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新晋抗衰老明星翻车!牛磺酸不能帮助人类抗衰老,甚至还可能促癌
生物世界· 2025-08-14 04:49
牛磺酸与衰老研究 - 2023年Science研究首次提出牛磺酸缺乏是衰老驱动因素,补充牛磺酸可使中年小鼠健康寿命延长12% [3] - 该研究引发将牛磺酸作为衰老生物标志物、驱动因素及治疗靶点的兴趣,使其成为抗衰老领域新热点 [3][7] - 推论认为循环牛磺酸水平应随年龄下降并与健康指标(肌肉质量、线粒体功能等)相关 [7] 牛磺酸的其他功能研究 - Cell和Nature研究揭示牛磺酸新功能: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及抗肥胖作用 [3] - 2025年Nature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牛磺酸会促进白血病细胞生长 [4] 对牛磺酸作用的质疑 - 2025年Science研究质疑牛磺酸作为衰老标志物的观点,显示其浓度与衰老无明确关联 [5] - Aging Cell研究对137名20-93岁成年人评估发现血清牛磺酸水平与年龄、肌肉质量、线粒体功能等均无相关性 [8][9][10] - 结论认为牛磺酸缺乏不太可能是人类衰老主要驱动因素,不能作为衰老标志物 [10][12] 衰老研究的复杂性 - 衰老是生理机能逐渐下降的多面过程,其根本驱动因素仍不明确 [6] - 延长健康寿命是科学界重要挑战,但牛磺酸与人类衰老关联性被多项实验证据否定 [12]
华中科技大学最新Cell子刊:补充这种肠道细菌,改善脑缺血患者的认知功能
生物世界· 2025-08-14 04:4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发现, 乳酸杆菌 丰度低与脑缺血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而补充 嗜酸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人体肠道中的一种益生菌 ) 减轻了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双侧颈动脉狭窄模型中的缺血后缺陷。 嗜酸乳杆菌的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增强肠道对 亚油酸 (LinA) 的来驱动的。嗜酸乳杆菌诱导的 LinA 可激活 小胶质细胞 中的过氧化物酶体,通过 清除活性氧 (ROS) 和 β-氧化介导的表观遗传变化,促使小胶质细胞重编程为抗炎状态。这些由嗜酸乳杆菌驱动的效果,在饮食中缺乏亚麻酸、小 胶质细胞耗竭或过氧化物酶体被破坏时会消失。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 注册号:NCT05845983 ) ,结果显示,补充嗜酸乳杆菌可改善脑缺血患者的 认知能力和脑血流。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脑缺血 会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并伴有加剧损伤的炎症反应。尽管 肠道微生物群 与脑缺血的临床结局有关联,但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机制仍不清楚。 2025 年 8 月 13 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 ...
拜耳中国“共创·新药”大赛报名进入倒计时!
生物世界· 2025-08-14 04:49
中国创新药发展现状 - 中国以43%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球医药专利申请 [1] - 北京和上海在建的实验室和研发场所超过全球任何其他市场 [1] - 中国在研药物管线数量超过7,000个,占据全球总量的约30% [1] - 中国公司的肿瘤临床试验启动量全球占比达39%,位居第一 [1] - 跨国药企首付5千万美元以上交易中37%来自中国 [2] - 心血管代谢领域中国公司与跨国药企达成交易首付款总额达68.5亿美元 [2] 拜耳中国「共创·新药」大赛 - 大赛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31日 [3] - 目标治疗领域包括精准实体肿瘤治疗、精准心肾疾病治疗、免疫学及炎症 [5] - 研发管线阶段涵盖早期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到临床概念验证 [5] - 药物分子形式包括小分子、生物制剂、基因药物、偶联药物等 [5] - 评审维度包括创新水平、关键数据、推进速度及与拜耳研发战略契合度 [6] 大赛时间线及奖励 - 项目申请及初审截止8月31日,初审优秀项目9月初现场展示 [7] - 9至10月与拜耳Co.Lab及全球BD高层交流,10月底公布最终获奖者 [7] - 优胜者可获得拜耳Co.Lab共享办公权益、全球高管1:1辅导、投资者俱乐部全球路演等 [9][10]
Cell子刊:老药新用!沈柏用/符达团队发现降脂药瑞舒伐他汀有望增强糖尿病相关胰腺癌的免疫治疗
生物世界· 2025-08-14 04:49
研究核心发现 - 糖尿病相关胰腺导管腺癌免疫逃逸的关键机制是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2][8] - 代谢压力下肿瘤相关施万细胞(TASC)通过乳酸感知重塑协调胰腺导管腺癌发展[2] - 他汀类降脂药瑞舒伐他汀可作为潜在METTL16抑制剂显著提升免疫治疗效果[2] 细胞机制 - 乳酸驱动的肿瘤相关施万细胞(TASC)重塑是糖尿病相关胰腺癌免疫抑制的关键介导因素[4] - 单细胞RNA测序发现糖尿病肿瘤中富集METTL16+CD276+NECTIN2+TASC亚群[4] - 该细胞亚群损害CD8+T细胞功能并促进PD-1耐药性[4][7] - 乳酸通过MCT1/MCT4进入TASC与METTL16结合诱导K269位点乳酸化修饰[5] - 乳酸化修饰增强m6A依赖性CTCF稳定性及免疫抑制配体转录激活[5] 治疗策略 - 降低施万细胞中METTL16水平可恢复免疫监视并使肿瘤对PD-1阻断疗法敏感[5] - 瑞舒伐他汀直接结合METTL16并降低其活性[5] - 瑞舒伐他汀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分子下降且CD8+T细胞比例上升[5] - 动物实验和临床分析证实联合免疫治疗效果显著增强[5]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14 00:00
研究核心发现 - 揭示早期胚胎中存在独特的超转录状态,该状态通过三维基因组组织的动态重塑实现并反向促进结构维持与优化[2][5] - 发现染色质结构与转录活动之间存在高度协同的互作关系,表明二者在早期发育中具有双向调控机制[2][5] CTCF与黏连蛋白动态变化 - CTCF在小鼠早期发育过程中持续占据染色质,而黏连蛋白在单细胞胚胎阶段与染色质结合能力极弱,同时伴随拓扑关联结构域解体[4] - 黏连蛋白结合从二细胞期到八细胞期胚胎逐渐增强,伴随拓扑关联结构域重建[4] 基因黏连岛特征与功能 - 活跃基因的基因体上出现显著的基因黏连岛,相关基因富集于细胞身份决定基因和调控基因[4][5] - 基因黏连岛启动子区域呈现广泛H3K4me3修饰,增强子区域显示转录因子和黏连蛋白加载因子NIPBL的强结合信号[5] - 二细胞至八细胞期胚胎中高度活跃的转录活动是基因黏连岛形成必要条件,且诱导转录可直接产生基因黏连岛[5] - 基因黏连岛作为绝缘边界与邻近CTCF位点形成接触域,同时增强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和稳定性[5]
重磅发布丨3.0时代毛细管型电转仪:细胞转染更快!更高!更稳!
生物世界· 2025-08-13 07:50
细胞转染技术突破 - 创新毛细管型电腔技术使电场更均匀,细胞存活率提升2-3倍,特别适用于原代细胞和干细胞等难转染细胞 [3] - 智能参数矩阵内置300+权威验证转染条件,实现一键匹配最佳参数,显著提升转染效率 [5] - 攻克难转染场景,基因编辑效率提升至90%,适用于CRISPR-Cas9 RNP等大分子转染 [9] - 操作流程简化至三步,已累计助力10000+篇高影响力论文发表 [8] 公司背景与优势 - 韩国NanoEntek是成立39年的生物技术上市企业,拥有100余项核心专利技术 [16] - 2025年将与巴黎欧莱雅合作推出L'Oréal Cell BioPrint皮肤年龄检测设备 [17] - 苏州奎克泰生物是NanoEntek中国区独家合作伙伴,定位为"细胞生物学研究工具综合供应商" [18] - 公司拥有现代化研发中心和GMP标准生产基地,提供实验室高端耗材、智能化科研仪器及定制化技术服务 [19] 市场地位与成就 - 全球细胞计数仪市场份额达30%,产品覆盖70多个国家 [20] - 获得11项FDA 510(k)认证,客户包括哈佛医学院和Thermo Fisher等知名机构 [20]
张锋最新论文:把“细菌注射器”升级改造为递药系统,实现多种生物分子的靶向递送
生物世界· 2025-08-13 07:50
细胞外可收缩注射系统(eCIS)与SPEAR系统 - 细胞外可收缩注射系统(eCIS)是一种来自细菌/古菌的大分子复合物,能够通过类似注射器针头的结构将蛋白质有效载荷注入真核细胞[3] - 2023年3月,张锋团队在Nature期刊发表论文,选择eCIS的一个亚型Photorhabdus virulence cassette(PVC),将其改造为新型蛋白质递送系统[3] - 2025年8月12日,张锋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对PVC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推出更强大的递送系统SPEAR[4] SPEAR系统的核心创新 - SPEAR系统不再局限于递送蛋白质,还能递送核糖核蛋白(RNP)和单链DNA(ssDNA)[4] - 通过改造"纳米注射器"的"针头"结构Pvc8和Pvc10蛋白,实现了三种递送方式: 1) 递送折叠好的货物:如Cas9蛋白与gRNA预先组装的RNP[10] 2) 递送单链DNA:通过HUHe酶"挂钩"抓取特定单链DNA[10] 3) 同时递送多个货物:利用针头挂载和管腔装载两种方式[10] -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和体外组装方式,可快速定制装载不同货物的SPEAR系统[12] SPEAR系统的优势 - 递送货物多样化:蛋白质、RNP、单链DNA都能递送[17] - 靶向性极强且范围广:通过连接抗体可精准靶向任何具有已知表面标志物的细胞类型[13][17] - 模块化与灵活性:模块化的体外组装方式使定制化生产更具灵活性[17] - 独特的递送机制:通过物理注射方式穿透细胞膜,可绕开细胞内吞等复杂路径[17] - 稳定性好:装载好的PVC在-80°C下保存23个月仍保持活性[17] 应用前景 - 在基因编辑、癌症治疗和临床靶向递送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3] - 解决了基因治疗和细胞疗法中长期面临的递送瓶颈问题[19] - 为未来的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疫苗开发及基础研究提供了强大灵活的新工具[19] - 可在体外混合细胞中以及小鼠体内实现对特定细胞的精准靶向[14]
Nature子刊:福建医科大学潘誉/黄鹤光团队等开发新型mRNA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
生物世界· 2025-08-13 04:03
急性胰腺炎病理机制 - 急性胰腺炎与高死亡率相关 特征为腺泡细胞死亡增加及消化酶过早释放和激活[2] - 急性期伴随胞葬作用增强以清除凋亡细胞 Anxa1蛋白对胞葬作用至关重要但具体作用未知[2] - 病理特征包括腺泡细胞坏死性死亡导致胰腺坏死 释放核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及促炎介质[5] - STING信号通路激活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相关[5] Anxa1蛋白功能研究 - Anxa1缺乏会消除胰腺巨噬细胞的胞葬作用 导致凋亡腺泡细胞积聚和坏死[6] - 该蛋白以钙依赖方式结合凋亡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 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5] mRNA纳米治疗技术 - 研究团队开发新型mRNA疗法 使用纳米脂质体递送Anxa1 mRNA缓解急性胰腺炎[2] - 负载Anxa1 mRNA的纳米脂质体通过抑制cGAMP-cGAS-STING通路恢复巨噬细胞胞葬作用[6] - 基于mRNA的疗法因稳定性差限制临床应用 纳米载体可提高mRNA稳定性和靶向能力[5] - 纳米脂质体已被用作siRNA和mRNA递送载体 但临床应用仍受免疫系统清除限制[5] 治疗价值与意义 - 该研究揭示Anxa1在急性胰腺炎期间巨噬细胞胞葬作用中的关键功能[8] - 展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新型纳米技术手段 对人类具有潜在治疗价值[8]
系统解读:5大策略破解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助力CAR-T细胞攻克实体瘤
生物世界· 2025-08-13 04:03
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挑战与突破 -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癌症中成功,但在实体瘤治疗中面临T细胞耗竭、误伤正常细胞、肿瘤微环境抑制、物理屏障等多重挑战[2] 免疫检查点抑制策略 - 阻断PD-1信号转导可增强CAR-T细胞持久性并减少耗竭,例如使用PD-1抗体或设计分泌PD-1阻断scFv的CAR-T细胞[4] - 结合CD47阻断可逆转骨髓单核细胞的免疫抑制,例如EGFRvIII-SGRP CAR-T细胞通过分泌CD47阻断剂SGRP解除免疫抑制[4] 实体瘤微环境调控 - 阻断CXCR2可阻止MDSC向肿瘤迁移,提高CAR-T细胞浸润效果,例如靶向CEA的CAR-T细胞通过自分泌PD-1-TREM2 scFv调节MDSC和TAM[6] - 抑制TGF-β通路可缓解T细胞衰竭,例如共表达SMAD7的CAR-T细胞或靶向IL-13Rα2/TGF-β的双特异性CAR-T细胞[9] 细胞因子工程改造 - 膜结合IL-12或IL-15的CAR-T细胞在增殖、浸润和肿瘤抑制方面表现增强,例如GPC3 CAR-T细胞共表达IL-15可激活NK细胞[8] - IL-18装甲型CAR-T细胞(如GD2-IL-18 CAR-T)通过诱导性分泌IL-18增强抗肿瘤效应[8] 靶向抗原与双靶点设计 - 靶向EGFRvIII的第二代CAR-T细胞在胶质瘤中效果显著,双靶点CAR-T(EGFR/IL-13Rα1)可减少胶质母细胞瘤类器官中的肿瘤细胞[9] - EGFR-SMAD7 CAR-T细胞在20天内实现肿瘤完全消除[9] 肿瘤微环境物理屏障突破 - 利用synNotch技术构建的CAR-T细胞可特异性分泌ECM降解酶,增强肿瘤浸润能力[11] 基因编辑优化 - 敲低PD-1、Tim-3等六种抑制因子的PTG-T16R-scFV-CAR-T细胞抗胆管癌活性增强[13] - 敲低Nrf2可提高瘤内CAR-T细胞存活率并控制肿瘤生长[13] 技术开发支持 - 提供高纯度靶点蛋白(如GPRC5D、Claudin 18 2)及跨膜蛋白技术平台(VLP、Nanodisc等)支持CAR-T研发[14]
Cell子刊:我国学者研究证实,微塑料/纳米塑料已全面侵入珠峰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
生物世界· 2025-08-13 04:03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在珠穆朗玛峰的污染情况 - 微塑料(MP)和纳米塑料(NP)已在珠穆朗玛峰的土壤、水、大气、积雪、牦牛粪便和道路尘土中普遍存在 [2][5][16] - 土壤中微塑料平均浓度为65.0个/千克,水中为3.8个/升,大气沉降物为6.9个/平方米·天,积雪为95.0个/升,牦牛粪便为36.5个/千克,道路尘土为23.4个/千克 [8] - 纳米塑料在土壤中平均含量为4.9毫克/千克,水中为1.9毫克/升,大气中为0.13个/平方米·天 [8][13]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来源 - 聚酰胺(PA)是最常见的微塑料类型,占25.1%,其次是聚乙烯(PE,19.4%)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13.5%) [8][16] - 聚乙烯(PE)是主要的纳米塑料类型,占86.0%,其次是聚丙烯(PP,5.2%)和聚氯乙烯(PVC,4.2%) [8][16] - 主要来源包括登山者衣物和装备的磨损、塑料垃圾、车辆交通以及大气长距离传输 [16][17]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微塑料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可能影响高山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 [12][16] - 在牦牛粪便中检测到微塑料,表明微塑料已进入陆地食物链 [16][17] - 珠峰大本营作为主要人类活动区,土壤微塑料浓度最高,凸显人类活动对高海拔环境的直接影响 [16] 研究意义与政策建议 - 研究首次量化了珠穆朗玛峰的纳米塑料污染,填补了高海拔地区纳米塑料数据的空白 [7][13] - 呼吁加强登山者垃圾管理、制定装备标准以减少塑料颗粒脱落,并将塑料监测扩展至偏远高山地区 [17] - 研究支持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强调塑料污染已蔓延至地球最偏远地区,威胁生态健康和水资源安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