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华为发布面向智能世界2035十大技术趋势
机器人圈· 2025-09-18 09:02
智能世界2035技术趋势 - AGI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驱动力量 但需克服核心挑战才能实现奇点突破 物理世界是AGI形成的必由之路 [5] - AI智能体从执行工具演进为决策伙伴驱动产业革命 人机协同编程成为主流 人类专注于顶层设计而AI负责编码执行 [5] - 交互方式从图形界面转向自然语言 并向融合人类五感的多模态交互演进 用户通过语音手势获得深度沉浸体验 [5] - 手机App从独立功能实体转变为AI智能体驱动的服务节点 AI智能体调用相关服务节点提供极致体验 [5] - L4+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移动第三空间 全社会算力总量2035年增长10万倍 计算领域在四大核心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 [5] - 数据成为AI发展新燃料 AI存储容量需求比2025年增长500倍 占比超过70% Agentic AI驱动存储范式改变 [5] - 通信网络连接对象从90亿人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 实现移动互联网至智能体互联网跃迁 [5]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2035年突破50% AI成为新能源系统核心 通过Token管理瓦特实现高效电网 [5] 行业应用与影响 - 人工智能助力预防超过80%慢性病 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5] - 超过90%中国家庭将拥有智能机器人 人类逐渐进入全息生活空间时代 [5] - 企业领域AI应用率2035年超过85% 提升劳动生产率60% 通过自主系统彻底重构价值创造方式 [5] - AI Agent驱动的自主决策组织将重塑生产范式 [5] 全球数智化指数框架 - 全球数字化指数升级为全球数智化指数 从古典经济学生产三要素理论出发 提出数据ICT人才和数智化生产工具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 [8] - 构建综合评估模型涵盖ICT基础设施行业应用深度人才生态等多个维度 为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量化参考 [8] 研究背景与方法 - 华为与100多名专家学者客户伙伴深入交流 组织200多场研讨会 参考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等权威机构数据输出系列报告 [4] - 报告展望未来十年关键技术趋势及其对教育医疗金融制造电力等行业的影响 [2]
沈阳自动化所在下肢外骨骼交互评估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机器人圈· 2025-09-18 09:02
下肢外骨骼技术评估瓶颈 - 现有研究缺乏可靠交互评估基准 导致临床转化遇到瓶颈 [3] - 传统方法多集中于验证辅助策略效果 对交互质量关注不足 [3] - 传统生物力学指标忽视人机双向作用与外骨骼性能退化 且依赖外部传感器和结构化环境 难以满足临床康复对评估实时性 动态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3] 辅助正常度评估方法创新 - 提出辅助正常度评估方法 用于系统刻画外骨骼在名义状态下的人机耦合特征 [3] - 将评价视角从单一主体拓展到整体耦合系统 构建多维低成本量化指标框架 [3] - 框架涵盖步态重塑性 相位偏差权重和多关节协同三项指标 能够动态反映不同时段的人机交互表现 [3] 同源差异评估范式 - 通过在健康人与偏瘫患者中使用同一外骨骼系统 以两类人群步态差异作为校准基准 实现评估指标有效标定 [4] - 该方法为康复外骨骼提供面向交互质量 可推广 可标准化的评价方法 [4] - 可助力提升训练安全性 个体化调节和临床部署 [4] 实验验证结果 - 在8名健康受试者和9名偏瘫患者中开展实验验证 [4] - 辅助正常度能够揭示外骨骼训练过程中步态逐步恢复趋势 并反映人机交互的显著时变特性 [4] - 验证了其作为交互质量评估指标的有效性与敏感性 [4] 方法优势与应用潜力 - 方法对硬件依赖性和辅助策略约束较低 展现出良好泛化性与推广潜力 [4] - 为外骨骼临床康复应用和个性化调控提供新方法论 [4] - 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期刊 [5]
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取得突破!日企将率先量产球形齿轮,或颠覆机器人与太空装备设计范式
机器人圈· 2025-09-18 09:02
以下文章来源于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作者唐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 传播企业信息和市场行情,交流业内创新成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宣传报道国内外机器人技术领域最新技术、 成果和信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 • 精密行星齿轮减速器 优点:体积小、承载强、成本低; 短板:单级减速比小,需定期维护,精度有限。 • 谐波减速器 齿轮 ——工业文明的"血脉",自工业革命以来便默默支撑着机械传动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数百年来,其基本形 态始终未能突破"单轴旋转"的物理限制。 近日,日本综合商社兼松( Kanematsu)宣布,最早将于2027年实现球形齿轮的全球首次量产。 受托生产这种齿轮的兄弟工业旗下的齿轮巨头 NISSEI(爱知县安城市)最近确立了量产工艺,并开始着手研发具 体的设备零部件。这一革命性技术由山形大学多田隈理一郎教授团队研发,不仅打破了传统齿轮的运动边界,更 可能彻底改变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精密设备等领域的机械设计逻辑。 ▎传统减速器的技术 短板 尽管传统减速器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但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优点:结构紧凑、传动精度高; 短板:承载能力弱、寿命短、成本高。 • RV减速器 优点:刚性高 ...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9-18 09:02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重要精神,本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 的组织作用,整合资源协同解决具身智能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推动我国具身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 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引擎。经研究决定,拟成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现 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一)具身智能战略价值与产业情况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中机电协〔2025〕48号 各有关单位: 2025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具身智能融 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成果,使智能体能够在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与行动的闭环, 实现高效人机协同,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当前,具身智能产业迅猛发展,仅2025上半年国内融资额突破230亿元。国际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具 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重要路径,在工业、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潜力巨大。我国已涌现一批具身智 能领域创新企业,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场景应用持续拓展,多地出台政策持续加持。 (二)机电 ...
第七届现代制造集成技术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机器人圈· 2025-09-17 09:58
指导单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专家组 主办单位: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编辑部 承办单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 大会名誉主席: 吴 澄,李培根 大会主席: 王建民,姜 宏,魏世忠 顾问委员会: 孙家广,李伯虎,王天然,柴天佑,卢秉恒,钟志华, 谭建荣 , 林忠钦 , 杨善林 , 桂卫华,蒋庄德 , 杨华勇, 丁 汉,邓宗全,王耀南,邵新宇,王国庆,王向明, 刘 胜,于海斌,姜 澜 程序委员会(按姓氏笔划排序): 主席: 孙林夫,高 原 执行主席: 李 浩 委员: 万加富,王立平,王成恩,王时龙,王 凌,田雨华, 冯毅雄,刘卫东,刘 飞,刘成良,刘 胜,刘晓冰, 刘检华,刘 强 (广工) ,刘 强 (北航) ,齐二石, 孙玉文,孙立宁,阳春华,严隽琪,苏宏业,李志武, 李迎光,李 迪,杨志家,何炳蔚,宋学官,宋 锐, 张映锋,张 洁,张 霖,陈 新,范玉顺,林明锦, 易余胤,罗仕鉴,周光辉,孟 光,赵 杰,姜兆亮, 洪 军,夏善红,柴跃廷,高建民,高 亮,郭洪飞, 唐晓青,陶 飞,黄 田,黄 涛,黄海鸿,梅雪松, 曹华军,谢庆生,楼佩煌,褚 健,黎继子,戴国忠, 檀润华 组织委员会: 主席: 高彬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25年度4个领域项目申报指引发布
机器人圈· 2025-09-17 09:5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25年度项目申报指引 - 专项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 旨在加速培育颠覆性技术并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 [1] - 总体目标为面向经济主战场 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通过开放式选拔和体系化培育实现技术跨越式革新 [2] - 专项定位为探索型 培育型专项 不设项目或课题指南 [3] 脑机系统领域 - 目标为面向解析脑 开发脑 保护脑重大场景 形成颠覆性技术并打造全球领先技术族群和产业集群 [3] - 重点方向包括解析脑领域对非侵入式脑电图 超导量子干涉脑磁图等技术进行跨越式升级 [4] - 开发脑领域涉及对脑神经活动信号采集 处理 解码等关键技术环节的主流材料进行升级 [4]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 - 目标为聚焦基础性 战略性重大场景 形成颠覆性技术并开辟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新赛道 [5] - 重点方向包括底盘技术 对DNA编辑 RNA编辑 细胞重编程等主流技术进行跨越式升级 [6]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领域 - 目标为面向复杂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形成人工智能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颠覆性技术 [8] - 重点方向包括前沿科学领域对量子物理 核聚变 天体物理等主流研究方式进行革新 [9]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 - 目标为面向煤炭安全智能生产 高值利用和CO₂高值转化场景 形成颠覆性技术族群 [10] - 重点方向包括煤炭安全智能生产 对煤矿地质勘探 开采加工等主流工艺技术进行升级 [11]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表现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14] - 行业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但机器人与AI打通迎来新机遇 [1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和价格战 引发产业重构 [14]
议程发布|2025年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
机器人圈· 2025-09-17 09:58
行业论坛活动 - 2025年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将于9月19日至21日在青岛举行 由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和北京工业大学等机构协办[2] - 论坛议程包含工业机器人高质量发展 精密减速器与关节技术发展 移动式协作机器人驱动控制技术 仿生机器人理论 人形机器人关节技术集成创新等核心议题[2][4] - 特邀报告嘉宾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杰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石照耀教授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杨桂林研究员 吉林大学商震/任雷教授等权威专家[2][4] 技术研讨内容 - 专题报告涵盖减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思考 谐波减速器标准升级 行星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技术 谐波减速器高可靠性齿形设计等关键技术方向[4] - 直线关节传动技术专题包括行星滚柱丝杠关键技术 人形机器人直线关节集成开发 关节电机平台化产品开发 一体化关节通用控制技术等内容[4] - 精密制造技术专题涉及RV减速机探讨 关节模组轻量化探索 应变波齿轮加工技术 纯滚动齿轮主动设计方法 机器人密封解决方案等前沿课题[4][5] 行业数据表现 - 机器人行业75家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显示总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反映行业整体规模与盈利能力[8] - 2024年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传统巨头与AI新锐企业共同角逐市场领先地位[8] - 2023年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年报呈现喜忧参半态势 行业洗牌加剧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8] 技术发展动态 - 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 面临量产爆发与价格战趋势 同时需要应对突进与阻力的较量[9] - 具身智能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微纳感知技术赋能创新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等机构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取得进展[8][9]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 振动式压电机器人 3D打印软机器人手 折纸制造四足机器人等创新方向[9] 企业动态与战略 - 越疆科技在港股机器人赛道表现突出 实现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的跨越式发展[9] -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作为论坛承办方 安排参会代表参观公司智能制造生产基地[5]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但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9]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9-17 09:58
一、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中机电协〔2025〕48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重要精神,本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 的组织作用,整合资源协同解决具身智能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推动我国具身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 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引擎。经研究决定,拟成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现 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具身智能战略价值与产业情况 2025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具身智能融 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成果,使智能体能够在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与行动的闭环, 实现高效人机协同,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当前,具身智能产业迅猛发展,仅2025上半年国内融资额突破230亿元。国际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具 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重要路径,在工业、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潜力巨大。我国已涌现一批具身智 能领域创新企业,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场景应用持续拓展,多地出台政策持续加持。 (二)机电 ...
蚂蚁集团旗下灵波科技推出首款R1服务人形机器人,已投入试点
机器人圈· 2025-09-17 09:58
公司产品发布 - 蚂蚁集团旗下灵波科技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Robbyant-R1 具备多模态感知和交互能力 基于自研具身智能基础大模型和智能硬件 [1] - R1机器人可担任导游 药店分拣药品 提供健康咨询或执行厨房任务 已在部分实际场景试点 [1] - 机器人具备多模态识别能力 能自动识别食材厨具 精准定位工具 实现从取菜到清洁的全流程自动化烹饪 [1] 行业展会动态 - 外滩大会专设"机器人小镇" 吸引40余家具身智能企业和百余台机器人参展 [3] - 灵波R1在湖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展示导览功能 在杭州社区服务中心试点健康咨询服务 [3] 技术战略定位 - 灵波科技聚焦为机器人开发"大脑" 专注于服务模型和算法研究 将人形机器人视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入口 [5] - 蚂蚁集团具身智能技术仍处初级阶段 存在技术难点需攻克 开发稳健可扩展模型是行业发展关键 [5] - 公司延续"AI First"战略 通过具身智能实现数字与物理世界协同 依托支付金融和数字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生态积累 [5] 未来发展计划 - 灵波科技将持续加大技术投入探索具身模型智能上限 与产业上下游合作打造软硬件一体商业解决方案 [7] - 目标让智能服务进入家庭 成为居家生活助手 [7] 行业数据参考 - 机器人行业75家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总营收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10]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9-16 10:17
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 具身智能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成果 实现高效人机协同 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驱动力 [1] - 2025上半年国内融资额突破230亿元 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 在工业、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潜力巨大 [1] - 机电一体化构成具身智能的物理基座 承担物理载体的骨骼与神经功能 具身智能赋予系统认知能力的大脑与感知核心 推动工业智能从自动化执行向自主化决策跃迁 [2] 协会基本情况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于1989年9月由机械电子工业部发起成立 从事自动化、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国家4A级社会组织 [3] - 协会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央社会工作部 行业管理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3] - 具身智能分会将成为第一个中字头、国字号的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行业组织 [4] 分会宗旨与职能 - 发挥政府与行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重点围绕促进技术研究、规范行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等主要工作任务 [6] - 致力于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6] 会员征集范围 - 上游零部件软件企业:从事大脑、小脑、操作系统、软件算法、芯片、传感器、机器视觉、电子皮肤、灵巧手等领域企业 [7] - 中游本体与集成企业:从事整机研发、制造与集成应用相关企业 [8] - 下游终端用户企业:工业制造、智能仓储、商业服务、家庭服务、安防巡逻、物流零售、无人驾驶等领域用户 [8] - 科研院所与高校:设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机器人、自动化等专业的高等院校 [9] - 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保险机构、专业媒体等机构 [10] 会员申请条件 - 具备中国独立法人资格 [11] -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诚信经营 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新成立企业不受限制) [12] - 自愿加入协会 拥护协会章程 遵守有关规定 认同组织理念 履行会员义务 [13] 工作程序 - 需填写理事单位推荐表和会员单位登记表 提供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复印件 于2025年9月30日前提交至秘书处 [14] - 协会秘书处及分会筹备组进行资格审查 完成会员单位登记审核 [15] - 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 成立细分工作组和专家组 [16] 行业数据参考 - 机器人行业75家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显示总营收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22] - 行业呈现传统巨头与AI新锐竞争格局 2024年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打通迎来机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