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上汽集团与奥迪携手布局豪华电动车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20:11
产品发布与市场定位 - 奥迪与上汽集团联合打造的全新豪华电动车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型E5 Sportback开启预售 限时售价23.59万元起 打破30万元以上豪华纯电车型价格壁垒 [1] - 新车推出四种配置车型 包括先锋型 先锋plus型 先锋quattro型和旗舰quattro型 [1] - 上汽集团通过智能提升 平台更新和生态重构陆续收获改革成果 智己新一代LS6于8月15日开启预售 尚界H5于8月25日开启预订 [1] 产品设计与技术特性 - E5 Sportback高度还原概念车前瞻设计 采用封闭式格栅 电子外后视镜和贯穿式扰流板等创新设计 [2] - 搭载前后永磁同步电机 百公里加速仅需3.4秒 集成宁德时代CTP无模组电池 最高续航达773公里 [2] - 采用800伏高压平台架构 实现10分钟快速补能370公里 电控系统具备高效率 耐高温与耐高压特性 [2] 智能系统与技术合作 - 搭载全新AUDI OS操作系统 深度融合高通骁龙8295数字座舱芯片 构建超感互动数智座舱 [3] - 配备具备语义理解 多轮对话及车控交互能力的奥迪助手 实现全场景"可控可说可执行" [3] - 与Momenta联合打造基于飞轮大模型的辅助驾驶方案 集成27个感知硬件包括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 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 采用英伟达Orin-X芯片提供算力支持 [3] 生产制造与市场布局 - 新车诞生于上汽奥迪AUDI智造基地 该工厂年产量达36万辆 以高度自动化 尖端技术和全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为特色 [3] - 上汽奥迪预计到年底全国代理商门店将扩展至240家 覆盖超过100个核心城市以确保市场顺利开拓 [3] - E5 Sportback是奥迪深化中国电动化布局的重要里程碑 代表奥迪加速电动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2][3]
福特/SK On合资电池厂投产!
起点锂电· 2025-08-21 10:15
钠电行业活动 - 第八届起点钠电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8月28日在深圳举办 活动主题为全链条技术产能跃升和GWH级出货"真"元年 活动规模600+人 [3] - 金钠科技为总冠名单位 天能钠电为协办单位 赞助及演讲单位包括维科技术、众钠能源、珈钠能源等20余家企业 [3] SK On业务动态 - SK On与福特合资的肯塔基州电池工厂已投产 供应福特纯电皮卡F-150 Lightning和电动货车E-Transit 同时为维持产线运转积极寻找其他客户 包括日产和现代起亚 [4] - 另两家合资工厂肯塔基二厂暂停建设 田纳西工厂延期至2027年 [5] - 公司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达52.2% 超过LG新能源和三星SDI 是韩系电池三巨头中唯一止跌的企业 [5] SK On技术战略 - 成立SK On Future Technology研究院 加速CTP技术和干法电极技术研发 推进半固态电池和热失控预防解决方案 [7] - 具体计划包括:2025年内建成干法电极中试线 2026年底前产出聚合物-氧化物复合凝胶电解质原型 研发液态浸入式冷却技术 年内完成无模组化CTP技术 [7] - 目前拥有一条半固态电池中试线 计划2026年底实现样品生产 [7] SK On订单与资本运作 - 2025年3月获得日产6年99.4GWh高镍软包电池订单 可满足约200万辆电动汽车需求 电池在北美生产并配套北美市场车型 [8][9] - 7月30日宣布与SK Enmove合并 新公司将于2025年11月1日成立 同时SK Innovation筹集432亿元人民币为业务输血 [9] 福特电动化转型 - 发布Universal EV平台和生产体系 基于该平台开发纯电皮卡 起售价约21.5万元人民币 主要针对美国市场 [11] - 海外市场采用差异化策略 例如烈马新能源版本使用弗迪刀片电池 [12] - 2025年Q1电动车业务亏损8.5亿美元 Q2息税前利润亏损11亿美元 平均每辆电动车亏损4.2万美元 [12] - 公司计划18个月内推出中型电动皮卡 并投入数十亿美元推进电动化转型 [13] 福特面临挑战 - 供应链韧性不足 易受地缘风险影响 急需实现多元化采购和本地化制造 [13] - CEO吉姆·法利承认在某些领域无法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竞争 强调需提升效率与创新 [14]
欧洲难舍燃油车
36氪· 2025-08-21 01:39
欧洲2035年燃油车禁售政策争议 - 德国汽车制造商BBA(奔驰、宝马、奥迪)一致反对欧盟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政策 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警告称 没有燃油车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崩溃" [1] - 沃尔沃等数十家工业制造商支持禁售政策 认为2035年目标对确保欧洲竞争力至关重要 [3] - 欧盟政策立场摇摆 既未取消禁售计划 又给予合成燃料豁免权并推迟减排不达标罚款 [3][20] 欧洲电动车市场现状 - 2024年上半年欧盟市场燃油车占比37.8% 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 混合动力车占比34.8% 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 纯电动车仅占15.6% 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 [8] - 中国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达90% 德法等欧盟国家仅六成用户认可政府推广可持续出行 [5] - 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 2024年1-5月纯电动车注册量14万辆 同比减少15.9% [14] 基础设施与转型挑战 - 欧盟现有充电站88.2万个 距离2030年350万个目标差距巨大 需年均新增41万个(当前速度的三倍) [15]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认为实现脱碳目标需880万个充电点 远超欧盟现有规划 [17] - 传统车企利润严重依赖燃油车 奔驰上半年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仅8.4% 新能源车型合计占比20.1% [17] 政策妥协与行业压力 - 欧盟将碳排放罚款推迟至2027年 允许车企三年内达标 原定2025年减排不达标罚款总额预估160亿欧元 [18][20] - 大众警告称完成减排目标可能导致15亿欧元损失 部分车企需向特斯拉、比亚迪购买碳信用额 [20] - 政策让步允许使用碳中和燃料的燃油车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 主要惠及小批量跑车品牌 [20][21]
一汽奥迪:再一次,勇立潮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9 10:08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暑热渐退,迎来收获的季节。 一汽奥迪Q6L e-tron就是这种创新逻辑的集大成者。奥迪品牌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转子和定子上使用"发 卡"绕组、算力最强E31.2电子电气架构,首次采用效率更高的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首次引 入环境热泵系统……Q6L e-tron创造了多个"第一",外界看到的是因此带来的能量密度提升、更高的效 率以及同级领先的续驶里程、扩展性更强的响应速度等等。但这一切却是奥迪"创新克制"的结果。这种 克制在当下火热的智驾领域也可见一斑:一汽奥迪Q6L e-tron车速在25km/h以上时,40s就会触发一级响 应,提示接管;车速在25km/h以下时,60s也会触发一级响应,与一众新势力形成鲜明对比。 "在奥迪的造车理念里,车从来不是快消品。"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在接受 《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强调,对一汽奥迪而言,电动化转型的核心思路是"守正创新"。"什么 是'正'?我认为'正'就是造车价值观。如同对车的第一性考虑,在任何时候,它都要安全、可靠、好 开。" 为了坚守这份"正",一汽奥迪一直在努力。李凤刚举例,一汽奥迪用品牌的理解和技术标准做安全性设 ...
大行科工:折叠车之王赴港上市的高增长与暗礁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8-19 04:06
公司简介 - 公司是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的技术驱动型领导者,专注于折叠自行车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全球化营销 [1] - 产品线覆盖全品类自行车解决方案,包括折叠车、公路车、山地车、儿童车及电助力自行车等超70款车型 [1] - 以专利创新为核心壁垒,精准匹配城市通勤、户外探索及专业竞技等多元场景需求 [1] 行业地位 - 2024年以26.3%零售量份额、36.5%零售额份额位居行业第一,领先第二名超10个百分点 [2] - 全球零售量份额达6.2%,为全球最大折叠自行车供应商 [2] - 拥有中国内地有效专利113项,欧美日专利22项,共130项全球专利 [2] - "马甲线三角结构"专利技术提升车架刚性30%,成为中高端产品差异化核心 [2]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2.5亿元增长至2024年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3.1% [3]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1.8亿元,同比增长46.9% [3] - 毛利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38.1%,2025年前四个月毛利6098万元,同比增长48.4% [3] - 毛利率稳定在33%左右,2025年前四个月为33.0% [3][9] - 2024年净利润5229.9万元,2025年前四个月净利润2152.8万元 [5] 产品结构与销售渠道 - 中高端车型收入占比从2022年44.9%提升至2024年69.5% [8] - 产品均价从2022年1593元上涨至2024年1966元,三年涨幅23% [8] - 线上直销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5.6%增至2024年19.9%,毛利率50.8%高于经销渠道 [12]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22.1%骤降至2025年前4个月5.6% [13] 运营与资金状况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现金及其等价物1.1亿元,流动负债总额2.2亿元 [7] - 流动资产净值1.2亿元,负债水平较低 [7] - 2023-2024年累计分红4150万元,占同期净利润67% [15] - 面临8200万元产能扩建资金缺口 [15] 研发与生产 - 研发团队仅42人,30岁以上人员占比不足40% [17] - 核心专利发明人平均年龄52岁,2024年研发人员仅增加5人 [17] - 代工占比从2022年29.5%升至2025年前4个月65.5% [14] - 自产产品毛利率34.9%,代工产品毛利率27.3%,相差7.6% [14] 行业挑战 - 全球折叠车市场增速从2019-2024年13.4% CAGR放缓至2024-2029年7.3% CAGR [11] - 2024年全球折叠自行车仅占整体自行车行业5.3%零售额和2.1%零售量 [11] - 国内销售占比2024年前三季度达93.4%,单一市场依赖风险 [13] 发展战略 - IPO拟募集资金15亿港元,40%用于生产系统升级,27%渠道优化,20%研发补短板 [18] - 目标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8%提升至30% [18] - 强化东南亚经销网络应对欧美市场萎缩 [18] - 扩充研发团队重点突破电机集成技术 [18] - 惠州新生产基地建成后产能将提升50% [18] 产品创新 - 推出AI智能电助力车K-ONE,成为高端市场新增长点 [19] - 儿童车系列通过轻量化材质、安全配置与童趣设计触达家庭消费群体 [19] - 以"一秒折叠"核心技术为支点拓展电助力车与儿童车等细分品类 [19]
日系车为何都不赚钱了:本田净利润腰斩,日产巨亏,丰田增收不增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5:22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大车企2025财年一季度业绩显著分化 丰田实现销量增长但利润下滑 本田净利润腰斩 日产陷入亏损[1] - 美国关税政策是利润下滑的核心因素 对北美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丰田营业利润减少4500亿日元 日产损失687亿日元 本田减少1250亿日元[5][7][8] - 中国市场表现呈现分化 丰田销量增长6.8%且营业利润增长10.4% 日产和本田销量分别下跌21.3%和24%[10][11][14] - 电动化转型策略差异明显 丰田电动化车型占比47.6% 本田缩减投入至7万亿日元 日产依赖单一纯电车型[15][16][17] 销量表现 - 丰田全球交付量241.1万辆 同比增长7.1% 超过本田与日产之和[2] - 本田交付乘用车83.9万辆 同比下降30% 为三强中降幅最大[2] - 日产全球销量70.7万辆 同比下降10.1%[2] - 2025年上半年丰田总销量突破550万辆 同比增长7.4% 领先大众集团超100万辆[2] 财务业绩 - 丰田营业收入12.25万亿日元 同比增长4%[4] - 本田营收5.34万亿日元 同比微降1.2%[4] - 日产营收2.7万亿日元 同比下降9.7% 不足丰田四分之一[4] - 丰田净利润8413亿日元 同比下降37% 营业利润1.17万亿日元下降11%[5] - 本田归母净利润1704亿日元 同比下降50.2% 营业利润2441.7亿日元下降49.6%[5] - 日产净亏损1157.6亿日元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5] 北美市场影响 - 北美市场占三家日系车企营收均达四成 丰田销售额5.3万亿日元占40% 本田销量45.7万辆增51%[7] - 美国关税税率从2.5%升至25% 后降至15% 仍高于历史水平[7] - 丰田北美市场营业亏损211亿日元 销量79.4万辆增12.7%但由盈转亏[8] - 丰田全财年预计因关税损失1.4万亿日元 盈利预期从3.8万亿下调至3.2万亿日元[8]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在华销量83.77万辆增6.8% 其中Q1销量45万辆增9.5% 营业利润550亿日元增10.4%[10] - 一汽丰田销量37.78万辆增16% 广汽丰田34.48万辆增2.58%[10] - 日产在华交付27.95万辆跌21.3% 纯电车型N7单月销售6189辆[14] - 本田在华销量31.52万辆跌24% 新推两款纯电SUV尚未形成明显拉动[14] 电动化转型 - 丰田电动化车型销量125.9万辆占比47.6% 混合动力车116.5万辆增16.7%[15] - 本田将电动化投入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预计电动汽车亏损6500亿日元[16] - 日产依赖纯电车型N7单点突破 尚未形成核心产品矩阵[17] - 丰田计划2030年代初新建整车工厂 预计2026财年电动化车型占比达49.3%[15][16]
日系车为何都不赚钱了:本田净利润腰斩,日产巨亏,丰田增收不增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5:16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大车企在2025财年一季度呈现显著分化 丰田凭借规模优势实现销量增长但利润承压 本田净利润大幅下滑 日产陷入亏损 美国关税政策是主要冲击因素 中国市场表现和电动化转型进展成为关键变量 [1][5][12] 财务表现分化 - 丰田全球交付量241.1万辆 同比增长7.1% 营收12.25万亿日元 同比增长4% 但净利润同比减少37%至8413亿日元 营业利润下滑11%至1.17万亿日元 利润率从11.1%收缩至9.5% [3][4][5] - 本田交付乘用车83.9万辆 同比降幅30% 营收5.34万亿日元 同比微降1.2% 归母净利润1704亿日元 同比下降50.2% 营业利润2441.7亿日元 同比下跌49.6% 利润率从9%骤降至4.6% [3][4][7] - 日产全球销量70.7万辆 同比下降10.1% 营收2.7万亿日元 同比大幅下降9.7% 净亏损1157.6亿日元 营业利润亏损791亿日元 利润率降至-2.9% [3][4][7] 美国关税冲击 - 北美市场对日系车企营收贡献均达四成 丰田北美销售额5.3万亿日元占比40% 本田北美销量45.7万辆同比增长51% 日产美国净销售额占比40% [9] - 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25%关税(后降至15%)导致丰田营业利润减少4500亿日元 全年预计损失1.4万亿日元 本田营业利润减少1250亿日元 日产利润损失687亿日元 [10] - 丰田在北美市场由盈转亏 尽管销量79.4万辆同比增长12.7% 但营业利润亏损211亿日元 [10]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在华销量83.77万辆同比增长6.8% 其中一季度销量45万辆同比增长9.5% 营业利润550亿日元同比增长10.4% 一汽丰田销量37.78万辆同比增长16% 广汽丰田销量34.48万辆同比增长2.58% [12] - 日产在华交付27.95万辆同比下跌21.3% 但纯电车型N7上市一个半月累计交付超1万辆 [15] - 本田在华销量31.52万辆同比下滑超24% 新推出两款纯电SUV尚未形成明显增长拉动 [15] 电动化转型进展 - 丰田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升至47.6%达125.9万辆 混合动力车型116.5万辆同比增长16.7% 插混车型同比增长38.8% 纯电车型同比增长10.4% 预计2026财年占比达49.3% [16] - 本田预计电动汽车亏损6500亿日元 电动化投入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押注2026年量产的新纯电产品线"本田0系列" [16][17] - 日产依赖纯电车型N7单点突破 尚未形成核心产品矩阵 转型速度较慢 [17]
日系车三强财报透视:关税冲击下利润分化,中国市场成关键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5:09
核心观点 - 日系车企三强在2025财年一季度呈现显著分化 丰田凭借规模优势实现销量增长但利润下滑 本田净利润腰斩 日产陷入亏损 美国关税政策是主要冲击因素[1] - 全球汽车行业面临集体性关税阵痛 德系车企同样承压[4] - 中国市场表现与电动化转型进展成为扭转颓势的关键变量[7] 销量表现 - 丰田全球交付量241.1万辆 同比增长7.1% 超过本田与日产之和[2] - 日产全球销量70.7万辆 同比下降10.1%[2] - 本田交付乘用车83.9万辆 同比降幅30%[2] - 上半年丰田总销量突破550万辆 同比增长7.4% 领先大众集团440.5万辆[2] 营收表现 - 丰田营业收入12.25万亿日元 同比增长4%[3] - 本田营收5.34万亿日元 同比微降1.2%[3] - 日产营收2.7万亿日元 同比大幅下降9.7% 不足丰田四分之一[3] 利润表现 - 丰田净利润8413亿日元 同比减少37% 营业利润1.17万亿日元 同比下滑11% 利润率从11.1%收缩至9.5%[4] - 本田归母净利润1704亿日元 同比下降50.2% 营业利润2441.7亿日元 同比下跌49.6% 利润率从9%骤降至4.6%[4] - 日产净亏损1157.6亿日元 营业利润亏损791亿日元 利润率降至-2.9%[4] 北美市场影响 - 美国市场对日系三强营收贡献均达四成[5] - 丰田北美销售额5.3万亿日元 占总销售额四成 同比增长6.2%[5] - 本田在北美销量45.7万辆 同比增长51%[5] - 美国关税税率从2.5%升至25%后降至15%[5] - 丰田营业利润因关税减少4500亿日元 全财年预计损失1.4万亿日元[6] - 丰田在北美市场由盈转亏 营业利润亏损211亿日元[6] - 日产因美国关税损失687亿日元利润 全年营业利润最大缩水3000亿日元[6] - 本田因关税营业利润减少1250亿日元[6]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在华销量83.77万辆 同比增长6.8% 其中4-6月销量45万辆 同比增长9.5% 营业利润550亿日元 同比增长10.4%[8] - 一汽丰田销量37.78万辆 同比增长16% 广汽丰田销量34.48万辆 同比增长2.58%[8] - 日产在华交付27.95万辆 同比下跌21.3%[12] - 本田在华销量31.52万辆 同比下滑超24%[12] 电动化转型 - 丰田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47.6%达125.9万辆 混合动力车型116.5万辆同比增长16.7% 插混车型同比增长38.8% 纯电动车型同比增长10.4%[13] - 丰田预计2026财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达49.3% 全年销售512.3万辆[13] - 丰田宣布在日本新建整车制造工厂 2030年代初投产[14] - 本田预计电动汽车亏损6500亿日元 电动化投入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14] - 本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新纯电动产品线"本田0系列"[14] - 日产推出纯电车型N7 6月单月销售6189辆 上市一个半月累计交付超1万辆[12] - 日产计划推出插混车型N6[12]
上周蓝筹股发力 每经品牌100指数涨1.9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7 13:10
市场表现 - 每经品牌100指数上周涨幅1.90%,报收1122.21点,16只成分股周市值增长超过百亿元 [1] - A股主要股指全线收涨,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700点,单日成交额连续3个交易日站上2万亿元水平,两融余额自2015年以来重返2万亿元大关,达到2.05万亿元上方 [2] - 唯品会和华润置地上周涨幅分别达到12.97%和11.15%,15只个股周涨幅超过5%,腾讯控股周市值增长2937.93亿元,宁德时代、农业银行、中国人寿以及小米集团周市值增长均在400亿元以上 [2] 上汽集团动态 - 上汽集团上周股价涨幅5.87%,市值增长118.07亿元,资金对公司智能化转型阶段性成果表示认可 [3] - 公司与华为合作推出全新品牌"SAIC尚界",首款车型尚界H5将于9月上市,搭载HUAWEI ADS 4辅助驾驶系统,分纯电与增程双动力版本 [3] - 公司通过整合品牌资源构建"大乘用车板块",新能源车型开发周期缩短30%,聚焦智能驾驶、零碳技术与科技普惠三大高地,目标2026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 [4] 上汽集团销量与改革 - 公司2025年以来销量连续7个月同比增长,7月批发销量33.75万辆,同比增长34.2%,1~7月累计销量239.01万辆,同比增长15%,完成全年450万辆销量目标的53% [6] - 公司为上海国资委控股企业,传统油车领域长期国内TOP1,2018年市占率28.7%,2024年起推动内部改革,2025年变更63位乘用车板块高管职权,销量和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5] - 海外市场布局逐步完善,MG品牌2025年将推出6款新车,覆盖8万~30万元价位段 [6] 行业与市场展望 - 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带动赚钱效应扩散,资金面流入将成为行情向上的重要推动力量 [1] - 海外市场对美国对等关税反应相对温和,8月下半月A股市场预计呈现宽幅震荡、逐级抬升态势 [2] - 方正证券研报指出,上汽集团随内部改革推进+海外加速成长+华为科技赋能新品牌落地,有望进入新成长通道 [6]
跨国车企“渡劫”
新京报· 2025-08-15 08:07
本田汽车2026财年第一财季业绩表现 - 经营利润同比下跌49.6%至2441.7亿日元 净利润同比下跌50.2%至1966.7亿日元 [1] - 美国关税导致营业利润减少约1250亿日元 预计全年损失4500亿日元 [1] - 业绩低于市场预期 受日元汇率下跌和电动化转型成本增加影响 [2] 本田汽车中国市场挑战 - 7月中国市场终端销量同比下滑14.74%至44817辆 1-7月累计销量359969辆同比跌幅超10% [3] - 纯电动车型销量低迷 广汽本田P7月销量不超500辆 e:NP2前7个月月销量仅数百辆 [3] - 正在进行产能调整 需与合资股东进行实地调研和对话 [2] - 4S店多款车型大幅现金优惠 雅阁 型格 皓影优惠5-6万元 XR-V HR-V CR-V优惠3-6万元 [3] 日系车企整体业绩下滑 - 丰田汽车第一财季营业利润下跌11% 净利润下跌37% 预计美国关税导致全年营业利润下降1.4万亿日元 [5] - 日产汽车出现5年来首次季度亏损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 净亏损1157亿日元 [5] - 受美国关税和成本高昂的扭亏为盈计划影响 [5] 跨国车企全球业绩普遍受创 - 宝马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29% 梅赛德斯-奔驰下跌55.8% 奥迪下跌近40% 福特汽车下跌超80% [6] - 车企均提及关税调整对业绩的影响 [6] - 跨国车企进入高投入低回报的转型阵痛期 [7] 中国市场对跨国车企的重要性与挑战 - 大众汽车集团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跌2.3% 奔驰 宝马 奥迪销量下滑均超10% [7] - 本田汽车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下降近40% 日产汽车跌幅收窄至20%以内 [7] - 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慢于本土车企 市场份额被挤压 被迫大幅降价影响单车利润 [7] - 大众汽车计划到2027年在中国推出超20款电动化车型 奔驰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保持乐观 [7] - 跨国车企需摆脱全球一套风格的惯性思维 更深度融入本土市场 发挥核心优势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