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圈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报告清单
机器人圈· 2025-09-12 10:05
行业论坛安排 - 2025年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将于9月19至21日在青岛举行 由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 国华智能装备承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等协办[2] - 论坛包含10场特邀报告 涵盖工业机器人高质量发展 精密减速器技术 移动协作机器人控制 仿生机器人理论 制造业发展 行星滚柱丝杠关键技术等前沿议题[3] - 报告嘉宾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吉林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 以及国华智能装备 环动机器人关节科技等企业代表[3] 行业动态与趋势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显示75家企业总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传统巨头与AI新锐竞争加剧[5] - 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量产爆发 价格战激烈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变革[5] - 具身智能成为发展重点 孙立宁院士强调微纳感知赋能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分析人形机器人发展挑战 董凯处长研判发展趋势[5] - 国际前沿技术快速突破 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 3D打印软机器人手 折纸制造四足机器人 新型昆虫级变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5] - 院士专家指出未来方向 潘云鹤谈人工智能行为智能 机构智能让变形金刚成为现实 创新设计依赖六大关键技术[5] 企业表现与市场事件 - 越疆科技在港股市场表现突出 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 领跑机器人赛道[5] - 机器人概念股出现首例退市案例 引发市场关注[5] - 产业生态建设加速 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关节模组标准制定与共识凝聚[3] -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Uber Eats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配送服务 体现商业化落地进展[5]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9-12 10:05
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 具身智能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成果 实现高效人机协同 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2] - 2025上半年国内融资额突破230亿元 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 在工业、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潜力巨大 [2] - 机电一体化构成具身智能的"物理基座" 承担物理载体的"骨骼与神经"功能 具身智能赋予系统认知能力的"大脑与感知"核心 推动工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从自动化执行向自主化决策跃迁 [3] 协会基本情况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由机械电子工业部于1989年9月发起成立 是从事自动化、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国家4A级社会组织 [4] - 协会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央社会工作部 行业管理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4] 分会宗旨与定位 - 分会将成为第一个"中字头"、"国字号"的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具身智能全国性行业组织 [5] - 发挥政府与行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重点围绕促进技术研究、规范行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制定技术标准等主要工作任务 [6] - 致力于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6] 会员征集范围 - 上游零部件、软件企业:从事具身智能"大脑"、"小脑"、操作系统、软件算法、芯片 电机、丝杠、微型伺服、传感器、控制器、机器视觉、电子皮肤、材料、灵巧手、肢体、动力电源、轴承等领域企业 [7] - 中游本体与集成企业:从事具身智能整机研发、制造与集成应用相关企业 [8] - 下游终端用户企业:工业制造、智能仓储、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科学研究、安防巡逻、特种服务、危险环境 物流与零售 无人驾驶等领域用户企业 [8] - 科研院所与高校:从事具身智能"整机""大脑""小脑""关键部件"软硬件研究的单位 设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机器人、自动化等专业的高等院校 [9] - 第三方服务机构:社会组织、金融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保险机构、专业媒体等机构 [10] 会员申请条件 - 具备中国独立法人资格 [11] -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诚信经营 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新成立企业不受此条限制) [12] - 自愿加入协会 拥护协会章程 遵守有关规定 认同组织理念 履行会员义务 正当行使会员权利 [13] 工作程序 - 需填写理事单位推荐表和会员单位登记表 提供三证合一的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于2025年9月30日前快递至秘书处并发送电子版文件 [14] - 协会秘书处及分会筹备组对申请单位进行资格审查 完成会员单位登记审核 [15] - 召开具身智能分会成立大会 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和理事会领导班子 成立细分工作组和专家组 [16]
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公布!32个项目入围
机器人圈· 2025-09-12 10:05
政策试点项目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民政部联合公布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项目 旨在推动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2][3] - 试点项目覆盖情感陪护 康复支持 生活照料 移乘转运 辅助行走 二便护理及助浴 健康管理 智慧环境 护理协作 多场景应用等10个产品分类[6][7] - 项目牵头单位包括杭州余杭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上海归墟机器人 江苏集萃智能制造 森丽康科技 北京大艾机器人等企业[6][7] - 参与单位涵盖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及泰康之家 京东科技等产业方[6][7] - 政策要求各地工信和民政部门在科技创新 供需对接 公共服务 宣传推广方面提供支持[2][3] 行业市场数据 - 机器人行业75家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显示总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9] - 行业面临价格战与量产爆发 人形机器人领域竞争加剧[10] - 2024年上半年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 但机器人与AI融合带来新机遇[10]
清宝机器人、灵足时代、主线科技获资本亲睐,斩获新一轮融资
机器人圈· 2025-09-11 10:08
清宝机器人融资与技术进展 - 2025年8月完成数千万级Pre-A+轮融资 由浙江德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领投 宝山技术跟投 5个月内实现两轮融资闭环[2] - 订单量同比增长4倍 新增落地项目超过60个 覆盖所有核心一线城市和重点行业场景[5] - 在文旅导览领域开展接待服务与人机互动内容演绎 医疗陪护场景中试点应用以缓解患者情绪[7] 清宝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 - 头部19自由度微表情系统 支持语音驱动生成高拟真情绪化表情 实现情感共鸣[9] - 独创FOC算法与柔性关节执行器技术 实现接近人类自然姿态的流畅动作 双足行走系统支持多地形自主导航[9] - 成长型AI大模型具备从环境中学习并自主优化服务流程的能力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9] 清宝机器人商业化应用 - 在商用服务领域参与高频次接待、引导、信息讲解 提升品牌识别度与用户参与感[10] - 在B端应用中为多任务模拟和数据采集提供智能交互支持 实现7x24小时不间断自动化测试[10] 灵足时代融资与业务发展 - 完成Pre-A&Pre-A+连续两轮数千万元融资 Pre-A轮由红杉种子领投 Pre-A+轮由弘晖独家投资[11] - 产品包括RobStride旗舰系列标准一体化关节模组(1.5N.m-120N.m) 即将发布EduLite开发者系列[12] - 成立一年半推出7款大规模量产一体化关节模组 面向全球26个国家出货超过5万台[12] 灵足时代市场表现与规划 - 2025年确定交付订单增长 预计订单额年底达过亿元 出海订单约合近千万人民币[13] - 与国内具身智能和外骨骼行业头部合作伙伴确定交付订单达数千万元[13] - 计划通过研发争取技术领先 建立完整用户生态形成综合壁垒[13] 主线科技融资与战略布局 - 完成数亿元融资 由北京顺义高精尖产业基金、国投创益等联合投资 推动核心产品规模化[16] - 专注于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累计交付并运营近千台套智能卡车及智能运输解决方案[18] - 智能运输里程累计近亿公里 与天津港、宁波舟山港等数十个物流枢纽达成商业化合作[18] 主线科技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 - 重点攻关世界模型技术 打造自动驾驶领域的"阿尔法Go"[20] - 提出AiTrucker人工智能虚拟司机到Trunk CAFC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货运编队的技术进化路径[20] - Trunk CAFC方案使车队综合运营成本降低20% 节能效果提升18% 减碳效益达22%[21]
“深空经济”十大产业方向发布
机器人圈· 2025-09-11 10:08
深空经济产业框架 - 深空经济定义为支撑深空探测活动的新兴经济业态 涵盖技术研发 产品制造 设施建造 科学探索 资源开发 运营支持及应用服务 具有前沿性 稀有性 探索性和多元性特征 [3] - 深空探测实验室首次系统提出十大产业方向 包括深空资源开发 深空互联网 深空能源 深空生物 深空运输 深空智能 深空建造 深空旅游 深空安全及深空文化 [3] - 全球深空经济规模预计在2040年达到万亿美元级别 [3] 深空经济发展阶段 - 中国深空探测正从技术突破与科学探索阶段转向经济赋能与产业驱动新阶段 [4] - 深空经济被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具有拉动航天产业升级 培育创新动能及重塑空间格局的作用 [4] - 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 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 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 [4] 机器人行业财务表现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显示总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6] - 行业面临业绩普遍承压局面 但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带来新发展机遇 [6]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 同时伴随价格竞争与产业重构 [6] 机器人技术进展与研究方向 - 具身智能成为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方向 涉及微纳感知 人形机器人智能挑战及发展趋势研判 [6] - 技术突破包括仿生机器人复杂地形适应 螳螂虾仿真机器人 振动式压电机器人及3D打印软机器人手等创新 [6] - 机构智能与变形金刚式机器人设计被列为未来关键技术 人工智能发展采用行为智能与产品智能双驱动模型 [6] 企业动态与市场事件 - 越疆科技在港股机器人赛道实现市值翻三倍 领跑行业 [6] - 机器人概念股出现首例退市案例 引发市场关注 [6] - Uber Eats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配送服务 拓展商业化应用场景 [6]
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领跑”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
机器人圈· 2025-09-11 10:08
工业经济总体表现 - 2020年至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 [2] - 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至33.6万亿元 [2]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8万亿元 [2] - 制造业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超30% 占全球比重约30% [2] - 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2] - 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2]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突破 - 传统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及用工人数比重约80% [3] - 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3] - 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超230家及5G工厂1260家 [3]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3] - 绿色电解铝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 [3]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量达2020年9.5倍 [3] - 光伏与风电装备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 - 累计培育60余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3] - 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1.6% [4]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4] -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33家 突破近700项关键技术 [4] - 认定187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4] - 遴选首批241家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4] -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90.7万件增至124.4万件 [5] - 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从60%升至65% [5] - 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总量超75% [5]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5] - 制定9263项行业标准 牵头国际标准500余项 [5]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 较"十三五"末提升8.4个百分点 [5]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9-11 10:08
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 具身智能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成果 实现高效人机协同 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2] - 2025上半年国内融资额突破230亿元 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 工业、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潜力巨大[2] - 机电一体化构成具身智能的物理基座 承担物理载体的骨骼与神经功能 具身智能赋予系统认知能力的大脑与感知核心 推动工业智能从自动化执行向自主化决策跃迁[3]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由机械电子工业部于1989年9月发起成立 是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国家4A级社会组织 行业管理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4] 具身智能分会宗旨 - 分会将成为第一个中字头、国字号的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具身智能全国性行业组织[5] - 发挥政府与行业桥梁纽带作用 促进技术研究、规范行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制定技术标准、培育质量品牌、探索商业模式[6] - 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6] 会员征集范围 - 上游零部件及软件企业:从事大脑、小脑、操作系统、软件算法、芯片、电机、丝杠、微型伺服、传感器、控制器、机器视觉、电子皮肤、材料、灵巧手、肢体、动力电源、轴承等领域企业[7] - 中游本体与集成企业:从事具身智能整机研发、制造与集成应用相关企业[8] - 下游终端用户企业:工业制造、智能仓储、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科学研究、安防巡逻、特种服务、危险环境、物流与零售、无人驾驶等领域用户企业[8] - 科研院所与高校:从事具身智能整机、大脑、小脑、关键部件软硬件研究单位 设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机器人、自动化等专业高等院校[9] - 第三方服务机构:社会组织、金融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保险机构、专业媒体等机构[10] 会员申请条件 - 具备中国独立法人资格[11] -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诚信经营 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新成立企业不受此条限制[12] - 自愿加入协会 拥护协会章程 遵守有关规定 认同组织理念 履行会员义务 正当行使会员权利[13] 工作程序 - 需填写理事单位推荐表及会员单位登记表 提供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于2025年9月30日前提交纸质及电子材料[14] - 协会秘书处及分会筹备组进行资格审查 完成会员单位登记审核[15] - 召开成立大会选举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 成立细分工作组和专家组 由当选理事的企业家和专家担任负责人[16]
巅峰对话: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巨头涌现,创变者共探具身智能核心发展议题
机器人圈· 2025-09-11 10:08
衡量科技成果创新成功的标准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核心是解决真实问题 需从用户需求和社会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发 而非脱离需求的技术自我陶醉 最终能否落地解决问题是关键 同时需兼顾市场契合度与用户付费意愿[6][8]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需通过三个关键指标层层递进验证 技术指标是转化的入场券 需满足性能稳定性等核心参数达标 市场份额是转化的体检 市场占有率反映商业接受度和竞争力 社会影响是转化的毕业证 需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推动行业进步或改善民生[10]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可从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两个维度衡量落地效果 不同主体对应不同成功标准 个人和小团队需实现生存与运转 企业需兼顾产品迭代与多元价值 更广义的成功需引发时代性技术变革甚至改变人类生活方式[12] -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动态持续的迭代能力 需确保从用户需求到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商业化推进再到响应新需求的整个链路能顺畅循环和持续迭代 这种需求-技术-产品-商业化的闭环迭代是否可持续是判断核心[16]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优劣势 -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市场牵引优势是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前景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技术研发与落地提供强大牵引 产业链完备优势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制造产业链门类齐全采购零部件便捷高效提供坚实供应链支撑 社会氛围与人才优势是全社会支持力度大国家地方政府及园区营造良好创业氛围行业前景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入[17] -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存在三大劣势 基础研究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积淀不足短期内难以快速追赶 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尽管产业链丰富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发达国家进口存在供应链短板 产学研融合不足科研界与产业界之间存在鸿沟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有效填平鸿沟[18] 中国诞生具身智能赛道世界级巨头的关键因素 -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在市场技术政策方面的各类发展条件已经成熟 中国政府支持市场发展与技术进步 尽管面临技术产业生态等多重挑战但相信会被逐步攻破 预计未来3~5年中国将涌现出世界级的具身智能行业巨头[19] - 中国诞生世界级具身智能公司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产业大规模应用的结合点 若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能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将激发无限产业发展想象力 哪个国家能率先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大规模应用的有效结合就有机会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头羊[20] - 中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一定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 优势在于丰富的场景强大的制造与供应链以及创新的人才生态 真正的突破点在于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和产业化闭环[20]
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
机器人圈· 2025-09-10 09:07
政策目标 - 杭州市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聚焦技术攻关、产品供给、场景拓展和生态培育四大任务 [2] - 方案旨在实现"1134"工作目标 包括夯实创新链、做强产业链、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2] -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5年9月9日至10月9日 可通过电话或信函方式反馈意见 [2][3][4] 行业背景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显示总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行业呈现传统巨头与AI新锐竞争格局 [5]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但机器人与AI打通迎来发展机遇 [5] - 人形机器人领域正经历量产爆发期 价格战激烈 产业重构加速 [5] 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发展重点 涉及微纳感知、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 [5] - 机器人创新设计需要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包括机构智能让"变形金刚"从概念走向现实 [5]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等创新突破 [5] 市场应用 - 机器人配送服务开始落地 Uber Eats将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送货服务 [5]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 通过向松鼠学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5] - 越疆科技在港股市场表现突出 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 领跑机器人赛道 [5] 学术研究 -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研究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5] - 清华大学赵明国团队致力于加速进化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 [5] - 潘云鹤院士探讨人工智能的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发展方向 [5]
数说北京丨人形机器人 硬科技藏着软温度
机器人圈· 2025-09-10 09:07
从蹒跚学步到"十八般武艺"精通 人形机器人能做什么? 全球首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上春晚扭秧歌 北京人形机器人正在以硬核实力影响行业格局! 人形机器人还可以→ 请继续看↓ 做早餐 手冲咖啡 物流配送 文艺表演 消防救灾 城市巡逻 工业制造 从家庭到工厂,人形机器人的场景落地超乎您的想象。 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 300亿 元 ,同比增长近 50% 。 北京市目前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 400余家 。 数据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 57家 , 居全国首位 。 这些亮眼表现背后,是无数智慧的碰撞。 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生根,谁在为人形机器人注入持续创新的动能? 人才引擎——"产学研"共育的"人形机器人智囊团" 2023年5月,银河通用机器人企业成立。 2024年5月,"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成立。 这是由北京大学孵化而成的企业,人才是他们的核心优势。 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 30家 , 居全国首位。 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手术机器人注册证 24个 , 居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