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梁文锋发表Nature封面论文:揭开DeepSeek-R1背后的科学原理——强化学习激励大模型推理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9-18 01:44
核心观点 - 深度求索公司通过纯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出DeepSeek-R1推理模型 显著降低算力需求并提升复杂任务表现 [1][2][6] - 该模型在数学编程竞赛及STEM领域研究生水平问题中超越传统LLM表现 并具备指导小模型推理的能力 [2][17][19] - 训练成本仅294万美元 加上基础模型总成本600万美元 远低于同类模型数千万美元花费 [2] 技术方法 - 采用纯强化学习框架(GRPO) 无需人类标注推理轨迹 仅通过最终答案正确性获得奖励信号 [6][10] - 绕过了监督微调阶段 避免人类定义推理模式限制模型探索能力 [10] - 模型自主发展出验证反思和替代方法探索等复杂推理行为 [11] 性能表现 - 在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测试中pass@1分数从156%提升至779% 自一致性解码后达867% 超越人类参赛者平均水平 [17] - 在编程竞赛及研究生水平生物物理化学问题中表现显著 [19] - 训练过程中出现"顿悟时刻" 模型开始使用"wait"标志发展出自我监控能力 [13] 模型优化 - 通过多阶段训练框架整合拒绝采样强化学习和监督微调 解决可读性差和语言混合问题 [23][24] - 在保持推理能力同时通过非推理数据使模型行为与人类偏好对齐 [24] 能力限制 - 结构化输出和工具使用能力不及现有模型 无法使用搜索引擎和计算器 [32] - 处理简单问题时存在"过度思考"现象 主要优化中英文时可能出现语言混合 [32] - 对提示词敏感 少样本提示会降低性能 尚未广泛应用于软件工程任务 [32] 行业影响 - 研究表明预训练检查点本身具有解决复杂推理任务的潜力 关键因素在于提供困难问题可靠验证器和充足强化学习资源 [29] - 高级推理行为在强化学习过程中有机涌现 为开发更自主自适应的大语言模型铺平道路 [29] - 纯强化学习方法有望解决任何可被验证器评估的任务 未来可能在复杂推理领域超越人类能力 [29]
南方医科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肠道细菌促进肾病患者的心力衰竭
生物世界· 2025-09-17 09: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慢性肾病 (CKD) 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其患病率不断上升,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死亡率产生深远影响。在 CKD 的诸多严重并发症中,与 心血管疾病 (CVD) 的关联尤为突出,CVD 导致的死亡占 CKD 患者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心力衰竭 (HF) 更是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 尽管在理解 CKD 肾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 CKD 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的上升凸显了我们知识上的重大空白,尤其是关于肾功能障 碍与心脏疾病之间关联机制的认识不足。这些空白突显了迫切需要新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和更有效的治疗靶点来减轻这些并发症。 心力衰竭 (HF) 在 慢性肾病 (CKD) 患者中极为常见,并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有关,但其潜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2025 年 9 月 16 日,南方医科大学周宏伟、李壮团队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悦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Host & Microbe 上发表了题为: Gut Microbiota-Derived Indole Sulfate Promotes Heart Fai ...
华人学者发表Nature论文,揭示这种基因突变为何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世界· 2025-09-17 09: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 (LOAD) ,是 阿尔茨海默病 (AD) 的主要亚型,通常在 65 岁后发病。针对 LOAD 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已经确定了多个遗 传风险位点,但其潜在的疾病机制仍很大程度上不明。 确定致病基因突变及其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细胞表型,一直是个难题。 2 025 年 9 月 3 日, 芝加哥大学 Jubao Duan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 PICALM Alzheimer's risk allele causes aberrant lipid droplets in microgli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 PICALM 基因的一个特定突变导致 小胶质细胞 中 有害的 脂滴积聚 ,从而导致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丧失,进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 小胶质细胞 是大脑中的免疫细胞,作为大脑中的清道夫,发挥着清除大脑中"垃圾"的重要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识别具有等位基因特异性开放染色质的功能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风险突变的方法,系统地在人 ...
Nature Aging:血液tau蛋白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分期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世界· 2025-09-17 09: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全球范围内痴呆症的首要病因,影响着超过 5500 万名患者。近期针对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批准的以 β-淀粉样蛋白 (Aβ) 为靶点 的免疫疗法,凸显了可获取的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这些标志物不仅用于检测疾病病理,还用于对病理进行分期,以实现最佳治疗时机的把握和治疗效果的评 估。 能够模拟疾病进展的分期系统,可为检测和监测其漫长病程中的病理变化提供框架,并有助于临床决策。例如,有证据表明,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中 显示较低的 tau 蛋白示踪剂摄取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以 Aβ 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疗法反应更好,这表明该组患者接受这种治疗的风险效益比可能最为有利。 此外,靶向 tau 蛋白的疗法,也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更有益处。 基于 血液生物标志物 的 阿尔茨海默病 (AD) 分期系统,能够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预后,还有助于识别最有可能从特定疗法中获益的个体。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靶向质谱法,对来自两个独立队列 (BioFINDER-2 和 TRIAD,n=689) 的血浆中的 6 种磷酸化和 6 种非磷酸化 tau 多 ...
Nature子刊:AI从头设计多肽,精准抑制细胞焦亡,开辟炎症疾病治疗新途径
生物世界· 2025-09-17 04:05
gasdermin (GSDM) 家族包括人类的 GSDMA 至 GSDME 等成员,它们通过在细胞膜上打孔,引发细胞 焦亡 ( Pyroptosis ) 。在炎症性疾病中, GSDMD 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过其 N 端片段 ( GSDMD-NT ) 在细胞膜上形成 孔道,触发细胞裂解与细胞因子风暴,且可经细胞胞外囊泡传播至邻近细胞,加剧炎症扩 散。 GSDMD-NT 孔道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结构变化,使得难以获得稳定的 GSDMD-NT 孔道蛋白,从而阻碍了传统高通量筛选方法识别用于孔道阻断的先导分子,且 其孔道直径达到了 21 纳米,这限制了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此外,完全阻断 GSDMD 会 干扰其免疫稳态功能,因此,开发可逆、精准封堵成熟孔道的配体,是 当前的关键挑战。 2025 年 9 月 15 日, 大坪医院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 (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王淦 研究员,昆明市延安医院云南省心血管重点实验 室 孟平 副研究员和大坪医院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 曾灵 研究员团队合作 ( 孙剑会 、 杨俊 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Immunology ...
Cell:mRNA疫苗,进军肺结核领域,增加并超越卡介苗保护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9-17 04:0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结核病 (主要是 肺结核 ) 是全球因传染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 (COVID-19 期间除外) ,每年有 120 万人因此死亡。结核病负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 国家尤为沉重,结核病是这些国家所有疾病致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结核病 由 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所致,其 全球疾病负担的部分原因在于缺乏足够有效的结核病疫苗。 实际上,唯一获批的结核病疫苗—— 卡介苗 (BCG) , 对 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效果较高,但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效果显著下降,而且,卡介苗的重复接种也未见成效。 因此,开发更有效的结核病疫苗是全球卫生的优先事项。此外,鉴于结核病流行国家儿童早期卡介苗接种率较高,下一代结核病疫苗可能要在卡介苗免疫的背景 下进行接种。 2025 年 9 月 15 日,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Mining the CD4 antigen repertoire for next-generation tuberculosis vaccin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挖掘人类 CD4 T细胞抗原库,开发了一款 ...
Nature Medicine:靶向少突胶质细胞的AAV基因疗法,治疗儿童遗传性脑病
生物世界· 2025-09-17 04:0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卡纳万病 ( Canavan disease ) 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遗传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在 3-6 个月时开始出现症状,随着疾病的进行,会出现严重的身体和 智力残疾。 该疾病属于脑白质营养不良,其特点是大脑"白质" (神经纤维) 因髓鞘的缺失而出现海绵状或空泡化变性,导致神经功能迅速恶化。该疾病由 ASPA 基因突变 引起,该基因编码天冬氨酰基酶,该酶的缺失,会导致 N-乙酰天冬氨酸 (NAA) 在大脑中异常累积。而高水平的 NAA 会对大脑白质的髓鞘产生毒性作用,阻 碍其正常发育并导致其破坏。 2025 年 9 月 16 日, 罗文-维特鲁健康医学与 生命科学学院和 Myrtelle 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 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 Oligodendrocyte- targeted adeno-associated virus gene therapy for Canavan disease in children: a phase 1/2 trial 的研究论文。 这项 1/2 期临床试验的中期数据表明, 靶向 少突胶质细胞的 ...
山东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破解世纪难题
生物世界· 2025-09-17 00:00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单个细胞发育成胚胎是生物学中最深刻的进程之一 胚胎通常起源于受精卵 传统观点认为唯有受精卵才具备全能性[2] - 植物中已分化的体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重新获得全能性并启动胚胎发生 这种现象被称为体细胞胚胎发生 为研究细胞可塑性与重编程提供了宝贵模型[2]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精确细胞起源和分子通路是悬而未决的世纪难题 "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被Science列为最具挑战的125个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 研究团队与发表 - 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 苏英华及荷兰拉德堡德大学须健 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夏科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于2025年9月16日在Cell发表研究成果[3] - 研究首次完整揭示了植物单个体细胞通过重编程改变命运最终发育为完整植株的全过程[4] - 该研究破解了困扰科学界百余年的"植物细胞全能性"机制之谜 为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再生提供了全新理论支撑[5] 核心发现与机制 - 研究证实LEAFY COTYLEDON2 (LEC2)使表达SPEECHLESS (SPCH)的拟分生组织母细胞脱离气孔谱系 驱动它们转化为全能的体细胞胚胎起始细胞[7] - 通过时间进程活体成像 单细胞核RNA测序和空间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结合RNA测序 揭示了命运分叉点 MMC衍生细胞可分化为保卫细胞或转变为富含生长素的保卫母细胞中间态[7] - LEC2和SPCH协同激活色氨酸氨转移酶-1 (TAA1)和YUC4 建立局部生长素生物合成回路 这对体细胞胚胎起始细胞的特化至关重要[8] - 遗传和启动子分析证实MMC是体细胞胚胎的起源 TAA1/YUC介导的生长素生物合成对于全能性和胚胎发生不可或缺[8] 关键突破点 - LEC2能将体细胞表皮细胞重编程为全能性体细胞胚胎起始细胞[9] - LEC2和SPCH通过靶向TAA1和YUC4共同激活局部生长素生物合成[9] - GMC-auxin中间态标志着气孔细胞从分化向全能性的转变[9] - 转录重编程和生长素信号转导驱动气孔细胞的重编程[9] 研究意义与应用 - 研究首次全面解析了单个植物体细胞重编程形成全能干细胞并再生完整植株的分子机制 在GMC-auxin中间态下大量转录因子形成高度耦合的调控网络激活下游胚胎发生程序[11] - 该研究有助于理解植物细胞发育的根本规律 为精准调控植物再生和定向改良作物性状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技术工具[11]
Nature子刊:姜海/邓贤明团队开发高通量蛋白降解剂筛选平台,成功发现SKP2分子胶降解剂
生物世界· 2025-09-16 09: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许多致病蛋白质,例如转录因子、E3 连接酶和支架蛋白,对于传统的化学抑制方法来说,都被认为是 不可成药靶点 。 靶向蛋白降解 能够特异性地清除这类致病 蛋白,并且可能极大地拓展我们对抗此前无法治疗的疾病的能力。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几种靶向蛋白降解的方法,包括 PROTAC、ATTEC、LYTAC、AbTAC、FRTAC、TrimTAC 等。例如,利用现有化学配体针对疾病靶点的各种 PROTAC 分子已被开发出来,成功降解了诸如 BTK、BRD4、AR 和 KRAS-G12C 等疾病驱动蛋白。 在这项新研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 —— DEFUSE ( DE ath FUS ion E scaper, DEFUSE 有拆除引信的意思 ) ,用于识别小分子蛋白质降 解剂。 然而,从头开始发现蛋白降解剂仍然颇具挑战性,这极大地阻碍了针对不可成药靶点的研究进展。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强大且易于实施的筛选系统,实现高通量 发现能够降解蛋白质的化合物,以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2025 年 9 月 10 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姜海 团 ...
西湖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利用孕妇肠道菌群预测早产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9-16 09: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分娩和生产的适时发生对于围产期结局至关重要。 早产 (定义为妊娠不足 37 周分娩) 是全球新生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全球健康和社会带来了 重大挑战。尽管产科护理取得了进展,但我们对于维持足月分娩的分子决定因素的认识仍然有限。 人类分娩是一个多因素的生理过程,部分受母亲的遗传构成和环境暴露的影响。母亲的微生物组反映了外部环境暴露和挑战,正在成为重塑宿主代谢和整个孕期 整体健康的关键因素。然而,肠道微生物组在早产中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2025 年 9 月 10 日,西湖大学 郑钜圣 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Host & Microbe 上发表了题为: Maternal gut microbiome during early pregnancy predicts preterm birth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基于孕妇队列 (涵盖 5313 名志愿者) 进行深入多模态表型及基因型整合分析, 发现了 妊娠早期肠道微生物特征 与 早产风险 的直接关联,并揭示母体 妊娠早期的肠道微生物能够强化早产的宿主遗传风险 。研究进一步鉴定出一种关键的肠道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