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招商银行(600036)
icon
搜索文档
估值周报:最新A股、港股、美股估值怎么看?-20250927
华西证券· 2025-09-27 08:12
A股市场估值 - 万得全A当前PE(TTM)为17.33倍,处于历史均值附近[7] - 创业板指PE(TTM)现值为44.17倍,低于中位数48.90倍[14] - 食品饮料行业PE处于历史较低分位,计算机行业PE处于历史较高分位[23] - 银行板块PB(LF)仅0.53倍,显著低于券商板块的1.42倍[26] 港股市场估值 - 恒生指数PE(TTM)现值为11.84倍,略高于中位数10.27倍[59] - 恒生科技指数PE(TTM)为23.69倍,较中位数32.81倍偏低[59] - 港股地产建筑业PB(LF)仅0.43倍,大幅低于中位数0.82倍[73] - 腾讯控股PE(TTM)现值为25.87倍,低于中位数35.80倍[75] 美股市场估值 - 标普500指数PE(TTM)现值为29.36倍,高于中位数21.07倍[82] - 纳斯达克指数PE(TTM)达42.83倍,超过中位数32.92倍[82] - 道琼斯工业指数PE(TTM)现值为31.64倍,显著高于中位数18.57倍[82] 跨市场比较 - 中概股估值普遍回落,阿里巴巴PS现值为2.93倍,低于中位数7.28倍[97] - 中美银行股PB差异明显,建设银行PB仅0.67倍,而摩根大通达2.58倍[100]
北京监管局一日开出五张罚单 银行贷款“三查”失职问题集中曝光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04:28
监管处罚事件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于9月26日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以及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处以罚款 处罚金额均为35万元 [1][2] - 四家银行因贷款"三查"失职被罚 一家银行因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受罚 [2] - 9月19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同样因贷款"三查"失职被罚50万元 显示问题具有行业普遍性 [4] 违规行为分析 - 贷款"三查"制度包含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是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 [2] - 贷前调查不充分导致借款人信用评估不准 贷时审查不严格使不符合条件贷款获批 贷后检查不到位难以及时发现风险 [3] -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脱离实体经济 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3] 监管趋势与影响 - 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将信贷业务合规与风险管控作为重点 采用窗口指导、压力测试、现场检查等多层次监管手段 [5] - 监管科技应用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银行需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风险管理 [5] - 考核机制偏重贷款增量与市场份额 弱化资产质量与合规内控权重 导致重放轻管现象 [6] 行业系统性风险 - 多家银行同时存在贷款管理问题可能形成风险叠加效应 对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威胁 [3] - 银行体系面临资产质量压力上升 监管层加强信贷全流程穿透式监管 严控新增不良贷款 [6] - 处罚旨在形成震慑效应 倒逼银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提升一线员工风险意识与操作规范性 [6] 技术应用与问责机制 -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资金流向精准监测和客户风险早期识别 [6] - 责任追究需穿透层级形成"违规必究"问责文化 而非仅由机构承担经济责任 [6] 相关金融产品表现 - 恒生红利ETF(159726)跟踪恒生中国内地企业高股息率指数 近五日下跌2.62% [8][9] - 最新份额保持3.0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56.9万元 [9]
招商银行:上半年营收逐季向好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新浪财经· 2025-09-26 21:0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99.69亿元同比下降1.72% 二季度同比降幅收窄至0.36% [1] - 归母净利润749.3亿元同比增长0.25% 增速由负转正 [1] - 年化加权平均ROE为13.85%同比下降1.59个百分点 [1] 利息收入与净息差 - 净利息收入1060.85亿元同比增长1.57% 二季度单季同比增长1.22% [1] - 净息差1.88%环比下降3个基点 较年初下降10个基点 [1] - 生息资产收益率3.14%较年初下降36个基点 贷款收益率下降57个基点 [1] - 存款成本率1.26%较年初压降28个基点 负债成本加速优化 [1] 资产负债结构 - 总资产12.6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2% 贷款总额7.12万亿元增长3.31% [1][2] - 对公贷款余额增长7.89% 科技/绿色/制造业贷款同比增17.91%/12.97%/8.89% [1] - 总负债同比增长8.63% 存款总额9.42万亿元增长3.6% [1][2] - 活期存款占比51%较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 [2] 财富管理与中间业务 - 非息收入同比下降6.73%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76.02亿元下降1.89% [1] - 零售AUM达16.0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9% 零售客户2.16亿户增长2.86% [1][2] - 金葵花及以上客户563.2万户增长7.57% 私行客户18.27万户增长8.07% [1][2] - 招银理财管理规模2.46万亿元 公司理财规模二季度单季回升 [1][3] 资产质量与风控 - 不良贷款率0.93%环比下降1个基点 较2024年末下降2个基点 [1] - 对公贷款不良率0.93%较年初下降13个基点 房地产不良率下降18个基点 [1] - 拨备覆盖率410.9%维持高位 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8.56% [1][2] - 关注类贷款占比1.43%环比上升7个基点 [1] 战略转型进展 - 零售金融营收利润贡献占比超55% 养老金托管规模1.41万亿元 [3] - 个人养老金账户超1300万户 投行非传统融资占比41.42% [3] - 境外机构深化香港市场布局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筹建推进 [3] - 构建"云+AI+中台"科技底座 大模型技术全面落地应用 [3]
迎战“十一”黄金周 金融助力服务消费升温
中国经营报· 2025-09-26 18:31
国庆旅游市场预订高峰 - 国庆假期出游高峰预计从9月27日持续至10月12日 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核心产品预订量大幅超越去年同期 [1] - 各地开展文旅消费活动并发放超过3.3亿元的消费补贴 [3] - 美食游、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工业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3] 金融机构布局与措施 - 交通银行结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配套开展营销活动 上线"国补贷"专项产品 消费贷款咨询量和申请量显著增加 家用汽车、家居家装等场景类贷款上升明显 [3] - 招商银行信用卡基于"游、购、逛"三大场景推出营销活动 提供爆款酒店优惠券、机票专属优惠、境外旅行三重补贴以及66元购100元消费券 [4] - 中国银行建议拓展场景金融 聚焦以旧换新、汽车家居、文化旅游等关键消费场景 创新个性化消费贷、联名信用卡等产品 [5] 服务消费政策支持 - 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 开展重点领域消费贷款贴息 [7]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支持 [7] - 政策形成"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商家优惠"组合拳 涵盖文化旅游、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健康医疗等多个板块 [8] 服务消费发展现状与潜力 - 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 前7个月新增贷款比去年全年多630亿元 [9] - 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成为服务消费比重提升的重要基础 新服务消费持续涌现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7] - 服务零售额及人均教育休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市场亮点纷呈 多元化的消费增长点得到激活 [8] 银行服务消费支持建议 - 加强场景生态共建 联合电商平台、线下商圈、服务机构打造共生生态 覆盖从预订到售后的全流程 [9] - 基于大数据构建多维度信用评估模型 将消费行为、社交数据等纳入授信维度 破解新市民和县域居民融资可得性偏低问题 [9] - 加大对餐饮、文旅等传统服务消费支持 重点布局数字医疗、在线文娱、绿色服务等新型领域 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中小服务商户提供无抵押信贷支持 [9]
银行基金代销格局生变!
中国经营报· 2025-09-26 13:21
银行基金代销业务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百强机构中银行占据24席 与2024年下半年持平[2][3] - 招商银行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达4920亿元 位居行业第二 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10419亿元在银行体系中领先[2][3] - 头部银行中12家机构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均超千亿 包括兴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3] 银行渠道市场份额特征 - 百强代销机构主动权益基金合计保有规模3.2万亿元 其中银行保有1.9万亿元 占比59%[3] - 头部银行主要依靠庞大客户基础 广泛网点分布和强大品牌影响力保持存量规模优势[4] - 中小银行公募基金代销份额持续萎缩 受限于区域覆盖和客户体量难以突破规模瓶颈[2][7] 行业竞争压力与转型挑战 - 今年以来近十家银行因基金代销不合规被出具警示函或责令整改[2] - 银行面临券商专业投顾能力 互联网平台流量优势及基金公司直销的多重竞争压力[4] - 监管趋严与费率改革影响银行传统"通道费"盈利模式 对内部管理和合规体系要求提升[5] 头部银行战略转型方向 - 从"产品销售"向"客户经营"转型 将基金作为多元化财富管理方案的一环[5] - 融合线上线下渠道 线上提供投教内容和市场解读 线下强化投顾队伍建设[5] - 以信任为基石加快财富管理转型升级 提供涵盖存款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的多元配置服务[5] 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路径 - 与理财子公司代销合作持续升温 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如中银理财农银理财纷纷与中小银行建立合作[8] - 通过代销合作切入财富管理赛道 践行"轻资本轻资产"运营模式[8] - 对特定产品和渠道提供0.1折超低费率优惠 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效率[8] 行业发展趋势 - 投资者需求从简单产品销售转向专业资产配置建议和个性化投资顾问服务[4] - 银行基金代销业务角色正经历从"销售导向"到"服务本位"的深刻变革[6] - 投顾能力成为转型成败关键支点 需通过能力将"交易场景"转化为"服务生态"[6]
多家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低至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1:14
信用卡透支利率调整 - 光大银行将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由日利率万分之三点五至万分之五(年利率12.7750%-18.2500%)调整为日利率0%-0.05%(年利率0%-18.25%)[2] - 至少6家银行已对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进行优化 优质用户有望获得最低0%透支利率[4] - 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银行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透支利率 取消原日利率万分之五的上下限管理[5]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 - 央行拟删除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表述 政策信号进一步明确[5] - 消费贷利率降至3%甚至2%水平 信用卡透支年化利率18%的竞争优势减弱[6] - 信用卡规模连续11个季度下滑 行业进入存量时代 银行需通过利率精细化运营留住客户[5][11] 行业规模变化 - 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连续11个季度持续下滑 2025年二季度末数量为7.15亿张[11] - 16家全国性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较年初减少1945亿元 多家银行交易金额同比下降超10%[8][11]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减少1.03% 招商银行减少2.46% 中国银行减少13.89%[12] 银行应对策略 - 银行通过提额、降费、减免年费等措施进行差异化运营 推动客户价值转化[10] - 中信银行优质客群占比达55.48% 同比增长超10个百分点 强化优质生息资产投放[10] - 招商银行表示信用卡利率定价总体稳定 因分期业务已形成成熟风险定价机制和规范体系[8][9] 改革影响 - 利率市场化改革利好资金周转压力大、还款意愿强的优质客群 可激活信用卡信贷业务活力[7] - 银行信用卡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出现下滑 面临手续费和利息收入减少困境[6][8] - 市场化定价使银行能为优质客群提供较低定价 实现差异化经营和利息收益平衡[4][5]
多家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低至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1:11
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调整 - 光大银行将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从日利率0.035%-0.05%(年利率12.775%-18.25%)调整为日利率0%-0.05%(年利率0%-18.25%),动态调整机制基于用户资信状况 [1][2] - 至少6家银行已通过公开渠道或协议优化透支利率标准,优质客户最低可获0%透支利率 [3] - 利率市场化政策信号始于2020年央行取消上下限管理,2025年8月央行拟删除利率区间限制表述,推动市场化改革 [6][7] 行业背景与竞争压力 - 信用卡与借贷合一卡数量连续11季度下滑,2022年至今减少9200万张,2025年二季度末降至7.15亿张 [13][14] - 消费贷年化利率降至3%甚至2%,显著低于信用卡透支年化利率18%,导致信用卡交易额和竞争优势减弱 [8] - 2025年上半年16家全国性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较年初减少1945亿元,多家银行交易金额同比下降超10% [10][14] 银行经营策略与业绩表现 - 银行通过差异化利率定价、分期业务优化和客户分层经营应对挑战,例如中信银行优质客群占比达55.48% [11][12] - 招行强调分期业务为主要信贷利率来源,已有成熟风险定价机制,预计利率调整对需求影响有限 [10][11] - 多家银行推出免年费、提额、权益优化等措施,推动信用卡与借记卡协同经营,提升客户价值转化 [12] 市场规模与结构变化 - 2025年上半年16家银行中,仅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少数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实现增长,多数银行规模下降 [14]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1.055万亿元(占比3.84%),较上年末下降1.03%;招商银行规模9244.89亿元(占比12.99%),下降2.46% [14] - 平安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下降9.23%,兴业银行下降8.07%,反映行业整体收缩趋势 [14]
【招银研究|House View】政策有望“空中加油”,风险偏好仍有支撑——招商银行研究院HouseView(2025年四季度)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9-26 11:04
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 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均维持震荡走势,配置建议为标配 [10] - 中国国债和中国信用债偏弱震荡,配置建议为标配 [10] - 可转债震荡,配置建议为标配;美元债震荡,配置建议为高配 [10] - A股整体偏强震荡,消费、周期、成长板块震荡,配置建议为标配;高股息板块偏强震荡,配置建议为高配 [10] - 港股科技板块偏强震荡,配置建议为标配;美股及纳斯达克震荡,配置建议为标配 [10] - 黄金震荡,配置建议为标配 [10] 投资策略建议 - 现金类产品收益相对平稳,但长期收益仍处下降趋势 [11] - 债市短期扰动增加,建议维持中短期配置,10年期国债利率回升至1.8%以上时可逐步介入 [11] - 固收+策略配置价值凸显,可布局含转债和权益资产的固收+产品 [11] - 权益类产品建议标配主观多头和量化多头,结构上成长风格占优,红利为底仓,科技为进攻配置 [11] - 黄金预计延续牛市格局,建议继续持有;市场中性策略因小盘股拥挤度高维持标配建议 [11] - 多策略产品受益于降息预期和波动率提升,配置建议为标配 [11] 海外经济与政策 - 美联储9月重启降息25bp至4.0-4.25%区间,因就业数据显著转冷 [13][16] - 美国经济呈现强经济与弱就业分化,三季度GDP年化增速达3.3%,较上半年提升1.9pct,主要由消费驱动 [14] - 5-8月新增非农就业均值仅2.7万,较1-4月下降9.6万;8月失业率升至4.3%,创2021年11月以来新高 [16] - 欧央行和日央行维持利率不变,欧元区9月综合PMI为51.2,制造业PMI回落至49.5,服务业PMI升至51.4 [36][37] -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0.5%不变,但内部出现分歧,两位理事支持加息25bp [46] 美股与美债 - 美股企业盈利强劲,2025年二季度S&P 500盈利同比增长11%,超预期;TTM市盈率接近30倍,处于10年90%分位数 [49][50] - 科技股估值高企,信息技术行业估值处10年高位,风险收益吸引力下降;建议均衡配置 [55] - 美债利率曲线预计牛陡,10Y利率中枢4.3%,波动区间3.5%-5%;短端利率下行更确定,长端受经济韧性和再通胀压力制约 [56] - 美元信用债建议关注中短久期投资级债券;中资美元债关注金融、城投及头部科技企业债 [57] 汇率与商品 - 美元维持区间震荡,波动区间95-103,多空因素交织 [62][63] - 欧元缺乏独立走强因素,被动跟随美元;日元偏弱震荡,关注10月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 [69] - 黄金延续牛市格局,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和央行购金;上海金较伦敦金折价,亚洲资金8月流出黄金ETF [71][72][74] - 原油震荡偏多,OPEC+逐步退出减产,需求分化;铜震荡偏多,供给偏弱且需求有韧性 [75] 中国经济与政策 - 三季度经济增速或降至4.7%,内需不足,出口放缓,投资增速下行至0.5% [77][82] - 物价持续承压,PPI环比止跌,CPI受食品高基数拖累;房地产投资降幅走阔至-12.9% [83][84] - 四季度财政政策有望加码,或提前使用明年1万亿化债额度;货币政策可能降息10bp或重启国债买卖 [93][98][99] - 金融数据呈现存款"非银化",资金向股市搬家,形成良性循环但需警惕快牛风险 [85] 中国固收市场 - 利率债偏弱震荡,利率上行有顶;信用债波动加大,长久期品种有回调风险 [101][106] - 10年期国债利率1.8%以上具备配置价值;建议中短久期配置,长债谨慎 [112] - 固收+产品受益于流动性充裕,可布局含权益资产的产品 [113] A股与港股 - A股流动性驱动行情延续,上证指数市盈率10年分位数95%,未至泡沫;计算机行业估值180倍,处90%分位数 [114][119] - 成长风格占优,科技为主線,红利为底仓,消费为辅助配置;关注传媒、通信及食品饮料行业 [123][128] - 港股流动性支撑强劲,恒生指数市盈率修复至10年80%分位数;建议高配红利,标配科技 [130] 人民币汇率 - 人民币短期偏强,受益于中美利差收窄、补涨需求及股汇联动;中期双向波动,受美元韧性及关税拖累 [136][142][143] - 8月以来中美10Y利差收敛约40bp,中间价偏强引导汇率升值 [142]
曹慰获准出任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此前在招行任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9:23
人事任命 - 曹慰获核准担任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 [1] - 曹慰此前曾任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 [1]
股份制银行板块9月26日跌0.07%,浦发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2917.03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26 08:48
板块整体表现 - 股份制银行板块整体下跌0.07% 跑赢上证指数(跌0.65%)和深证成指(跌1.76%)[1] - 浦发银行领跌板块 跌幅达1.45% 收盘价12.25元[1]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2917.03万元 游资资金净流出424.23万元 散户资金净流入3341.27万元[1] 个股涨跌情况 - 中信银行涨幅居首达0.82% 收盘价7.40元 成交51.48万手[1] - 兴业银行涨0.54% 收盘价20.32元 成交75.14万手[1] - 浙商银行涨0.33% 收盘价3.01元 成交125.94万手[1] - 招商银行微跌0.05% 但成交额达27.74亿元 为板块最高[1] - 民生银行成交199.47万手 为成交量最大个股[1] 资金流向分析 - 平安银行获主力资金净流入6933.69万元 主力净占比8.09%[2] - 浦发银行获主力净流入6153.32万元 主力净占比6.00%[2] - 中信银行主力净流入5780.13万元 主力净占比高达15.29%[2] - 招商银行遭遇主力资金净流出1.43亿元 主力净占比-5.15%[2] - 兴业银行主力净流出5273.92万元 但获游资净流入4941.93万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