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00388)

搜索文档
【锋行链盟】港交所IPO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关注点
搜狐财经· 2025-09-26 01:20
财务指标与盈利能力 - 主板盈利测试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累计盈利≥5000万港元 其中最近一年≥2000万港元 前两年合计≥3000万港元 [3] - 主板市值/收入测试要求市值≥40亿港元且最近一年收入≥5亿港元 [3] - 主板针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要求市值≥15亿港元+最近一年收入≥1亿港元+研发投入占比≥15% [3] - 创业板要求最近2个会计年度累计盈利≥1000万港元或市值≥1.5亿港元+最近一年收入≥5000万港元 [3] - 需关注盈利真实性及可持续性 非经常性收益占比过高或盈利来源集中风险 [3] - 收入确认政策需合规 包括新经济公司订阅制收入及生物科技公司临床试验收入 [3]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 要求充分准确及时披露所有重大信息 避免误导投资者 [2] - 需具体披露风险因素 包括行业竞争风险 政策监管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 [3] - 需清晰说明业务模式 收入来源 成本结构及核心竞争力 [3] - 前五大客户/供应商占比超过50%时需解释依赖性及应对措施 [3] - 需披露重大合同条款及潜在影响 包括长期供货协议 特许经营权 对赌协议 [3] - 需披露未决重大诉讼进展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3] 公司治理与独立性 - 独立非执行董事需占比至少1/3且具备相关行业经验 [3] - 审计委员会需由独立非执行董事主导并监督财务报告流程 [3] - 控股股东需承诺上市后6个月内禁售及避免同业竞争 [3] - 关联交易需披露定价公允性及审批程序 [3] - 需证明具备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3] 业务模式与可持续性 - 科技公司需展示专利数量 技术壁垒 用户粘性等护城河 [2] - 互联网公司需关注MAU/DAU增长及变现率 [2] - 消费公司需展示品牌力 复购率及渠道拓展能力 [4] - 生物科技公司需披露临床进度阶段及监管审批预期 [4] - 新能源公司需评估政策依赖性及技术路线变化影响 [4] 行业监管与合规 - 金融行业需符合香港金管局资本充足率要求 [4] - 医疗行业需符合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要求 [4] - 互联网公司需符合内地《个人信息保护法》及香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 [4] - 跨境业务需符合外汇管制及海外投资审批要求 [4] 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 - 关联方包括控股股东 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控制的企业 [4] - 重大关联交易需经独立股东批准 金额超过总资产5% [4] - 需由独立财务顾问出具交易公允性意见 [4] - 持续性关联交易需设定年度上限并定期审核 [4] 募集资金用途 - 需明确分类用途 包括研发 产能扩张 市场推广 偿还债务 [4] - 需进行可行性分析 包括研发项目具体内容及市场需求 [4] - 禁止用于关联方资金占用 违规担保或无关投资 [4] 股东结构与股权安排 -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超过70%时需说明控制权集中风险 [4] - 需披露战略投资者背景及投资逻辑 [4] - 同股不同权结构要求B类股投票权不超过普通股10倍且设日落条款 [4] - 需披露员工持股计划对象 数量及解锁条件 [4] 财务报表与审计 - 审计机构需为港交所认可会计师事务所 [4] - 审计意见需为无保留意见 [4] - 会计政策需保持一致性 变更需说明理由 [4] - 需披露重大会计估计依据及合理性 [4] 新经济特殊安排 -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需披露临床试验进展及药品获批概率 [4] - 同股不同权结构需披露必要性及对中小股东保护措施 [4] - 第二上市需满足市值≥30亿港元且海外交易所为港交所认可 [4] 跨境监管与数据安全 - 内地企业需向中国证监会备案提交招股说明书及审计报告 [4] - 涉及收集内地用户数据需通过国家网信办数据安全审查 [4] - 需符合内地反垄断规定如经营者集中审查 [4] 中介机构责任 - 保荐人需全面核查财务状况 业务模式 公司治理并出具保荐意见 [6] - 律师需审核法律文件确保符合香港及内地法律 [6] - 会计师需审计财务报表并对重大会计问题发表意见 [6] 市场接受度与估值 - 香港市场偏好科技 消费 医疗 新能源行业 [6] - 需与同行业公司比较估值指标如市盈率 市销率 市净率 [6] - 路演需清晰传达增长逻辑及价值主张 [6] 上市后持续义务 - 需每年提交年报 半年报 每季度提交季报 [6] - 需及时披露重大事件如盈利预警 资产重组 管理层变动 [6] - 需建立内幕消息保密制度避免信息提前泄露 [6]
智通ADR统计|9月26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22:26
恒生指数ADR表现 - 恒生指数ADR收报26404.18点,较香港收盘价26484.68点下跌80.50点,跌幅0.30% [1] - 当日最高价26430.39点,最低价26319.63点,振幅0.42% [1] - 成交量达6604.63万股,平均价格26375.01点 [1] 主要成分股价格变动 - 腾讯控股ADR报648.343港元,较港股650.000港元下跌1.657港元,跌幅0.25% [2][3] - 阿里巴巴ADR报170.695港元,较港股172.000港元下跌1.305港元,跌幅0.76% [3] - 汇丰控股ADR报107.287港元,较港股107.100港元上涨0.187港元,涨幅0.17% [2][3] - 建设银行ADR报7.261港元,较港股7.300港元下跌0.039港元,跌幅0.54% [3] - 小米集团ADR报59.114港元,较港股59.450港元下跌0.336港元,跌幅0.56% [3] 其他重要个股表现 - 网易ADR报234.854港元,较港股234.400港元上涨0.454港元,涨幅0.19% [3] - 美团ADR报101.870港元,较港股102.300港元下跌0.430港元,跌幅0.42% [3] - 京东集团ADR报136.852港元,较港股137.600港元下跌0.748港元,跌幅0.54% [3] - 快手ADR报75.294港元,较港股78.150港元下跌2.856港元,跌幅3.65% [3] - 比亚迪股份ADR报107.318港元,较港股108.200港元下跌0.882港元,跌幅0.82% [3]
德勤预计港股市场今年将有逾80只新股上市,募集2500亿至2800亿港元,港交所将稳居全球IPO融资额榜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08:45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募资额达1823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556亿港元增长228% [2] - 前三季度共66只新股上市 较去年同期45只增长47% [2] - 6只超大型新股(单笔融资超10亿美元)贡献约六成融资额 且逾六成融资额来自H股上市项目 [2] 全球市场地位 - 港交所以1823亿港元融资额位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分列第二第三 [2] - 全球前十大新股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略降3% 其中港交所独占4席 [3] - 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融资额登顶全球新股融资榜首 紫金黄金国际、恒瑞医药和三花智控分别进入前十 [3] 行业与板块分布 - 科技板块继续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1] - 上市申请公司主要集中在医疗与医药板块和消费板块 多为冲刺"A+H"上市的企业 [4] - 前三季度有11家18A公司(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较去年同期3家大幅增加 [5] 市场流动性改善 - 香港主板市场市盈率达15倍 重回2021年第四季度水平 较2024年第一季度11倍上升逾30% [5] - 市场流动性大幅增加 受益于内地政策推动、上市审批流程优化及国际资金回流 [2] - 国际资金东移亚洲高增长企业 美国降息预期助推资金流动 [1] 上市申请情况 - 港交所前三季度收到283宗上市申请 较去年同期127宗增加123% [4] - 正在处理中的申请上市个案为244例 较去年同期82例增加198% [4] - 目前约有230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 预计至少有5宗募资额超10亿美元的超大型IPO [1] 国际参与度提升 - 前三季度有4家海外公司来港上市 分别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尼和美国 融资额共计54亿港元 [5] - 去年同期仅有2家国际企业来港上市 融资额共计16亿港元 [5] - 来自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占比88% 中国香港和澳门占比6% [5] 预测与展望 - 德勤将港交所全年IPO募资预测从2000亿港元上调至2500-2800亿港元 [1] - 预计2025年港股新股数量将超过80只 [1] - 即使不考虑房利美与房地美上市 港交所与第二名纽交所仍保持600多亿港元差距 [5]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0:43
全球资金配置趋势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驱动外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地缘冲突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分散投资风险 [2] -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现货市场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 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1000亿港元 2024年上升至约1300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攀升至2402亿港元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3] 外资流动特征 - 外资显著回流 某大型企业IPO外资认购比例达70-80% 欧美 中东 东南亚等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 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转向2025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3] - 中国政策稳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 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3] 上市机制创新 - 港交所推出18A章节允许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8C章节允许未商业化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5] - 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上市申请 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2] 产品与市场建设 - 港交所在股票与衍生品领域优势明显 但在债市 大宗商品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6] - 未来将补全FICC(固定收益 外汇 大宗商品)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互联互通进展 - 先A后H企业在A股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形成两地上市良性循环格局 [6] - 未来ETF 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正在推进REITs 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互联互通 [6] - 港交所将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标的扩容 进一步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1] 科技创新影响 - DeepSeek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挖掘出一批优质标的 [3] - 港交所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具备孕育国际巨头的土壤 [4][5] - 腾讯案例显示港股允许潜力初创企业上市 并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5]
智通ADR统计|9月25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24 22:24
恒生指数ADR表现 - 恒生指数ADR收报26412.89点 较香港收盘价26518.65点下跌105.76点 跌幅0.40% [1] - 当日最高价26518.90点 最低价26346.35点 振幅0.65% [1] - 成交量1.18亿股 平均价26432.63点 [1] 大型蓝筹股表现 - 汇丰控股ADR报108.728港元 较港股107.50港元上涨1.228港元 涨幅1.14% [2][3] - 腾讯控股ADR报643.360港元 较港股648.50港元下跌5.14港元 跌幅0.79% [2][3] - 阿里巴巴ADR报171.555港元 较港股174.00港元下跌2.445港元 跌幅1.41% [3] 金融板块ADR价差 - 建设银行ADR报7.413港元 较港股7.47港元下跌0.057港元 跌幅0.76% [3] - 工商银行ADR报5.776港元 较港股5.81港元下跌0.034港元 跌幅0.59% [3] - 中国银行ADR报4.216港元 较港股4.27港元下跌0.054港元 跌幅1.27% [3] 科技股ADR表现 - 小米集团ADR报56.643港元 较港股56.90港元下跌0.257港元 跌幅0.45% [3] - 美团ADR报101.509港元 较港股102.20港元下跌0.691港元 跌幅0.68% [3] - 京东集团ADR报135.463港元 较港股133.00港元上涨2.463港元 涨幅1.85% [3] 其他重点个股表现 - 快手ADR报75.257港元 较港股76.85港元下跌1.593港元 跌幅2.07% [3] - 百度集团ADR报129.240港元 较港股128.60港元上涨0.640港元 涨幅0.50% [3] - 腾讯音乐ADR报92.175港元 较港股90.25港元上涨1.925港元 涨幅2.13% [3]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20:26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转变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正驱动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 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 [1] 港股市场表现与外资回流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2] -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3] - 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上市储备与外资认购情况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 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2] -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的IPO发行为例 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 [2] - 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地缘局势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2] - 资金从美元资产溢出寻找新的配置标的 港股提供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成为外资优质选择 [2] - 中国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促使外资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3] 制度创新与市场包容性 - 港交所18A章节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5] - 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5] -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 [5] 互联互通与产品拓展 - "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先A后H"企业在A股的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6] - 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6] - 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沪深港通 [6] 港交所发展战略 - 优化制度安排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 更好满足企业和投资者多元化需求 [1] - 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适配全球资金多元配置需求 [1] - 补全FICC(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等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 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 [6]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20:18
外资对中国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驱动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态度从中国资产不能投变成中国资产不能不投 [2] - 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逐步转向2025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3] 港股市场表现与外资回流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1]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较2023年1000亿港元和2024年1300亿港元大幅提升 [1][3] -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3] -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IPO发行为例 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 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港交所制度创新与上市储备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上市申请 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1] - 推出18A章节允许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4] - 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4] - 制度创新匹配特专科技企业早期融资需求与长线投资者需求 转化为市场活力 [4][5]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的核心因素 - 中国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 [1] - DeepSeek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研究审视中国资产投资价值并挖掘优质标的 [2] - 中国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供应链转移非几年内能完成 [3] - 中国十四五规划等政策确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 [3] 互联互通与产品拓展 - 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先A后H企业在A股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形成两地上市良性循环格局 [5] - 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正在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 [6] - 港交所将优化货架产品 补全FICC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5] 港股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 - 港股提供一批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 成为外资配置优质选择 [2] - 港交所优势在于允许潜力十足初创企业上市 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成长 [3] - 港交所将扮演超级联系人角色 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 [5] - 保持制度包容性与市场开放性 具备孕育巨头的土壤 [5]
德勤:前三季度香港新股融资额同比上升228%,港交所保持全球首位
IPO早知道· 2025-09-24 05:37
全球交易所IPO融资排名 - 港交所保持全球新股融资额第一 受益于6只超大型新股上市[2] - 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主要受美国股市走强推动[2] - 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八位 在严密监管背景下仍居前列[2][4] 香港新股市场表现 - 前三季度新股数量66只同比增加47% 融资额1823亿港元同比上升228%[3] - 包括6只超大型新股 其中5只为A+H新股 1宗为A+H分拆项目 另有4只大型新股[3] - 预计全年超80只新股上市 融资2500至2800亿港元 目前超230宗上市申请处理中[3] - 第四季度或有超5只超大型新股融资 预计继续稳居全球第一[2][3] - 医疗医药、特专科技和消费板块公司上市成为市场亮点[3] A股新股市场表现 - 前三季度78只新股上市融资771亿元人民币 数量同比增13% 融资额同比增61%[4] - 上交所25只新股融资454亿元 深交所38只新股融资269亿元 北交所约15只新股融资48亿元[4] - 创业板新股数量领先 上海主板融资额最多[4] - 新股发行符合新"国九条"及"1+N"政策方向 体现监管改革成果[4] 中概股上市动态 - 前三季度57只中概股在美上市融资10.5亿美元 数量同比增54% 融资额升26%[4] - 若纳斯达克提高上市门槛新规实施 或促使内地企业转赴香港上市[5] - 当前小型中概股仍按计划赴美上市 以消费和TMT公司为主[5] 市场推动因素 - 中国证监会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港交所优化A股公司上市程序[2] - 港股表现转好 国际资金流入 每日成交大增推动大型H股上市[2] - 美联储减息促使更多资金流入香港股市[2]
港交所技術面現分歧!熊證兩日賺27%的啟示
格隆汇· 2025-09-24 03:59
港交所股价技术表现 - 股价报435.8港元,下跌1.49%,在十日线446.36港元和三十日线444.37港元附近震荡,但站稳六十日线435.69港元之上 [1] - RSI指标处于46水平,随机震荡指标显示超卖并发出买入信号,但MACD与一目均衡表呈现卖出态势,技术面分歧预示短期方向选择即将来临 [1] - 关键支撑位为418-428港元区间,向上突破需克服450港元阻力,更强阻力位于466港元水平 [1] - 五日振幅仅5.5%,但技术指标总结信号强度达8级买入水平,动量指标与牛熊力量指标转强,保力加通道收窄显示市场蓄势待发 [1] 衍生品市场表现 - 摩通熊证(60987)在正股下跌2.07%背景下两日内上涨27%,中银认沽证(19860)同期涨幅达11%,反映看空产品在波动市中显著收益 [3] - 瑞银认购证(16698)提供17.6倍杠杆,法兴认购证(16900)杠杆达18倍,行使价均设于484.08港元,引伸波幅较低 [5][6] - 摩通牛证(63465)收回价416港元,实际杠杆高且溢价低,瑞银牛证(56134)以较低溢价见称 [6] - 看空策略可关注中银认沽证(19860)和瑞银认沽证(19854),引伸波幅保持低位且提供7倍以上杠杆 [8] - 摩利熊证(66719)收回价473港元,溢价最低且实际杠杆较高,瑞银熊证(60541)在杠杆与溢价间平衡良好 [8] 市场特性与产品关联 - 港交所作为市场风向标,其波动放大衍生品的杠杆效应,窝轮产品表现与正股波动密切相关 [3] - 衍生品交易数据显示范畴活跃,例如瑞银认购证(16698)成交量达3.62亿股,成交额1808.77万港元,街货比27.25% [5]
智通ADR统计|9月24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23 22:27
恒生指数ADR表现 - 恒生指数ADR收报26109.58点,下跌49.54点,跌幅0.19% [1] - 当日最高价26404.34点,最低价26106.95点,振幅1.14% [1] - 成交量6568.44万股,平均价26255.65点 [1] 大型蓝筹股表现 - 汇丰控股ADR收报109.177港元,较香港收市上涨0.53% [2][3] - 腾讯控股ADR收报633.990港元,较香港收市下跌0.24% [2][3] 主要成分股价格变动 - 阿里巴巴-W ADR较港股折让0.55%,收报158.517港元 [3] - 建设银行ADR较港股折让0.26%,收报7.481港元 [3] - 网易-S ADR较港股溢价0.28%,收报237.857港元 [3] - 美团-W ADR较港股折让0.87%,收报100.118港元 [3] 显著下跌个股 - 百度集团-SW ADR较港股折让4.94%,收报122.056港元 [3] - 京东集团-SW ADR较港股折让0.18%,收报128.073港元 [3] - 比亚迪股份ADR较港股折让0.73%,收报105.522港元 [3] 表现突出个股 - 中信股份ADR较港股溢价3.32%,收报11.882港元 [3] - 汇丰控股ADR较港股溢价0.53%,收报109.177港元 [3] - 网易-S ADR较港股溢价0.28%,收报237.857港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