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圈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重磅公布!清华北大浙大分列前三
机器人圈· 2025-08-21 10:07
院士增选候选人规模与结构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39人[1][4],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人[1][7],两院合计1299人参与本次增选[1] -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5年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1] 学部候选人分布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候选人98人,包含陈秀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戴子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继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8][9][10][11] - 化学部候选人105人,包含陈红征(浙江大学)、陈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郭少军(北京大学)等[13][14][15][16]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人125人,包含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胡海岚(浙江大学)、徐安龙(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等[18][19][20][21] - 地学部候选人96人,包含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冯新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23][24][25] - 技术科学部候选人104人,包含别朝红(西安交通大学)、陈雪峰(西安交通大学)、韩晓东(北京工业大学)等[27][28][29][30] - 信息技术科学部候选人61人,包含艾渤(北京交通大学)、鲍虎军(浙江大学)、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2][33][34] 候选人年龄与机构特征 - 候选人年龄跨度较大,最年轻者41岁(付巧妹、陈云雾等),最年长者67岁(宋延林、赵俊猛等)[8][14][23][27] - 候选人覆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知名机构[8][36][37][38] 推荐渠道与提名机制 - 候选人通过院士推荐或中国科协提名产生,例如陈秀雄由席南华院士推荐,陈玲玲由李林院士推荐[8][18] - 中国科协提名渠道占比显著,如信息技术科学部艾渤、化学部郭少军等均通过该渠道提名[32][14]
【WRC专家观点】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尤哈·罗宁:《重建整个欧洲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圈· 2025-08-20 09:59
欧洲机器人市场重建战略 - 欧洲需要建立一体化机器人市场 缺乏统一标准和一体性是主要障碍 [11] - 必须吸引私人资本投资 目前欧美中私人资本投入存在差距 [4] - 需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发展的完整研究链 [4] - 目标是通过机器人技术提升民生福祉 包括清洁水 健康食品和优质医疗 [4][5] 欧洲现有能力与资源 - 欧洲拥有顶尖研究成果和人才资源 具备技术卓越性 [4] - 已成立euRobics新机构促进合作 在德国 英国和挪威设有专门研究中心 [7] - 欧洲机器人论坛(ERF)2025年3月在挪威吸引3万人参与 [15] - 拥有欧盟机器人联盟和数字论坛等组织 每年举办行业盛会 [14] 面临的关键挑战 - 供应链依赖问题突出 不能单一依赖某工业来源 [5] - 知识产权管理困难 全球化企业使IP所有权和责任模糊化 [5] - 硬件与软件要求差异大 投资级别和上市时间需重点考虑 [5] - 最终用户参与度不足 需要提高用户认知和参与开发 [8] 技术发展重点方向 - 需开发持久强大且廉价的液能电池 目前锂离子电池产能有限 [9] - 关键材料如稀土供应紧缺 需提高回收利用率 [9] - 必须整合不同技术能力 实现部件协同运作 [9] - 人工智能需理解物理世界规律 需谨慎使用 [10] 合作与生态建设 - 需加强跨学科知识协同分享和共同发展 [13] - euRobics门户网站提供合作平台 可加入主题组交流互动 [13] - 社区汇聚欧洲工业与研究机构 包括大型制造商和中小企业 [13] - 需要政府机构 地方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协作 [14] 应用部署与标准化 - 必须降低机器人部署过程中的壁垒 [8] - 全球市场IP规则至关重要 需要一定规模的标准化 [8] - 最终用户需清楚了解机器人能力才能最大化受益 [11] - 安全是所有自主行为的基本底线 [10] 创新与教育 - 欧洲应聚焦创新型工具研发而非政策监管 [12] - 需注重新一代教育 使其熟练运用先进工具 [11] - 欧洲在数字孪生 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大量研究 [5] - 面对面交流能碰撞创新火花 催生新想法 [15]
关于召开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行动大会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8-20 09:59
会议概况 - 会议名称为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行动大会 主题为数智世界 全域安全 举办时间为2025年9月26日09:00-17:00 地点为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 规模为主论坛300人 分论坛150人 活动形式包括专题演讲 产品技术展示和发布活动 主办单位为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 [1] 会议内容 - 主论坛以AI大模型在公共安全领域创新应用为核心 聚焦算力算法 数据供给 大模型和AI芯片等重点创新领域 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对安防行业进行系统性重构 构建安防产业新生态 [2] - 分论坛包括2025低空安全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安防无人系统安全高峰论坛 主题为数智低空 安全护航 聚焦低空安全管控技术发展与应用 重点讨论公共安全 民航交通和能源化工等行业的应用 [3] - 分论坛包括2025智能机器人与公共安全创新发展论坛 主题为具身智能 创造未来 聚焦智能机器人在公共安全等场景的创新应用 探讨机器人在安防巡逻 应急救援 安检排爆和工业巡检等场景的广泛应用 [4] - 拟邀请演讲嘉宾来自政府部门包括公安部 国家网信办 工信部 应急部 国家空管委和民航总局等 科研院校包括公安部研究所 清华大学等 头部企业包括华为 阿里巴巴 百度 海康 大华 宇视 商汤等 典型示范用户来自应急 能源 医疗 教育和金融等领域 [5] - 产品技术展示将展示人工智能与安防产业的最新技术产品 包括关键技术 核心算法 激光雷达 图像传感器 视频图像分析 AI大模型 数据安全 低空安全 公共安全领域机器人和无人机安全等 [6] - 发布活动包括《中国安防行业"人工智能+"行动倡议》发布 2025公共安全大模型与典型应用场景暨AIIA先锋案例发布 2025年安防产品和技术典型应用案例发布以及2026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启动 [7] 拟邀听众 - 拟邀请听众来自公安部 国家网信办 工信部 应急管理部 国家空管委和民航总局等相关部委领导和主管代表 地方公安机关代表和公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 智慧能源 教育 医疗和金融等行业用户及甲方单位 各省市自治区安防协会代表 全国优秀安防工程商和系统集成商 行业知名AI大模型 算力 算法 数据存储与安全 无人机安全和机器人及其他安防企业代表 [8][9][13] 参会报名 - 诚挚邀请单位领导和代表参会 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报名 席位有限建议尽快锁定名额 [10] 商务合作 - 独家冠名权费用为30万元/席 包含会议物料展示 主持致谢 演讲位1席 VIP礼遇1席 企业新闻稿推送3次和5位嘉宾位邀请权限 [11] - 演讲资格费用为5万元/次 包含合作单位展示 议程展示 演讲位1席 1个产品展示位和1位嘉宾邀请权限 [11] - 产品展示位费用为1万元/单位 包含会场序厅1张展示桌和1个宣传展板 [11] - 会议商务合作可联系张老师13305713232或谷老师18355423366 [12]
灵巧手战局:三路玩家,六派打法
机器人圈· 2025-08-20 09:59
市场概况与增长趋势 - 2024年中国灵巧手市场规模达2.55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增长至37.3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1.6% [17][18] - 灵巧手技术突破传统夹爪局限,融合机械、传感与AI技术,推动机器人向自主性"类人智能体"进化 [4][5] - 行业处于技术路线未收敛阶段,传动方式(直驱/连杆/腱绳)、自由度数量及手指数量均无统一标准 [23] 主要竞争格局 - 市场形成三路核心玩家:垂直专业化厂商(如因时机器人、灵心巧手)、全栈式整机厂商(如宇树、智元)、跨界入局者(如兆威机电、速腾聚创) [20][21] - 垂直专业化厂商主导当前出货,产品迭代快且支持定制化,例如灵心巧手科研版自由度达42、强脑科技Revo 2重383g、慧灵科技eHand-6售价仅2999元 [20] - 全栈式厂商通过系统集成优化性能,如优必选灵巧手结合双目视觉与阵列触觉提升工业效率 [21] 商业模式与产品策略 - 六类差异化打法:专业派(专注灵巧手模组)、融合派(医疗+机器人双线)、配套派(服务自家本体)、全产业链派(核心零部件+整机)、产品线覆盖派(电动夹爪+灵巧手)、算法主导派(软硬一体) [25][32][35] - 灵心巧手Linker Hand系列月销超千台,高自由度产品占全球80%市场份额,2024年总出货量预计超5000台 [25] - 因时机器人微型伺服电缸累计出货超万台,灵巧手上半年销量破4000台,目标年销万台 [32]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挑战 - 腱绳传动方案成为新趋势,有望解决灵巧手"不可能三角"(自由度、尺寸、成本),智元已申请相关专利 [38][39] - 成本控制是关键挑战,带触觉传感器产品售价超3万元,市场期望成本降至万元内,需通过传感器国产化、标准化设计及量产化实现 [39][40] - 数据闭环与软硬件耦合是核心难点,需积累真实抓取数据并通过算法反哺硬件性能优化 [40][48] - 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无故障时间)优先于技术先进性,决定商业化落地速度 [43] 产品生态建设 - 需构建全谱系自由度产品矩阵,覆盖6自由度基础搬运到15自由度精密装配需求 [38] - 模块化设计与快速集成能力成为竞争优势,例如专业派厂商强调标准化与扩展性 [25] - 规模化量产带来降本与市场信任度提升的"滚雪球效应" [40]
最高5000万元!广东将对这些AI与机器人项目进行奖补
机器人圈· 2025-08-19 10:07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政策 - 广东省发布《实施细则》,明确对四大类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最高可获5000万元奖补 [1] - 资金重点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优质企业培育、工业智能化应用标杆打造以及开源生态发展 [1] - 奖补对象需在广东省内注册,具备独立民事责任能力,依法纳税、诚信经营,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1] - 政策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底 [1] 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 - 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奖补对象为2025-2027年期间获批复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 -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补助不高于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总额的40%,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 [3] -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补助不高于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总额的40%,单个项目最高5000万元 [3] 优质企业培育支持 - 支持培育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优质企业项目,奖补对象为2024-2026年首次获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5]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珠三角每家奖补不超过100万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每家不超过120万元 [5] -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珠三角每家奖补不超过120万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每家不超过150万元 [5] - 地市奖补后,省财政按1:1比例额外奖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额度最高200万元,单项冠军企业最高300万元 [5] 工业智能化应用标杆支持 - 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标杆项目,奖补对象为开展工业领域大模型研发或成功应用AI技术的企业及科研机构 [7] - 按不超过投入费用30%的比例支持,单个项目奖补不少于300万元、最高800万元 [7] - 投入费用涵盖软硬件建设、系统集成、数据资源开发等 [8] 开源生态发展支持 - 支持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运营项目,奖补对象为具备高影响力、活跃用户超百万或年服务企业超200家的开源平台 [10] - 按不超过上一年度审定运营费用30%的比例支持,奖补资金最高800万元 [10] - 运营费用包括软硬件购置、云服务器租赁、研究咨询、人才培养等 [10] 机器人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出炉,行业表现分化 [12] -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加剧,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重构 [12]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打通带来机遇 [12] - 国际快讯显示机器人技术持续创新,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折纸制造四足机器人等 [12]
北京经开区出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新政
机器人圈· 2025-08-19 10:07
具身智能机器人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经开区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专项政策,通过十条硬核措施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目标形成可复制的机器人应用案例并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1][3][7] - 政策聚焦软硬技术协同攻关、数据要素先行先试、应用场景牵引推广等关键领域,首创数据采集实训场奖励、二次开发社区支持等8条创新措施 [3][10] - 总体目标设定"个十百千万"发展指标:到2027年建成1个国际级二次开发社区、引育5家生态领军企业、覆盖10+应用场景、聚集100+优势企业、汇聚1000+高端人才、实现10000台量产能力、构建千万级数据集 [8][15] 技术创新支持措施 - 对多模态大模型、世界模型等"大脑"技术攻关提供支持,最高按实验室总投资20%补贴(单个上限500万) [10][17][18] - 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和校企实验室,鼓励产学研协同突破本体及关键零部件技术 [10][17] - 发放1亿元/年"数据券",按数据交易额10%补贴采购方(单企年补不超100万),并对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给予最高200万支持 [10][19][20] 产业生态培育政策 - 每年投入不超过3000万支持二次开发社区建设(补贴比例≤50%),提供百万平米产业空间保障 [10][23] - 按采购额30%/20%双向补贴场景方和机器人企业(单项目上限500万),首台套装备给予100万/台奖励 [10][26][27][29] - 对核心部件供应商按供货额10%补助(单企年补500万),供应链响应平台按投入30%支持(上限500万) [10][31][32] 规模化生产与金融支持 - 人形机器人销售按销售额10%补贴(单企年补1000万/限1000台),产线建设按投资比例支持 [10][36] - 设立专项基金,对机器人保险保费补贴50%(年补100万),租赁补贴租金10%(年补300万) [10][39] - 新业态按采购额30%支持(单项目上限1000万),品牌赛事补贴成本30%(年补500万) [10][41][42] 国际合作与人才建设 - 给予国际组织首年400万开办费+3年1000㎡空间+年200万运营费支持 [10][44][45][46] - 设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提供落户、子女入学等配套,授予重点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 [10][48]
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团队:全新电磁弹性体驱动机制让微型机器人能爬会跳,低功耗闯荡复杂环境
机器人圈· 2025-08-19 10:07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 传播企业信息和市场行情,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 [2] - 宣传报道国内外机器人技术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和信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 仿生肌肉技术突破 - 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团队受昆虫肌肉收缩机制启发,研发出革命性柔性驱动机制 [4] - 该机制使硬币大小的微型机器人能自主爬行、游泳、跳跃,适用于搜救、勘探和医疗等领域 [4] - 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标题为"Muscle-Inspired Elasto-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 in Autonomous Insect Robots" [4] 传统电机局限性 - 传统自主机器人受限于刚性电机或"人工肌肉"技术,难以微型化或依赖高压电、强磁场等特殊环境 [7] - 姜汉卿团队设计电磁弹性体驱动(EEM)机制,利用弹性力和静磁吸力平衡实现类似肌肉收缩的运动 [7] EEM机制特性 - EEM具有"双稳态"特性,只需很少能量就能在"开"或"关"状态下稳定保持 [9] - 突破柔性微型系统中传统驱动方式的性能瓶颈,实现高输出力、大形变与低电压驱动的有机统一 [9] - 核心设计为弹性体聚合物材料嵌入微小磁体和线圈构成的电磁系统,模拟生物肌肉收缩特性 [11] - 瞬时输出力约210 N/kg,收缩率高达60%,响应速度每秒60次,驱动电压低于4伏 [11] - 能承受数百万次反复运动,从30米高度跌落仍完好 [11] 微型机器人实战表现 - 研发多款昆虫大小软体机器人原型,包括蠕动式爬行机器人、自驱动游泳机器人、自驱动跳跃机器人 [13] - 机器人能在粗糙岩石、松软土壤、光滑玻璃等多种表面自主爬行,在实验室水槽和自然河流中游泳 [14] - 野外测试展示强大环境适应性和自主导航能力,为实际应用扫清关键障碍 [14] - 应用前景覆盖搜救行动、险境侦察、医疗辅助、关键区域监测等多个领域 [14]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出炉,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显示行业洗牌加剧 [16] -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火爆来袭,机器人与AI打通迎机遇 [16] - 国际快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新型机器人装置、可扩展振动式压电机器人等 [16]
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机器人圈· 2025-08-19 10:07
中国人工智能专利与数据产业 - 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1] - 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 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117% [2] - 截至2025年6月底 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 总体量超过400PB [2] - 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 数据交易机构挂牌数据集总规模达246PB [2] - 2025年上半年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上架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数据集产品同比增长2.8倍 [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 - 人工智能已成为打破学科壁垒的通用语言 延展人类创造力而非替代人类智能 [3] - 华为发布UCM推理记忆数据管理器 首Token时延最大降低90% 实现10倍级推理上下文窗口扩展 [4] - UCM技术使中国银联"客户之声"业务场景大模型推理速度提升125倍 仅需10秒识别客户高频问题 [4] - 英伟达推出7亿参数"推理"视觉语言模型Cosmos Reason 适用于物理AI和机器人设计 [5][6] - Cosmos系列模型新增Transfer-2 能加速从3D模拟场景生成合成数据 [5][6] 企业AI硬件布局 - 苹果计划推出桌面机器人和带屏智能音箱 桌面机器人将集成AI、机械臂与计算机视觉技术 [7][8] - 苹果带屏智能音箱配备7-9英寸触控屏 支持FaceTime和Siri语音控制 [8] - 苹果升级Siri为具备多轮对话、个性化记忆及情感表达的AI助手 [8]
英特尔副总裁李映:未来AI创新应用正朝着五个方向加速演进
机器人圈· 2025-08-19 10:07
英特尔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云边端协同成为主流架构:云端负责大模型训练与全局决策,边缘节点处理本地化实时计算,终端设备通过轻量化模型实现隐私数据本地处理,三者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动态分配任务 [3] - 数据安全与隐私重要性提升:安全合规从附加要求跃升为核心要求,本地化推理占比持续上升以减少敏感数据上云 [3] - 传统AI与大模型互补:大模型主导通用智能任务如自然语言理解,传统AI专注垂直场景如计算机视觉,两者通过接口标准化协同 [3] - 人性化与个性化体验成核心竞争力:AI应用注重情感共鸣与专属服务,通过情感计算和多模态交互实现"千人千面"服务 [4] - 开发门槛降低推动全民AI创新: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普及,预训练模型适配终端设备,开发者仅需少量数据微调即可落地 [4]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4年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企业领跑市场 [5] - 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量产爆发,价格战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重构 [5]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融合带来新机遇 [5]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如借鉴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5] - 越疆科技市值翻三倍,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5] 国际AI与机器人技术进展 - 机器人路径规划新框架和无人机技术取得进展 [6] - 新型机器人装置如螳螂虾仿真机器人和可扩展振动式压电机器人被研制 [6] -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软机器人手和固体火箭发动机 [6] - 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和新型昆虫级变形机器人问世 [6] - 院士报告强调人工智能行为智能与产品智能的发展,以及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 [6]
打造精准对接范式!FAIR plus 2026展会亮点一览
机器人圈· 2025-08-18 11:44
FAIR plus 2026展会概况 - 展会以"全产业链+AI"为核心,依托深圳硬件生态与中德协作优势,聚焦具身智能落地、跨产业融合及全球化生态,打造亚洲机器人技术商业化首选平台 [1] - 展会由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与德国斯图加特展览公司联合主办,将于2026年4月22-24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行 [1] 展会规模与参与度 - FAIR plus 2025吸引210+家展商和3万+专业观众,创深圳机器人展览规模新纪录,展商留存率超70%,90%企业明确来年继续参展并扩大展区面积 [4] - FAIR plus 2026展位面积将翻倍至15000㎡,预计吸引5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及整机企业、5万+名专业观众、100+海外专业买家团 [4] 参展效益与特色 - 提供9㎡/18㎡标准化展位(首届100%企业选择),并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展区、初创企业联展区等特色展区,显著降低企业参展成本 [6] - FAIR plus 2025展商平均获数十条有效商机,部分企业签约转化率达66%,主办方针对性举办23场闭门产业链对接会,推动技术合作与供应链整合 [6] 展商结构与产业链布局 - 展商结构涵盖机器人全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70%)、整机(30%),形成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落地应用的闭环 [8] - FAIR plus 2026将引入汽车、物流、AI、开源社区等跨领域头部企业,推动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 [8] 国际化资源与合作 - 依托德国斯图加特展览公司联动54国分支机构及当地汽车产业资源(奔驰、保时捷、博世、费斯托等),深度导入机器视觉、物流自动化等国际顶尖技术 [11] - 2026年将重点拓展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市场,构建覆盖60+国家/地区的国际资源池 [11] 产学研用结合 - FAIR plus 2026主论坛以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特邀顶级期刊学术作者分享前沿突破性研究,组织青年创业者闭门研讨产业转化路径,促成顶尖教授与产业领袖开展场景化技术对撞 [14] - 同步设立初创与科研专区,为高校、科研机构及初创团队搭建技术展示与融资对接平台,加速实验室创新成果向产业链高效转化 [14] 行业动态与趋势 -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火爆来袭,科技革命下的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 [16]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机器人与AI打通迎机遇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