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丰田(TM)
icon
搜索文档
曾动辄加价30万元,丰田埃尔法被曝“行情崩了”,多地经销商:仍加价10万元,店内无现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13:07
丰田埃尔法加价情况 - 当前埃尔法加价幅度显著回落至4万元左右 相比历史加价30万元出现明显下降 [1] - 部分经销商通过平行进口渠道销售 加价后价格接近指导价 例如老款车型加价4万元 [1] - 有经销商报告新款埃尔法加价16万元 老款加价10万元 购买2.5L臻享版加价后达100.9万元 [5] 市场供应状况 - 北京 上海 福建 广州 浙江等多地经销商反映埃尔法无现车 厂家配额有限 [1][4] - 福建经销商每年仅获2-3辆配额 2024年配额已售罄 [4] - 广州经销商确认新款和老款均无现车 到货时间不确定 [3] 销量表现与市场地位 - 埃尔法2022年销量2.1万辆 同比下滑12% 2023年进一步降至1.9万辆 [6] - 2017-2021年累计销量约8.5万辆 曾占据进口高端MPV市场主导地位 [6] - 在中国香港市场 埃尔法市场份额被极氪009和腾势D9超越 失去销量榜首位置 [8] 竞争格局变化 - 自主高端MPV快速崛起 腾势D9上半年销量6万辆 成为MPV市场冠军 [9] - 岚图梦想家 传祺M8 比亚迪夏等自主品牌进入MPV销量前十 [9] - 消费者选择增多 埃尔法作为"身份名片"的溢价能力减弱 [9] 进口车市场趋势 - 2025年1-7月汽车进口量27万辆 同比下降32% [10] - 进口车规模从2014年143万辆峰值降至2024年70万辆 不足峰值一半 [10] - 非豪华进口车需求萎缩 丰田等合资品牌进口车下滑剧烈 [11]
丰田埃尔法告别“加价30万”神话?多地经销商:仍加价10万元,店内无现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12:05
丰田埃尔法加价情况 - 某款配置指导价89.9万元基础上仅加价2.75万元 较历史加价30万元大幅回落 [1] - 北京经销商称仍延续加价销售状态 具体加价幅度取决于配置 目前无现车 [1] - 平行进口渠道中规版老款埃尔法加价幅度约4万元 整体价格可谈至接近厂家指导价 [1] 经销商库存与配额 - 北京 上海 福建 广州 浙江等多地广汽丰田经销商反映埃尔法无现车 [1] - 福建经销商每年仅获2-3辆配额 今年已售罄 需等待明年厂家配额 [1] - 杭州经销商新款埃尔法加价16万元售出 老款加价10万元 加价后价格达100.9万元 [2] 销量与市场地位变化 - 2017-2021年累计销量约8.5万辆 居进口高端MPV市场首位 [3] - 2022年销量2.1万辆 同比下滑超12% 2023年销量进一步降至1.9万辆 [3] - 香港市场MPV销量排行榜前两名被极氪009 腾势D9包揽 埃尔法失去主导地位 [4] 竞争格局演变 - 自主高端MPV快速崛起 腾势D9上半年以6万辆成绩获国内MPV销量冠军 [4] - 岚图梦想家 传祺M8 比亚迪夏 魏牌高山等自主品牌车型入围市场前十 [4] - 消费者选择增多 埃尔法作为"身份名片"的隐性价值减弱 加价优势不再明显 [4] 进口车市场趋势 - 2025年1-7月进口汽车数量27万辆 同比下降32% 出现罕见大幅下滑 [5] - 进口车规模从2014年143万辆峰值锐减至2024年70万辆 不足峰值一半 [5] - 非豪华进口车需求剧烈萎缩 丰田与大众 斯巴鲁等品牌进口车萎缩显著 [6] 价格形成机制 - 日本市场埃尔法售价折合人民币26.5万-42.8万元 较中国市场亲民 [5] - 进口顶配版加上税费运费等成本导致零售价翻倍 车源有限助推加价行为 [5] - 厂家仅有建议零售权 无法约束经销商加价或减价行为 [2]
一线调查丨丰田埃尔法告别“加价30万”神话?多地经销商:仍加价10万元,店内无现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11:59
丰田埃尔法加价销售现状 - 近期埃尔法加价幅度显著回落 某款配置在指导价89.9万元基础上仅加价2.75万元 与历史动辄加价30万元形成明显对比 [1] - 北京经销商确认仍延续加价销售模式 具体加价幅度取决于配置 当前无现车 平行进口渠道需加价约4万元 [1] - 杭州经销商反映新款埃尔法加价16万元 老款加价10万元 购买2.5L臻享版车型加价后价格达100.9万元 [4] 经销商库存与配额情况 - 北京 上海 福建 广州 浙江等多地广汽丰田经销商均反映埃尔法无现车 厂家配额有限 [1][3][4] - 福建经销商每年仅获2-3辆配额 今年配额已售罄 需等待明年配额 [4] - 厂家未对经销商定价进行约束 丰田中国表示总经销商无权要求经销商定价 仅提供建议零售价 [5] 销量与市场地位变化 - 埃尔法2022年销量2.1万辆 同比下滑超12% 2023年销量进一步降至1.9万辆 [6] - 2017-2021年累计销量约8.5万辆 居进口高端MPV市场首位 但2022年起销量持续下滑 [6] - 香港市场表现衰退 上半年MPV销量前两名被极氪009和腾势D9包揽 埃尔法失去主导地位 [7] 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自主高端MPV快速崛起 腾势D9上半年以6万辆成绩成为国内MPV销量冠军 岚图梦想家 传祺M8等自主品牌进入销量前十 [7] - 外资品牌定价策略受冲击 消费者选择增多 埃尔法作为"身份名片"的象征意义减弱 [7] - 日本本土埃尔法售价亲民 折合人民币26.5万-42.8万元 进口至中国后因顶配版选择 进口税和运费导致零售价翻倍 [8][9] 进口车市场整体趋势 - 2025年1-7月汽车进口量27万辆 同比下降32% 进口车市场出现显著下滑 [9] - 进口车规模从2014年143万辆峰值锐减至2024年70万辆 不足峰值一半 [9] - 非豪华进口车需求剧烈萎缩 雷克萨斯 保时捷等豪华品牌表现较强 丰田等合资品牌进口车萎缩严重 [9] - 汽车进口市场连续3年负增长 若熨平波动则为连续7年负增长 未来增长难度较大 [10]
Here's Why You Should Offload Toyota Stock From Your Portfolio
ZACKS· 2025-08-26 17:46
财务表现与预测 - 丰田汽车2026财年预计营业利润为3.2万亿日元 同比大幅收缩33.2% [2][8] - 2026财年税前利润预计为3.87万亿日元 较2025财年的6.41万亿日元显著下降 [2] - Zacks对丰田2026财年盈利共识预期显示同比增长23.9% 但过去30天内2026和2027财年每股收益预期分别下调2美分和3美分 [5] 成本与支出压力 - 原材料价格 外汇汇率 美国政府对车辆及零部件进口征收的关税以及人力资源和增长领域投资预计对当期营业利润造成重大冲击 2026财年这些项目总支出将超过1万亿日元 [2] - 2026财年研发费用预计达1.37万亿日元 较2024财年的1.33万亿日元有所增加 [3] - 2026财年资本支出预计从2.13万亿日元激增至2.3万亿日元 [4] 债务与资本结构 - 长期债务从2024年6月30日的22.19万亿日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2.94万亿日元 [4] - 债务资本化比率达38%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8% [4][8] 行业比较标的 - 中国玉柴国际2025年销售和盈利共识预期分别显示54.1%和87.7%的同比增长 过去30天内2025年每股收益预期提升58美分 [6] - 摩丁制造2026财年销售和盈利共识预期分别显示11.3%和14.3%的同比增长 过去30天内2026和2027财年每股收益预期分别提升11美分和46美分 [7] - 蓝鸟公司2025年销售和盈利共识预期分别显示7.7%和16.8%的同比增长 过去30天内2025年每股收益预期改善30美分 [7]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8月25日)
乘联分会· 2025-08-25 08:38
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 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20.2万个(+38%),私人充电设施1249.4万个(+58.8%)[4] 地方政策动态 - 海南自8月25日起增加汽车置换更新补贴限制条件,要求新车在海南注册上牌且登记在申请人名下[5] - 江苏实施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放电价格机制,推动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参与电网调节[6] - 合肥自8月25日起暂停国四排放标准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受理,国三标准车辆继续受理[18] - 重庆2025年下半年安排1.32亿元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湖南第三批补贴450台车共计2224.5万元[20] 智能驾驶技术进展 - 特斯拉Model Y L车型通过火山引擎接入豆包大模型(语音控制功能)和DeepSeek模型(AI语音闲聊)[7] - 小鹏P7/G7即将上线全场景VLA功能,实现环境感知、指令理解和驾驶决策,涵盖礼让识别、盲区预判等9类场景[8][9] 企业产能与技术突破 -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建设CKD组装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10] - 岚图汽车发布全域800V碳化硅高压系统"岚海智混技术",纯电续航360-410公里,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支持5C快充(20%-80%电量需12分钟)[11] - 宁德时代与国网电动在江苏投运首座巧克力换电站[12] 国际汽车产业动态 - 加拿大保留对美汽车及钢铁铝产品关税,取消其他报复性关税[13] - Tata Elxsi与铃木在印度启用云端硬件在环测试中心,强化汽车验证能力[14] - 丰田在泰国推出起价72.9万泰铢的Yaris ATIV混动车型,较原最低价混动车型低6万泰铢,目标首年销量2万辆[15] - Waymo获纽约市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可在曼哈顿及布鲁克林部分区域开展测试[16] 商用车领域发展 - 华为兆瓦超充技术在四川建成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推动电动重卡规模化应用[17] - 锣响集团半挂车混合动力系统入选国家科技成果库[18]
日系车为何不赚钱了?
虎嗅· 2025-08-25 07:50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本财年一季度均面临利润下滑或亏损 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日元汇率波动及中国新能源转型滞后等多重因素影响 [1][4][6][7] 财务表现 - 丰田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1%至1.17万亿日元 净利润同比大降37%至8414亿日元 [2] - 本田经营利润同比减少49.6%至2441.7亿日元 净利润同比减少50.2%至1966.7亿日元 [3] - 日产净亏损1157亿日元 上年同期净利润286亿日元 同比由盈转亏 [4] 美国关税影响 - 美国对日本输美汽车关税从2.5%升至25%后降至15% 仍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4] - 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26.7% [5] - 丰田预计美国关税导致财年营业利润下降1.4万亿日元 其中4-6月减少4500亿日元 [5] - 本田称美国关税使其第一财季营业利润减少约1250亿日元 [5] - 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预计2025财年营业利润合计减少约2.67万亿日元 相当于上财年利润三成多 [6] 汇率波动影响 - 日元汇率升值预计导致丰田本财年利润减少7250亿日元 [6] 中国市场表现 - 7月日系汽车品牌在华零售份额为12.9% 较巅峰期腰斩 [9] - 本田上半年在华销量31.52万辆 同比下滑24.2% [10] - 日产上半年在华销量27.96万辆 同比下降17.6% [10] - 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83.77万台 同比增长6.8% 为近四年首次增长 [11] - 一汽丰田销量37.78万台同比增长16% 广汽丰田销量34.48万台同比增长2.58% [11] 新能源转型举措 - 丰田混合动力产品和新款纯电车型铂智3X因以旧换新政策销量增长 [12] - 雷克萨斯在上海独资设立纯电动汽车及电池公司 [13] - 日产自研纯电车型N7一个半月累计交付破万 6-7月销量均突破6000辆 [13] - 本田将纯电动汽车投资计划从10万亿日元缩减三成至7万亿日元 [13] 个体特殊因素 - 日产自前任CEO戈恩离开后遗留产能、成本问题 合并重组告吹 实施包括上万人裁员和产能削减的重组计划 [13]
日媒:日车企在美涨价,仍难抵关税冲击
环球时报· 2025-08-24 23:05
美国新车价格趋势 - 美国新车平均建议零售价突破5.1万美元 同比增长2.3% 较2020年平均价格高1万美元 [1] - 新车价格未来上涨水平难以预测 受特朗普政府征收进口汽车、零部件和钢铁关税影响 [1] 日本对美汽车出口表现 - 7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4220亿日元 同比大幅减少28.4% [1] - 日本出口北美轿车价格指数119.6 环比上升2.2点 为6个月来首次上涨 [1] 日本车企应对策略 - 日本出口美国汽车实际关税达27.5% 含原有2.5%关税及新增25%关税 [2] - 丰田汽车自7月1日起上调在美售价 平均涨幅270美元 基于市场动向及竞争对手策略考量 [2] - 斯巴鲁6月前已上调部分车型价格 计划设定符合车辆价值的合理价格 [2] 行业盈利压力与谈判进展 - 日本车企调价幅度不足以弥补关税冲击 盈利压力预计继续加大 [2] - 日美达成协议将关税下调至15% 具体实施时间尚未确定 [2] - 日本政府继续要求美国尽快下调汽车及零部件关税 [2]
为求生存,燃油车悄然降价简配
经济观察网· 2025-08-23 07:28
市场销量表现 - 2025年7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82.6万辆 同比增长6.3% [2] - 新能源乘用车零售98.7万辆 同比增长12% [2] - 燃油乘用车零售83.9万辆 同比增长0.35% 实现正增长 [2] 燃油车价格策略 - 东风日产轩逸推出省心版车型 官方限时优惠价7.58万元 较次低配降价1万元 [3] - 大众途锐锐越版厂商指导价降至50.88万元 终端参考价38.88万元 进入40万元内区间 [4] - 一汽大众探岳众享款指导价19.89万元起 备胎改为200元选装配置 [5] 配置调整方案 - 轩逸省心版取消倒车影像/8英寸中控屏/NissanConnect超智联2.0+系统 改用卤素大灯和传统脚刹 [3] - 途锐锐越版简配前大灯清洗/30色氛围灯/前排座椅通风/抬头显示/盲点监测等舒适配置 [4] - 部分车型采用不可见简配 包括更换普通玻璃/廉价车身结构件/缩减橡胶件用料 [5] 成本控制逻辑 - 8英寸中控屏成本500-1000元 轩逸年销数十万辆 单项目可节省上千万元制造成本 [5] - 燃油车核心部件成本固化 降价空间有限 需通过简化配置参与价格竞争 [5] 电动车竞争策略 - 蔚来/小鹏等品牌早期采取战略亏损策略 亏本销售以抢占市场份额 [6] - 新能源经销商盈利比例比传统燃油车品牌高17.3个百分点 [6] 智能化升级路径 - 奥迪A5L成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燃油车 [7] - 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CEA架构 2027年起拓展至燃油及混动车型 [8] - 吉利升级燃油车电子电气架构 复用FlymeAuto智能座舱和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9] 智能化成本影响 - 燃油车智驾/智舱升级使成本提升15%-20% [9] - 大众2024年中国交付200万辆汽车 燃油车占比近九成 规模效应可摊薄智能化改造成本 [9] 技术路线演变 - 丰田新一代RAV4取消纯燃油版本 仅保留PHEV和HEV混动形式 [11] - 丰田/斯巴鲁/马自达合作开发下一代内燃机 支持生物燃料/氢气/合成燃料 [11]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6万辆 同比增长35.5% 其中纯电占比60% 插混占比突破40% [12] 全球市场差异 - 2024年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仅9.6% [13] - 东南亚国家燃油车占比超80% [13] - 预计2030年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降至31% 全球降至30-35% 形成40%纯电/30%混动/30%燃油格局 [14]
财报“透视”:日系车企三强的喜与忧
中国经营报· 2025-08-22 21:13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在2025财年第一财季均面临利润收缩困境 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新能源转型投入及供应链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1][2][4] - 丰田表现相对稳健 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 本田净利润大幅腰斩 日产出现亏损 [1][3][5] - 中国市场成为关键增长点 丰田和日产销量回升 本田表现疲软 新能源转型策略呈现差异化 [7][8][10] 财务表现 - 丰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至12.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25.3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36.9%至8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04亿元) 营业利润下滑11%至1.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5.93亿元) [1][3] - 本田营业收入同比微降1.2%至5.3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00.53亿元) 经营利润同比减少49.6%至2441.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91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50.2%至1966.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5.78亿元) [1][4] - 日产销售额同比下滑10%至2.7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10.8亿元)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26亿元) 去年同期盈利9.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11.6万元) [5] 美国关税影响 - 美国对进口汽车追加25%关税 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加税 导致跨国车企利润普遍受损 [4][6] - 丰田因关税损失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5亿元)营业利润 全年预计损失1.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7.11亿元) [3] - 本田预计2025财年因关税导致营业利润损失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8亿元) [4] - 日本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汽车及零部件关税降至15% 但仍为原税率的六倍 [4]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达83.77万台 同比增长6.8% 一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16%至37.78万台 广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2.58%至34.48万台 [7] - 日产7月中国区销量同比增长21.8%至5.7万台 东风日产销量同比增长19.4%至5.27万台 [8] - 本田7月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4.75%至4.48万台 1-7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3.16%至35.99万台 [10] 新能源转型策略 - 丰田通过混合动力产品和新款纯电车型铂智3X实现增长 与华为合作推出搭载HarmonyOS的纯电车型bZ7 [7][8] - 日产N7纯电车型上市50天大定突破2万台 一个半月交付破万台 6月销量6189台环比增长104% 7月交付6455台 [8][9] - 日产计划未来两年在华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 追加百亿元人民币投资 2026年前追加100亿元用于技术中心扩建 [6][10] - 本田在中国市场推出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纯电产品 但月销量未突破百台 [10] 成本控制措施 - 日产通过Re:Nissan战略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削减方面取得进展 可变成本节省约4000个想法 其中1600个已准备实施 固定成本节省300余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 [6]
上交大博士自研3D图形引擎,效率暴增500倍,比亚迪丰田抢着用
创业邦· 2025-08-22 04:10
公司融资与财务表现 - 2025年7月完成千万美元级B3轮融资,由锡创投、无锡滨湖产业集团和比亚迪联合领投,老股东朗玛峰创投跟投[5] - 2024年公司收入达到数千万级,实现翻倍增长,预计2025年收入将继续翻倍[7] - 融资资金将用于3D图形引擎的原生AI化升级、模型训练和人机交互方案研发,推动智能座舱、终端图形、空间智能等垂直场景商业化落地[5] 公司背景与技术发展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新一代计算机图形引擎技术提供商,自研3D图形引擎GritGene[6] - 创始人吴小毛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Autodesk和Crytek工作,带领团队提升好莱坞大片特效制作效率,单帧渲染效率提升500多倍,制作成本减半[10] - 2018年回国组建中国团队,开启中德同步引擎研发,瞄准非传统游戏市场如影视特效、虚拟直播、模拟演练等[10][11] 产品与技术创新 - 推出自研图形引擎GritGene,具备端云双结构,是全球首个此类3D引擎,支持高清渲染和轻量化终端运行[14][15] - 引擎已应用于比亚迪腾势N7、N9、Z9、Z9-GT、豹8和丰田bZ3等车型的中控/仪表系统[17] - 利用AI大模型实现从编写专业3D特效代码到用户界面的全链路打通,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和用户体验[22] 商业化与应用场景 - 70%营收来自智能终端业务(车、手机和XR设备),30%来自混合现实互动(展馆、园区、文旅、教育等)[19] - 实施"灵境XR平台-漕河泾印象城"项目,是全球首个以消费者互动和粘性为核心的系统,解决行业标准不统一和软硬件生态割裂问题[20] - 与垂直行业巨头合作定义3D引擎产品标准化,推动技术在智能座舱、终端图形、空间智能等场景落地[5][19]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图形引擎技术从游戏向非游戏领域扩展,包括影视特效、虚拟直播、模拟演练、3D数据可视化等[10] - 智能汽车崛起带来新终端互联需求,端云混合计算成为关键,公司通过双引擎结构满足车机算力需求[15][17] - 未来3-5年将持续与行业巨头合作,推动3D引擎技术标准化和跨行业应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