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代工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麻六记酸辣粉再陷发霉风波,代工模式暴露品控漏洞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08:56
麻六记酸辣粉再陷发霉风波,代工模式暴露品控漏洞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赵方园 吴家驹)距离上次发霉风波不足两月,麻六记酸辣粉再次因产品质量 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曝光购买到的酸辣粉出现粉饼严重发霉并伴有酸臭异味,而该产品生产日期 标注为2025年8月6日,尚在保质期内。 与上次主动召回并公开道歉的处理方式不同,截至发稿,麻六记与其代工厂均未就此次事件作出公开回 应。 发霉事件重演 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其在麻六记旗舰店购买的7桶酸辣粉中,拆开第一桶发现粉饼 发霉。 据媒体报道,该消费者表示,自己在9月23日收到货后立即向客服反映,却被告知需将问题产品寄回北 京检测。 "我不给他们寄过去了,因为评论区有小伙伴说寄回去的话,他们也不会进行赔偿。"该网友表示,她已 申请仅退款处理并退款成功,"但是他们出售这个发霉变质的东西给消费者,是违法的。" 这并非麻六记酸辣粉首次被曝出发霉问题。今年7月,深圳、上海、宁波等多地消费者陆续在社交平台 发帖投诉,在开市客(Costco)买到了发霉的麻六记酸辣粉。 随后,多地门店对涉事产品进行紧急下架。7月28日,代工厂商白家阿宽发布说明 ...
300万中产宝妈,买出一个IPO
36氪· 2025-09-28 10:01
尽管售价不菲,BeBeBus依然凭借着高颜值和达人种草,成为中高端母婴市场的热门品牌。2025年上半年,BeBeBus的会员已经超过300万。一群追求"颜 值+智能化"的中产父母,将这家2019年诞生的新品牌迅速推向了资本市场。 2025年9月23日,BeBeBus母公司不同集团成功登陆港股,被称为"母婴消费科技第一股"。招股书中,其毛利率连续三年超过47%,2024年达到50.4%。 「核心提示」 小红书爆红的网红母婴品牌BeBeBus成功上市, 究竟凭的是硬核产品力,还是强势营销? 北京宝妈林琳自两年前被小红书上育儿博主的好物笔记吸引后,成为网红品牌BeBeBus的忠实用户。她先后购入了婴儿定型枕、蝴蝶遛娃车、宝宝餐椅、 安全座椅等,加起来花费近万元。其中单价近4000元的安全座椅和近2000元的宝宝餐椅,成为她"精致育儿"路上的标志性投入。 两年前,苏苏在宝妈群中第一次了解到BeBeBus。禁不住群内多位用户的推荐,在宝宝刚满6个月时购入了该品牌的热卖单品——定价580元的黑金腰凳。 她告诉《豹变》,腰凳适合6-10月龄的宝宝使用,当小朋友会走路之后,随着体重的增加基本上就闲置了。虽然自购买以来只使用了 ...
麦格纳代工小鹏 车企出海探路轻资产模式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6 01:43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与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展开深度合作,借助该工厂现有的成熟生产线,大力推动旗下 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进程。首批车型小鹏G6和G9将于第三季度量产下线,未来还将投产更多小鹏车型。这也是该 工厂首次为中国主机厂进行整车组装。据外媒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广汽也可能会由麦格纳为其在欧洲代工生产两款电动 车型。 在海外快速实现量产上市 起售价2.99万欧元。 而今,中国车企也正通过代工模式开启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 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鹏汽车与麦格纳在欧洲合作代工,考量因素之一是欧盟对中国产纯电动汽车加征 关税,通过本地化生产可以规避欧盟高额关税。 "欧洲本土部分车企同样存在产能过剩情况,例如零跑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的合作,便涉及对现有产能的利用。"上述不愿透 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欧洲政策制定者可能更倾向于中国车企采用代工,或利用本土车企富余产能的模式,主要原因就 是欧洲汽车市场整体产能过剩,代工可提升富余产能利用率,避免本土工厂裁员,缓解就业压力。因此,相比独资建厂,代 工模式或者收购现有工厂更受欧洲当 ...
折叠车新秀大行火爆上市背后,出海减速与代工依赖隐现
新浪财经· 2025-09-21 03:32
上市表现与市场反应 - 公司以7558.4倍超购倍数刷新港股IPO纪录 创历史新高 [1] - 上市募资净额达3.42亿港元 上市第十日股价持平于60.5港元 [1] - 上市进程紧凑:2023年4月启动IPO 2025年9月9日完成挂牌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51亿元 期间利润5230万元 [2] - 2025年前四个月销售量达9.34万辆 同比增长46.5% [2] - 线上直销收入从2022年1410万元激增至2024年1002万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166.1% [5] 产品结构与市场地位 - 折叠自行车占销售收入绝对主导:2022-2024年占比分别为96.6%/97.7%/97.4% [3] - 按零售量计公司在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达26.3% 按零售额计占36.5% [5] - 正拓展产品多元化 重点发展电助力自行车等新品类 [3] 销售渠道布局 - 经销渠道贡献69.5%营收 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38家经销商680个零售点 [5] - 线上渠道覆盖京东/天猫/抖音/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 [5] - 计划2025年国内新增50家直营店/80家店中店/70家经销店 [5] 产能与生产模式 - 惠州工厂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2022-2025年前四月利用率达105.5%/93%/103.9%/114.1% [6] - OEM代工比例持续上升:从2022年29.5%升至2025年前四月65.5% [7] - 外包生产成本占比从2022年20.2%升至2025年前四月47.1% [8] 毛利率表现 - 自有生产毛利率稳定在35%左右 OEM生产毛利率约27-29% [7] - 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30.4%提升至2025年前四月32.1% [7] 海外市场表现 - 产品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美国/欧洲 [5] - 海外销售占比从2022年22.1%大幅降至2025年前四月5.6% [5] 管理层结构 - 董事长兼总经理韩德玮83岁 首席财务官60岁 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分别为67岁和83岁 [8] - 高龄管理层引发市场对战略延续性及创新能力的关注 [8]
一拖再拖,英氏控股仍未公开回复问询
观察者网· 2025-09-13 01:46
监管问询与上市进程 - 公司未能如期披露北交所问询函回复 已第二次延迟披露 原定9月4日前提交[1] - 北交所问询涉及13个问题 包括股权清晰性 商标纠纷 经销模式内控有效性 推广费用真实性等 要求20个工作日内回复[1] - 市场担忧延迟披露反映财务数据 治理结构或商业模式存在疑点 对赌协议要求2025年底完成上市加剧IPO压力[1] 经营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96亿元 17.58亿元 19.74亿元 同比增速从37.35%收窄至12.35%[3]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亿元 2.2亿元 2.11亿元 增速从87.67%转为负增长-4.37%[3] - 2024年销售费用达7.21亿元 占总营收36.53%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销售费用率三年均值为35.04%-36.53%[4] - 2024年研发费用仅1714.83万元 占比0.87% 研发人员33人 投入规模显著低于销售费用[5]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投诉 - 婴儿米粉产品多次被曝含异物 包括毛发 黑色杂质 硬颗粒 虫子等[6][7]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4年收到多次产品异物投诉 涉及米粉 鳕鱼肠 磨牙棒等多个品类[7] - 公司客服否认代工说法 声称拥有自有米粉工厂并经过第三方检测[6] 募投项目与产能利用 - 拟募集资金3.34亿元 其中7169.43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创新中心建设 7481.49万元用于产线改造 9405.8万元用于品牌推广[8] - 2024年米粉产能利用率为72.53% 纸尿裤85.06% 纸尿片仅16.79% 其他产品采用委托加工模式[8] - 北交所要求说明募投项目必要性及设备购置明细 关注与主营业务关联度及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8] 品牌与经营风险 - 面临商标纠纷 代工模式争议 营销费用畸高与研发投入不足等多重负面舆论[2] - 监管质疑与消费者投诉叠加 可能影响品牌信任度及未来估值[2]
筹划赴港上市 海澜之家找解药
北京商报· 2025-09-11 16:32
核心观点 - 公司面临国内业务增长停滞和品牌形象老化问题 正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推进港股上市寻求突破 但需解决产品竞争力和商业模式等根本性问题 [1][3][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5.66亿元 同比增长1.73%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8亿元 同比减少3.42% [3] -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2.65%和26.88% [3] - 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营收83.95亿元 同比减少5.86% 为近三年同期最低 [7] - 海外地区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 同比增长27.42% [4] 门店网络 - 单品牌门店净减少110家至5723家 [1][3] - 海外市场门店数达111家 [4] 品牌战略 - "男人的衣柜"品牌形象被认为与年轻消费者审美存在分歧 被年轻消费者称为"爸爸的衣柜" [6] - 2021年起推动多品牌发展 包括年轻男装黑鲸、女装OVV、婴童英氏等品牌以覆盖更广泛消费群体 [7]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进中亚、中东、非洲市场布局 并在悉尼开设澳大利亚首店 [4] 商业模式 - 长期依赖ODM代工模式 将大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供应商 采用"可退货"与"不可退货"两种进货模式 [8] - 代工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设计创新和品牌调性 面临复购率不高等问题 [8] - 终端滞销产品可退给供应商 品牌不承担库存且坚持不打折策略 [8] 行业挑战 - 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增加 新兴品牌和电商平台对传统服装品牌构成巨大挑战 [4] - 线下门店运营成本较高 线上渠道发展相对滞后 [4] - 同期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3.1% [7] 资本运作 - 宣布赴港上市以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加快海外业务发展 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 [3] - 港股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 获取更多资金支持 并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3]
新生代家长对“天然、健康、功能化”的追求,催生出千亿婴童食品市场
新京报· 2025-09-11 07:06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达559.1亿元 2019-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8.9% 预计2029年增至817.5亿元 [3] - 儿童食品市场规模2024年约2140亿元 预计2027年突破3000亿元 2025-2027年年均增长率14% [3] - 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38% 较发达国家70%-80%渗透率存在显著提升空间 [25] 行业竞争格局 - 传统零食巨头良品铺子 百草味 三只松鼠分别推出儿童子品牌良品小食仙 童安安小朋友 小鹿蓝蓝 [4] - 国产品牌取代外资主导市场 2024年市场份额前五为英氏控股 爷爷的农场 秋田满满 小鹿蓝蓝 小皮 [5] - 2020-2021年宝宝馋了获4轮融资 A+轮融资规模过亿元 秋田满满A轮B轮融资达千万美元级别 [4] 产品结构特征 - 零食类辅食占市场规模57% 主食类辅食占34% 佐餐调味品类占10% [27] - 产品创新聚焦益生菌 DHA添加 有机原料 低敏配方及功能性包装设计 [26] - 主食类辅食占比预计下降 佐餐零食类和调料类辅食占比提升 [27] 标准规范现状 - 婴幼儿辅食有国家标准 儿童食品缺乏强制性统一标准 [3][6] - 2019年以来发布63项儿童食品团体标准 2024年达27项 2025年新增13项 [6][7] -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英氏控股主导13项团体标准 宝宝馋了参与制定婴幼儿辅食餐标准 [8] 产品溢价争议 - 儿童酱油存在溢价现象 宝宝馋了100mL产品售价31元 钠含量3.9g/100mL 高于普通酱油 [12] - 婴幼儿水溢价显著 泉阳泉婴幼儿水售价为普通矿泉水的1.7倍 成分指标基本一致 [13] - 电商平台"儿童"字样食品搜索量年增42% 70%新生代家长愿为高品质支付溢价 [19] 生产模式与监管 - 英氏控股2024年委托生产占比55.1% 多家代工厂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受行政处罚 [22] - 宝宝馋了 窝小芽多数热销产品采用代工模式 品牌方制造业投资占比较低 [23][24] - 行业存在多品牌共用代工厂现象 产品质量控制面临挑战 [24]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 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渗透率与客均消费额提升 非仅依赖婴幼儿数量增加 [26] - 2024年辅食需求29万吨 国内产能缺口3万吨 需进口补充 2029年需求预计增至37万吨 [26] - 家长对身高发育 免疫力 智力发育等健康需求推动功能性儿童食品增长 [27]
失蔚来、靠华为 江淮汽车半年亏损创新高
国际金融报· 2025-08-30 01:14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跌356% 由盈转亏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 主要受出口业务下滑及高端新能源项目尚处产能爬坡期影响 [2][3][4] - 公司过度依赖代工模式 自主品牌建设薄弱 与华为合作的新品牌尊界虽获市场关注但短期难贡献利润 [7][8][9] - 公司面临严峻市场竞争 管理层历史问题及持续亏损挑战 需通过资本运作及海外拓展缓解压力 [5][6][9][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 同比下降9.1% 其中乘用车业务收入48.6亿元 商用车业务收入106.42亿元 合计占比80.1%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73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01亿元 同比暴跌356.89% [4][5] - 销售费用7.24亿元同比增长6.38% 管理费用11.20亿元同比增长43.99% 研发费用6.87亿元同比下降12.87% [5] - 过去9年累计亏损超150亿元 2017-2022年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为负 [5][6] 业务运营 - 2025年上半年整车销量19.06万辆同比下滑7.54% 其中乘用车销量6.60万辆同比下滑16.12% [4] - 出口业务整车出口量10.7万辆 较去年同期减少不足2万辆 [4] -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下滑 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925辆同比下降29.23% [10] - 商用车中货车7月销量10040辆同比增长15.43% 皮卡销量3229辆同比下降43.01% [10] 代工模式与转型 - 2016-2023年为蔚来代工累计交付超20万辆 代工收入占比曾超10% 获得代工费用约30.38亿元及工厂出售收入45亿元 [8] - 与华为联合打造尊界品牌 首款车型尊界S800售价70.8万-101.8万元 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 首月订单达6500台 [8][9] - 尊界超级工厂总投资约100亿元 年产能规划20万辆 研发团队超5000人 8月启动交付 9月目标产能3000辆 [9] - 高端新能源项目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仍处产能爬坡期 [4][9] 管理与发展挑战 - 前管理层安进任职期间存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公司盈利呈断崖式下跌 [6] - 当前面临高端市场竞争压力 尊界品牌需挑战BBA及特斯拉等主导的豪华市场 [10] - 公司通过控股股东增持 定向发行股票及设立巴西子公司等措施试图缓解压力 [9]
新款iPhone关键备货期 实探郑州富士康招工现场:时薪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往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13:19
富士康郑州厂区用工情况 - 用工季7月初启动 初始时薪达30元 8月回落至26 5元 叠加500元满月补助后实际时薪约27 5元 高于往年同期的23~25元 [1][4] - 当前招工模式包括:时薪26 5元 满月补助后27 5元/小时 90天工期可获8500元返费 另提供400元/月餐补 [4] - 小时工每日工作10小时 月收入7000多元 3个月总收入约2万元 工资分7号和15号两次发放 [4] iPhone生产订单与产能布局 - 富士康员工透露今年iPhone初始订单未减少 后续追加情况尚不明确 [1][8] - 郑州经开区厂区负责中加工环节(中框/屏幕组装) 港区厂区负责后加工 共设8个车间完成全流程生产 [5] - 当前招聘以3个月工期的小时工为主 正式工占比极低 高峰期后转正名额有限(每车间仅数个) [8][9] 用工策略与行业特征 - 小时工模式灵活性高 便于快速补充产能 订单波动时可通过自然离职调节人力成本 [8] - 正式工月薪仅4000多元 显著低于小时工 多数工人倾向续签短期合约或作为职业过渡 [9] - 富士康郑州科技园2013年员工超30万人 2023年稳定在20万人左右 90%为河南本地籍贯 [9] 苹果中国零售动态 - 大连百年城Apple Store于8月9日关闭 系苹果在华15年来首次关停直营店 官方称因商场零售商集体撤离 [8]
英氏米粉被曝存在异物,代工模式与研发投入受质疑
新京报· 2025-08-16 09:29
产品质量与生产模式争议 - 公司婴儿米粉产品被曝存在异物,客服回应称所有米粉均由湖南长沙自有工厂生产,否认代工传闻,并强调生产工序和质检可确保未开封产品无异物[1][2] - 北交所审核问询函显示2024年公司委托产品采购金额占比达55.1%,且部分委托生产商存在因生产安全问题被行政处罚的情形[1][4] - 2021-2023年上半年委托生产收入占比分别为56.31%、53.68%、63.53%,公司解释称短期内无法快速增加产能,需依赖委托生产[3] - 2024年浏阳生产基地投产后米粉产品已解除委托生产,但饼干类、米粉、零食类仍为主要委托生产产品,2024年委托生产采购金额达4.17亿元[5] 研发投入与创新特征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均不足1%,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2024年同比增加近800万元[6][8] - 与5家委托生产商签订联合研发协议,其中部分企业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处罚[6][7] - 北交所要求说明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的合理性及成果转化情况,公司提及"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和参与儿童食品团体标准起草[8] - 北交所上市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3%以上或平均金额超1000万元,公司当前指标未达标[7] 财务表现与募资计划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2.96亿、17.58亿、19.74亿元,净利润1.17亿、2.19亿、2.1亿元,2025年Q1营收5.4亿元(同比+12.29%),净利润8095.23万元(同比+5.23%)[6] - 婴幼儿辅食业务贡献77.4%主营业务收入,2024年市场份额居行业首位[6] - 拟募资3.34亿元用于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但2024年米粉、纸尿裤等产品产能利用率仅72.53%-85.73%,纸尿片低至16.79%[9][10] - 北交所问询募投项目必要性和资金规模合理性,要求说明新增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10]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2024年规模559.1亿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8.9%[6] - 母婴渠道中辅食及营养品利润贡献已超过奶粉,部分门店营收占比达40-50%,但面临新生儿数量下降和精准营养需求提升的挑战[10] - 辅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满足米粉、面条、果泥等多品类需求,单一公司难以全面覆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