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中山大学最新研究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08-15 08:00
非传染性疾病(NCD)的全球负担 - 2021年非传染性疾病导致4200万人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75% [6] - 2011-2030年期间非传染性疾病预计给全球经济造成超过30万亿美元损失 [6] - 病因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环境因素干预成为预防重点 [6] 绿地(Greenspace)的健康效益 - 包括森林、公园、行道树和花园,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风险降低相关 [6] - 作用机制包括减少空气污染、噪音、促进身体活动、缓解精神压力等 [6] - 此前研究存在地理局限性和疾病覆盖不全的问题 [7] 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覆盖204个国家/地区2000-2021年数据,首次量化全球绿地干预效益 [8] - 绿地面积越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越低,最高水平可减少166万死亡病例和3768万伤残调整生命年 [8] - 潜在经济效益达100亿美元 [8] 政策应用价值 - 为各国制定绿地建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0] - 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和环境改善资源的分配决策 [10]
男性为何容易肾损伤?最新Nature论文证实,雌激素可抵抗铁死亡及其所致的急性肾损伤
生物世界· 2025-08-15 04:21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急性肾损伤(AKI)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绝经前女性[2] - 雌激素通过抑制铁死亡(一种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发挥肾脏保护作用[4] - 研究揭示了急性肾损伤性别差异的根本机制,是理解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6] 雌激素作用机制 - 17β-雌二醇通过非基因组和基因组机制建立抗铁死亡状态[4] - 羟基雌二醇衍生物作为自由基捕获型抗氧化剂直接抑制铁死亡[4] - FSP1介导氧化型羟基雌二醇循环,但FSP1缺陷雌性小鼠仍对AKI不敏感[4] - 雌激素受体(ESR1)通过促进抗铁死亡的硫醇过氧化物系统发挥作用[4] - ESR1持续抑制雄性肾小管中促铁死亡的醚脂质代谢途径蛋白[4] 临床意义与应用前景 - 雌激素代谢物和铁死亡抑制剂可能成为男性及绝经后女性的肾脏保护疗法[6] - 研究发现可能超越肾脏疾病范畴,对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性别差异研究具有启示意义[6] - 研究将铁死亡的生理学意义拓展到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之外[6]
Cell重磅:AI破局抗生素耐药危机,从头设计全新抗生素,精准杀灭耐药菌
生物世界· 2025-08-15 04:21
抗生素耐药性危机与公共卫生威胁 - 2021年全球471万例死亡与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相关,其中114万例直接归因于抗生素耐药性[2] - 美国疾控中心将淋病奈瑟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列为"紧急"和"严重"威胁,因对现有抗生素产生广泛耐药性且缺乏新治疗手段[5] - 1980年至2003年间全球前15大制药公司仅开发出5种抗菌药物,凸显新结构化合物需求紧迫性[5]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抗生素开发中的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生成式AI平台,通过基于片段的CReM方法和无约束的VAE方法设计新型抗生素分子[8] - 平台生成超过3600万种未记录抗菌活性化合物,从中合成24种化合物,7种显示选择性抗菌活性[8] - 两种先导化合物NG1和DN1对多重耐药菌株具杀菌效力,作用机制各异,在小鼠模型中杀菌速度超过万古霉素[8] 技术方法与创新应用 - 深度学习中的图神经网络(GNN)将化学结构表示为数学图,通过消息传递操作预测分子抗菌活性概率[6] - 生成式AI突破已知化学空间限制,理论化学空间包含约10^60种化合物,而最大计算机模拟库仅含10^11种[7] - 遗传算法与变分自编码器实现基于片段设计和从头设计,为探索化学空间未知领域提供平台[10][11] 研究成果与实验验证 - 先导化合物显著降低淋病奈瑟菌感染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小鼠模型的细菌负荷量[8] - 化合物对人类细胞显示安全性,且对耐药菌株表现出独特作用模式[3][10] - 研究方法增强在化学空间中寻找候选抗生素的能力,为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提供新武器[7][11]
Cancer Cell:朱波/刘新东/贾罄竹团队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DNASE1L3
生物世界· 2025-08-15 04:21
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 - 肿瘤微环境中CD8+ T细胞被排斥和功能障碍是抗PD-1/PD-L1疗法的主要障碍之一[2] - 表达DNASE1L3的树突状细胞通过降解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促进CD8+ T细胞功能和抗PD-1/PD-L1治疗效果[3] DNASE1L3的作用机制 -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表达的DNASE1L3与癌症患者抗PD-1/PD-L1治疗的良好预后呈正相关[5] - 树突状细胞中敲除DNASE1L3会加速肿瘤生长并降低抗PD-L1疗效,而注射DNASE1L3可促进CD8+ T细胞浸润并减少耗竭[5] - DNASE1L3+树突状细胞通过降解NET维持细胞毒性CD8+ T细胞枢纽,外源性补充DNASE1L3可增强抗PD-L1效果[5] 研究核心发现 - DNASE1L3+树突状细胞是预测癌症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生物标志物[5] - DNASE1L3缺失通过CD8+ T细胞功能障碍促进肿瘤生长[5] - DNASE1L3通过调控NET降解建立CD8+ T细胞空间分布[5] 临床意义 - 研究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在调控肿瘤内CD8+ T细胞中的核心作用[8] - DNASE1L3被确定为改善抗PD-1/PD-L1疗法效果的新靶点[8]
Immunity:张连军/李贵登/顾志敏团队揭示琥珀酸促进抗肿瘤免疫功能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15 00:1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琥珀酸 ( Succinate ) 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在琥珀酸脱氢酶 (SDH) 发生突变的肿瘤中会积聚。 尽管琥珀酸被认为能调节 CD8 + T 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但它对 T 细胞分化的影响,我们仍知之甚少。 2025 年 8 月 14 日 ,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张连军 、 李贵登 、 顾志敏 等人 在 Immunity 期 刊 发 表 了 题 为 : Succinate preserves CD8+ T cell fitness to augment antitumor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琥珀酸 ( Succinate ) 可维持 CD8 + T 细胞的适应性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功能。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琥珀酸如何保持 T 细胞的干性,并突显了补充琥珀酸在增强 T 细胞免疫疗法疗 效方面的治疗潜力。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揭示出在缺乏琥珀酸脱氢酶 B 亚基 (SDHB) 的肿瘤中,琥珀酸的积累增强了 肿瘤响应性 CD8 +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持续的琥珀酸暴露促进了 CD8 + T 细胞的存 ...
曹雪涛院士最新Immunity论文:阻断癌细胞巨胞饮作用,增强癌症免疫治疗
生物世界· 2025-08-15 00:10
研究核心发现 - 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是肿瘤细胞巨胞饮作用的关键驱动因子[5] - 靶向抑制DHODH可显著提高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及抗PD-1抗体治疗效果[3] - DHODH-NRP1信号轴通过增加细胞内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抑制MHC II表达[5] 作用机制 - DHODH通过维持NRP1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介导巨胞饮作用[5] - 巨胞饮作用促进CIITA戊二酰化修饰从而抑制MHC II类分子表达[6] - 抑制DHODH可激活体内免疫细胞浸润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5] 临床意义 - DHODH和NRP1高表达预示乳腺癌和肺癌患者预后不良[5] - 靶向DHODH可逆转免疫抑制并克服抗PD-1治疗耐药性[3][6] - 该发现为改善癌症免疫疗法提供了潜在新策略[8]
天津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14 10:00
锂金属电池技术突破 - 锂金属电池(LMB)因理论能量密度远超传统锂离子电池,成为下一代储能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关键[3] - 当前电解液设计受限于单一溶剂化结构,难以兼顾高能量输出与长循环寿命,制约实际应用[3] 研究核心成果 - 天津大学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团队首创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通过AI与分子筛选缩短研发周期[4] - 该设计打破传统溶剂化结构依赖,引入多样化电解液微环境,降低动态势垒并稳定电极界面[4] - 成功研制能量密度超600瓦时/公斤的二次金属锂软包电芯(90-100次循环稳定)及480瓦时/公斤模组电池(25次循环稳定)[4] - 核心性能指标较主流锂离子电池提升2-3倍,实现Battery600和Pack480目标[4] 应用前景 - 技术突破为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及人形机器人等高能量密度需求领域提供解决方案[3] - 600瓦时/公斤电芯与480瓦时/公斤模组标志着高能电池技术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3][4]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6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14 08:55
华人学者科研产出 - 2025年8月13日Nature期刊上线17篇论文中有6篇来自华人学者[2] 单原子铁催化剂研究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丹研究员、张锁江院士等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关于单原子铁催化剂在弯曲载体上的酸性氧还原反应的研究[2] T细胞重编程研究 -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Yang Zhao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关于扩展细胞因子受体字母表可将T细胞重新编程为多种状态的研究[5] 染色质结构研究 -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颉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关于染色质结构的建立与胚胎的超转录相互作用的研究[7] 锂金属电池技术突破 - 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欧阳晓平院士等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非局部电解质设计实现600瓦时/千克的锂金属软包电池的研究[8] 热电材料研究 -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雷霆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关于N型热电弹性体的研究[10] 地震沉积物研究 -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Gen K Li助理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关于地震后十年间大河床持续大量泥沙输送的研究[13]
西安交通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14 08:55
粘性水凝胶的生物医学应用 - 粘性水凝胶具有固有的组织粘附性 无需额外固定 在伤口闭合和体液渗漏封堵方面潜力巨大 可能取代传统缝线和缝合钉 [2] - 粘性水凝胶可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如细胞和药物)的理想载体 应用后稳定性优于传统水凝胶 还可用于功能性创面敷料制造以促进组织再生 [2] - 粘性水凝胶能修复其他医疗设备 减少传统固定方法造成的二次组织损伤 [2] 降解调控技术突破 - 西安交通大学团队通过掺入琥珀酰胺酯实现了粘性水凝胶降解速率的精确控制 降解时间可从几小时调整到几十天 [3][6] - 研究阐明了含琥珀酰胺酯水凝胶的降解机制 并通过三种动物模型证实降解速率需匹配不同组织修复需求:快速降解型适用于腹部防粘连 慢速降解型适用于心脏手术后防粘连 [6][8] - 该降解调控方法可扩展至晶胶介质(Cryogels) 例如用于肝脏损伤修复时先止血再快速降解以促进再生 [6] 研究价值与行业影响 - 研究为含琥珀酰胺酯粘性水凝胶的降解控制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揭示了体外/体内降解模式的差异 [6][10] - 开发出降解速率可调的粘性水凝胶系列产品 为设计特定应用场景的可降解生物材料提供了实用指南 [3][8] - 技术路径具有可扩展性 为新型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8][10]
Nature子刊:尧唐生物吴宇轩等开发LNP-mRNA疗法,实现体内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
生物世界· 2025-08-14 04:49
基因编辑治疗血液疾病的技术突破 - 移植经过基因编辑修饰的自体造血干细胞是治疗β-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病的根治性疗法,但面临获取高质量干细胞、清髓预处理毒副作用大以及生产成本高昂等限制 [2] - 病毒载体体内基因治疗仍存在免疫原性、毒副作用和生产成本等难题,临床应用受限 [2] 新型LNP递送系统的研发 - 尧唐生物团队开发出无需抗体修饰的脂质纳米颗粒LNP-168,实现对人类造血干细胞的体内精准基因编辑,无需清髓预处理即可激活胎儿血红蛋白表达 [3][6] - LNP-168通过筛选可电离脂质库优化,能在体内将mRNA递送至造血干细胞,高效编辑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 [6] 体内基因编辑的疗效与安全性 - 在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模型中,LNP-168递送ABE8e/sgRNA mRNA实现了高效体内碱基编辑,红系细胞胎儿血红蛋白含量显著提高,病变表型改善 [7] - LNP-mRNA系统未诱发强烈免疫反应或器官损伤,全基因组范围内未观察到明显脱靶,具有一次性治愈血液疾病的潜力 [7] 研究团队与合作机构 - 尧唐生物吴宇轩、王子君、陆钰明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徐赛娟博士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丹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