款车型 智能化技术吸引89万人次观展 [3] 产业升级方向 - 头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在电池技术、智能互联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4] - 企业通过极限碰撞测试等技术创新实现销量增长 并在海外市场建立口碑 [3][4] - 政策层面推动修订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4] - 新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缩短供应商账期 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4]
港股首秀遇冷,安井食品的挑战刚开始
北京商报· 2025-07-07 13:30
上市概况 - 安井食品于7月4日在港交所上市,成为速冻食品行业首个A+H双资本平台企业,发售价为60港元,发行约3999.47万股,募集资金约23.02亿港元,但上市首日即盘中破发,最终报收57港元,较发行价下跌5% [1] - 公司募资净额的70%将用于全球网络和供应链建设,以推动国际化战略 [1][6] - 在港股上市议案表决中,获得70.63%股东支持,但持股5%以下的中小股东60.51%投了反对票,部分中小投资者认为赴港上市融资并无必要 [3] 公司基本面 - 安井食品是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公司,2024年市场份额为6.6%,旗下产品涵盖速冻调制食品、速冻菜肴制品及速冻面米制品三大品类 [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21.83亿元、140.45亿元、151.27亿元,增速逐年放缓(31.39%、15.29%、7.7%),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1.01亿元、14.78亿元、14.85亿元,增速从61.37%降至0.46% [5]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4.13%,净利润3.95亿元同比下降10.01% [5] - 速冻菜肴制品业务(预制菜业务)营收增速从2022年111.61%骤降至2024年10.76% [5] 国际化战略 - 近三年境外收入占比仅为0.89%、0.91%、1.11%,毛利率(16.5%、8.9%、12.1%)低于中国内地20%左右的水平 [6] - 2025年一季度境外收入3980.31万元同比下降3.1%,占比仍仅为1% [6] - 目前唯一海外生产基地位于英国(2021年收购的Oriental Food Express Limited),计划重点拓展东南亚市场,通过当地合作、股权投资或并购等方式设厂 [6][7] - 2023年12月成立集团进出口部,开发了菲律宾、澳洲、欧洲等国家的海外客户 [7] 行业与市场观点 - 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拓展海外市场是企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港股上市提供了接触国际投资者和资金的平台 [4][7] - 海外市场面临文化差异、消费习惯不同、市场准入门槛高、法律法规复杂等挑战 [7] - 专家预计随着全球销售网络建立和供应链管理优化,海外市场份额将会有所提升 [7]
镍周报:供给或有扰动,镍价小幅反弹-20250623
铜冠金源期货· 2025-06-23 02: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宏观面美国经济软数据走弱,劳动力市场平稳,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但强调不确定性,上调通胀预期并下修经济增速 [3] - 基本面镍矿价格高位,印尼镍铁厂成本倒挂部分传减产计划,传统终端弱势,新能源消费尚可,需求稳中偏弱,供给虽有收窄迹象但整体维持高位 [3] - 后期伊以冲突升级或使原油价格上涨、通胀压力抬升,滞涨风险仍在,基本面或因企业减产预期修正,消费平稳,预计宏观压力仍在,镍价或小幅反弹 [3][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上周市场重要数据 - SHFE镍价格118280元/吨,较前一周跌1410元/吨;LME镍价格15011美元/吨,较前一周跌58美元/吨 [5] - LME库存205140吨,较前一周增7602吨;SHFE库存21669吨,较前一周降681吨 [5] - 金川镍升贴水2650元/吨,较前一周涨100元/吨;俄镍升贴水550元/吨,较前一周涨50元/吨 [5] - 高镍生铁均价942元/镍点,较前一周跌5元/镍点;不锈钢库存92.6万吨,较前一周增0.9万吨 [5] 行情评述 镍矿 - 菲律宾1.5%红土镍矿FOB价格涨至51.25美元/湿吨,印尼1.5%红土镍矿内贸FOB价格跌至40.9美元/吨,印尼下调6月二期镍矿内贸基准价格,升贴水仍处高位,菲律宾镍矿上涨但下游接受度弱,7月预售成交少 [6] 镍铁 - 高镍生铁价格跌至921.5元/镍点,5月中国镍生铁产量预期环比增3.15%,4月国内镍铁进口同比增12.9%、环比降19.38%,印尼5月镍铁产量预期同环比分别为+16.9%/-0.47% [7] - 国内镍铁利润率转负,印尼镍铁厂大多亏损,6月中国300系不锈钢排产预期同比增约18吨、环比收窄,5月实际落产强于预期且与4月持平,镍铁产业链压力大,若印尼镍矿紧缺缓解成本压力或减弱 [7] 硫酸镍 - 电池级硫酸镍价格跌至27400元/吨,电镀级硫酸镍价格跌至29000元/吨,6月硫酸镍金属量产量预期同环比分别为-16.61%/-2.27% [8] - 6月三元材料产量环比提升,下游硫酸镍库存天数降至11天,上游升至10天,硫酸镍供给充裕,下游去库有成效或补库,上游库存高价格或偏弱运行 [8] 宏观与基本面 - 宏观上美国经济软数据走弱,消费与产出增速环比下滑,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上调通胀预期至3.1%,下修经济增速预期至1.4%,上调失业率预期至4.5% [8][9] - 基本面供给端6月国内产能平稳、冶炼厂排产下滑,4月国内电镍出口规模同比增150.3%,截止6月20日出口盈利114.73美元/吨,部分冶炼厂有减产计划,供给承压 [9] - 终端消费6月1 - 15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同比增38%、较上月同期持平,渗透率57%,今年累计零售同比增35%,6月第二周销量增速走弱但仍高于5月,经销商策略带动上旬销量回升,需关注补贴落地时效性 [9] 库存 - 当前纯镍六地社会库存38223吨,较上期降1160吨;SHFE库存21669吨,环比降681吨;LME镍库存205140吨,环比增7602吨;全球两大交易所库存合计226809吨,环比增6921吨 [10] 后期展望 - 伊以冲突升级或使原油价格上涨、美国通胀压力抬升,滞涨风险仍在,基本面或因企业减产预期修正,消费平稳,传统领域弱势,新能源领域或有增量,预计宏观压力仍在,镍价或小幅反弹 [11] 行业要闻 - 印尼公布6月(二期)镍矿内贸基准价格,较6月(一期)下跌约1.19% [14] - 印尼计划对涉嫌违规的镍园区实施惩罚,可能对IMIP内违法公司罚款并审计整个园区 [14] - 丰田通商与LG能源解决方案拟在北美成立汽车电池回收合资企业,2026年开始运营预处理业务 [14] 相关图表 - 包含国内外镍价走势、现货升贴水走势、LME0 - 3镍升贴水、镍国内外比值、镍期货库存、镍矿港口库存、高镍铁价格、300系不锈钢价格、不锈钢库存等图表 [16][18]
一光伏企业一省52家代理商!上市公司董事长揭露价格内卷乱象
第一财经· 2025-06-16 16:04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坚持"反低价内卷"定位,强调不亏本销售、不参与恶性竞争 [1][2] - 公司产品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欧洲渠道商反馈只有公司组件能保持盈利 [1] - 目标是通过经营改善率先代表光伏产业穿越行业周期 [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ABC组件较TOPCon存在明显溢价:国内集中式BC组件均价0.78元/W(高0.1元/W以上),欧洲户用分布式BC组件均价0.185美元/W(高0.04美元/W以上) [2] - ABC组件自去年三季度起持续满产,预计今年三季度量产交付转换效率25%以上的组件 [3] - BC技术生产周期长(2-3天vsTOPCon的8-10小时),良率提升难度大(10GW产线良率从70%提升至97%耗时1.5年) [3] 市场布局 - 当前销量国内外占比五五开,目标海外占比提升至65% [3] - SNEC展会期间新签2.2GW合作协议(集中式600MW+分布式1.6GW),其中海外1.068GW [3] - 欧洲渠道商验证公司产品盈利能力,22个组件品牌中唯一保持盈利 [1] 成本控制规划 - 当前ABC组件成本略高于TOPCon,预计下半年新产品量产后成本可打平 [2] - 预计到2026年ABC组件成本竞争力将逐步显现 [2] 行业生态建设 - 联合隆基绿能等发布《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推动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4] - 与高景太阳能、创维光伏等产业链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4] - 呼吁行业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BC产业生态,强调知识产权保护 [4]
关于反内卷,这是我看到的最恐怖的评论
36氪· 2025-06-13 03:27
外卖行业乱象 - 幽灵外卖现象泛滥,商家共用地址和证照,卫生条件极差,食材来源不明 [2][3] - 2024年8月曝光北京40多家外卖店铺共用"京门楼"地址和证照 [2] - "望京烧烤"虚假包装,租借营业执照,展示虚假照片误导消费者 [2] - "够粤・正宗隆江猪脚饭"月售3000多单,实际位于废品回收站旁,卫生状况糟糕 [3] - 30多家外卖店铺共用同一证照,实际经营者与登记信息不符 [3] 平台责任缺失 - 平台审核流于形式,商家上传虚假信息即可快速入驻 [4] - 部分商家凭借一张证照注册五六家不同店铺 [4] - 平台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对违规商家处罚轻微 [5] - 平台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社会责任,导致行业品质下降 [5] 外卖品质问题 - 幽灵外卖使用劣质食材,可能包含过期变质原料 [6] - 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缺乏消毒设备,交叉污染严重 [6] - 包装材料质量差,可能释放有害物质 [7] - 消费者健康风险增加,行业信任度下降 [7] 即时零售内卷 - 2025年即时零售规模预计达1万亿元,2030年超2万亿元 [9] - 大型连锁品牌通过补贴和低价倾销挤压个体商家生存空间 [9] - 个体前置仓被迫跟风降价,最终退出市场 [9] - 价格内卷导致商家无力投入品质提升和服务优化 [10] 行业治理建议 - 政府应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12] - 平台需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实地考察经营场所 [12] - 平台应优化运营模式,减少对低价竞争的依赖 [13] - 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家 [14] - 行业协会需加强自律,制定规范和标准 [14]
车企拼爆款重塑15万级市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7 21:13
15万级汽车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 新能源车企将辅助驾驶、智能座舱、长续航等高端配置下沉至10万-15万级车型 [1] - 传统豪华品牌如奥迪、宝马、凯迪拉克、别克将入门车型价格下探至15万元区间 [1][3] - 行业出现"拼爆款、保销量"的激烈竞争态势 [1] 新能源车企智能化技术下沉策略 - 小鹏汽车MONA M03起售价11.98万元搭载智能驾驶技术 MAX版本瞄准15万级市场 [2] - 比亚迪推行"智驾平权"策略 将辅助驾驶功能标配至10万-15万级车型 [2] - 蔚来子品牌萤火虫首款车型起售价11.98万元 打破高端定位进军大众市场 [2] 合资品牌价格战应对措施 - 奥迪A3、Q2L等车型售价调整至15万元左右 [3] - 凯迪拉克新款XT4全款"一口价"15.99万元起 [3] - 别克昂科威、君越累计销量分别达180万辆和130万辆 通过价格下探提振销量 [3] 行业竞争引发的结构性风险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4.3% 较2023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6% [4] - 部分车企通过偷工减料、牺牲质量安全进行低价竞争 [4] - 高端车企降价后难以通过售后补足盈利 降本压力传导至供应链 [4]
从“价格内卷”到“价值创造” 上市公司多措并举开辟差异化发展路径
快讯· 2025-05-23 23:48
行业现状 - 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 产业格局经历深刻变革 [1] - 新产业蓬勃兴起 传统产业加速升级 [1] - 光伏 储能等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 企业通过低价倾销争夺市场份额 [1] 内卷原因 - 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同质化竞争 [1] - 专利保护缺失加剧行业无序竞争 [1] - 市场信号不清晰影响企业决策 [1] 政策应对 - 国家发改委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出台整治措施 [1] - 政策旨在规范市场秩序 遏制低价倾销行为 [1] 企业应对 - 头部企业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1] - 通过模式创新 技术革新寻求突破 [1] - 加强专利保护构建竞争壁垒 [1] - 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创造转型 [1]
小米 YU7 无价亮相,雷军就是让你不要预期
搜狐财经· 2025-05-23 03:48
产品发布策略 - YU7发布会未公布价格 采取低调亮相方式 与SU7高调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1][3] - 公司选择在产品介绍阶段保持克制 仅展示基础参数 避免过度营销 [3][12] - 该策略反映公司对SU7上市后市场反应的调整 从"情绪驱动"转向"功能导向" [12][14] 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 - SU7上市后引发行业价格内卷 公司面临"定价两难":高定价违背品牌调性 低定价伤害早期用户 [8][10] - 新能源行业进入配置趋同阶段 竞争对手密切关注公司动向 形成"后发制人"竞争格局 [11] - 公司采取"观察者"策略 暂缓YU7定价决策 等待市场动态再调整 [11][16] 用户管理挑战 - 汽车用户与手机用户存在本质差异 20万级消费决策更谨慎 容忍度显著降低 [7] - SU7交付问题暴露服务体系短板 传统"米粉"运营模式在汽车领域失效 [5][7] - 公司正重新学习用户预期管理 通过YU7低调发布测试市场真实需求 [7][16] 品牌战略转型 - 雷军个人形象从"梦想代言人"转变为务实产品经理 减少社交媒体曝光 [5][12] - 公司主动降低营销热度 避免SU7式的情绪透支 追求可持续品牌建设 [14][16] - 战略重心从"定义时代"转向"夯实基础" 体现行业成熟期生存智慧 [16] 产品线协同效应 - SU7市场表现超出预期 成为现象级产品 但过度消耗公司资源与公众注意力 [5][8] - YU7定位补充产品矩阵 采用差异化发布策略 形成高低搭配市场布局 [3][10] - 公司通过产品节奏调整 实现从"单爆款"到"系列化"的过渡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