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

搜索文档
百余家A股公司拟赴港上市 硬科技与新消费成主力
金融时报· 2025-09-26 01:02
9月24日,山金国际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A+H"上市。就在前一日,万辰集团和中微半 导也递表香港联交所。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将赴港上市作为明确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对硬科技、新消费 企业而言。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4日,今年共有126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赴港上市相关公 告,其中,11家已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实现"A+H"布局。同时,另有64家上市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 H股发行上市申请,38家发布筹划H股上市的提示性公告,13家已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H股发行上市的 前期筹备工作。 此外,"A拆H"也明显升温,美的集团、东诚药业、潍柴动力等多家公司正积极推进分拆子公司赴 港上市。9月30日,紫金矿业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将在港股市场上市交易,拟募资约250亿港元。 "在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情高涨、'科企专线'落地、中概股回归升温等因素作用下,港股IPO市场热 度将持续推升。"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 示,拟"A+H"两地上市的企业多为细分领域龙头,具备较强稀缺性,将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市场。 政策、企业、市场共同推动 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持 ...
德勤预计港股市场今年将有逾80只新股上市,募集2500亿至2800亿港元,港交所将稳居全球IPO融资额榜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08:45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募资额达1823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556亿港元增长228% [2] - 前三季度共66只新股上市 较去年同期45只增长47% [2] - 6只超大型新股(单笔融资超10亿美元)贡献约六成融资额 且逾六成融资额来自H股上市项目 [2] 全球市场地位 - 港交所以1823亿港元融资额位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分列第二第三 [2] - 全球前十大新股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略降3% 其中港交所独占4席 [3] - 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融资额登顶全球新股融资榜首 紫金黄金国际、恒瑞医药和三花智控分别进入前十 [3] 行业与板块分布 - 科技板块继续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1] - 上市申请公司主要集中在医疗与医药板块和消费板块 多为冲刺"A+H"上市的企业 [4] - 前三季度有11家18A公司(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较去年同期3家大幅增加 [5] 市场流动性改善 - 香港主板市场市盈率达15倍 重回2021年第四季度水平 较2024年第一季度11倍上升逾30% [5] - 市场流动性大幅增加 受益于内地政策推动、上市审批流程优化及国际资金回流 [2] - 国际资金东移亚洲高增长企业 美国降息预期助推资金流动 [1] 上市申请情况 - 港交所前三季度收到283宗上市申请 较去年同期127宗增加123% [4] - 正在处理中的申请上市个案为244例 较去年同期82例增加198% [4] - 目前约有230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 预计至少有5宗募资额超10亿美元的超大型IPO [1] 国际参与度提升 - 前三季度有4家海外公司来港上市 分别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尼和美国 融资额共计54亿港元 [5] - 去年同期仅有2家国际企业来港上市 融资额共计16亿港元 [5] - 来自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占比88% 中国香港和澳门占比6% [5] 预测与展望 - 德勤将港交所全年IPO募资预测从2000亿港元上调至2500-2800亿港元 [1] - 预计2025年港股新股数量将超过80只 [1] - 即使不考虑房利美与房地美上市 港交所与第二名纽交所仍保持600多亿港元差距 [5]
中概股回归有望加速 港股市场活力或持续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55
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 中概股回港上市有望迎来更多支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发表了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其中明 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宏业金融集团跨境上市技术总监谢家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概股回港上市规则的优化,为企业 提供了更大的灵活度与选择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和整体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 所有优质企业都必须"回归"。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市,关键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者结构相匹 配。 同时,港股的"同股不同权"制度也在吸引优质创新企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包括小米集 团、京东集团等中概股均已通过"同股不同权"制度在港股上市。 对于没有同股不同权(WVR)架构的大中华企业,上市时最低市值要求为30亿港元。若存在WVR架构且 被视为"创新产业公司",则最低市值要求为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 不少于10亿港元。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中概股企业累计有412家,总市值约1.34万亿美元。其中,在纳斯达 克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累计约339家,总市值约7120亿美元。 盈科美国律师事务所纽约资本 ...
中概股回归有望加速
证券日报· 2025-09-21 15:37
中概股回港上市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明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1]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提供一对一咨询渠道并允许企业保密提交申请 [4] - 中国证监会主席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3] 中概股市场现状 - 中概股企业累计412家总市值约1.34万亿美元其中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约339家总市值7120亿美元 [2] - 15%头部优质中概股企业占整体中概股市值九成以上且完全符合港股上市条件 [2] - 禾赛科技在港上市首日市值达358.51亿港元首发募集资金约41.6亿港元为近四年最大规模融资项目 [3] 上市规则与要求 - 无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上市最低市值要求30亿港元 [4] - 同股不同权架构创新产业公司最低市值要求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会计年度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 [4] - 纳斯达克交易所拟修订规则要求主要在中国运营公司IPO最低募资2500万美元 [2] 回归路径与行业分布 - 中概股回归呈现四条主流路径:第二上市、私有化后重新上市、分拆上市及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5] - 回归行业从互联网平台和生物科技扩展至资源与能源、硬科技半导体、AI基础设施及工业软件等领域 [5] - 2020至2021年共有17家企业回归港股包括网易、哔哩哔哩和百度等多家已转为双重上市 [4] 市场影响与流动性 - 高盛预计27只中概股有望回流港股总市值超1.4万亿港元 [5] - 瑞银预计中概股回流将为港股日均成交额增加190亿港元 [5] - 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更有能力承接中概股回流 [3]
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 “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23:21
香港资本市场政策动向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 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推动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 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 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 成为全球交易所冠军 [1] - 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 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 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五成以上 [2] - 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4年最大港股IPO 国际配售认购15.2倍 散户认购达151.2倍 [2] A+H上市企业动态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A+H上市公司达161家 较2024年底新增11家 [2] - 超过51家A股公司正处于赴港上市排队进程中 包括迈瑞医疗、海澜之家等企业 [2] - 出现换股吸收合并(浙江沪杭甬与镇洋发展)和"私有化+介绍上市"(新奥股份)等创新上市方式 [3] 科企专线与上市制度优化 - 香港交易所于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允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6] - 禾赛科技依托"科企专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 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 成为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 [6] - 联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 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时被视为满足创新产业公司规定 [6] 同股不同权制度讨论 - 当前香港上市条例第8A章要求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满足市值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年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等条件 [7] - 特殊投票权股票的投票权不得超过一般投票权股票的10倍 一般投票权股票总投票权不得少于10% [7] - 行业专家建议适度放宽"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要求 包括创新产业定义、市值或收益要求 以及特权投票比例限制 [7][8]
2025港股还能上涨吗?中概股回归与投资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9-07 03:31
港股市场现状与核心矛盾 - 港股市场长期低迷 恒生指数一度跌破万八点关口创近十年新低[1] - 整体市盈率长期处于8-10倍 部分蓝筹股不足6倍 具备全球最低估值市场特征[3] - 南下资金成为最主要增量资金 但市场成交量常年低迷导致股价缺乏持续上涨动力[4] - 蓝筹股普遍具有7%-10%的高股息率 成为资金配置的安全垫[5] - 中概股加速在香港二次上市甚至从美股回流 港股作为中概股集散地的定位强化[6] 驱动2025年港股走势的关键因素 - 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全球流动性改善可能推动资金回流新兴市场包括港股[7] - 中国制造业回暖消费信心修复 A股企稳将提升港股估值[8] - 科技龙头和互联网巨头回流香港将提升港股结构性机会 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关注[9] - 国家层面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增加金融产品创新 有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11] 中概股回归的意义 - 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小鹏理想等龙头公司相继在港上市 带动新经济板块逐渐成型[12] - 科技互联网新能源消费科技等行业权重提升 有利于吸引全球成长资金[13] - 回归港股有助于降低中美摩擦带来的估值折价 分散监管风险[14] 2025年港股投资机会 - 科技互联网龙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现金流稳健用户规模巨大 若消费复苏将带来业绩改善[15][19]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领域中国企业技术领先 全球新能源趋势不改有望迎来资金追捧[19] - 高股息蓝筹股防御性强现金流稳定 股息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适合长期配置[15][19] - 消费与医药行业受益于居民消费升级和医疗需求增长 存在中长期成长空间[19] 市场前景展望 - 港股正在酝酿慢牛行情 中概股回归既是市场结构优化也是新的投资机遇[18] - 中长期投资价值逐步显现 但不会一蹴而就迎来大牛市[17][18]
“寒冷”中上市 恒生科技ETF“首发不火”成定局?
北京商报· 2025-08-13 23:12
上市安排与首募规模 - 华安恒生科技ETF于5月27日在上交所上市 首募规模4.55亿元 [1] - 大成恒生科技ETF于5月27日在深交所上市 首募规模3.93亿元 [1] - 华夏恒生科技ETF于5月25日上市 首募规模14.56亿元 [2] - 易方达恒生科技ETF于5月25日上市 首募规模12.01亿元 [2] - 博时恒生科技ETF于5月25日上市 首募规模3.12亿元 [2] - 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首募11.72亿元 未公布上市时间 [2] - 首批7只产品原定募集上限280亿元 实际披露6只总规模仅49.89亿元 不足预期五分之一 [2] 市场表现与遇冷原因 - 恒生科技指数2月18日达11001.78点峰值 5月24日收7876.61点 单日跌1.85% 年内累计下跌6.52% [3] - 春节后股市调整导致新基金发行降温 ETF及主动股票型基金募集规模普遍收缩 [3] - 科技股风险偏好改变及反垄断预期担忧导致市场投资信心不足 [3] 长期发展前景 - 港股科技板块汇聚中国科技龙头企业 中概股回归加速为港交所提供更广阔空间 [5] - 百度、汽车之家、B站香港二次上市 阿里、快手、京东、小米、网易等在港融资 吸引南下资金 [5] - 全球货币超发背景下科技类企业作为核心资产具备新一轮上涨动力 [5] - 流动性服务商覆盖77%股票型ETF(314只/408只) 或为恒生科技ETF提供交易量支撑 [4] - 基金管理人需通过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优化业绩及降低费用成本以形成赚钱效应 [5]
中产最爱的酒店,要去香港IPO了
36氪· 2025-08-13 13:35
公司概况 - 亚朵是中国领先的生活方式集团,主营酒店和零售业务,按2024年底客房数量计算为中国最大中高端酒店连锁[5] - 公司酒店网络覆盖中国209个城市,拥有1,619家酒店和183,184间客房[5] - 2022年11月1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前市值约45.85亿美元[6] 发展历程 - 2013年8月在西安开设首家"人文・摄影"主题酒店[13] - 2015年获B轮3000万美元融资后加速扩张,推出多品牌矩阵[14] - 2016年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和阿里巴巴合伙人陆兆禧[14] - 2020年底至2025年3月酒店数量从570家激增至1,727家,2024年新开471家增速达63%[1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72.48亿元同比增长55.3%,调整后净利润13.06亿元增长44.6%[17] - 2025年Q1营收19.06亿元同比增长29.8%,但股东净利润下滑5.5%[22] - 零售业务占总营收30%,2024年销售380万只枕头和77万条凉被[23] 经营挑战 - 2025年Q1酒店主业核心指标全线下挫:日均房价418元下降11.5元,入住率70.2%下降3.1个百分点,单房收益304.4元暴跌7.2%[22] - 销售费用激增61.7%至2.83亿元,占营收比达14.8%[24] - 加盟体系问题频发,包括天价房事件和"医院枕套"卫生丑闻[26] 资本运作 - 美股IPO募资规模从最初3亿美元目标缩水80%至5200-6200万美元[16] - 正在考虑赴港二次上市,以应对中概股监管风险和争夺更高估值[4][29] - 2018年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返港,总市值占全部中概股70%以上[32] 行业趋势 - 中概股赴港二次IPO热潮源于地缘政治风险和《外国公司问责法》压力[30][33] - 香港市场改革上市制度吸引中概股回归,推动市场结构向"金融+科技+制造"转型[34] - 同行业企业如禾赛科技、小马智行、爱奇艺等均在筹划港股上市[32]
优化金融服务迎接中概股回归
经济日报· 2025-08-02 21:48
香港市场市值增长与中概股回归 - 2025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市值增至42 7万亿港元 较去年增长33% 科技股走势强劲 [1] - 中概股回归提升香港市场服务能力 推动国际资金重新配置 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 [1] 中概股回归香港的优势 - 香港在地理位置 产业关联 配套基础方面最具优势 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 接近制造业和创新基地 [2] - 截至2024年底 海外上市中国企业约1800家 其中超过80%选择香港 美国上市近300家 [2] - 香港拥有成熟金融基础设施 从业人员及与国际接轨的规则 能较好承接中概股回归 [2] 中概股回归对香港市场的积极影响 - 2025年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资额达141亿美元 同比增长695% 远超全球8%的增幅 [3] - 中概股企业盈利能力强劲 是境外投资者重要目标 资金会追随优质企业提升市场活跃度 [3] - 大企业对市场带动作用明显 吸引龙头企业在港上市对市场繁荣至关重要 [3] 中概股回归的方式与市场结构 - 回归方式包括私有化后上市 美股港股二次上市 双重主要上市三种 [4] - 中小型中概股占比高 美国上市的286家中60%以上市值低于1亿美元 服务好中小企业有助于香港创科中心建设 [4] - 香港需优化上市标准 流程和监管规则以更好迎接中概股回归 [4] 香港金融中心的定位与发展 - 历史经验显示金融中心需服务实体经济 香港应抓住机遇服务内地制造和创新企业融资 [5]
阿里巴巴前董事会主席张勇加盟港交所
搜狐财经· 2025-08-02 11:03
张勇加入港交所中国业务咨询委员会 - 张勇正式出任港交所中国业务咨询委员会新成员 该委员会成立于2021年 旨在就中国金融市场动态与经济发展趋势提供建议 [2] - 委员会成员扩容至九人 由中信资本张懿宸担任主席 成员包括史美伦、胡祖六、黄益平等业界领军者 [2] - 港交所主席唐家成表示 张勇对中国企业生态与金融市场拥有丰富经验和深刻洞见 将为港交所提供宝贵智慧 [2] 张勇的职业背景 - 张勇曾于安达信与普华永道任职 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 历任淘宝网CFO、COO、淘宝商城总经理等职 [2] - 2015年出任阿里巴巴CEO 2019年担任董事局主席 期间推动公司在电商、云计算、数字金融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2] - 2023年9月卸任阿里巴巴职务 公司宣布计划斥资10亿美元支持其设立科技基金 [3] - 2024年3月加盟晨壹基金担任管理合伙人 该机构近年公开投资事件超40起 覆盖宠物连锁、半导体、动力电池等领域 [3]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的互动 - 张勇曾带领阿里巴巴在2019年11月完成港交所二次上市 募资超千亿港元 带动港交所全年募资额超3000亿港元 [3] - 阿里巴巴因"同股不同权"问题曾离开香港 2018年港交所制度改革后得以回归 [3] - 2022年7月阿里巴巴申请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 2023年获批 2024年8月完成双重主要上市 [4] - 同期百济神州、京东、理想汽车等中概股也完成在港交所的双重主要上市 [4] 港交所市场发展 - 2025年港股IPO市场重回全球领先地位 政策支持、港交所改革、资金流入等因素推动 [4] - 中国企业已成为港交所上市主力军 超1400家内地企业占香港市场总市值七成以上 [5] - 行业分布从传统金融地产转向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5] - 2025年"A+H"上市模式爆发式增长 已有超40家A股企业披露赴港IPO计划 [5] - 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等4家"A+H"公司跻身全球IPO融资额前十 年内已有10家成功登陆港交所 [5] 中概股回归趋势 - 优质中概股回归将继续提升港股吸引力 中国证监会表示将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