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率互换合约
icon
搜索文档
“互换通”运行机制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互换通市场活力
证券日报网· 2025-09-26 13:26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建立"互换通"报价商动态调整机制和扩充报价商队伍, 意味着将有更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连续、有竞争力的报价,或能有效平抑单一机构的报价偏差,提升定价效率与公平 性。提高每日净限额直接满足了境外投资者日益增长的人民币利率风险对冲需求,并向市场释放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市场 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积极信号,长期来看有助于吸引更大规模的国际资金入市。 香港交易所在公告中表示,随着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此次优化巩固了"北向互换通"作为连 接境外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桥梁地位,进一步强化了互换通机制的效率与市场影响力。 本报记者 刘琪 "互换通"运行机制再迎优化。9月2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发布消息,将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优 化"互换通"运行机制,以进一步提升互换通市场活力,更好满足境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需求。 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是建立"互换通"报价商动态调整机制,并扩充报价商队伍。二是完善每日净限额动态评估机制,并自 2025年10月13日起提高每日净限额至450亿元。 两年多来,"互换通"机制也在不断优化。 ...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0:43
全球资金配置趋势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驱动外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地缘冲突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分散投资风险 [2] -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现货市场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 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1000亿港元 2024年上升至约1300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攀升至2402亿港元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3] 外资流动特征 - 外资显著回流 某大型企业IPO外资认购比例达70-80% 欧美 中东 东南亚等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 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转向2025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3] - 中国政策稳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 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3] 上市机制创新 - 港交所推出18A章节允许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8C章节允许未商业化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5] - 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上市申请 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2] 产品与市场建设 - 港交所在股票与衍生品领域优势明显 但在债市 大宗商品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6] - 未来将补全FICC(固定收益 外汇 大宗商品)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互联互通进展 - 先A后H企业在A股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形成两地上市良性循环格局 [6] - 未来ETF 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正在推进REITs 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互联互通 [6] - 港交所将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标的扩容 进一步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1] 科技创新影响 - DeepSeek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挖掘出一批优质标的 [3] - 港交所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具备孕育国际巨头的土壤 [4][5] - 腾讯案例显示港股允许潜力初创企业上市 并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5]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20:26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转变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正驱动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 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 [1] 港股市场表现与外资回流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2] -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3] - 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上市储备与外资认购情况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 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2] -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的IPO发行为例 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 [2] - 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地缘局势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2] - 资金从美元资产溢出寻找新的配置标的 港股提供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成为外资优质选择 [2] - 中国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促使外资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3] 制度创新与市场包容性 - 港交所18A章节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5] - 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5] -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 [5] 互联互通与产品拓展 - "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先A后H"企业在A股的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6] - 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6] - 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沪深港通 [6] 港交所发展战略 - 优化制度安排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 更好满足企业和投资者多元化需求 [1] - 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适配全球资金多元配置需求 [1] - 补全FICC(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等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 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 [6]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20:18
外资对中国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驱动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态度从中国资产不能投变成中国资产不能不投 [2] - 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逐步转向2025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3] 港股市场表现与外资回流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1]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较2023年1000亿港元和2024年1300亿港元大幅提升 [1][3] -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3] -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IPO发行为例 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 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港交所制度创新与上市储备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上市申请 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1] - 推出18A章节允许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4] - 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4] - 制度创新匹配特专科技企业早期融资需求与长线投资者需求 转化为市场活力 [4][5]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的核心因素 - 中国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 [1] - DeepSeek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研究审视中国资产投资价值并挖掘优质标的 [2] - 中国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供应链转移非几年内能完成 [3] - 中国十四五规划等政策确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 [3] 互联互通与产品拓展 - 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先A后H企业在A股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形成两地上市良性循环格局 [5] - 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正在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 [6] - 港交所将优化货架产品 补全FICC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5] 港股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 - 港股提供一批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 成为外资配置优质选择 [2] - 港交所优势在于允许潜力十足初创企业上市 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成长 [3] - 港交所将扮演超级联系人角色 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 [5] - 保持制度包容性与市场开放性 具备孕育巨头的土壤 [5]
利率衍生品市场和交易策略
2025-09-10 14:35
国债期货与利率互换市场分析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国债期货市场及利率互换市场[1][2][21] * 市场参与主体包括券商自营 资管类产品(公募基金 专户 私募) 个人投资者 银行和保险公司[5] 核心观点和论据 国债期货特点与功能 * 国债期货具备做空机制 保证金交易 标准化合约和每日盯市结算四大特点[1] * 国债期货具有套期保值 价格发现 一二级市场联动和优化资产配置四大功能[1] * 通过做多或做空可规避利率波动风险 获取市场对未来利率预判信息[1][2] 国债期货品种与市场运行 * 我国已推出2年期 5年期 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期货 实现关键期限全覆盖[4] * 期限越长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越宽 最低交易保证金要求更高(如30年期要求高于2年期)[4] * 2022年以来日均成交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各期限合约成交持仓比在0.5~1之间[5][6] * 2023年以来连续三年持仓额显著抬升[5] 基差与套利机制 * 基差是现券价格与转换因子调整后期货价格之差 反映现券与期货价差关系[7][9] * 净基差在基差基础上考虑持有收益(票息收入减资金成本) 对选择最便宜可交割券(CTD)具有重要作用[10][11] * 隐含回购利率(IRR)表示空头持有现券交割所能获得的年化回报率 IRR最高的一般就是CTD[11] * 10年期国债合约当前CTD基本以7年左右发行期限的6至7年债券为主[11] 套保策略与实施 * 套保策略包括空头套保(规避利率上行风险)和多头套保(锁定未来较高利率水平)[12][13] * 套保比率计算采用DV01法(现券组合DV01除以CTD的DV01再乘转换因子)或久期法[14] * 套保过程需动态调整仓位并处理移仓需求 将现券波动风险转化为基差波动[13] 利率互换特点与功能 * 利率互换是场外金融合约 通过交换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来规避利率风险[21] * 可实现规避利率风险 匹配负债与收入类型 价格发现 降低筹资成本以及投机交易等功能[21] * 标准化合约主要包括挂钩FR007(R007定盘利率)和挂钩三个月Shibor的合约[23] * FR007合约活跃期限主要为1年期和5年期 Shibor合约覆盖三个月到10年不同期限[23][24] 市场风险分析 * 国债期货套保面临CTD切换风险 基差风险 移仓成本 交叉套保效率问题 持仓限制和衍生品自身风险[17] * 利率互换套保面临基差风险(挂钩指标与实际收益率相关性不完全一致) 融资利差波动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27] * 利率上行导致保证金要求增加 投资者需不断追加保证金 带来资金风险[19] * 场外合约存在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及估值风险 市场深度广度不如场内[30] 套利交易策略 * 国债期货套利分为方向性交易(做多或做空实现方向性博弈)和相对价值策略(期限套利 跨品种策略)[19] * 利率互换可用于方向型交易 息差交易(收取固定利率支付浮动利率)和相对价值交易[28] * 利用Ripple和3个月Shibor之间的价差变动机会进行套利[29] * 曲线策略包括通过买入TS(2年期)、卖出T(10年期)实现陡峭曲线操作[19] 其他重要内容 * 利率互换头寸了结有三种方式:反向对冲 终止协议和第三方接手原合约[22] * 短期限互换合约(一年及以内)主要受货币市场利率影响 长期限(5年)还受基本面因素影响[25] * 国债期货主要用于资产端套保 利率互换可实现四种套保方式(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固定/浮动利率转换)[26] * 计算套保比率时假设收益率曲线平行变动 但实际情况需用修正方法如收益率贝塔法[14][15]
架设跨境资本高效通途
金融时报· 2025-07-10 03:16
债券通八周年发展成果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吸引70个国家和地区1169家国际投资者 境外机构持有在岸债券规模达4.35万亿元 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12% [1] - 债券通"北向通"2024年总交易额10.4万亿元创新高 2025年前5个月成交额4.66万亿元 同比增加205亿元 [3] - 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持仓中的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可作为"北向互换通"抵押品 2025年1-5月境外机构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7.9万亿元 [7] 三项对外开放优化措施 - 扩大"南向通"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四类非银机构 突破原有仅限银行类金融机构和QDII/RQDII的限制 [3][4] - 优化离岸回购业务机制 交易币种扩展至美元/欧元/港币等多币种 取消回购质押券冻结 简化CMU OmniClear账户开立流程 [5] - 完善互换通机制 推出30年利率互换合约和LPR利率互换产品 建立报价商动态管理机制 调整每日交易净限额 [5][6]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角色强化 - "南向通"年度资金净流出额度5000亿元 每日额度200亿元 香港债市具备发行货币多元/利率中枢高等特点 [4] - 香港金管局提出新措施将巩固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 证监会计划三策并举扩大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 [8] - 债券通公司强调将继续推动在岸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圈多元化发展 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8] 衍生品市场发展动态 - "北向互换通"已吸引82家境外机构入市 累计成交超12000笔 名义本金总额6.9万亿元 日均成交规模数倍增长 [7] - 30年利率互换合约上线有助于境外机构执行更丰富交易策略 提升持有人民币债券意愿 [6] - 市场期待更丰富的利率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及便利的结算/税收机制安排 [8][9]
KVB外汇:交易员布局降息行情,豪赌美债收益率暴跌至4%
搜狐财经· 2025-06-25 01:20
市场动态 - 交易员通过期权市场大举押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跌至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1] - 8月到期的10年期美债看涨期权累计吸引至少3800万美元权利金 [3] - 本周一行权价为113.00的看涨期权权利金支出近1000万美元 [3]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当前约4.3%的水平可能下滑至4% [3] - 若收益率跌至4%将刷新4月2日以来的最低纪录 [3] 美联储政策 - 美联储官员沃勒和鲍曼支持最早在7月降息 [4] - 市场对7月会议降息预期从接近零提升至约4个基点 [4] - 对今年剩余四次会议的累计降息预期从45个基点攀升至60个基点 [4]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需要保持耐心观察关税影响 [4] - 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至1%左右 [5] 宏观经济数据 - 消费者信心数据意外疲软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破4.3% [5] - 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指出需明确关税对物价的影响 [5] - 堪萨斯联储主席施密德认为美联储有足够时间观察局势 [6] 地缘政治影响 - 特朗普宣布的伊朗与以色列冲突停火协议为市场增添变数 [3]
低利率时代系列(五):负Carry困境:海外机构如何破局
东吴证券· 2025-06-04 14: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负 carry 风险源于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与利率波动 海外资管机构在特定利率周期易爆发该风险 我国银行和保险机构也面临类似挑战 海外资管机构从资产端增加正收益、负债端管控成本及运用衍生工具等方面破局 我国可参考动态久期调整、负债端创新、多元化资产配置和债券资产重新界定等策略应对负 carry [1][10][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负 carry 冲击进行时 - 负 carry 成因是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与利率波动 海外在特定利率周期易爆发 如 2022 年美联储加息后美国银行业、1996 年日本央行负利率政策后日本的情况 [1][10][11] - 我国银行和保险机构面临“优质资产荒”增配低收益债券 负债端成本调整滞后 2025 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 1.54% 接近国际警戒线 增配长久期债券仍可能触发负 carry [13] 海外资管机构如何破局 资产端:增加正收益 - 日本保险机构在长期低利率下拉长资产久期、增配超长期限债券 利用期限溢价弥补损失 但加剧利率上行风险敞口 [16] - 美国商业银行在 2019 - 2020 年美债收益率走低时预判利率下行波段交易 2010 年后十年债券类资产重定价期限升至 6 年以上 精准把控利率周期 [21] 负债端:成本管控 - 欧洲保险机构推行负债久期匹配策略 2016 - 2020 年欧元区 10 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下降 保险行业技术准备金久期上升 2021 - 2023 年收益率回升久期下降 [22] - 瑞士保险公司吸引低成本负债 提供低投资担保、非保本产品 降低负债成本 [24] 衍生工具运用 - 英国三大银行在 2021 年后通过结构性对冲改善收益和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 2023 年对冲收益增长约 64% [30] - 2015 年美国保险行业多数衍生品敞口同比下降 利率互换交易增长 1.3% 用于对冲利率上行风险 [5] 我国可用何种策略应对负 carry - 我国银行负债端有增速放缓与成本刚性矛盾 资产端固收类占比高对利率敏感 [37] - 负 carry 环境终结依赖利率政策周期 我国可参考策略有动态久期调整、负债端创新与成本管控、多元化资产配置、债券资产重新界定 [38]
互换通2周年成交暴增7倍!央行放大招再扩期限至30年
搜狐财经· 2025-05-16 05:56
互换通交易规模 - 日均成交额从初期约30亿元激增至超过220亿元,增长近7倍 [1] - 累计达成交易1.2万多笔,名义本金总额约6.5万亿元人民币 [1] 市场参与情况 - 共有20家境内报价商与79家境外投资者参与 [1] - 参与机构覆盖境外央行类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资管公司等 [1] 优化政策内容 - 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满足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 [1] - 扩充产品谱系,推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历史优化措施 - 2024年5月推出合约压缩服务及历史起息合约,降低资本占用 [2] - 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 [2] 市场影响 - 新措施契合10年、30年国债现券活跃交易特点,提供更深层次流动性 [1] - 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和持有人民币资产 [2] 政策目标 - 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协同发展 [2] - 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投资者首选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地位 [2] - 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繁荣发展 [2]
香港业界欢迎“互换通”产品类型扩容
搜狐财经· 2025-05-15 14:29
产品优化 - 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满足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 [1] - 推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市场影响 - 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协同发展 [1] - 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投资者首选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地位 [1] - 提升境内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及人民币债券市场吸引力 [1] 机构参与 - 中银香港将积极参与新措施应用,满足自身风险管理需求 [2] - 中银香港将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衍生品代理清算服务 [2] - 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将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丰富产品期限和类型 [2] 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配合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战略部署 [1] - 推动香港金融市场持续创新与多元发展 [1] - 强化香港在国际投资者与人民币资产市场之间的桥梁角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