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0:43
全球资金配置趋势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驱动外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地缘冲突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分散投资风险 [2] -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现货市场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 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1000亿港元 2024年上升至约1300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攀升至2402亿港元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3] 外资流动特征 - 外资显著回流 某大型企业IPO外资认购比例达70-80% 欧美 中东 东南亚等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 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转向2025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3] - 中国政策稳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 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3] 上市机制创新 - 港交所推出18A章节允许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8C章节允许未商业化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5] - 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上市申请 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2] 产品与市场建设 - 港交所在股票与衍生品领域优势明显 但在债市 大宗商品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6] - 未来将补全FICC(固定收益 外汇 大宗商品)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互联互通进展 - 先A后H企业在A股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形成两地上市良性循环格局 [6] - 未来ETF 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正在推进REITs 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互联互通 [6] - 港交所将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标的扩容 进一步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1] 科技创新影响 - DeepSeek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挖掘出一批优质标的 [3] - 港交所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具备孕育国际巨头的土壤 [4][5] - 腾讯案例显示港股允许潜力初创企业上市 并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5]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20:26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转变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正驱动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 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 [1] 港股市场表现与外资回流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2] -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3] - 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上市储备与外资认购情况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 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2] -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的IPO发行为例 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 [2] - 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地缘局势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2] - 资金从美元资产溢出寻找新的配置标的 港股提供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成为外资优质选择 [2] - 中国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促使外资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3] 制度创新与市场包容性 - 港交所18A章节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5] - 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5] -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 [5] 互联互通与产品拓展 - "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先A后H"企业在A股的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6] - 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6] - 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沪深港通 [6] 港交所发展战略 - 优化制度安排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 更好满足企业和投资者多元化需求 [1] - 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适配全球资金多元配置需求 [1] - 补全FICC(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等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 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 [6]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20:18
外资对中国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驱动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态度从中国资产不能投变成中国资产不能不投 [2] - 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逐步转向2025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3] 港股市场表现与外资回流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1]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较2023年1000亿港元和2024年1300亿港元大幅提升 [1][3] -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3] -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IPO发行为例 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 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港交所制度创新与上市储备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上市申请 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1] - 推出18A章节允许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4] - 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4] - 制度创新匹配特专科技企业早期融资需求与长线投资者需求 转化为市场活力 [4][5]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的核心因素 - 中国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 [1] - DeepSeek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研究审视中国资产投资价值并挖掘优质标的 [2] - 中国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供应链转移非几年内能完成 [3] - 中国十四五规划等政策确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 [3] 互联互通与产品拓展 - 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先A后H企业在A股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形成两地上市良性循环格局 [5] - 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正在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 [6] - 港交所将优化货架产品 补全FICC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5] 港股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 - 港股提供一批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 成为外资配置优质选择 [2] - 港交所优势在于允许潜力十足初创企业上市 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成长 [3] - 港交所将扮演超级联系人角色 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 [5] - 保持制度包容性与市场开放性 具备孕育巨头的土壤 [5]
资金回流,中国资产受益!外资最新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7-06 05:11
全球资本再平衡趋势 - 今年以来全球资本配置正从美元资产流向非美资产,策略性再平衡已展开 [1] - 美元资产规模庞大,即使小幅分流对中国等市场影响显著,亚洲持有的美元资产达几万亿美元 [2][5] - 美元贬值叠加资金外流将大幅改变美国资产在全球指数中的权重 [3] 资金流向特征 - 美元资产回流路径呈现本土优先特征:欧洲资金回流欧元区,亚洲资金优先配置亚洲资产,再分流至其他非美地区 [2][7] - 投资者正降低对美国大型科技股超配,转向估值更具吸引力的亚洲股市,尤其关注AI、能源转型、先进制造业及内需消费领域 [7] - 固定收益领域对欧洲和亚洲高评级主权债券兴趣提升,本币债务市场配置增加 [7] 区域资产配置偏好 - 欧元区因德国财政政策刺激显现复苏潜力,日元因估值和防御性受青睐 [5] - 新兴市场债券受益于美元贬值,巴西和墨西哥债券收益率可观,股市估值偏低 [5] - 中国科技股增长潜力显著,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科技创新者 [5] 亚洲资产优势 - 亚洲美元投资级债券连续四年净供给为负,需求强劲,久期短且利率敏感度低 [8] - 亚洲本币政府债券偿债能力更强,波动性低于美国同类产品 [8] - 亚洲本地货币和债券通胀压力小,可提高投资组合稳定性并提供长期回报 [8] 中国资产吸引力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达180万亿元人民币,政府债券成为美国国债外的理想低波动选择 [10] - 2024年10年期中国国债未对冲回报率超7%,表现优于多数国家国债 [11] - MSCI中国指数较标普500指数折价约40%,核心成份股主要收入来自本土市场 [11]
关税预期的分歧与修正
华泰证券· 2025-05-14 13: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关税整体降幅超市场预期,不同市场及资产对关税预期的分歧开始修正 [2][3][9] - 短期基本面预期企稳、风险偏好修复驱动大类资产,前期超跌品种有补涨机会,中国资产相对价值有望修复;长期关税前景不确定,全球秩序重构或继续,关注去美元、资金多元化配置、人民币升值、全球总需求回落等主线 [2] - 关税扰动阶段性缓和,短期内带来基本面预期改善和风险偏好修复,但市场已充分定价,右侧交易效果欠佳,后续关注中美关税政策进展,大多资产缺少明确性价比和方向,需等待新变量 [2][4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状况评估 - 国内双降落地、中美关税缓和,改善二季度出口和经济增速预期,地产热度收敛,消费有积极信号;美国经济数据分化,关税缓和后衰退概率降低 [4][46] - 国内货币政策双降落地,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在即;财政政策期待更积极,关税缓和后财政发力紧迫性降低;上周房地产政策在需求端持续发力 [4][47][48] 配置建议 - 重视赔率,多做反转交易,尽量左侧布局,把握国内股债结构机会和小波段,紧盯关税等情绪变化 [3][42] - 关税超预期缓和,债市短期承压但再创新低概率低,关注超调可能,推荐中短端有正Carry品种,长端关注调整增持机会 [5][43] - 谈判提振股市短期风险偏好和二季度业绩预期,但难形成持续预期,把握泛科技、国产替代等结构性机会,出口板块有修复,稳增长博弈和贵金属板块或走弱 [5][20][43] - 中美关税调降后美债衰退概率降低、降息预期回落,10年美债赔率改善,但未来一季度面临通胀脉冲和供给压力,建议短端为底仓、长端波段操作 [44] - 关税缓和后美股隐含乐观预期,上涨动能或减弱甚至调整,中长期基本面有下行风险,企业盈利下修是主要风险 [44] - 需求预期改善和风险偏好提升使工业商品阶段性优于黄金,前期跌幅大的商品有交易机会,但供给宽松上涨空间不宜高估,黄金短期逆风但中长期逻辑不变,按趋势交易应对 [45] 后续关注 - 国内关注4月社零、工业增加值、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等 [6][61] - 海外关注美国4月PPI、至5月10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等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