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因涉嫌性骚扰被开除,mTOR研究先驱远走捷克从新建立实验室,如今再发Nature
生物世界· 2025-08-21 08:00
David Sabatini科研生涯与学术成就 - 因发现mTOR蛋白和揭示其为雷帕霉素直接作用靶点而闻名世界[3] - 1997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Whitehead研究所并建立实验室 2006年获终身教职 2008年入选HHMI研究员 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3] - 发表超过200篇论文 其中70余篇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 总被引次数超19万次 H指数达160[3] 职业争议与变动 - 2020年10月被指控性骚扰 2021年8月从Whitehead研究所辞职并被HHMI解雇[4] - 2022年5月纽约大学拟聘用但因抗议未果 2023年11月接受捷克科学院职位并建立新实验室[5] mTORC1机制研究突破 - 研究解析氨基酸动态调控mTORC1的结构基础 发表于2025年8月20日Nature期刊[5] - mTORC1是由mTOR/Raptor/mLST8/PRAS40/DEPTOR组成的蛋白复合体 核心功能为调控细胞生长/代谢/生存[7] - 氨基酸通过Rag GTP酶激活mTORC1 其活性受GATOR超级复合体(含GATOR1/KICSTOR/GATOR2)调控[7] GATOR2结构与调控机制 - GATOR2形成八角形笼状结构 WD40结构域β-螺旋桨可与GATOR1/亮氨酸传感器Sestrin1-2/精氨酸传感器CASTOR1相互作用[8] - 冷冻电镜解析显示传感器占据独特且不重叠的结合位点 破坏位点会选择性损害mTORC1对特定氨基酸的感知能力[9] - 研究揭示两级调控机制:别构信号传递(氨基酸信号经传感器至GATOR2)和结构驱动激活(GATOR2构象变化激活mTORC1)[12] 技术局限与未来方向 - AI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尚无法模拟营养传感器在配体或GATOR2结合时的构象变化[14] - 需通过实验结构测定GATOR复合体(包括KICSTOR和SAMTOR)以揭示调控逻辑并指导药物设计[14]
5年新生!邦耀生物全球首例CRISPR治愈β0/β0型重度地贫患儿健康生活超5年
生物世界· 2025-08-21 04:03
核心观点 - 公司成功完成亚洲首例基因编辑治疗地中海贫血症临床试验 全球首例CRISPR治愈β0/β0型重度地贫患者连续5年摆脱输血依赖 标志着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血液疾病的重大里程碑[1] 临床突破案例 - 7岁β0/β0型重度地贫患者希希接受BRL-101基因编辑治疗后56天彻底摆脱输血依赖 5年后12岁时血红蛋白维持在140g/L正常范围 治疗过程无严重合并症[6][8] - 另一例同期接受治疗的8岁地贫患儿望望同样实现痊愈 血红蛋白达140g/L水平[6] - 全球首例β0/β0型地贫治愈案例采用电转递送技术 避免病毒载体随机插入导致的安全风险[10] 技术原理与优势 - BRL-101疗法通过CRISPR编辑BCL11A位点修饰造血干细胞 实现一次性给药终身治愈 突破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困境[10] - 公司2019年和2022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研究被美国FDA引用 作为CRISPR疗法安全性的佐证依据[10] - 非病毒电转递送技术相比病毒载体具有更高安全性 避免随机插入突变风险[10] 研发历程与临床进展 - 2019年奠定基因治疗理论基础 2020年完成全球首例β0/β0地贫治愈 2022年获NMPA临床试验批件 2024年完成1期临床研究治愈15例患者 2025年推进2期关键性临床[14] - 治疗范围从地贫扩展至镰刀型细胞贫血病(BRL-102) 2024年完成中国首例外籍镰贫患者治疗[14] - 临床合作网络覆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解放军923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0余家知名医疗机构[14][17] 行业认可与影响力 - 研究成果连续入选ASGCT EHA ASH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获2024年中国罕见病领域首个金蜗牛产业推动奖[15] - 被纳入《中国地贫防治蓝皮书》《共同富裕下的中国罕见病药物支付》等权威报告[15] - 公司拥有100多项专利 5个项目获批IND进入注册临床 19个项目开展临床试验[17] 企业技术平台 - 搭建基因编辑技术 造血干细胞 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 通用型细胞 增强型T细胞五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平台[17] - 配备7000平米GMP中试基地和近100人运营团队 保障研究成果快速转化[17] - 在Nature Cell 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17]
Nature重磅:癌细胞劫持神经系统,诱导神经损伤,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治疗耐药
生物世界· 2025-08-21 04:03
神经周围侵犯(PNI)与癌症免疫治疗耐药性机制 - 癌细胞通过破坏神经周围的保护层髓鞘造成癌症诱导的神经损伤(CINI)[4] - CINI引发慢性炎症导致免疫耗竭和对免疫疗法(抗PD-1疗法)产生抵抗力[4] - 靶向CINI相关信号通路可逆转慢性炎症并改善癌症免疫治疗效果[4][5] 癌症神经科学的重要性 - 研究强调了癌症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癌症神经科学)的重要性[5] - 为癌症免疫治疗的耐药性提供了可操作的靶点[5] - 肿瘤相关神经(TAN)的PNI和CINI与抗PD-1治疗响应不佳相关[11] 癌症诱导的神经损伤(CINI)机制 - 电子显微镜及电传导分析显示癌细胞降解TAN的神经纤维髓鞘结构[11] - 受损TAN通过启动I型干扰素(IFN-I)和白细胞介素-6(IL-6)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11] - CINI负荷增加导致炎症转为慢性并使肿瘤微环境免疫状态偏向抑制性与耗竭性[11] 逆转抗PD-1耐药的干预策略 - 靶向CINI通路的多环节干预可逆转抗PD-1耐药[11] - 干预包括对肿瘤进行去神经支配、条件性敲除神经元中介导损伤信号的转录因子(如Atf3)、敲除干扰素-α受体信号(Ifnar1−/−)或联合抗PD-1与抗IL-6R阻断治疗[11] - 这些发现可作为识别生物标志物和开发治疗药物以克服多种癌症患者对抗PD-1疗法耐药性的基础[12]
Nature Immunology封面论文:慢性乙肝治疗新靶点——IL27
生物世界· 2025-08-21 04:03
乙型肝炎免疫治疗机制研究 - CD8⁺ T细胞功能失调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核心特征 恢复其效应活性是主要治疗目标[8] - CD4⁺ T细胞通过激活库普弗细胞(肝脏巨噬细胞)逆转肝细胞抗原诱导的CD8⁺ T细胞功能耗竭[4][10] - IL-27被证明对CD8⁺ T细胞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外源性IL-27可恢复HBV特异性CD8⁺ T细胞功能[4][10][11] 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 - CD4⁺ T细胞辅助作用直接在肝脏内发生 不依赖次级淋巴器官 且需要局部抗原识别[10] - 库普弗细胞(非树突状细胞)是关键抗原呈递平台 CD4⁺ T细胞通过CD40-CD40L相互作用激活库普弗细胞[10] - 激活的库普弗细胞触发IL-12和IL-27生成 IL-12扩大CD4⁺ T细胞群 IL-27直接作用于CD8⁺ T细胞[10] 治疗靶点与临床意义 - IL-27被确定为慢性HBV感染中可操作的免疫治疗靶点[4][11] - 研究使用HBV特异性CD4⁺ T细胞受体转基因小鼠证明该机制可抑制HBV复制[10] - 外源性IL-27对慢性感染患者分离的T细胞同样有效 具临床转化潜力[10]
Cell子刊:敲除这两个基因,提高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8-21 04:03
胰腺导管腺癌治疗现状 - 晚期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一年[3] CAR-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结果 - 抗MSLN CAR-T细胞疗法在晚期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耐受性良好但疗效不佳[4] - 1期临床试验分三组每组3名患者通过不同途径输入CAR-T细胞[8] - 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6.7周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9周[8] - 所有患者在转入长期随访前均已死亡[8] CAR-T细胞疗法耐药机制研究 - 单细胞基因组学显示输注后CAR-T细胞表达耗竭标志物ID3和SOX4[9] - 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双敲除ID3和SOX4可延长无复发生存期[9] - 单独敲除ID3或SOX4可增强疗效但存在供体依赖性差异[9] 间皮素靶向治疗研究背景 - 间皮素在包括胰腺导管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过表达[6] - 既往研究显示mRNA电穿孔导入抗MSLN ScFv的T淋巴细胞治疗中5名患者有2名病情稳定[6] - 基于SS-1的CAR疗法研究显示15名患者中11名病情稳定包括5名PDAC患者中的2名[6]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使用全人源抗MSLN CAR构建体(huCART-meso)评估转移性PDAC患者[7] - 结合血液腹水及转移灶活检分析并采用体内小鼠模型和高通量基因组学实验[7]
作者中文属名,95后中国学者一作Nature论文,发现全新N₂O还原酶
生物世界· 2025-08-21 00:05
研究背景 - 一氧化二氮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 其在大气中浓度已达前所未有的水平 目前排放源超过吸收汇[3] - 表达N₂O还原酶的微生物可将N₂O转化为对气候变化无影响的氮气 已知的N₂O还原酶属于典型的NosZ还原酶 分为支系I和支系II两个进化支系[3] 研究发现 - 研究发现了一个催化一氧化二氮还原反应的新型细菌蛋白家族——内酯酶型N₂O还原酶 扩展了N₂O还原酶家族[4] - 新发现的支系III内酯酶型N₂O还原酶序列与典型NosZ存在差异 但保留了三维蛋白质结构特征[8] - 研究通过生理学、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建模证明L-N₂OR催化N₂O还原 L-N₂OR基因存在于多个门类中 主要分布于未被培养菌群[8] 研究意义 - 研究扩大了已知N₂O还原酶的多样性 表明硝化刺菌门等未被认识的分类群参与了N₂O消耗[9] - N₂O还原酶多样性的扩展有助于加深对N₂O消耗源的理解 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4][9] - 新型N₂O还原催化剂的发现为减少N₂O排放的创新生物技术提供了更多机会[4][9] 研究发表 - 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20日发表在Nature期刊 第一作者为何广博士[4] - 论文标题为"A novel bacterial protein family that catalyses nitrous oxide reduction"[4]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生物世界· 2025-08-20 14:00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总数为660人[3] - 名单经中国工程院第八届主席团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和党组审定[3] 农业学部候选人情况 - 农业学部有效候选人共83人[5] - 候选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6][7][8] - 提名渠道包括中国科协和个人提名,其中中国科协提名占比显著[6][7][8] 医药卫生学部候选人情况 - 医药卫生学部有效候选人共91人[9] - 候选人覆盖医疗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等[10][11][12] - 提名以中国科协和个人提名相结合,中国科协提名占比较高[10][11][12] 特别通道候选人 - 另有特别通道有效候选人43人[12]
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生物世界· 2025-08-20 13:42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39人 [3] - 候选人名单按序号、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和推荐人或推荐渠道分类公布 [5][13][16][18][20][22][24][26] - 候选人来自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等不同学部 [12][23] 候选人分布情况 - 数学物理学部候选人包含常超、原業、陈秀雄等知名学者 [5] - 化学部候选人包含陈红征、陈永胜、程鹏等105人 [9][11]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人包含步志尚、曹杉、柴继杰等125人 [13][15] - 地学部候选人包含陈凌、陈文、医喷等96人 [16][19] - 信息技术科学部候选人包含艾渤、曹进德、陈景标等61人 [18][21] - 技术科学部候选人包含白海洋、白雪冬、别朝红等104人 [24][26] 候选人特点 - 候选人年龄跨度从39岁到68岁 [5][13][16][18][20][22][24][26] - 候选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不同单位 [5][13][16][18][20][22][24][26] - 部分候选人为女性学者,如陈红征(女)、胡海岚(女)等 [9][22]
Nature子刊:杨仕明团队揭示胆囊切除术加剧结直肠癌发生的新机制,并提出潜在干预方式
生物世界· 2025-08-20 08:45
胆囊切除术与结直肠癌风险关联机制 - 胆囊切除术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 但潜在机制此前尚不明确[3][7] -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团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和胆汁酸代谢受损是关键机制[4][8] 胆囊切除术对肠道菌群及胆汁酸的影响 - 胆囊切除术导致短双歧杆菌减少而活泼瘤胃球菌增加[8] - 人体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水平升高 小鼠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水平升高[8] - 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促进TUDCA生成并加剧结直肠肿瘤发生[8] 分子信号通路机制 - 受损胆汁酸代谢抑制法尼醇X受体(FXR)信号转导[4][8] - FXR/β-连环蛋白相互作用被破坏 最终加剧结直肠肿瘤发生[4][8] 潜在预防策略 - FXR激动剂奥贝胆酸(OCA)可预防胆囊切除术相关的结直肠肿瘤发生[4][8] - 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胆汁酸-法尼醇X受体信号轴是重要预防策略[10]
2025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已审议!
生物世界· 2025-08-20 08:45
2025 年 8 月 17 日, 第九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侯建国 主持会议,学部主席团成员出席 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相关制度, 审议了 2025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和外籍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 。 会议强调,学部各级领导机构和广大院士要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严把院士"入口关",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确保高质量完成 2025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 据悉,2025 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数学物理学部将增选 16 名,化学部将增选 15 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将增选 19 名,地学部将增选 15 名,信息技术 科学部将增选 11 名,技术科学部将增选 16 名,特别推荐领域将增选不超过 8 名,增选总名额不超过 100 名。 目前,中国科学院共有 840 名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 155 名,化学部 130 名,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152 名,地学部 144 名,信息技术科学部 110 名,技 术科学部 149 名。 | 数学物理学部 | (15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