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氏辅食
icon
搜索文档
一拖再拖,英氏控股仍未公开回复问询
观察者网· 2025-09-13 01:46
监管问询与上市进程 - 公司未能如期披露北交所问询函回复 已第二次延迟披露 原定9月4日前提交[1] - 北交所问询涉及13个问题 包括股权清晰性 商标纠纷 经销模式内控有效性 推广费用真实性等 要求20个工作日内回复[1] - 市场担忧延迟披露反映财务数据 治理结构或商业模式存在疑点 对赌协议要求2025年底完成上市加剧IPO压力[1] 经营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96亿元 17.58亿元 19.74亿元 同比增速从37.35%收窄至12.35%[3]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亿元 2.2亿元 2.11亿元 增速从87.67%转为负增长-4.37%[3] - 2024年销售费用达7.21亿元 占总营收36.53%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销售费用率三年均值为35.04%-36.53%[4] - 2024年研发费用仅1714.83万元 占比0.87% 研发人员33人 投入规模显著低于销售费用[5]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投诉 - 婴儿米粉产品多次被曝含异物 包括毛发 黑色杂质 硬颗粒 虫子等[6][7]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4年收到多次产品异物投诉 涉及米粉 鳕鱼肠 磨牙棒等多个品类[7] - 公司客服否认代工说法 声称拥有自有米粉工厂并经过第三方检测[6] 募投项目与产能利用 - 拟募集资金3.34亿元 其中7169.43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创新中心建设 7481.49万元用于产线改造 9405.8万元用于品牌推广[8] - 2024年米粉产能利用率为72.53% 纸尿裤85.06% 纸尿片仅16.79% 其他产品采用委托加工模式[8] - 北交所要求说明募投项目必要性及设备购置明细 关注与主营业务关联度及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8] 品牌与经营风险 - 面临商标纠纷 代工模式争议 营销费用畸高与研发投入不足等多重负面舆论[2] - 监管质疑与消费者投诉叠加 可能影响品牌信任度及未来估值[2]
英氏控股IPO:业绩增长疲态尽显用近4成收入营销、研发费用率<1% 除米粉外辅食全靠代工、频因品控问题遭控诉
新浪证券· 2025-08-12 08:32
IPO募资计划 - 公司向北交所递交IPO申请并获受理 拟募集资金3.34亿元 其中0.72亿元用于湖南英氏孕婴童产业基地(二期)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0.48亿元用于婴幼儿即食营养粥生产建设项目 0.73亿元用于产线提质改造项目 0.47亿元用于全链路数智化项目 0.94亿元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项目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9.74亿元 同比增长12.29% 归母净利润2.11亿元 同比下降4.36% [1][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2.96亿元、17.58亿元、19.74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37.35%、35.67%、12.29% [3]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亿元、2.20亿元、2.11亿元 同比变动64.91%、87.67%、-4.36% [3] -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5.40亿元 同比增长12.29% 扣非净利润0.79亿元 同比增长4.73% [3] 业务构成 - 2024年婴幼儿辅食收入15.24亿元 同比增长5.48% 占总收入77% [5] - 婴幼儿卫生用品收入3.4亿元 同比增长31.28% 占比17% [5] - 儿童食品收入0.95亿元 同比增长159.7% 占比5% [5] 核心业务增速下滑 - 婴幼儿辅食销售额增速逐年下滑 2022-2024年增速分别为50.21%、40.26%、5.48% [1][6] - 婴幼儿辅食作为营收占比最大业务(77%)其增速下滑直接影响公司整体业绩 [6] 费用结构 - 2022-2024年销售费用分别为4.54亿元、6.02亿元和7.21亿元 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34.26%和36.53% [8] - 同期研发费用仅为0.06亿元、0.09亿元和0.17亿元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3%、0.52%、0.87% [8] - 销售费用率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 [8] 生产模式与品控风险 - 除米粉为自产外 其余辅食品类均采用委托加工模式 [2][10][11] - 2024年米粉产能利用率为72.53% 纸尿裤85.06% 成长裤85.73% 纸尿片16.79% [11] - 代工模式存在品控风险 在黑猫投诉、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出现多起产品质量投诉案例 [2][11][13][16] - 公司招股书明确提及代工模式下暗藏食品安全风险 [11] 研发与创新能力 - 截至2024年底公司仅拥有6项发明专利 其中两项为2023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继受所得 [10] - 重营销轻研发导致产品与同行同质化严重 多数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10]
英氏控股向北交所申请IPO,招股书披露其研发费用率不足1%
齐鲁晚报· 2025-08-08 04:33
公司概况 - 英氏控股是婴幼儿辅食行业龙头企业,旗下拥有"英氏"辅食、"舒比奇"婴幼儿用品、"伟灵格"营养食品、"忆小口"儿童食品等品牌 [1] - 公司总部位于湖南,拥有湖南长沙、江西奉新、湖南浏阳(在建)三大生产基地 [1] - "英氏"品牌创立于2008年,近三年在婴幼儿辅食市场销量连续排名第一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3亿元、17.6亿元、1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7.4%、35.7%、12.3% [1][2]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2.2亿元、2.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4.9%、87.7%、-4.4%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3%至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微增5.4%至8117万元 [2] 业务结构 - 婴幼儿辅食业务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9.75%(2022)、82.35%(2023)、77.4%(2024),毛利率稳定在61%左右 [2] - 其余营收由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和营养食品三项业务贡献 [2] - 代工模式收入占比分别为56.31%(2021)、53.68%(2022)、63.53%(2023上半年) [3] 费用结构 - 2022-2024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34.26%、36.53%,远高于行业平均27.75%的水平 [3] - 2024年销售费用高达7.2亿元,其中电商平台推广费3亿元,平台使用费及佣金1.1亿元 [3]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3%、0.52%、0.87%,低于同行2.03%的平均水平 [3] 募资计划 - 计划募集资金3.34亿元,主要用于产业基地建设、品牌建设、项目推广等方面 [2] - 具体投向包括:7169.43万元用于湖南英氏孕婴童产业基地(二期)创新中心建设,4820.32万元用于婴幼儿即食营养粥生产建设,9405.8万元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 [2]
英氏控股IPO背后:重营销轻研发被质疑,代工模式暗藏隐患
北京商报· 2025-07-28 13:41
IPO申请与资金用途 - 英氏控股近期向北交所申请IPO被受理并收到问询函 计划募集资金3.34亿元 [2] - 募集资金用途包括7169.43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创新中心建设 4820.32万元用于即食营养粥生产 9405.8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 7281.49万元用于产线改造 4718.60万元用于数智化项目 [4] 市场竞争格局 - 婴幼儿辅食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品牌亨氏/嘉宝/小皮持续深耕 新锐品牌窝小芽/秋田满满/宝宝馋了依托线上渠道快速抢占份额 [3] - 跨赛道竞争者三只松鼠旗下"小鹿蓝蓝"2024年营收达7.9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3亿元/17.6亿元/19.7亿元 同比增速37.4%/35.7%/12.3% 增长明显放缓 [4] - 同期归母净利润1.2亿元/2.2亿元/2.1亿元 同比增速64.9%/87.7%/-4.4% 2024年出现负增长 [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12.3%) 净利润8117万元(同比增长5.4%) [4] 业务构成 - 婴幼儿辅食业务占营收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2022-2024年分别为79.75%/82.35%/77.4%) 毛利率稳定在61% [6] - 其余营收由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营养食品贡献 [6] 生产模式与质量风险 - 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生产与委托代工相结合模式 自有产能仅覆盖婴儿米粉和卫生产品 [6] - 2021-2023年上半年代工模式收入分别达5.31亿元/6.96亿元/5.4亿元 收入占比56.31%/53.68%/63.53% [6] - 代工厂商曾出现质量问题:辽宁晟麦实业2021年4月产品被检出酸价不合格 佛山象尚食品2023年7月因排污超标被罚19万元 [7]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英氏"品牌投诉约144条 "舒比奇"品牌投诉23条 [7] 渠道与营销投入 - 线上渠道营收占比持续提升(2022-2024年分别为64.16%/66.45%/69.69%) [10] - 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平均(2022-2024年分别为35.04%/34.26%/36.53% 行业平均27.75%) [10] - 2024年销售费用达7.2亿元 其中电商平台推广费3亿元 平台使用费及佣金1.1亿元 [10] 研发投入状况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 研发费用率0.43%/0.52%/0.87% [10] - 研发费用率不足1% 低于同行2.03%的平均水平 [10] 专家观点 - 上市具有战略意义 有望强化产能建设/渠道下沉/品牌营销和研发投入 [5] - 高营销费用可能侵蚀利润空间 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创新滞后 缺乏技术壁垒 [11] - 过度依赖营销可能使品牌形象建立在"流量"而非"技术"基础上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