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AI“扫一眼”就能救命?阿里达摩院开发AI预警系统——iAorta,只需普通CT快速精准揪出致命主动脉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8-22 08:32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挑战 - AAS是一种高死亡率心血管急症 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达40%-50% 未治疗时每小时死亡率上升1%-2% [3] - 临床症状非特异性且多变 从急性主动脉胸痛到非典型表现如胃痛或背痛 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3][7] - 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测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使及时诊断复杂化 [3] 当前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是首选影像学检查 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但费用昂贵(中国费用为非增强CT的5倍)且存在对比剂并发症风险(如过敏反应和肾毒性) [3] - 因疑似AAS接受CTA检查的患者中 AAS实际发生率仅为2.7% [3] - 资源有限地区或基层医院常依赖非增强CT进行初步评估 但普通CT对AAS识别率不足 [4][7] iAorta AI系统的开发与性能 - 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多家医院开发基于AI的预警系统iAorta 利用普通CT识别AAS 提供可解释预警 [5][8] - 多中心回顾性研究(n=20750)显示iAorta平均AUC达0.958 [10] - 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n=137525)显示灵敏度为0.913-0.942 特异性为0.991-0.993 [10] - 前瞻性比较研究(n=13846)显示将最初误诊患者的正确诊断路径时间从平均219.7分钟缩短至61.6分钟 [10] iAorta的技术原理与操作流程 - 第一步定位主动脉 在胸腔CT中精准圈出主动脉 [13] - 第二步通过深度学习捕捉0.5毫米的内膜撕裂和血管壁血肿 即使人眼难以察觉的灰度差异 [13] - 第三步生成热力图 红色越重表示危险越高 辅助医生快速识别风险区域 [14] 临床验证与真实世界应用 - 在上海长海医院试点3个月 筛查15584名急性胸痛患者 准确识别22名AAS患者中的21名(仅漏诊1例) 平均诊断时间102.1分钟 [19] - 场景1:41岁男性腹痛误诊为胆囊炎 iAorta提示92.3%风险 94分钟内确诊Stanford B型夹层(传统流程需4小时) [16] - 场景2:80岁女性背痛漏诊 iAorta在腰椎CT中发现降主动脉壁血肿 预警避免血管破裂 [16] - 场景3:28岁程序员拒绝CTA iAorta在普通CT中发现可疑夹层 经沟通后及时手术 [16] AI对医生诊断能力的提升 - 11位不同年资放射科医生使用iAorta后诊断准确率全面提升:资深专家从95.4%升至97.5% 普通医生从77.8%升至89.9% 实习医生从60.3%升至91.9% [19][20] - AI弥补年轻医生经验不足 使实习医生准确率接近专家水平 [19] - 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 提供"第三只眼"功能 加速急诊诊断流程 [18][24]
上海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2 08:32
研究背景与挑战 -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疫苗在实体瘤中面临缺少肿瘤特异性抗原和免疫抑制性间质的重大挑战 [2] - 传统树突状细胞疫苗因缺乏肿瘤特异性抗原、体内抗原降解及免疫耐受等问题临床成功有限 [5] - 实体瘤中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构成物理屏障阻碍免疫细胞浸润 [5] 创新解决方案 - 开发仿生纳米疫苗UCNP@MOF@MI@FM(UMMF)通过诱导泛凋亡并重塑肿瘤微环境激发抗肿瘤免疫 [3][6] - 融合膜实现肿瘤和淋巴结双重靶向同时支持广谱肿瘤抗原呈递 [7] - 近红外照射触发活性氧生成与MTH1抑制协同诱导免疫原性泛凋亡 [7] - 活性氧通过降解胶原蛋白和耗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重塑肿瘤间质 [7] - BH4拮抗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介导的犬尿氨酸积累逆转免疫耐受 [7] 技术机制 - 泛凋亡结合焦亡、凋亡和坏死性凋亡关键特征的新型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6] - 上转换效应触发的活性氧生成与MTH1抑制作用协同作用 [7] - 多功能平台整合肿瘤细胞杀伤、免疫启动及实体瘤基质重编程功能 [7] 应用效果 - 激发强效抗肿瘤免疫降低复发风险并抑制转移 [3][7] - 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并增强T细胞浸润 [7] - 为精准纳米免疫治疗提供前景广阔的策略 [7]
精准选刊不踩坑!Springer Nature旗下OA期刊+全新指标解析,助你提升学术影响力!
生物世界· 2025-08-22 04:15
公司开放获取出版组合 - 公司拥有全面的开放获取(OA)出版组合,旗下品牌包括BMC、Nature Portfolio、Springer和Palmer Macmillan,提供严格且高影响力的开放获取选项[1] - 公司与知名学术团体合作出版,支持其实现开放研究目标[1] 纯OA期刊规模与影响力 - 公司拥有约700种纯OA期刊,2023年纯OA期刊文章的累计引用量和每篇文章平均被引次数均高于业内同行[3] - 2023年出版的纯OA文章平均每篇被引6.3次[3] - 500+种纯OA期刊获得影响因子,其中62%的期刊影响因子实现增长[4] - 309种纯OA期刊在一个或多个学科类别中位于Q1,占比达57%[4] - 450种纯OA期刊位列学科领域前50%,占比高达83%[4] - 106种纯OA期刊位居学科领域Top 10,部分期刊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在学科排名第一[4] Springer开放获取期刊 - Springer创立于1842年,是全球知名的科学、技术、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出版品牌[5] - 旗下期刊业务包含2000余种混合和开放获取期刊,涵盖STM和HSS广泛的学科领域[5] BMC开放获取期刊 - BMC是开放获取出版的先驱,拥有大约300种经同行评审的完全OA期刊[7] - BMC在2000年成为第一家商业OA出版机构,领先制定了支持开放科学政策和实践的行业标准[7] - BMC发表的所有文章均为开放获取,发表后可立即在线免费获取[8] Discover期刊系列 - Discover是公司推出的纯OA期刊品牌,支持研究人员快速、开放地发表科研成果[14] - 该系列涵盖应用科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学科的所有热门主题[14] - 目标是在投稿后7-10周内发表论文,同时保持高标准和科学严谨性[14] 自然合作期刊(npj) - npj是Nature Portfolio旗下的在线开放获取期刊,与全球杰出科学家和学术机构合作[19] - 发表高质量的OA研究,涵盖物理、应用科学、生命和健康科学、社会和环境[19] - 由外部编辑处理稿件、内部专职编辑提供支持,结合领先的出版流程和架构[19] 《通讯》系列期刊 - Nature Portfolio旗下的《通讯》系列期刊均为开放获取,注重以多样化的社区为中心[23] - 执行多学科、公平和包容的出版标准,使命是发表能够提升学科领域并带来新见解的研究成果[23] 《自然-通讯》期刊 - 《自然-通讯》是高度精选型的多学科纯OA期刊,推出已10多年[27] - 通过内部专业编辑团队管理的快速而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发表生物、健康、物理、化学、地球、社会、数学、应用和工程科学等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27] - 2024年影响因子为15.7,总引用量达911,428次(全球第二大高被引期刊),下载量达177,272,701次[30] - 投稿到初审意见时间中值为8天[30] 《科学报告》期刊 - 《科学报告》是Nature Portfolio旗下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发表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心理学、医学及工程学所有领域[30] - 2024年影响因子为3.9,总引用量达834,622次(全球第三大高被引期刊),下载量达225,665,481次[34] - 投稿到初审意见时间中值为21天[34] 《人文和社会科学通讯》期刊 - 《人文和社会科学通讯》是纯OA期刊,为人文社科所有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平台[35] - 鼓励提交与人文科学、行为科学或社会科学进展相关的跨学科观点或研究[35] - 2024年影响因子为3.6,下载量达10,654,567次,投稿到初审意见时间中值为28天[38]
Cell重磅:AI从头设计微型蛋白调控钠通道,逆转心律失常和癫痫
生物世界· 2025-08-22 04:15
离子通道功能与调控机制 -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调控离子跨膜流动的特殊蛋白质 在维持细胞电生理活动和信号转导中起关键作用[3] -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通过快速介导钠离子内流触发电信号传导 是调控可兴奋细胞(如神经元、心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关键[3] - 功能异常会导致持续性钠电流(INaL)增强 引发心律失常、癫痫、肌强直、偏头痛和智力障碍等多种严重疾病[3][7] - 离子通道功能可塑性通过与辅助亚基或调控蛋白结合实现 这些蛋白经过进化微调特定通道特性[4]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 包括小分子药物在内的现有方法存在局限性且常产生脱靶效应[3] - 传统药物如雷诺嗪能抑制心肌细胞INaL 但会误伤正常钠电流且对部分突变通道无效[8] - 从头设计或合成高度特异性的离子通道调控蛋白一直未能实现[3][4] AI设计调控蛋白的突破 - 研究团队利用蛋白质计算设计平台AfDesign模拟数百万种多肽构型 从头设计出仅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ELIXIR[9] - ELIXIR是特异性靶向NaV1.5的微型调控蛋白 可精准修复钠离子通道功能障碍[5] - ELIXIR竞争性结合NaV1.5羧基末端结构域(CTD) 释放被卡住的失活门(IG)促使通道正常关闭[9] - ELIXIR结合强度达亚微摩尔级 仅靶向病理状态下的INaL[9] 实验验证与治疗效果 - ELIXIR使突变通道(ΔKPQ、F1759A等)的INaL降低3-12倍[10] - 在心力衰竭小鼠中ELIXIR稳定心律并成功逆转长QT综合征心脏细胞的异常电信号[10] - 在癫痫模型神经元中ELIXIR恢复动作电位时程 显著降低癫痫神经元的去极化阻滞 抑制过度兴奋[10] - ELIXIR表现出选择性靶向致病性持续性钠电流 在多种疾病模型中缩短心脏动作电位时程[10]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 首次通过AI从头设计蛋白质重置心脏和大脑的电信号开关[12] - 证明了从头设计蛋白质在合成离子通道调控蛋白方面的有效性[12] - 为治疗离子通道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癫痫、慢性疼痛等多种疾病奠定基础[12]
Nature:NSD2抑制剂重塑染色质,治疗肺癌和胰腺癌
生物世界· 2025-08-22 04:15
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胰腺癌是生存率最低的癌症[3] - 约35%肺癌患者携带KRAS基因突变 超过90%胰腺癌患者携带KRAS基因突变[3] NSD2的生物学功能 - NSD2通过催化表观遗传修饰H3K36me2驱动肿瘤生长 特别是在KRAS突变难治性癌症中[3] - NSD2作为多种恶性肿瘤中致癌信号转导的共同下游效应因子[3] NSD2抑制剂机制研究 - NSD2抑制剂以纳摩尔级IC50高效抑制NSD2活性 对相关甲基转移酶具有高选择性[7] - 结构分析显示NSD2i通过竞争性结合S-腺苷甲硫氨酸(SAM)和双通道阻塞机制实现特异性抑制[7] - 持续暴露NSD2i可逆转病理性的H3K36me2驱动染色质可塑性 重建H3K27me3标记基因组区域沉默状态[7] 临床前研究结果 - NSD2i显著降低胰腺癌和肺癌细胞存活率 抑制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肿瘤模型生长[7] - NSD2i在晚期自发性KRAS G12C驱动小鼠模型中延长生存期效果与Sotorasib相当[8] - NSD2i与Sotorasib联合使用产生协同作用 实现肿瘤广泛消退甚至清除[8] - 联合治疗效果比单药治疗好数倍 显著延长生存期[8] 治疗策略与临床意义 - 靶向NSD2-H3K36me2信号轴成为难治性癌症有效治疗策略[9] - 研究为NSD2抑制剂与KRAS抑制剂联合疗法的临床评估提供理论支持[4][9]
Cancer Cell:癌症会加速T细胞和组织衰老
生物世界· 2025-08-22 04:15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衰老显著增加癌症患病风险并对免疫系统功能及构成产生深远影响 包括导致对急慢性感染的免疫反应受损以及易患自身免疫疾病[2] - 淋巴瘤会加速T细胞和组织衰老 这一结论通过小鼠和人类研究得到验证[4] - 研究团队发现淋巴瘤本身足以引发年轻T细胞出现转录、表观遗传和表型的老年化改变 而衰老T细胞对淋巴瘤诱导的变化具有抵抗力[8] 衰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 - 衰老导致免疫系统变化包括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失衡、造血干细胞向单核细胞群生成倾斜、淋巴细胞群减少、巨噬细胞向促炎极化转变 以及NK细胞和CD8+/CD4+ T细胞数量减少及成熟度改变[6] - CD8+和CD4+ T细胞向功能减弱或免疫抑制性细胞(如Treg)转变 T细胞表现出衰老标志物(如KLRG1、p16INK4a/CDKN2A及某些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6] - 衰老T细胞在经历稳态增殖后可能表现出一些活化标志物 但在生物学和功能上与年轻活化T细胞存在本质差异[6] 肿瘤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 - 肿瘤通过酸性环境损害CD8+ T细胞 同时有利于调节性T细胞(Treg)扩增并促使巨噬细胞向促肿瘤生长的M2表型极化[7] - 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会因反复抗原刺激进入低反应性、功能耗竭状态 部分肿瘤细胞通过抑制MHC1表达躲避T细胞识别 或通过表达PD-L1和CD47分别抑制T细胞功能及防止被吞噬[7] 淋巴瘤与衰老的相互作用 - 淋巴瘤驱动年轻T细胞出现与衰老T细胞相似的转录和表观遗传特征 包括开放染色质区域和控制铁稳态的基因被诱导[8] - 经历淋巴瘤和衰老的T细胞铁储备增加并对铁死亡具有抗性 同时在蛋白质稳态方面存在缺陷[8] - 淋巴瘤加速其他组织老化 表现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dkn2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a)表达水平升高[8] - 部分由淋巴瘤引发的衰老表型可逆 而另一部分不可逆 这为改善癌症相关衰老共病提供了潜在机会[8]
Cell:给CAR-T细胞穿上“隐身衣”,魏文胜团队开发新型通用型CAR-T疗法,已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生物世界· 2025-08-22 00:10
自体CAR-T细胞疗法的局限性 - 自体CAR-T细胞疗法受到生产制造流程复杂、存储运输要求高、等待时间漫长以及成本高昂等因素的严重限制[2] 同种异体CAR-T细胞疗法的挑战 - 同种异体CAR-T细胞疗法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以及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等挑战[2][3] - 同种异体CAR-T细胞的持久性有限是由宿主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以及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所驱动的[3] SPPL3基因敲除的突破性发现 - 研究团队通过CRISPR全基因组筛选锁定关键糖基化调控基因SPPL3,敲除该基因的T细胞表面会形成致密的糖基化修饰层[4][10] - SPPL3敲除的CAR-T细胞能够通过糖链介导实现免疫逃逸,像给T细胞穿上了"隐身衣",遮盖TCR、HLA等身份标签[10] - SPPL3敲除的CAR-T细胞在体外抵抗了Fas/FasL触发的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抵御了NK细胞的杀伤,削弱了宿主T细胞通过TCR介导的识别与清除[13] - 在小鼠体内,SPPL3敲除的CAR-T细胞完全清除了肿瘤,显著延长了生存期,且不影响抗CD19 CAR分子的功能[13] 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结果 - 研究团队开启了一项IIT临床试验,使用SPPL3和TCR双敲除的抗CD19同种异体CAR-T细胞治疗了9名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15] - 该试验达到了安全性终点,无剂量限制性毒性,未观察到≥2级GvHD,有3名患者出现了≥3级细胞因子风暴,但均通过托珠单抗/激素控制[15] - 研究团队开启了第二项IIT临床试验,评估了SPPL3敲除但TCR完整保留的抗CD19同种异体CAR-T细胞对3名淋巴瘤或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15] - 未观察到GvHD的临床迹象,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了6个月以上,其中一名患者1个月即获达完全缓解(CR),且在6个月时仍持久缓解[15] 核心研究发现 - SPPL3缺失会提高原代T细胞的糖基化的水平和形式[16] - SPPL3缺失会降低TCR表达,从而导致同种异体免疫下降[16] - SPPL3缺失不会削弱抗CD19同种异体CAR-T细胞对肿瘤的控制作用[16] - SPPL3缺失、TCR完整的抗CD19同种异体CAR-T疗法在三名癌症患者中是安全的[16] 研究意义和前景 -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突破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免疫屏障的全新策略,敲除了SPPL3基因的CAR-T细胞不仅保留了CAR介导的抗肿瘤能力,还显著增强了免疫耐受性以及在体内的持久性[18] - 这种方法有望让"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真正迈向"现货时代"[5]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9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1 10:30
华人学者Nature论文发表情况 - 2025年8月20日Nature期刊上线25篇论文 其中9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3] 石墨烯电子质量提升研究 - 曼彻斯特大学吴泽飞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 通过邻近效应筛选技术显著提升石墨烯电子质量[3] B细胞免疫调节机制 -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Qian Shen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发现TCF1和LEF1转录因子促进B-1a细胞稳态与调节功能[6] 量子反铁磁体实现 - 巴黎萨克雷大学Mu Qiao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丞合作 在里德堡光镊阵列中首次实现掺杂量子反铁磁体[8] 氘核聚变率提升技术 -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Kuo-Yi Chen研究发现电化学负载可使金属靶中氘核聚变率显著提升[10] 氧化物还原原子动力学 -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周光文教授团队揭示气体依赖型氧化物还原性的原子级动态机制[12][13] 癌症免疫治疗耐药机制 - 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Xiayu Rao参与研究发现癌症诱导的神经损伤会导致抗PD-1疗法产生耐药性[13][14] 微生物氮循环新机制 -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何广发现新型细菌蛋白家族可催化一氧化二氮还原反应[15] 光子集成电路显示技术 - Meta公司Zhujun Shi等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光子集成电路实现平板激光显示技术突破[16] 脑肿瘤治疗靶点发现 - 帝国理工学院Wenhao Tang团队证实轴突损伤是胶质母细胞瘤进展的可靶向驱动因素[18][19]
Nature Medicine:中山大学方文峰/张力团队发布ADC+PD-L1单抗一线治疗晚期肺癌的2期临床数据
生物世界· 2025-08-21 10:30
药物研发进展 -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由科伦博泰开发的TROP2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并正在进行多项临床试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症[3] - 塔戈利单抗是科伦博泰开发的抗PD-L1单抗,与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用于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4] 临床研究设计 - 2期OptiTROP-Lung01研究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塔戈利单抗作为一线疗法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6] - 队列1A包含40名患者,每3周接受芦康沙妥珠单抗5mg/kg联合塔戈利单抗1200mg[7] - 队列1B包含63名患者,每4周接受芦康沙妥珠单抗5mg/kg联合塔戈利单抗900mg[7] - 持续治疗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毒性,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客观缓解率[8] 安全性数据 - 最常见≥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队列1A 30.0% vs 队列1B 34.9%)[9] - 白细胞计数降低(队列1A 5.0% vs 队列1B 19.0%)和贫血(队列1A 5.0% vs 队列1B 19.0%)[9] - 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死亡病例[9] 疗效结果 - 队列1A中位随访19.3个月,确认客观缓解率40.0%(16/40),疾病控制率85.0%[10] - 队列1B中位随访13.0个月,确认客观缓解率66.7%(42/63),疾病控制率92.1%[10] - 队列1A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5.4个月,队列1B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尚未达到[10] 临床意义 - 联合治疗方案相比当前标准治疗展现出更优异疗效,无论PD-L1表达水平高低或组织学类型如何[10] - 该联合方案有望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潜在新标准[10] 学术影响 - 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期刊,是团队第三次将"中国方案"发表在一流医学期刊[4] - 此前该团队于2025年4月10日在Nature Medicine发布芦康沙妥珠单抗针对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1/2期数据,6月5日在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布OptiTROP-Lung03研究更新结果[4]
DeepSeek-V3.1发布:更高效思考、更强Agent能力、更长上下文
生物世界· 2025-08-21 08:00
混合推理架构 - 引入混合推理架构 支持深度思考模式和非思考模式自由切换[2][3] - 深度思考模式适用于数学计算和复杂逻辑分析等深度推理任务 推理效率更高[3] - 非思考模式适用于日常对话和信息查询等轻量级任务 响应更迅速[4] Agent能力提升 - 通过Post-Training优化大幅提升工具使用和智能体任务表现[6] - 编程智能体在代码修复和命令行终端任务中表现优于前代模型 所需轮数更少效率更高[6] - 搜索智能体在多步推理搜索和多学科专家级难题测试中性能大幅领先DeepSeek-R1-0528[7] - SWE-bench指标达到66.0 较DeepSeek-V3-0324的45.4提升45%[7] - Terminal-Bench指标达到31.3 较DeepSeek-V3-0324的13.3提升135%[7] - Browsecomp指标达到30.0 较DeepSeek-R1-0528的8.9提升237%[8] - Browsecomp中文指标达到49.2 较DeepSeek-R1-0528的35.7提升38%[8] 思考效率优化 - 采用思维链压缩训练 输出Token减少20%-50%的情况下任务表现仍与DeepSeek-R1-0528持平[9] - 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低的API调用成本[9] API升级 - 上下文扩展至128K 处理长文档能力增强[10][12] - 新增strict模式Function Calling 确保函数调用符合Schema定义[12] - 支持Anthropic API格式 可接入Claude Code框架[12] 模型开源与定价 - Base模型和后训练模型已在Hugging Face和魔搭平台开源[11] - 使用UE8M0 FP8 Scale参数精度 分词器和chat template有较大调整[11] - API价格自2025年9月6日起执行新版价格表并取消夜间时段优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