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卡罗拉
icon
搜索文档
轩逸裸车价降至5.98万,汽车又现大降价意味着什么?
36氪· 2025-09-15 04:30
轩逸降价事件分析 - 2024款新轩逸1.6L舒适版裸车价降至5.98万元 较7.99万元指导价降低2.1万元 叠加旧车置换或报废补贴后价格可进一步下探[3] - 合资A级轿车价格全面下探 朗逸新锐裸车价7.3万元(优惠1.5万元) 雷凌全系优惠4万元(1.2L版本达4.5万元) 卡罗拉全系降幅3.9-4.1万元(1.5L先锋版裸车价7.5万元)[4] A级轿车市场格局变化 - A级轿车市场份额急剧萎缩 2020年销量549.9万辆(占乘用车市场28.5%) 2024年降至343.7万辆(市场份额15%) 五年减少206万辆[7] - 消费需求结构性转变 年轻消费者偏好智能化/个性化车型 家庭增换购需求转向SUV或新能源车型 传统A级燃油车工具属性吸引力下降[7] 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冲击 -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同等价位实现代际领先 L2级自动驾驶/全景天窗/大屏车机等配置优于燃油车 性价比优势达数万元[8] - 10万元以下细分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加速攀升 燃油车仅能通过持续降价维持市场份额[9] 行业竞争态势展望 - A级车市场同质化严重且技术创新难度大 价格竞争成为车企维持生产线运转和渠道稳定的主要手段[6][11] - 低端市场价格战或长期持续 缺乏创新优势的车企被迫选择降价策略 但过度价格竞争不可持续[11]
8月国内乘用车召回环比激增80倍 日系、德系占超九成
犀牛财经· 2025-09-14 03:12
召回规模与品牌分布 - 2025年8月国内乘用车召回总量达499,254辆 较7月大幅增加80倍 [2] - 日系和德系品牌占据召回总量超九成 其中丰田召回236,630辆(占比47.40%) 宝马召回230,503辆(占比46.17%) [3] - 涉及6个车系7个品牌 涵盖进口/合资/国产三种类型 意系品牌占比4.68% 美系品牌占比1.04% 其余车系占比均不足1% [3] 主要召回问题分类 - 电气系统问题引发多起召回 丰田因组合仪表控制程序问题召回230,476辆 Jeep因空调鼓风机连接器缺陷召回3,339辆 [4] - 新能源车专用装置问题突出 宝马因高压系统绝缘监测机制缺陷召回229,106辆 欧拉因动力电池电芯生产问题召回67辆 [4] - 发动机问题导致阿尔法·罗密欧因软件漏洞召回22,870辆 涉及燃油蒸发泄露故障代码无法清除问题 [5] 消费者反馈与实施情况 - 95.24%消费者表示未收到正式召回通知 主要通过媒体报道或他人告知获取信息 [5] - 已有50%消费者出现与召回缺陷类似故障 较上月增加10个百分点 [5]
轩逸裸车价不足6万元,A级轿车市场硝烟再起
36氪· 2025-09-12 12:20
核心观点 - 合资A级轿车价格战持续升级 轩逸裸车价降至5.98万元 较指导价低2.1万元[1] - 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技术和性价比优势占据A级轿车市场超半数席位 比亚迪秦PLUS领先轩逸超4万辆[8] - A级轿车市场规模5年萎缩206.2万辆 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43% 燃油车份额降至57.3%[9][10] 价格竞争态势 - 合资品牌全面降价:卡罗拉官降4.3万元至7.98万元 朗逸新锐裸车价7.3万元优惠1.5万元 雷凌优惠4-4.5万元[1][3] - 价格下探至6万元区间:轩逸经典款6.98万元起售 新轩逸舒适版降至5.98万元[1][2] - A+级轿车加入战局:第十一代思域起售价8.99万元 叠加置换补贴后低至7.49万元[3] 市场格局变化 - 自主品牌占据销量前十中六席: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小鹏MONA M03、星瑞、逸动、艾瑞泽8、帝豪入围[8] - 合资品牌仅四款车型留守前十:轩逸(19.94万辆)、朗逸(18.44万辆)、速腾(15.59万辆)、卡罗拉上榜[7][8] - 消费对比模式转变:原合资品牌内部对比转向与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直接竞争[9] 产品策略调整 - 合资品牌强化智能配置:全新速腾L搭载高速NOA功能 配备8155芯片支持智能语音连续对话[5] - 自主品牌实施"越级"标准:紧凑级轿车立项遵循B级车标准 提升动力与空间竞争力[9] - 多动力路线并行:长安逸动更新第四代燃油版 未来可能推出新能源版本[11] 市场规模演变 - 整体规模持续收缩:2020年549.9万辆(占比28.5%)降至2024年343.7万辆(占比15%)[10] - 2024年前7个月销量214万辆 占轿车市场总销量587.7万辆的36% 仍为最大细分市场[10] - 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从2019年燃油车占比95.8%降至2024年8月新能源占比43%[9] 行业趋势判断 - 燃油车需求长期存在:预计至少35%用户继续选择燃油车[11] - 车企采取双轨策略: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两端发力共存共进[11] - A级燃油车仍具市场空间:国内燃油车市场收缩但A级燃油车需求广阔[10]
突然大降价!轩逸裸车价降至5.98万元,多车企跟进:朗逸新锐裸车7.3万元,雷凌全系优惠4万元,卡罗拉全系打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1:29
合资A级轿车价格竞争 - 东风日产轩逸1.6L舒适版裸车价降至5.98万元,较指导价7.99万元低2.1万元,落地价7万元,置换或报废补贴可进一步降低价格 [1] - 朗逸新锐裸车价7.3万元,现金优惠1.5万元,落地价8万元出头;丰田雷凌全系优惠4万元,1.2L版本优惠4.5万元;卡罗拉全系降幅3.9-4.1万元,1.5L先锋版裸车价7.5万元 [2] - 东风本田第十一代思域起售价调整为8.99万元,叠加置换补贴后低至7.49万元 [2] 市场销量格局变化 - 2024年前8个月A级轿车销量前三为轩逸(19.94万辆)、朗逸(18.44万辆)、速腾(15.59万辆) [6] - 销量前十中合资品牌仅占4席(轩逸、朗逸、速腾、卡罗拉),自主品牌占6席(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小鹏MONA M03、星瑞等) [7] - 轩逸与第一名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销量差距超4万辆 [7] 新能源渗透与技术升级 - A级车市场新能源占比从2019年极低水平升至2024年8月的43%,燃油车占比从95.8%降至57.3% [8] - 部分合资车型通过智能化配置应对竞争,如速腾L搭载高速NOA功能、8155芯片支持智能语音控车 [4] - 自主品牌采用"B级车标准"开发紧凑级轿车,新能源车型凭借经济性和供应链优势提升竞争力 [8] 市场规模与车企策略 - A级轿车市场规模从2020年549.9万辆(份额28.5%)降至2024年343.7万辆(份额15%),5年减少206.2万辆 [9] - 2024年前7个月A级轿车销量214万辆,占轿车市场总销量587.7万辆的36%,仍为最大细分市场 [10] - 车企普遍采用燃油与新能源并行策略,长安汽车预计至少35%用户将继续选择燃油车 [10][12]
A级轿车市场硝烟再起,轩逸裸车价不足6万元!背后这一数据惊人:5年销量“蒸发”超200万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09:11
合资品牌A级轿车价格竞争加剧 - 东风日产轩逸1.6L舒适版裸车价降至5.98万元 较指导价7.99万元低2.1万元 叠加置换补贴后价格可进一步下探 [1] - 上汽大众朗逸新锐裸车价7.3万元 现金优惠1.5万元 落地价8万元出头 [2] - 广汽丰田雷凌全系优惠4万元 1.2L版本降幅达4.5万元 一汽丰田卡罗拉全系降幅3.9-4.1万元 先锋版裸车价7.5万元较年初降4000元 [2] - 东风本田第十一代思域起售价降至8.99万元 叠加置换补贴后低至7.49万元 [2]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 2024年前8个月A级轿车销量前十中自主品牌占六席 包括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小鹏MONA M03、星瑞、逸动、艾瑞泽8、帝豪 [8] - 轩逸累计销量19.94万辆居第二 与第一名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相差超4万辆 [8] - 合资品牌仅四款车型上榜 分别为轩逸、朗逸、速腾、卡罗拉 [8] 产品策略差异化演进 - 部分合资车型通过智能化配置提升竞争力 如全新速腾L搭载高速NOA功能 配备8155芯片支持智能语音控车 [4] - 自主品牌采用"越级"策略 紧凑级轿车按B级车标准研发 在动力和空间形成优势 [10] - 新能源车型经济性优势凸显 行业分析师指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渗透率、供应链灵活度及电动智能化转型方面领先 [10] A级轿车市场规模结构性变化 - 2020年市场规模549.9万辆 市场份额28.5% 2024年降至343.7万辆 市场份额15% 五年减少206.2万辆 [11] - 2024年前7个月市场规模214万辆 市场份额16.8% 消费需求降低尤其是入门级家庭需求下降是主因 [12] - 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 2024年8月A级车新能源渗透率达43% 燃油车占比从2019年95.8%降至2024年8月57.3% [10] 车企多动力路线并行策略 - A级轿车市场仍为最畅销细分市场 前7个月占轿车总销量36% [13] - 自主品牌在巩固新能源优势同时加强燃油车布局 长安汽车表示未来至少35%用户仍选择燃油车 [13] - 行业普遍采用燃油与新能源"两端发力"策略 长安逸动已更新至第四代燃油版 未来可能推出新能源版本 [13]
一汽丰田汽车(成都)等3家公司召回部分国产及进口汽车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04 05:02
召回规模与范围 - 一汽丰田汽车(成都)有限公司召回2024年6月24日至2025年2月1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国产亚洲龙车型共计54,143辆 [1] -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召回2023年6月20日至2025年2月14日期间生产的部分世极车型共计79辆 [1] -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召回2023年6月29日至2025年4月18日期间生产的部分雷克萨斯LM500h、LM350h、LS500h车型共计6,866辆 [1] -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召回2022年5月31日至2025年5月2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丰田埃尔法、皇冠威尔法、皇冠SportCross车型共计35,054辆 [1] - 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召回2023年5月12日至2025年3月4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卡罗拉、亚洲狮、卡罗拉锐放车型共计302辆 [1] 召回原因与技术问题 - 召回范围内车辆因组合仪表控制程序设定不当 可能导致车辆启动初期组合仪表黑屏 无法正常显示车速及警告灯等信息 [1] - 安全隐患涉及信息显示功能失效 影响驾驶员对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控 [1] 解决方案与实施安排 - 公司将为非PHEV车型免费升级组合仪表控制程序 [2] - PHEV车型将接受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免费升级控制程序或更换组合仪表 [2] - 一汽丰田汽车(成都)有限公司和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的召回计划自2025年9月30日起实施 [1] -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召回自即日起陆续实施 [1] - 公司将通过挂号信等方式通知相关用户召回事宜 [2]
一汽丰田8月销售新车70125辆,环比增长103%
经济观察网· 2025-09-01 10:54
月度销售表现 - 2025年8月新车销量达70125辆 环比增长103% [2] - 截至8月底累计销量达515980辆 同比增长11% [2] 产品线布局 - 产品线涵盖轿车 SUV MPV及新能源车型 [2] - 轿车包括卡罗拉 亚洲龙等车型 [2] - SUV包括RAV4荣放 皇冠陆放等车型 [2] - MPV包括格瑞维亚等车型 [2] - 各细分市场均具备竞争力十足的产品 [2]
别让买车人纠结了
虎嗅APP· 2025-08-29 10:10
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转变 - 消费者厌倦高端化营销和过度创新 对低价竞争逐渐免疫 偏好价值导向的产品 [2] - 车企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价值 只有超出价格带预期的产品才能转化为真实订单 [2] - 市场成熟标志是出现以普适性和理性价值为标杆的"符号车型" 如福特T型车 甲壳虫和卡罗拉 [6][9] 行业成熟规律 - 汽车产业成熟需以理性价值和普适性为标杆 定义全球产品范式 [6] - 历史案例表明 制造效率 低维护成本和省油等叠加特色成就国民车符号 [6] - 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背景下 类似符号车型的出现指日可待 [7] 家庭用户需求变化 - 家庭用户购车面临配置与预算的权衡 智能化配置从昂贵选配变为必需能力 [9] - 理性消费成为主流 安全 空间 智能和成本的综合平衡成为决定性因素 [20] - 用户不再为不常用功能付费 而是为日常使用体验买单 [20] 华为与上汽合作案例 - 华为与上汽合作的首款SUV尚界H5预售18小时获5万台订单 [11] - 产品核心是智能平权与技术普惠 ADS 4辅助驾驶提供全国范围可用性 192线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保障恶劣天气稳定性 [11] - 鸿蒙座舱实现接近手机体验的流畅操作 大模型语音助手简化复杂操作 [13] 产品竞争力分析 - 尚界H5结合上汽底盘经验和数字底盘 覆盖多路况驾驶质感 [13] - 高强度钢车身 紧急转向辅助和应急开门宝超级电容提升安全性能 [13] - 通过大规模制造摊薄成本 实现智能化和传统造车优势的组合 [15] 预售策略与用户参与 - 预售订单达15万可解锁4.5亿现金权益 [17] - 参与式玩法将价格决策权透明化 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和提升预算可控性 [17] - 权益机制实现价格公平性和配置默认化 使用户感知可得性和可用性 [20] 理性消费时代特征 - 理性消费将竞争焦点从讲故事转向提供高频价值的默认答案 [17] - 市场分水岭在于质价比土壤厚实后 才能孕育真正高端与创新 [23] - 确定性成为稀缺商品 用户追求有限预算集中于高频刚需可感知体验 [24] 品牌愿景与产业意义 - 尚界H5实现智能与安全普惠 为千家万户创造高品质出行生活 [23] - 产品价值在于让普通消费者感到买车无需做选择题和反复算账 [23] - 符号车型夯实行业共识后 才能推动更有底气的品牌跃迁 [23]
财报“透视”:日系车企三强的喜与忧
中国经营报· 2025-08-22 21:13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在2025财年第一财季均面临利润收缩困境 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新能源转型投入及供应链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1][2][4] - 丰田表现相对稳健 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 本田净利润大幅腰斩 日产出现亏损 [1][3][5] - 中国市场成为关键增长点 丰田和日产销量回升 本田表现疲软 新能源转型策略呈现差异化 [7][8][10] 财务表现 - 丰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至12.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25.3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36.9%至8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04亿元) 营业利润下滑11%至1.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5.93亿元) [1][3] - 本田营业收入同比微降1.2%至5.3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00.53亿元) 经营利润同比减少49.6%至2441.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91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50.2%至1966.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5.78亿元) [1][4] - 日产销售额同比下滑10%至2.7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10.8亿元)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26亿元) 去年同期盈利9.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11.6万元) [5] 美国关税影响 - 美国对进口汽车追加25%关税 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加税 导致跨国车企利润普遍受损 [4][6] - 丰田因关税损失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5亿元)营业利润 全年预计损失1.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7.11亿元) [3] - 本田预计2025财年因关税导致营业利润损失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8亿元) [4] - 日本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汽车及零部件关税降至15% 但仍为原税率的六倍 [4]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达83.77万台 同比增长6.8% 一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16%至37.78万台 广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2.58%至34.48万台 [7] - 日产7月中国区销量同比增长21.8%至5.7万台 东风日产销量同比增长19.4%至5.27万台 [8] - 本田7月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4.75%至4.48万台 1-7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3.16%至35.99万台 [10] 新能源转型策略 - 丰田通过混合动力产品和新款纯电车型铂智3X实现增长 与华为合作推出搭载HarmonyOS的纯电车型bZ7 [7][8] - 日产N7纯电车型上市50天大定突破2万台 一个半月交付破万台 6月销量6189台环比增长104% 7月交付6455台 [8][9] - 日产计划未来两年在华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 追加百亿元人民币投资 2026年前追加100亿元用于技术中心扩建 [6][10] - 本田在中国市场推出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纯电产品 但月销量未突破百台 [10] 成本控制措施 - 日产通过Re:Nissan战略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削减方面取得进展 可变成本节省约4000个想法 其中1600个已准备实施 固定成本节省300余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 [6]
多家合资车企推出一口价模式,多家合资车企试水直营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8-21 14:33
合资车企渠道模式变革 - 多家合资车企推出"一口价"模式和直营模式以应对市场份额被压缩和新能源车竞争 [1] - 一汽大众在全新揽境试点直营模式 价格统一透明且用户直接向厂家付款开票 [1] - 传统经销模式下4S店终端价格存在差异 而特斯拉等新势力采用直营模式实现价格透明 [1] 具体企业实施案例 - 一汽丰田2024年3月针对卡罗拉车型推出厂家直销模式并执行全国统一价格策略 [2] - 上汽通用自2024年开始大规模"去库存"并采用以销定产方式支持经销商健康发展 [2] - 上汽大众革新渠道管理 将经销商50%佣金考核与其服务质量挂钩 [2] 直营模式特点与执行 - 合资品牌直营模式保留经销商但转变其角色为"服务提供者" 包括提供销售线索和试驾服务 [2] - 经销商盈利模式从销售"返利"转变为服务"返佣" [2] - 一汽大众组建近50人团队提前三个月进行专业训练 负责直接与用户沟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