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奖牌花落谁家?!
机器人圈· 2025-08-18 11:44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核心成果 赛事规模与技术突破 - 全球280支顶尖队伍、超500台形态各异机器人参赛,包含3支中学队伍,体现技术普及趋势[2] - 机器人运动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站不稳"到完成快速奔跑(1500米冠军成绩6分34秒)、才艺表演等复杂任务,技术驱动因素包括大模型+具身智能+VLA[2][3] 田径类项目表现 - **宇树科技**包揽多项冠军:1500米(宇树H1,6分34秒)、400米(宇树H1,1分28秒)、4×100米(宇树H1,1分48秒78)[3]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表现亮眼:100米冠军(21秒5)、400米亚军(1分35秒9)[3] - 障碍赛领域**高羿科技**宇树G1以33秒71夺冠,领先亚军近5秒[3] 其他竞技项目亮点 - **清华大学火神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分获5V5/3V3足球冠军,均使用加速进化T1机器人[4] - **松延动力**小顽童E1包揽跳远(1.468米)和自由体操(41.60分)双冠[4] - **星动纪元**星动L7以0.95米获跳高冠军,领先亚军8厘米[4] 表演赛与场景应用 - **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团队**以群体舞蹈92.54分夺冠,**宇树G1**单机舞蹈获95.4分[5] - 工业场景中**领智战队**领跃机器人实现物料整理(313.5分)和混料分拣(102分)双冠[6] - 医疗场景**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药品分拣336分,**江淮中心**启江机器人拆药分装1389分创单项最高分[6] 行业技术发展动态 - 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商业化:从实验室研发→赛场极限测试→工业/医疗/酒店场景落地(领跃机器人酒店清洁服务140.25分)[6] -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显著: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团队与宇树科技、松延动力等企业联合推动技术迭代[4][5]
即将开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丰”会暨“科技潮·AI奇遇记”汽博AI嘉年华
机器人圈· 2025-08-18 11:44
大会背景与主题 - 大会旨在把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机遇,深化AI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实施 [1][6] - 活动主题为"智领未来 丰生万物",包含"智领未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丰"会和"科技潮·AI奇遇记"汽博AI嘉年华两部分 [3] - 大会由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主办,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25"智领未来"北京人工智能系列品牌活动之一 [1][6] 大会时间与地点 - 主会议时间为2025年8月19日9:00-12:20,嘉年华活动时间为2025年8月19-21日 [3] - 活动地点为北京汽车博物馆 [1][3]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 [1][3] - 承办单位:北京骅远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 [1][3] - 协办单位包括北京汽车博物馆、华夏幸福创新中心、中国建设银行北京丰台支行等金融机构 [1][4] 会议议程亮点 - 主题演讲涵盖AI双引擎应用、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等前沿话题 [8] - 重要发布环节包括丰台科技园企业"丰"享计划和中关村丰台园AI+产业园揭牌 [8] - 产品发布环节将展示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建工知识治理引擎和天际航低空组网空间智算平台 [8] - 创新应用演讲涉及火山方舟&豆包大模型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等实践案例 [8] 行业动态参考 - 文档提及机器人行业75家上市公司2024年报分析、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等产业热点 [11] - 包含多位院士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的专题报告,如潘云鹤谈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 [11]
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6媒体见面会在京召开
机器人圈· 2025-08-16 08:39
FAIR plus 2026展会概况 - FAIR plus 2026将于2026年4月22-24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办 [2] - 展会由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与德国斯图加特展览联合主办 [2] - 行业代表包括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工信部国际合作中心、西门子、睿尔曼智能科技等机构高管出席媒体见面会 [2] 展会定位与目标 - 旨在打造面向全球的机器人开发技术与选型采购平台 [4] - 提供从零部件、算法模型到整机系统的全产业链对接机会 [4] - 德国斯图加特展览将为展会提供国际推广通道和运营保障 [4] 展会规模与数据 - FAIR plus 2025创深圳机器人展览规模新纪录 [7] - 2025年展会吸引210+家展商 其中3/4为上游零部件企业 1/4为整机或人形机器人开发平台企业 [7] - 2026年将展示50+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环节与500+家产业链上游及整机企业 [7] - 预计吸引5万+名专业观众和100+海外专业买家团 [7] 展会特色与亮点 - 重点聚焦机器人"开发"环节 [7] - 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展区和初创企业联展区等特色展区 [7] - 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协同创新 [8] - 汇聚全球资源加速机器人技术突破实验室边界 [8] 行业交流与研讨 - 行业资深人士围绕大湾区产业优势、生态建设和国际交流展开对话 [6] - 分享协同创新和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前瞻观点 [6]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个比赛日决出5枚金牌!宇树、天工包揽1500米和400米冠亚季军!
机器人圈· 2025-08-16 08:39
赛事概况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个比赛日共进行19个赛项比赛 产生5块金牌 包括田径、武术、群体舞蹈和物料整理等项目 [1] - 赛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等联合主办 汇聚全球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领域顶尖力量 [2] - 共有110名裁判员及87名赛事志愿者参与赛事组织工作 [1] 竞技类比赛成绩 - 1500米比赛共有39支队伍参赛 完赛率84.6% 灵翌科技队以6分34秒40获得冠军 [1] - 400米比赛共有59支队伍参赛 完赛率84.7% 高羿科技队以1分28秒03获得冠军 [1] - 足球3V3有4支队伍进行6场小组赛 足球5V5有8支队伍进行12场比赛 [1] 表演赛成果 - 群体舞蹈项目产生首枚金牌 《秦俑魂》以92.54分夺冠 鹿明机器人以89.06分获亚军 常州海毅欧以87.60分获季军 [14] - 武术项目PNDBOTICS代表队以31.050分获得冠军 深图灵·智竞队以26.683分获银牌 视界H1以24.717分获铜牌 [18] - 《秦俑魂》作品时长2分16秒 由9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与真人舞者协同完成 [14][18] 技术创新亮点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采用全自主导航技术 是全场唯一无人工干预完成比赛的机型 [11] - 天工Ultra通过视觉感知和环境感知自主完成比赛 在运动能力、速度、稳定性和智能程度上有显著提升 [13] - 宇树科技为1500米比赛改进算法 机器人整体表现比上半年进步明显且更稳定 [7] 场景赛应用展示 - 场景赛共进行71场比赛 涵盖4个场景7个赛项 [2] - 物料整理项目中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卓队夺冠 天轶2.0机器人成功完成精细零部件插装任务 [24] - 机器人需将27枚末端直径8毫米的细长物料插入孔洞 对抓取能力和操作精度要求极高 [24] 行业影响与展望 - 宇树科技创始人认为运动会可拉动行业发展 人形机器人最终目的是提供更好服务 [9] - 武术项目技术代表预测三五年内机器人上下肢配合将改善 能完成腾空跳跃等复杂动作 [22] - 北京舞蹈学院代表称机器人舞蹈演员与人类舞者结合将超越现有想象 [16] 赞助商支持体系 -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支持 中国联通等提供核心资源保障 [26] - 中国人民保险、美团、新京报、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精选组成官方合作伙伴阵营 [26] - 科大讯飞、利亚德等官方赞助商在产业协同、技术支持和场地保障方面提供专业助力 [26]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8-16 08:39
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 具身智能被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列为未来产业培育方向,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成果,实现感知-决策-行动闭环,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驱动力[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融资额突破230亿元,国际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在工业、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1] - 机电一体化技术构成具身智能的物理基座,提供结构支撑与运动控制基础,而具身智能赋予系统认知能力,二者协同推动工业智能从自动化向自主化决策跃迁[2] 协会基本情况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成立于1989年,是自动化、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全国性4A级社会组织,受中央社会工作部和工信部双重管理[3] - 具身智能分会将成为首个"中字头"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定位为政府与行业的桥梁纽带[4] 分会宗旨与职能 - 重点围绕技术研究、行业规范、产业生态构建、应用场景拓展、标准制定、质量品牌培育等六大核心任务开展工作[5] - 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5] 会员征集范围 - 上游企业:涵盖具身智能大脑/小脑、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机器视觉等关键零部件领域[6] - 中游企业:具身智能整机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商[6] - 下游应用企业: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商业服务、特种作业等终端用户[6] - 科研机构: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相关高校及研究所[7] - 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检测认证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商等[8] 会员申请与工作流程 - 申请条件需满足独立法人资格、合规经营、认同协会章程三项基本要求[9] - 工作程序包括材料提交(2025年10月1日截止)、资质审核、成立大会选举理事会三个阶段[10][11][12]
智元机器人发布行业首个机器人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
机器人圈· 2025-08-15 10:19
核心创新:视觉中心的世界建模范式 GE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基于世界模型的以视觉中心的建模范式。不同于主流VLA(Vision- Language-Action)方法依赖视觉-语言模型将视觉输入映射到语言空间进行间接建模,GE直接 在视觉空间中建模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动态。这种方法完整保留了操控过程中的空间结构和时序 演化信息,实现了对机器人-环境动态更精确、更直接的建模。这一视觉中心的建模范式带来了 两个关键优势: 高效的跨本体泛化能力 导 言 智元机器人重磅推出面向真实世界机器人操控的统一世界模型平台 --- Genie Envisioner(GE) 。 不同于传统"数据—训练—评估"割裂的流水线模式,GE将 未来帧预测、策略学习与仿真评 估 首次整合进以视频生成为核心的闭环架构,使机器人在同一世界模型中完成从"看"到"想"再 到"动"的端到端推理与执行。基于3000小时真机数据, GE-Act不仅在跨平台泛化和长时序任务 执行上显著超越现有SOTA,更为具身智能打开了从视觉理解到动作执行的全新技术路径 。 Project page https://genie-envisioner.github.io/ Ar ...
WRC专家观点|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贵之:《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机器人未来十年的增长密码》
机器人圈· 2025-08-15 10:19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概况 - 大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设置3天主论坛和31场系列活动 [1] - 邀请41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国际机构代表参与 [1] -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发表《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演讲 [1]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背景 - 成立于1987年的非营利组织,提供全球机器人行业统计数据和政策支持 [3] - 成员包括各国机器人协会、研发机构及供应链企业 [3] - 2025年4月发布初步数据,最终报告将于9月25日公布 [3] 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表现 - 全球新装机量下降3%至52.3万台,亚洲(-2%)、欧洲(-6%)、美洲(-9%)均下滑 [4] - 电子行业微增,汽车行业大幅下滑,金属/机械保持第三大客户地位 [4] - 中国装机量逆势增长5%,全球份额从38%提升至53% [4][5] - 日本装机量下降7%至4.3万台,仅汽车行业增长11% [5] - 美国装机量下降9%至3.4万台,连续第二年放缓 [5] 区域市场细分表现 - 欧洲装机量8万台(-6%),仍处历史第二高位 [6] - 德国装机量下降5%至2.7万台,汽车行业暴跌22% [6] - 匈牙利汽车行业装机量突出,但欧洲整体汽车行业下降10% [6] - 欧洲塑料/化学品(+22%)和食品行业(+29%)增长显著 [6] 机器人密度指标 - 韩国(1012台/万人)和新加坡(770台)领先全球 [7] - 中国(470台)超越德国(429台)和日本(419台)位列第三 [7] - 美国(295台)排名全球第十 [7] 2025年五大行业趋势 1. 人工智能:物理AI年,虚拟与物理世界融合训练 [8][9] 2. 具身机器人:商业部署有限,安全问题和特殊任务限制发展 [8][9] 3. 可持续性需求:低能耗机器人受汽车行业青睐 [9][10] 4. 新客户群:建筑、实验室自动化、仓储物流领域扩张 [9][10] 5. 解决劳动力短缺:协作机器人填补技能工人缺口 [9][10] 市场前景与挑战 - 地缘政治影响投资意愿,亚洲订单量两位数增长 [11] - 中国2025年GDP预计增长4.7%,机器人需求持续 [11] - 电子行业增速放缓,但中国仍为机器人主要市场 [11] - "机器人即服务"模式在移动/服务机器人领域兴起 [10]
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机器人圈· 2025-08-15 10:19
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会议 会议概况 - 2025年8月12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聚焦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1] - 会议分为四个篇章,每篇章包含主题报告、作品展示和嘉宾访谈环节[3] 第一篇章: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的融通境界 - 姚燕安教授提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三个层次:科学研究、艺术探索、融合贯通,强调通过科技硬核与艺术柔和的结合创造新境界[3] - 展示作品"铁马舞者":北京交通大学研发的多足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刚柔相济的表演[5] - 展示作品"黑色困境":探讨机器人伦理问题,反思硅基与碳基生命的未来[8] - 展示作品"进化机":通过机器学习生成动作教化人类,引发对技术依赖的哲学思考[10] 第二篇章: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实践 - 费俊教授分享中央美院自2015年开展的四大跨学科实践领域:生物科技、机器人科技、智能科技、数据科技[14] - 展示作品"机器人行鼎":结合青铜器文化、机器人技术与音乐表演的人机协作作品[16] - 展示作品"幻觉机器":通过拆分感官信息探索机器认知混乱的表现形式[18] 第三篇章:机器人的灵巧操作与行为艺术 - 王皓教授分析机器人操作精度与人类反应速度对比数据,提出机器人与音乐艺术融合方向[21] - 展示作品"球柱锥几何机器人":将立体主义艺术流派拓展为动态机器人装置[23] - 展示作品"雪花机器人":基于自然雪花形态设计的可变形六角机构机器人[23] 第四篇章:机器人与数字化剧场 - 代晓蓉教授介绍全球数字化剧场发展,提出通过技术重塑艺术空间的理念[28] - 展示作品"梁祝机器人":用空间连杆机构再现梁祝化蝶的唯美场景[30] - 展示作品"模仿游戏":具备动作模仿、情感交流能力的仿生人形机器人[32]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4年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企业表现突出[3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战与技术革新同步推进[34]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机器人手等创新突破[34]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机器人圈· 2025-08-15 10:19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综合性运动盛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开幕,持续至8月17日 [2] - 开幕式包含人形机器人街舞团首秀、传统文化创演、服饰走秀等多元表演形式 [4][8][10] - 16个国家、280支参赛队伍组成机器人方阵亮相,涵盖中国智造及国际顶尖战队 [12][13][16][21] 机器人技术展示与竞技 - 中国智造机器人方阵展示田径、足球、自由搏击等项目的速度与智慧融合 [16] - 轮式机器人方阵通过统一算法实现毫秒级响应,已应用于物流分拣、酒店服务等场景 [19] - 国际战队如德国HTWK Robotics和荷兰Tech United Eindhoven展示动态路径规划、多智能体战术协作等前沿技术 [2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传统文化节目《智韵和鸣》融合戏曲、武术与机器人科技 [8] - 服饰走秀《天工霓裳》结合国潮、非遗与科技元素,呈现未来感时尚秀场 [10] - 全球首个机器人运动员代表天工2.0 pro宣誓,象征科技与体育的深度结合 [26] 赛事规模与亮点 - 运动会主题为"智竞向未来",包含竞技赛、表演赛等四大类别26个赛项487场比拼 [30] - 开幕式以主题曲《智竞向未来》落幕,歌手与运动员共同演绎人形机器人热血乐章 [31] - "智芯"装置点亮象征运动会正式启动,体现智能、创新与共生理念 [28] 行业动态与上市公司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显示55家业绩喜忧参半,行业洗牌加剧 [38] -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引发价格战,产业面临科技革命与社会想象重构 [38] - 仿生机器人技术突破,如松鼠仿生跨越复杂地形,推动技术边界扩展 [38]
中国工业机器人区域竞争力图谱:长三角全链领跑,珠三角场景突围
机器人圈· 2025-08-14 11:05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区域竞争格局 -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梯队分布,长三角和珠三角为第一梯队,京津冀和中西部为第二梯队,东北为第三梯队 [2][3] - 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最强,产业规模、产业链完整性、龙头企业数量、政策支持、人才储备、资本活跃度和市场需求均领先,技术创新能力稍逊 [5] - 珠三角地区各维度均衡发展,市场需求与长三角并列最高,但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与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5][7] - 京津冀地区科研资源顶尖,技术领先但产业链配套薄弱、市场化能力不足 [7][14] -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本政策红利与特色场景快速崛起,但产业链分散、技术积累不足 [7][16] - 东北地区依托老工业基础与政策扶持,聚焦传统装备升级与特种机器人,但体制机制僵化、人才流失严重 [7][18] 长三角地区竞争力分析 - 上海产业链完整、研发资源密集、外资集聚效应强,但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和成本压力大 [9] - 江苏全产业链覆盖和规模化生产见长,但高端创新不足 [9] - 浙江在柔性化细分领域表现突出,但技术短板和区域协同不足 [9] - 安徽成本优势和新兴产业需求快速崛起,但产业链配套和人才储备较弱 [9] - 四地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区域协同,上海为技术策源地,苏浙皖承接转化 [9] 珠三角地区竞争力分析 - 广州下游需求庞大,汽车、3C电子、家电产业提供增量市场,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缺乏龙头企业 [10][11] - 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但土地成本高、高端人才不足 [10][11] - 佛山以美的库卡等龙头引领传统制造转型,但本土技术积累薄弱、市场培育慢 [10][11] - 东莞制造业需求旺盛,产业链协同强,但聚焦中低端集成、核心算法依赖外部 [10][11] 京津冀地区竞争力分析 - 北京科研资源与高端人才领先,算法、控制等核心技术强,但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协同不足 [14] - 天津制造业需求与港口物流优势聚焦中低端本体制造,但高端技术依赖外部 [14] - 河北通过产业集群和成本优势,在焊接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及RV减速器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但技术含量低、缺乏龙头企业 [14] 中西部地区竞争力分析 - 陕西依托军工转化和科研优势,但产业链短、应用场景局限 [16] - 四川汽车电子产业协同和特种机器人技术发展,但本体制造弱、人才流失严重 [16] - 重庆汽车产业需求及成本优势快速发展,但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高端人才短缺 [16] - 河南装备制造和轴承基础强,但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薄弱、人才技术短缺 [16] - 湖北光电子与汽车双轮驱动,高校资源丰富,但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 [16] - 湖南立足工程机械推动重型机器人应用,但技术附加值低、创新生态薄弱 [16] 东北地区竞争力分析 - 黑龙江哈工大等高校科研优势引领,特种机器人及军工技术民用化突出,但市场化推广慢、高端人才外流 [18] - 吉林汽车产业驱动,视觉识别、传感器领域技术积累,但核心零部件依赖外购、创新转化不足 [18] - 辽宁以新松机器人为龙头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但高端零部件进口依赖、新兴领域拓展缓慢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