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底捞(06862)
icon
搜索文档
海底捞都入局,小火锅凭啥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7:54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整体火锅市场增速仅5.6% 人均消费降至70多元水平[1] - 过去一年超30万家火锅店倒闭 但小火锅细分赛道逆势增长[1] - 小火锅全国门店数量超5万家 占整个火锅市场份额超10%[1] 小火锅市场定位 - 自助小火锅价格带分化明显 巨头品牌定价59.9元 社区小店低至19.9元[1][2] - 传统大火锅人均消费达150元 被消费者视为"火锅刺客"[1] - 小火锅主打性价比优势 出现9.9元锅底+小料 9.9元肥牛 1元锅底和20元畅吃等低价策略[1] 消费需求特征 - 小火锅满足"双自由"需求:经济自由(钱包不心疼)和社交自由(社交不尴尬)[2] - 大火锅需要凑局和AA制降低成本 适合群体热闹场景[1] - 小火锅支持单人单锅 避免口味迁就 兼顾独处和轻社交场景[1] 行业参与者动态 - 海底捞 杨国福等头部品牌于2024年7月进入自助小火锅赛道[1] - 小火锅成为年轻人创业首选 因入门门槛低且无需专业厨师[2] - 标准化设备(旋转设备)和菜品供应是商业模式核心[2] 价格策略比较 - 当前小火锅59.9元定价显著高于行业原有二三十元均价[1] - 品牌企业通过"品牌+品质"组合策略获取市场份额[1]
现炒美味,藏在那些不做外卖的餐厅?
虎嗅· 2025-09-17 01:09
餐饮行业外卖渗透趋势分析 - 外卖渠道成为连锁餐饮品牌营收补充的共同选择 [9] - 北京清河万象汇餐饮商家外卖开通占比达80.65% 正餐餐厅外卖开通率73.33% [10] - 黑珍珠餐厅中外卖服务渗透率达7.87% 其中三钻餐厅渗透率40%高于二钻餐厅7.69%和一钻餐厅7.17% [11][13] 高端餐饮外卖策略特征 - 高端餐饮采用外卖定制化策略:大董海参店推出334元海参饭套餐 炳胜私厨推出98元超值套餐 [14][15] - 外卖客单价显著低于堂食:大董堂食人均800元vs外卖主打78元套餐 炳胜堂食人均500元vs外卖销量最高12.8元菠萝包 [14][15] - 高端餐饮外卖渠道聚焦主食和低价菜品 保留招牌菜仅供堂食 [14][16][17] 拒绝外卖的餐饮商家特征 - 超高端餐厅拒绝外卖:新荣记未开通外卖服务 因需保持环境服务及品牌溢价 [19] - 现炒社区小店拒绝外卖:清河山东菜馆因堂食饱和且70%为熟客 无需外卖 [4][25] - 低价品类拒绝外卖:煎饼果子等10元以下品类因平台抽成和补贴导致无利可图 [27] 餐饮外卖地域分布特征 - 一线城市高端餐饮外卖渗透率高:北京上海广州黑珍珠外卖占比超均值 [19] - 非一线城市高端餐饮拒绝外卖:宁波济南等地无黑珍珠餐厅开通外卖 [19] - 贵价餐厅外卖渗透率分层:人均300+餐厅渗透率8.91% 150-200元餐厅渗透率19.09% [20] 餐饮商家外卖决策核心因素 - 堂食业务饱和成为拒绝外卖首要原因 [4][30] - 菜品特性不适合外卖配送 [4][32] - 利润结构无法支撑外卖成本 [27][33] - 品牌定位需保持线下体验完整性 [19][31] 特殊品类餐饮外卖转型案例 - 海底捞2023年推出"下饭火锅菜"冒菜套餐 外卖业务2025年上半年增长59.72% [8] - 水木锦堂自助铁板烧推出20-35元定食料理 实现品类外卖化转型 [36] - 火锅店开发冒菜套餐 牛排店推广轻食套餐 适配线上需求 [36]
海底捞低调收购人均60的平价小火锅“举高高”,优化“红石榴计划”,要顺应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
36氪· 2025-09-16 01:13
公司战略调整 - 海底捞近期收购平价自助小火锅品牌"举高高" 以扩大品牌矩阵并适应餐饮消费追求极致性价比的趋势 [1][4] - 公司对内部创业孵化项目"红石榴计划"进行优化 新增通过收购引入外部优秀创业品牌的机制 [1][4] - 收购"举高高"是公司时隔数年再次尝试以并购布局多元化 此前曾收购U鼎冒菜等品牌 [9] 新品牌业务表现 - "举高高"品牌人均消费59.9元 显著低于海底捞人均近100元的定价水平 [4] - 品牌主打6种锅底和上百种产品 采用单人座设置和传送带自助取菜模式 [4] - 目前已在长沙 南京 宁波 武汉 宜春多地开设门店 [4] - 公司其他品牌餐厅上半年收入5.97亿元 占总收入2.9% 其中体量最大的"焰请烤肉铺子"营收接近2亿元 门店达70家 [10] 行业趋势分析 - 2024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8元 同比下降6.6% [12] - 火锅品类人均消费持续下滑 从2022年86.7元下降至2024年77.4元 [12] - 餐饮行业竞争激烈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极致性价比 差异化和情绪价值 [12] 收购标的背景 - "举高高"由致敬海(四川)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运营 该公司由海底捞控股全资持有 [5] - 品牌与前海底捞员工二次创业孵化有关 与竞品"一围肥牛肉小火锅"存在关联 [1][4][8] - 一围肥牛被称为"火锅界瑞幸" 2023年8月开业至今已有超100家直营店 [8]
社会服务行业双周报(第114期):预制菜国标草案通过审查,港股高教板块行情强势-20250915
国信证券· 2025-09-15 11:53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4][27] 核心观点 - 社会服务板块估值有望持续修复 伴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推动 [4][27] - 预制菜行业迎来国家级食品安全标准草案 明确不添加防腐剂并强制餐饮门店披露使用情况 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3][17] - 港股教育板块表现强势 宇华教育上涨43.14% 新高教集团上涨23.85% 中教控股上涨22.81% [2][15] - 高德地图推出"扫街榜" 基于真实用户行为动态更新餐饮酒店景区榜单 上线首日用户突破4000万 [3][18] - 哈啰出行发布Robotaxi战略及量产车型HR1 计划两年内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运营 [3][19] - 幸运咖门店数突破8000家 果咖系列热销带动单店月均销售额达50万元 [3][22] - 海底捞首开社区店 推出早餐及全天候服务 探索复合型社区餐饮模式 [3][21] 板块表现 - 消费者服务板块报告期内上涨0.69% 跑赢大盘0.13个百分点 [2][13] - 涨幅居前个股:宇华教育(43.14%) 新高教集团(23.85%) 中教控股(22.81%) 长白山(14.77%) 岭南控股(14.77%) [2][15] - 跌幅居前个股:东方甄选(-16.65%) 奈雪的茶(-16.33%) 西藏旅游(-11.95%) 科德教育(-11.10%) 全聚德(-9.93%) [2][15] 港股通持股变化 - 海底捞持股比例增1.49个百分点至24.48% [3][26] - 天立国际控股持股比例增0.54个百分点至59.21% [3][26] - 蜜雪集团持股比例增2.53个百分点至14.36% [3][26] - 古茗持股比例增1.95个百分点至15.70% [3][26] - 茶百道持股比例减0.76个百分点至27.43% [3][26]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 亚朵:2025年预测EPS 12.16元 对应PE 23.17倍 [5] - 携程集团-S:2025年预测EPS 26.55元 对应PE 19.84倍 [5] - 小菜园:2025年预测EPS 0.65元 对应PE 16.25倍 [5] - BOSS直聘:2025年预测EPS 7.37元 对应PE 23.65倍 [5] - 中国东方教育:2025年预测EPS 0.39元 对应PE 17.28倍 [5] 投资建议标的 - 短期配置推荐:亚朵 携程集团-S 小菜园 BOSS直聘 古茗 蜜雪集团 卓越教育集团 中国东方教育 豆神教育 长白山 [4][27] - 中线优选标的:中国中免 美团-W 蜜雪集团 古茗 亚朵 华住集团-S 卓越教育集团 学大教育 天立国际控股 中国东方教育 携程集团-S 海底捞 同程旅行 北京人力 BOSS直聘 科锐国际 锦江酒店 同庆楼 行动教育 宋城演艺 百胜中国 九毛九 海南机场 君亭酒店 峨眉山A 天目湖 三特索道 黄山旅游 广州酒家 首旅酒店 东方甄选 曹操出行 [4][27]
罗永浩“手撕”华与华:其营销建议“纯属扯淡”,客户包括蜜雪冰城、海底捞等!以后别的企业再用华与华
搜狐财经· 2025-09-15 03:09
罗永浩批评事件 - 罗永浩在直播中直接点名西贝营销咨询服务商华与华 批评其市场定位和营销建议为纯扯淡[1] - 罗永浩质疑华与华的专业能力 并表示其他企业使用华与华可能引发品牌智力质疑[1] 华与华公司背景 - 华与华由华杉和华楠两兄弟于2002年创立[1] - 公司合作客户覆盖餐饮 茶饮 调味品等多个细分行业 包括西贝莜面村 海底捞 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1] - 服务方式仅提供全年全案的营销咨询服务 不提供单个项目服务 不参与投标比稿[3] 西贝相关事件 - 西贝后厨曝光事件导致创始人贾国龙公开道歉[1] - 华与华作为西贝的营销咨询服务商被卷入舆论风波[1]
中信里昂:有信心海底捞维持95%派息比率 评级“跑赢大市”
智通财经· 2025-09-15 02:56
评级与核心观点 - 中信里昂予海底捞跑赢大市评级 [1] - 公司优先提升餐桌翻台率并对现有门店进行翻新以融入当地特色 [1] - 此举违反连锁餐厅追求标准化的常规做法但供应链能力足以支持改变成功 [1] 业务策略 - 海底捞翻新门店融入当地特色 [1] - 公司供应链能力支持非标准化改造 [1] 财务与派息 - 公司维持95%派息比率 [1] 非海底捞品牌 - 需要更多进展才能对非海底捞品牌抱持信心 [1]
中信里昂:有信心海底捞(06862)维持95%派息比率 评级“跑赢大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02:51
公司战略与运营 - 公司优先提升餐桌翻台率并对现有门店进行翻新以融入当地特色 [1] - 该战略违反连锁餐厅追求标准化的常规做法但供应链能力足以支持改变成功 [1] 品牌与财务政策 - 公司维持95%的派息比率 [1] - 需要更多进展才能对非海底捞品牌建立信心 [1]
呷哺呷哺“失速”之后,谁在围猎百亿小火锅市场?
36氪· 2025-09-15 02:16
小火锅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预计2025年中国小火锅市场规模将接近650亿元[1] - 截至2024年9月8日国内现存小火锅相关企业达2.22万家 同比增长3.26%[1] - 市场呈现剧烈分化态势 新兴品牌加速布局而部分传统品牌收缩[2][4] 头部品牌战略布局 - 海底捞子品牌"举高高"采用59.9元/位自助模式 日排千桌并筹备30余家新店[1] - 杨国福通过海鲜品类实现差异化 同样采用59.9元/位定价策略[2] - 围辣小火锅门店数破千 龙歌和一围肥牛肉小火锅加速扩张[2][4] 门店扩张与运营策略 - 一围肥牛肉小火锅维持每周一家新店扩张节奏 优先确保单店盈利模型[4] - 呷哺呷哺门店从2024年6月826家收缩至2025年6月763家[4] - 品牌选址要求日均接待超300桌顾客 进行精细化流量转化测算[7] 渠道竞争格局演变 - 社区街边店模式以低租金高密度为特征 主要覆盖三线及以下城市[7] - 商场店模式聚焦高线城市 呷哺呷哺近6成门店位于高线城市[7] - 龙歌重点渗透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这两个市场门店占比超6成[7] 价格与品质平衡挑战 - 行业面临品质与价格平衡难题 存在劣币驱逐良币风险[9] - 自助小火锅领域出现严重同质化竞争 模式与菜品易被模仿[9] - 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低成本持续提供高品质食材的供应链能力[10] 消费趋势与行业本质 - 小火锅兴起与性价比消费环境及单人双人就餐习惯普及密切相关[4] - 本质是消费需求回归 需在有限客单价内提供超预期价值体验[10] - 供应链能力成为关键壁垒 海底捞通过规模化采购建立成本优势[1][10]
罗永浩“手撕”华与华,称其营销建议“纯属扯淡”,客户包括蜜雪冰城、海底捞等
新浪财经· 2025-09-15 01:25
罗永浩对华与华的批评 - 罗永浩在直播中直接点名西贝营销咨询服务商华与华 批评其市场定位和营销建议为纯扯淡[1] - 罗永浩质疑华与华的专业能力 称未来其他企业使用华与华可能引发品牌智力问题的怀疑[1] - 华与华由华杉和华楠两兄弟于2002年创立 合作客户覆盖互联网 餐饮 茶饮 调味品等多个细分行业[1] 华与华的服务模式 - 华与华仅提供全年全案的营销咨询服务 从不提供单个项目的服务模式[3] - 华与华不参与投标和比稿 也不设专门团队发展新客户 要求客户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合作[3]
人均150的火锅店正在消失
36氪· 2025-09-15 00:06
火锅行业整体趋势 -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5.57万亿元 其中火锅品类规模为6175亿元 占整体餐饮市场约11% [16][17] - 火锅市场增长迅猛 2023年同比增长5.6% 2022年涨幅接近20% 行业预计未来份额可能达14%-18% [19][20] - 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期间 火锅门店关店数量超过30万家 行业年换血率达60% [21] - 火锅人均消费金额持续下滑 从2022年86元降至2024年77元 [22] 头部品牌经营表现 - 海底捞客单价从103元降至97.5元 营收同比下降3.7%至207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13.7%至17.55亿元 翻台率从巅峰4.8次降至3.8次 [6][41][42] - 呷哺呷哺集团四年累计亏损12亿元 市值从294亿港元暴跌97%至9亿港元 2024年关闭138家呷哺呷哺门店及73家凑凑门店 [12][64][65][73] - 楠火锅人均价格降至70元 2024年前5个月关闭57家店 单店日营业额最低仅1800元 [7][13] - 巴奴客单价从150元连续降至142元后又降至138元 [8][97] - 怂火锅推出超低价策略:锅底8.8元 荤菜9.9元 素菜6.6元 [9] 行业结构变化 - 小火锅赛道快速增长 2024年市场规模增长率达28.9% 门店数超5万家占火锅总门店数10% [53] - 高端火锅市场(客单价120元以上)规模占比仅1.16% 总体量约70亿元 其中巴奴占三分之一 凑凑占四分之一 [96] - 正餐服务(FSR)占中国餐饮市场70%以上份额 2024年正餐市场规模出现下滑 [29][33] - 火锅作为正餐中的核心品类 受正餐市场收缩冲击最为严重 [34][40] 竞争策略演变 - 海底捞通过外卖业务增长60%及推出11个新品牌(红石榴计划)寻求转型 但新业务仅占营收4.5% [45] - 巴奴采取"产品主义"定位 通过"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 毛肚和菌汤才是"等营销策略对标海底捞 但经营效率显著低于海底捞(单店营收为海底捞一半 单店利润为海底捞40%) [85][87][94][95] - 呷哺呷哺战略失误 客单价从2014年44元持续上涨至2023年62元(涨幅超40%) 后在2024年被迫降至54元但已失去市场竞争力 [66][68] - 凑凑定位高端失败 2023年营收暴跌26.5% 以集团20%门店数贡献87%亏损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