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选

搜索文档
上海院士有效候选人占比全国第二 仅次于北京 学部分布体现生物医药产业、医疗卫生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解放日报· 2025-08-25 01:30
院士候选人地域分布 - 上海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共117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66人 中国工程院51人 占全国候选人总数9% 排名全国第二[1] - 全国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共63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共660人 合计1299人[1][2] 上海候选人结构特征 - 中国科学院上海候选人中50人来自高校 16人来自科研院所 男性57人女性9人 年龄范围45-64岁 平均年龄56.1岁[1] - 中国工程院上海候选人中35人来自高校 9人来自科研院所 7人来自企业 男性46人女性5人 年龄范围51-69岁 平均年龄60.5岁[1] 学科领域分布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上海候选人达27人 除地学部分外实现学部全覆盖[1] -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上海候选人12人 实现所有学部全覆盖 农业学部有1位节水抗旱稻专家[2] 选举竞争态势 - 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人 总当选成功率低于15%[2] - 选举流程包含材料公示 投诉处理 外部专家评选和院士选举三道关[2] 现有院士规模 - 上海现有两院院士181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106人 中国工程院75人 总数全国排名第二[2]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共660人!
仪器信息网· 2025-08-22 03:58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规模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39人[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人[1][2] - 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2] 中国工程院各学部候选人分布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68人[2][5][6][7]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8人[2][8][10][11]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1人[2][12][13][14]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2][15][16][17][18]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1人[2][19][20][21][22][23] -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3人[2][24][25][26] - 农业学部83人[2][27][28][29][30] - 医药卫生学部91人[2][31][32][33] - 特别通道43人[2] 候选人提名渠道特征 - 中国科协作为主要提名渠道出现在多个学部候选人信息中[5][6][7][8][10][11][12][13][14] - 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通过院士或机构提名参与增选[5][6][7][8][10][11] - 企业界代表通过中国科协渠道获得提名[6][7][10][11] 增选工作时间节点 - 增选工作于2025年4月25日正式启动[2] - 有效候选人名单于2025年8月20日公布[2][4] - 提名工作已结束进入评审阶段[1][2][4]
隆基李振国、宁德时代吴凯等入选院士有效候选人,还有这些大牛
新京报· 2025-08-22 01:29
新能源领域院士候选人 -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人 [1] - 多位新能源领域技术骨干入选 包括隆基绿能李振国 比亚迪廉玉波 宁德时代吴凯 国家电投柴茂荣 中国五矿严大洲 [1] -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2023年5月辞去管理职务专注研发工作 [1] - 目前公开资料中尚无两院院士担任上市光伏企业高管的先例 院士主要通过技术顾问或联合研发形式参与企业技术工作 [1]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曾在新特能源 福斯特 晶盛机电 中晶科技等光伏企业担任独立董事 [1] 院士评选机制 -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工程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 为终身荣誉 [2] - 评选标准要求候选人在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要研究成果并取得显著应用成效 [2] - 候选人需在重大工程科研任务中创造性解决关键科技问题或成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奠基者 [2] - 院士选举采用20%差额无记名投票 需超过半数有投票权院士参与且候选人获超半数赞成票 [2]
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有多名A股实控人
上海证券报· 2025-08-22 00:21
核心观点 -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包含10余位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技术领军人物 其中至少包括三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3][4][5][6][7] - 多位候选人已从上市公司管理职务转任技术研发角色 专注于前沿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 [4][5][6] 候选人背景及职务变动 - 隆基绿能实控人李振国辞任董事、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 专注于研发和科技管理 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 公司单晶硅片过去十年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 组件过去六年累计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两名 [4] - 江丰电子实控人姚力军辞任董事长及董事会相关职务 保留首席技术官职位 公司是全球溅射靶材行业领先企业 为台积电、中芯国际、SK海力士、联华电子等全球知名芯片制造企业核心供应商 [4] - 中衡设计实控人冯正功辞任董事及董事长职务 保留首席总建筑师职位 专职科技研发与技术进步 曾于2020年1月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5] - 宁德时代吴凯辞任董事、副总经理等职务 专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担任首席科学家及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5] - 比亚迪廉玉波辞任副总裁职务 保留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及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职位 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 [6] 上市公司候选人名单 - 宇通客车李高鹏(1976年8月出生)由中国科协提名 [6][7] - 中国中铁李建斌(1962年10月出生)由中国科协提名 [6][7] - 科大讯飞胡国平(1977年11月出生)由中国科协提名 [6][7] - 金发科技黄险波(1965年3月出生)由吴锋提名 [6][7] - 宝钢股份李国保(1963年6月出生)由中国科协提名 [6][7] - 上海建工龚剑(1960年11月出生)由中国科协提名 [6][7] - 三元股份陈历俊(1967年3月出生)由中国科协提名 [6][7] - 温氏股份吴珍芳(1970年3月出生)由中国科协提名 [6][7] - 以岭药业贾振华(1975年12月出生)由田金洲提名 [6][7]
隆基李振国、宁德时代吴凯等入选院士有效候选人,还有新能源领域哪些从业者入选?
新京报· 2025-08-21 10:42
新能源领域院士候选人名单 - 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人 [2] - 新能源领域多位技术骨干入选 包括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院长李振国、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及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柴茂 [3] - 候选人几乎均为供职机构核心技术骨干 例如李振国于2024年5月辞去隆基绿能董事及总经理等管理职务专注研发工作 [3] 院士与企业合作模式 - 目前公开资料中尚无两院院士直接担任上市光伏企业高管的先例 [3] - 院士通常通过技术顾问或联合研发等形式参与企业技术研发 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曾与新能源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3] 院士评选机制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终身学术荣誉 [3] - 院士选举采用全体院士按20%差额无记名投票 需超过半数有投票权院士参与且候选人获赞同票数超过投票人数三分之二方可当选 [3]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重磅公布!清华北大浙大分列前三
机器人圈· 2025-08-21 10:07
院士增选候选人规模与结构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39人[1][4],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人[1][7],两院合计1299人参与本次增选[1] -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5年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1] 学部候选人分布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候选人98人,包含陈秀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戴子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继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8][9][10][11] - 化学部候选人105人,包含陈红征(浙江大学)、陈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郭少军(北京大学)等[13][14][15][16]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人125人,包含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胡海岚(浙江大学)、徐安龙(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等[18][19][20][21] - 地学部候选人96人,包含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冯新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23][24][25] - 技术科学部候选人104人,包含别朝红(西安交通大学)、陈雪峰(西安交通大学)、韩晓东(北京工业大学)等[27][28][29][30] - 信息技术科学部候选人61人,包含艾渤(北京交通大学)、鲍虎军(浙江大学)、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2][33][34] 候选人年龄与机构特征 - 候选人年龄跨度较大,最年轻者41岁(付巧妹、陈云雾等),最年长者67岁(宋延林、赵俊猛等)[8][14][23][27] - 候选人覆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知名机构[8][36][37][38] 推荐渠道与提名机制 - 候选人通过院士推荐或中国科协提名产生,例如陈秀雄由席南华院士推荐,陈玲玲由李林院士推荐[8][18] - 中国科协提名渠道占比显著,如信息技术科学部艾渤、化学部郭少军等均通过该渠道提名[32][14]
隆基李振国、宁德时代吴凯等入选院士有效候选人,还有这些大牛
贝壳财经· 2025-08-21 08:48
新能源行业技术人才入选院士候选人 -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人,多位来自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从业者入选 [1] - 入选者包括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院长李振国、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等 [1] - 这些候选人几乎均为各自供职机构的技术骨干,如李振国辞去管理职务专注于研发工作 [1] 院士与企业合作模式 - 目前公开资料中尚无两院院士担任上市光伏企业高管的先例 [1] - 院士一般通过技术顾问、联合研发等形式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 [1] - 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曾在多家光伏企业担任独立董事 [1] 院士评选标准与流程 -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 [2] - 评选标准包括在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 [2] - 评选流程包括提名确认候选人后,由全体院士按20%差额进行无记名投票 [2]
“新三样”科创界廉玉波、吴凯、李振国入围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名单
新浪财经· 2025-08-21 08:33
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1] 新能源产业候选人 -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名单 曾参与上汽仪征汽车公司设计 现任汽车总工程师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1] -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名单 曾任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历任新能源研发总监及技术副总裁[2] -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名单 通过中国科协提名 曾任公司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2] 候选人专业背景 - 廉玉波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制造工程专业 获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 - 吴凯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武汉理工大学讲师[2] - 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 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 行业技术贡献 - 李振国主导光伏单晶硅棒/硅片/电池技术研发 实现系统性突破 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及度电成本下降[3] - 廉玉波参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设计工作 曾任同济同捷汽车设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 - 吴凯在宁德时代负责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 曾任东莞新能源电子研发经理[2] 企业职务变动 - 廉玉波2024年7月辞任比亚迪副总裁 专任首席科学家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1] - 吴凯2023年6月辞任宁德时代副总经理 保留首席科学家职务[2] - 李振国2024年5月辞去隆基绿能总经理职务 专注研发与科技管理工作[3]
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TOP10高校,多人来自新型研究型大学
第一财经· 2025-08-21 07:39
高校院士候选人数量排名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数量前十高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 - 清华大学以58位候选人居首(中国科学院40位、中国工程院18位),北京大学55位位列第二(中国科学院45位、中国工程院10位),浙江大学39位排名第三 [2] - 候选人统计包含高校直属附属医院及研究院人员,同时挂名多个单位者分别计入各工作单位 [2]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动态 - 西湖大学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首次出现院士候选人,例如西湖大学汤雷翰、汪徐家、柴继杰及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魏苏淮、蔡宗苇 [2] - 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高起点、高投入、国际化及创新治理模式特征,以科研为主要任务并跨越传统发展阶段 [2][3] - 西湖大学由施一公担任校长并汇聚陈十一、潘建伟等学者,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引进80名科研负责人含11名院士 [3] 院士增选政策导向 - 中国科学院增选强调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和道德操守为准绳,破除"四唯"倾向并注重国家战略需求平衡 [3] - 中国工程院增选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向关键领域、新兴学科及重大工程倾斜 [4] - 两院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最终通过外部专家评选和院士大会选举产生 [1] 候选人年龄结构与分布 - 出现两位39岁"85后"候选人:浙江大学刘一峰与苏州大学王殳凹 [3] - 中国科学院有效候选人共639人,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共660人 [1] - 高校候选人集中分布于传统顶尖院校及工科优势院校,同时新型研究型大学人才逐步崭露 [2][3]
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广东高校超30人入选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05:51
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规模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1] 广东高校候选人数量分布 - 广东高校共有30多位学者入选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 [1] - 中山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以10人成为广东高校中入选人数最多的机构 [2] 中国科学院候选人所属机构 - 暨南大学入选2人(陈豪、李丹) [1] - 南方科技大学入选4人(邵启满、夏海平、郭红卫、王晓晨) [1] - 中山大学入选6人(朱熹平、姚向东、林浩添、徐安龙、曾木圣、王东晓、邓少芝、卢宇彤) [1] - 华南理工大学入选3人(黄飞、王均、张广照) [1] - 华南农业大学入选2人(储成才、薛红卫) [1]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入选2人(帅志刚、林顺潮) [1] - 华南师范大学入选1人(李胜) [1] - 南方医科大学入选1人(黎孟枫) [1] 中国工程院候选人所属机构 - 广东工业大学入选2人(陈新、王成勇) [2] - 华南师范大学入选1人(杨中民) [2] - 华南理工大学入选4人(孙一民、吴波、万金泉、赵谋明) [2] - 中山大学入选2人(何建国、徐瑞华) [2]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入选1人(廖明) [2]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选1人(何建行) [2] - 暨南大学入选1人(叶文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