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

搜索文档
新生代家长对“天然、健康、功能化”的追求,催生出千亿婴童食品市场
新京报· 2025-09-11 07:06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达559.1亿元 2019-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8.9% 预计2029年增至817.5亿元 [3] - 儿童食品市场规模2024年约2140亿元 预计2027年突破3000亿元 2025-2027年年均增长率14% [3] - 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38% 较发达国家70%-80%渗透率存在显著提升空间 [25] 行业竞争格局 - 传统零食巨头良品铺子 百草味 三只松鼠分别推出儿童子品牌良品小食仙 童安安小朋友 小鹿蓝蓝 [4] - 国产品牌取代外资主导市场 2024年市场份额前五为英氏控股 爷爷的农场 秋田满满 小鹿蓝蓝 小皮 [5] - 2020-2021年宝宝馋了获4轮融资 A+轮融资规模过亿元 秋田满满A轮B轮融资达千万美元级别 [4] 产品结构特征 - 零食类辅食占市场规模57% 主食类辅食占34% 佐餐调味品类占10% [27] - 产品创新聚焦益生菌 DHA添加 有机原料 低敏配方及功能性包装设计 [26] - 主食类辅食占比预计下降 佐餐零食类和调料类辅食占比提升 [27] 标准规范现状 - 婴幼儿辅食有国家标准 儿童食品缺乏强制性统一标准 [3][6] - 2019年以来发布63项儿童食品团体标准 2024年达27项 2025年新增13项 [6][7] -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英氏控股主导13项团体标准 宝宝馋了参与制定婴幼儿辅食餐标准 [8] 产品溢价争议 - 儿童酱油存在溢价现象 宝宝馋了100mL产品售价31元 钠含量3.9g/100mL 高于普通酱油 [12] - 婴幼儿水溢价显著 泉阳泉婴幼儿水售价为普通矿泉水的1.7倍 成分指标基本一致 [13] - 电商平台"儿童"字样食品搜索量年增42% 70%新生代家长愿为高品质支付溢价 [19] 生产模式与监管 - 英氏控股2024年委托生产占比55.1% 多家代工厂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受行政处罚 [22] - 宝宝馋了 窝小芽多数热销产品采用代工模式 品牌方制造业投资占比较低 [23][24] - 行业存在多品牌共用代工厂现象 产品质量控制面临挑战 [24]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 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渗透率与客均消费额提升 非仅依赖婴幼儿数量增加 [26] - 2024年辅食需求29万吨 国内产能缺口3万吨 需进口补充 2029年需求预计增至37万吨 [26] - 家长对身高发育 免疫力 智力发育等健康需求推动功能性儿童食品增长 [27]
新疆乌苏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护航开学季
中国食品网· 2025-08-22 03:44
图为8月21日,该局执法人员在校园周边食杂店检查儿童食品质量。(杜志锋、王林、李晓静) 秋季开学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市场监管局自8月10日起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行动,以中小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供校配餐企业、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为重点,排查整治食品 安全风险隐患,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
Z 世代妈妈消费观:为情绪价值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7-11 05:26
Z世代妈妈消费行为分析 核心观点 - Z世代妈妈在育儿与自我实现间寻求平衡,消费时更注重情绪价值而非传统牺牲式育儿观念 [1][3] - 母婴消费呈现"悦己为先"趋势,超六成受访者以取悦自我为消费核心 [3] - 消费决策兼具理性与情感双重特征,既追求产品安全品质又重视情感共鸣 [12][13] 消费偏好 - **美妆护肤**:孕期偏好天然成分化妆品,产后转向抗衰修复类产品,美白保湿、祛妊娠纹需求突出 [4] - **母婴用品**:健康减负轻书包受青睐,采用U型连体肩带、蜂窝记忆棉等技术,单价较传统书包溢价30%-50% [4] - **食品选择**:儿童食品关注无添加(防腐剂/人工色素/香精)、少糖少油等健康指标 [12] 消费决策路径 - **信息获取**:依赖宝宝树、妈妈网等垂直社区及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母婴KOL带货转化率超行业均值2倍 [11] - **决策因素**:70%消费者优先考虑安全性,50%关注功效性能,40%重视产品口碑 [12] - **购买动机**:为孩子脊柱健康投资产生的"选对了"安心感,构成情绪价值付费场景 [4] 市场影响 - 母婴行业产品设计更强调"父母+儿童"双用户体验,健康科技属性产品年增速达25% [4][13] - 国货品牌借成分透明化、专业测评内容获得Z世代妈妈偏好,市场份额提升18个百分点 [12][13] - 社交平台母婴内容生态扩张,育儿博主平均粉丝黏性指标高于美妆类KOL 1.8倍 [11]
广东省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专项食品抽检信息通告(第4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2 05:46
食品安全抽检结果 - 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通过线上问卷征集市民意见后进行食品安全抽检 [2] - 抽检涉及13大类食品,包括米面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 [2] - 截至6月24日共抽检217批次,合格211批次,不合格6批次,不合格率2.8% [2] - 主要检测项目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 [2] 不合格产品情况 - 不合格产品包括香蕉、辣椒粉、鸡肉、芒果、鸡蛋和蔬菜干制品 [3] - 香蕉中检出噻虫胺超标,实测值0.072mg/kg超过标准≤0.02mg/kg [3] - 辣椒粉中检出二氧化硫残留量1.15g/kg,标准规定不得使用 [3] - 鸡肉中恩诺沙星超标 [3] - 芒果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胺超标 [3] - 鸡蛋中检出甲硝唑71.3μg/kg,标准规定不得检出 [3] - 蔬菜干制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0.734g/kg超过标准≤0.2g/kg [3] 合格产品情况 - 合格产品包括大米、食用油、酱油、糕点等 [4][5][6][7] - 五常大米、台山大米等粮食加工品检测合格 [4][6] - 鹰唛大豆油、厨邦花生油等食用油检测合格 [5][7] - 千禾酱油、厨邦酱油等调味品检测合格 [4][7] - 绿豆饼、五黑桑葚紫米饼等糕点检测合格 [6][7] 后续处理措施 - 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对不合格食品进行调查处理 [3] - 责令企业召回下架不合格产品 [3] - 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3] - 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并保存购物凭证 [3]
英氏控股IPO前分红近亿:销售费用率36%高同行,研发费用率不足1%
搜狐财经· 2025-07-02 00:33
公司IPO及财务表现 - 英氏控股冲刺北交所IPO获受理 保荐机构为西部证券 [2] - 2024年营收19.74亿元 同比增长12.29% 但归母净利润2.11亿元较2023年2.20亿元下滑 [2][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40亿元 同比增长12.29% 扣非净利润7889.23万元 同比增长4.73% [4]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55.18% 57.85% 57.46% 高于行业均值近15个百分点 [5] 业务结构及行业环境 - 婴幼儿辅食业务占比77.40% 卫生用品占比17.27% 儿童食品占比4.81% [4] - 婴幼儿辅食毛利率61.17% 卫生用品毛利率41.66% 与行业水平基本一致 [5] - 中国新生儿数量2022-2024年分别为956万 902万 954万 出生率从2016年13.57‰降至2023年6.39‰ [4] 分红及股权结构 - 2023-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6000万元 2025年4月再派发3400.08万元 [2][6][7] - 无控股股东 三位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52.02%股份 签署一致行动协议至2027年 [8] 费用结构及募资用途 - 2024年销售费用7.21亿元 费用率36.53% 高于行业均值27.75% [9][10] - 平台推广费占销售费用41.60% 主要用于天猫 京东 抖音等电商推广 [9][10] - 研发费用率0.87% 远低于行业均值2.03% 2024年研发投入1714.83万元 [11] - 拟募资3.34亿元 其中9405.8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 7169.43万元用于创新中心建设 [9]
“儿童食品”商家不能自说自话
中国经济网· 2025-06-12 04:41
行业现状 - 当前市面上标注或包装设计与儿童相关的食品普遍具有分量更小、包装更萌、价格更高的特点 [1] - 多数"儿童食品"从配料和成分看与普通食品无差异 [1] -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尚未对"儿童食品"进行明确定义(除0-3岁婴幼儿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外) [1] 消费者行为 - 家长普遍认为"儿童食品"更安全健康,愿意支付溢价购买 [1] - 商家利用品牌信誉为"儿童食品"进行背书,但缺乏相应规范标准支撑 [1] 监管进展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无依据不得标称适合未成年人食用 [2] - 新规将于2027年3月16日实施,预计将规范相关市场 [2] 市场问题 - 部分商家以"儿童食品"为噱头高价销售,存在配料不科学现象 [2] - 现行广告法及相关法规缺乏针对"儿童食品"的具体条款,导致监管困难 [2] 发展建议 - 行业亟需明确"儿童食品"的法律概念 [2] - 需在细化技术标准和完善标识制度前建立规范框架 [2]
别让“儿童食品”沦为概念游戏
北京青年报· 2025-06-04 04:1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儿童食品"市场销售数据创新高,但调查显示多数产品仅通过包装和分量差异化,营养成分与普通食品无本质区别 [2] - 行业面临标准缺失问题,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仅覆盖0-3岁婴幼儿食品,3岁以上儿童食品处于监管空白 [2] - 部分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卡通包装、"0添加"等营销话术制造溢价空间,甚至添加更多香精、增味剂 [2] 产品与营养学问题 - 营养学专家指出儿童成长需要多样化天然食物,而非添加营养素的加工食品,部分高钙、富铁零食伴随高糖、高盐隐患 [3] - "0蔗糖"产品可能含有升糖指数更高的果葡糖浆,片面强调单一营养素易误导家长 [3] - 过度食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对儿童产生多种危害,如影响智力发育、增加过敏风险、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等 [3] 监管与政策进展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无依据不得标称适合未成年人食用 [3] - 建议借鉴欧盟对儿童食品中糖分、盐分的强制性限量标准,或实施专用标识认证制度 [3] - 需加快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营养评价体系,让"儿童专用"体现科学配比 [3] 企业行为与市场规范 - 部分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育儿焦虑,营销话术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 [2] - 行业需回归产品本质,针对儿童的特殊工艺或营养设计应通过第三方检测数据公开佐证 [4] - 家长应提高科学育儿素养,增强防范意识,认真阅读配料表,避免被商家宣传误导 [5] 行业未来展望 - 需以科学标准筑牢底线,严格监管肃清乱象,理性消费破除炒作,让"儿童食品"回归健康本质 [5] - 随着相关标准落地,行业有望形成更透明、更规范的儿童食品市场 [5]
“儿童食品”,是营养升级还是营销游戏?(深阅读)
人民日报· 2025-06-02 21:43
儿童食品市场现状 - 市面上标注"儿童食品"的产品普遍具有分量小、包装萌、价格高的特点[1] - 家长普遍认为"儿童食品"更安全健康,愿意支付溢价购买[1] - 常见品类包括儿童食用油、饼干、水饺、奶酪等,多采用卡通形象和营养素宣称[1] - 实际配料与普通食品差异不大,部分产品甚至添加更多香精、着色剂等添加剂[1] 行业标准与监管现状 - 我国尚无针对3岁以上儿童食品的专门强制性标准,企业主要执行普通食品标准[2] - 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已涵盖儿童食品的安全和营养要求[2] - 市场监管总局2027年将实施新规,禁止无依据标称"适合未成年人食用"[5][6] - 监管部门持续加强校园周边食品监管,2018年起开展"五毛食品"整治[5] 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 常见营销方向包括"0蔗糖""无添加"宣称,实际可能含代糖或其他糖分[4] - 部分产品通过添加保健成分宣称营养优势,但专家强调多样化饮食更重要[4] - 广告法未专门规范"儿童食品"宣传,仅适用一般性广告规定[4] 行业发展趋势 - 专家建议建立统一"儿童食品"专用标识系统,明确技术要求和监管标准[6] - 可借鉴国际经验制定营养评价体系,规范标识标注和声称条件[6] - 新规实施后市场将更规范,需明确"儿童食品"定义和法律支撑[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