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西湖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5 00: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多旋翼飞行机器人 之间实现垂直堆叠近距协作,能够促进复杂空中操作任务的执行。然而,由于飞行机器人之间持续且强烈的"下洗气流"干扰 ( 螺旋桨持续向 下吹出强烈气流,严重干扰下方无人机的稳定性 ) ,垂直堆叠近距飞行通常被视为一种危险状况,应当避免。 2025 年 9 月 24 日, 西湖大学工学院 赵世钰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 Proximal cooperative aerial manipulation with vertically stacked dron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研发了名为 FlyingToolbox (飞行工具箱) 的 空中协同操作系统 ,在国际上 首次完成了多架旋翼无人机的空中工具交换 ,实现了"叠式"飞行状态下的高 精度协同作业,成功解决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不可兼得的关键技术难题。这也是中国在多旋翼无人机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登上 Nature 。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 飞行工具箱 " ( FlyingToolbox ) 的空中协同操作系统,该系统能够在垂直堆叠飞行条件下稳定工作,并实现 亚 厘 ...
中山大学最新Nature论文:揭开决定“癌王”命运的关键调控因子
生物世界· 2025-09-24 15:15
胰腺癌细胞命运调控机制 - 研究首次揭示骨桥蛋白(SPP1)、BMP2和GREM1在调控胰腺癌细胞命运中的核心作用 并提出靶向抑制骨桥蛋白以逆转胰腺癌进展的创新治疗策略[3] 骨桥蛋白的发现与表达特征 - 晚期胰腺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婴幼儿血浆中骨桥蛋白含量约为成人的7-10倍 提示其与发育密切相关[5] - 单细胞测序分析显示SPP1高表达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关系紧密 公共数据库644份样本中SPP1高水平患者预后明显更差[7] 基因工程模型验证功能 - 构建KPFV基因工程小鼠模型 敲除骨桥蛋白后间质肿瘤细胞(Vimentin-GFP标记)完全消失 类器官成瘤率明显下降[11][12] - 在KPCY模型中敲除骨桥蛋白 小鼠存活时间从60天延长至超过400天 几乎阻断肿瘤进展[13] - 通过KPFCT模型在肿瘤形成后沉默骨桥蛋白 仍能有效延长小鼠寿命并抑制远处转移[14] 细胞间通讯机制 - 骨桥蛋白通过结合间质细胞膜受体CD61 激活NF-κB信号通路 进而激活BMP2转录表达[19] - BMP2通过SMAD信号通路激活自身及GREM1转录 形成上皮细胞分泌骨桥蛋白维持间质细胞命运、间质细胞分泌GREM1维持上皮细胞命运的双向调控环路[19][21] 动态调控网络 - SPP1激活BMP2促进转录 但BMP2抑制SPP1 GREM1又抑制BMP2 三者构成动态平衡分子网络[21] - 双敲除SPP1与GREM1实验显示单独敲除SPP1使肿瘤偏向上皮表型 单独敲除GREM1增强间质特征 双敲除进一步推动间质化[22] 治疗潜力验证 - 在KPCY小鼠模型中使用靶向骨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治疗 显著延长小鼠寿命并抑制转移 且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26] - 分泌蛋白易被抗体靶向且副作用较小 该策略具有较高临床转化潜力[26]
复旦大学新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09-24 10:3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的 一篇研究文章登上了 登上了 Cell Press 官网头条。 该论文题为 : Neural basi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neuropathic pain relief ( 经皮神经电刺激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机制 ) ,论文于 2025 年 9 月 8 日在线发表于 Cell 子刊 Neuron 上, 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韩清见 研究员, 第一作者为 刘帅 博士。 该研究解析了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发挥镇痛 作用的神经机制, 这一发现为临床优化疼痛治疗方 案,以及开发镇痛药物新靶点提供了重要启示。 慢性疼痛 影响着全球约 20% 的人口,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现有药物或疗法往往治疗效果 有限,且伴随明显不良反应。这凸显了对更优镇痛方案 (包括非药物疗法) 的需求。 经皮神经电刺激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 是一种通过皮肤输入特定频 率脉冲电流来刺激神经 ...
Nature头条:学术期刊正在被AI撰写的“洗稿论文”攻陷
生物世界· 2025-09-24 08:30
自 ChatGPT 诞生以来,我们不断被 AI 强大的生成所震撼,然而,在可能无人关注的角落,这些生成式 AI 正批量生产大量的"学术垃圾",逐渐充斥着专业学术期刊。 2025 年 9 月 23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在其官网头条 报道了一则新闻—— Journals infiltrated with 'copycat' papers that can be written by AI . 一项新研究指出,一些学术期刊已 充斥着由 AI 撰写的"洗稿论文" ,例如 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能够生 成几乎一样的论文,而这些论文能够冒充成新的研究成果,并绕过学术期刊的查重检测,进而成功发表。 编译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9 月 12 日,英国 萨里大学的 研究人员在预印本平台 medRxiv 上发布了一篇题为 : Dramatic increases in redundant publications in the Generative AI era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使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 (NHANES) 数据集对 2021 年至 20 ...
Cell子刊:邵志敏/江一舟团队发现提高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效果的新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9-24 08: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三阴性乳腺癌 (TNBC) 的定义是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 缺失或低表达。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侵袭性乳腺癌亚型,其特点是可手术患者 (早期三阴性乳 腺癌,I 至 III 期) 的复发率更高、复发更早,以及不可手术患者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IV 期) 的总生存 期更短。 癌症免疫疗法 在 三阴性乳腺癌 (TNBC) 中的疗效有限,这是由于受到肿瘤微环境中复杂代谢相互作用 的影响。 2025 年 9 月 23 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江一舟 教授、 邵志敏 教授团队 ( 肖毅 、 徐颖 、 王晗 为 共同第一作者) 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 HEBP2-governed glutamine competition between tumor and macrophages dictates immunotherapy efficac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 HEBP2 调控的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 ...
NEJM: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减肥新选择
生物世界· 2025-09-24 08: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在全世界范围内,肥胖率正不断上升,这会增加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近几年,以 司美格鲁肽 为代表的 GLP-1 类减肥药正迅速流行起 来,彻底改变了肥胖治疗格局。 司美格鲁肽 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受体激动剂,其注射制剂已获批用于 2 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的治疗,此外,其口服制剂已获批用于 2 型糖尿病的 治疗。 之前的研究显示,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可减轻体重,在未患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中,每天一次 50 毫克剂量的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可使体重减轻 15.1%,同时还 改善了多个心血管代谢风险。 2025 年 9 月 17 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发表了题为: Oral Semaglutide at a Dose of 25 mg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的临床研究论文。 这项为期 71 周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评估了每天一次 25 毫克 剂量 的 口服版司美格鲁肽 作为生活方式干预辅助手段,对未患糖尿病的超重或 肥胖成年人体重减轻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中国博后一作Nature论文,发现脂肪细胞全新产热机制,为肥胖及糖尿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生物世界· 2025-09-24 04:0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褐色脂肪 ( brown fat,也叫做 棕色脂肪 ) 是一种特殊的脂肪类型,因其能将来自食物中的能量 (卡路里) 燃烧产热而闻名。相比之下,白色脂肪则储存能量 以备后用,而肌肉则能立即将能量用于做功。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 褐色脂肪 ( brown fat ) 的产热功能与 线粒体 密切相关。我们早已知道,褐色脂肪组织中的 线粒体 能够通过一种名为 解偶联蛋 白-1 ( UCP1 ) 的特殊分子,从能量生产中脱离出来,转而产生热量,有助于身体在寒冷环境中保持温暖、维持体温。 但令人困惑的是,即使是褐色脂肪中缺乏 UCP1 的小鼠,仍能保持能量燃烧和产热的能力,这暗示了 细胞中可能存在备用的产热机制 。 2 025 年 9 月 17 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Irfan Lodhi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Peroxisomal metabolism of branched fatty acids regulates energy homeostasis 的研究论文。博士后 刘雪静 为论文第一作者,论文共同作者 何安元 现为安徽医科大学 ...
最大规模研究证实:饮酒无论多少,都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9-24 04:09
研究背景与方法 - 牛津大学在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发表大规模综合研究 分析饮酒与痴呆症风险关系 采用观察性数据和孟德尔随机化遗传学方法[4][6] - 研究覆盖美国退伍军人百万计划(MVP)和英国生物样本库(UKB) 共559559名56-72岁参与者 其中14540例确诊痴呆症[6] - 平均监测期美国组4年 英国组12年 饮酒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超90%参与者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识别测试(AUDIT-C)获取[6] 观察性分析结果 - 饮酒量与痴呆风险呈U型关联: 不饮酒者比每周饮酒<7杯者痴呆风险高41% 每周饮酒≥40杯者风险高41% 酒精依赖者风险高51%[7] - 研究采用三项遗传指标: 每周饮酒量(641个基因突变) 危险饮酒(80个基因突变) 酒精依赖(66个基因突变)[7] 遗传学分析结果 - 遗传风险与痴呆症风险呈正相关 饮酒量越高风险线性上升: 每周多喝1-3杯酒增加15%痴呆风险 酒精依赖遗传风险翻倍则增加16%风险[8] - 未发现U型关联或少量饮酒保护作用 痴呆风险随遗传预测饮酒量增加持续上升[8] 核心结论与机制 - 任何剂量饮酒均增加痴呆风险 所谓"少量饮酒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源于反向因果关系: 早期认知能力下降导致饮酒量减少[4][10] - 研究强调需考虑反向因果关系和残余混杂因素 减少饮酒量可能是预防痴呆症的重要策略[10]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4 00: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铜催化的芳基卤化物官能团化是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铜物种 (化学 反应中不同形态的铜化合物 ) 在催化循环中的氧化还原行 为仍然难以捉摸,且存在显著争议。 2025 年 9 月 22 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沈其龙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 Decoding the redox behaviour of copper in Ullmann-type coupling reactio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解析了 铜 在 乌尔曼偶联反应 ( 卤代芳香族化合物在铜催化下生成联芳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 中的氧化还原行为。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实验与理论机理研究,报道了明确结构的 Cu(I) 配合物与缺电子芳基碘化物的反应过程——该反应首先形成可分离的 Cu(III)-芳 基配合物,随 后通过还原消除形成 C(sp 2 )−CF 3 化学 键。综 合实验与理论研究表明,该过程经历Cu(I)/Cu(III)/Cu(II)/Cu(III)/Cu(I) 的氧化还原循环。此外,研 究团队通过温控手段成功中断了这一循环, ...
Nature子刊:李敏/胡霁/骆艳丽团队发现,鼻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降解性激素,促进抑郁
生物世界· 2025-09-24 00:00
然而,肠道以外的身体部位的细菌定植或感染是否会影响大脑功能,我们仍知之甚少。尤其是 鼻腔微生物 群 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脑功能,还几乎未被研究过,这令人惊讶,因为鼻腔系统与大脑距离很近,而且鼻 内给药途径可使药物和生物制剂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提示了鼻腔定植细菌产生的代谢物可能到达并 影响大脑。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抑郁症 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增加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风 险,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在分子层面,抑郁症常伴有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和性激素的丰度异 常,导致突触神经递质浓度发生变化。尤其是类固醇性激素,作为强有力的内源性神经调节剂,已被证明 对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有重大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对多巴胺和血清素生物合成的调节来实现 的。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许多人类疾病都与定植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关。也有大量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会影 响大脑功能 (包括抑郁症) ,其可能通过改变饮食中神经递质前体的水平或对性激素的降解而发挥作用。 2025 年 9 月 22 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主任 李敏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 与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