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盐财经
icon
搜索文档
京圈电影大佬,折戟
盐财经· 2025-05-21 09:01
公司违规事件 - 董事长于冬及副总裁齐志两次违规占用公司非经营性资金,金额分别超过2亿元及2.6亿元,未按规定披露资金使用情况 [9] - 新疆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对于冬、齐志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6][9] - 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跌至4.41元/股 [7] 电影项目失利 - 春节档影片《蛟龙行动》投资10亿元仅收回3.5亿元票房,豆瓣评分未达预期导致撤档 [16][15] - 该片制作成本是《红海行动》5倍,需30亿票房才能回本 [36] - 2023年公司无票房过10亿影片,2024年《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中小成本影片票房口碑双失利 [37] 财务与资本状况 - 2023年净亏损2.37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累计达3.56亿元 [39] - 短期借款6.18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8.47亿元,账面现金仅5.17亿元 [38] - 于冬1.37亿股公司股份被司法冻结,占其个人持股48.7% [38] 行业发展对比 - 公司当前市值60.62亿元,远低于万达电影225.12亿元和光线传媒545.94亿元 [35] - 光线传媒通过《哪吒》系列验证动画赛道,中影以《流浪地球》巩固科幻优势 [38] - 公司主旋律商业化模式显露疲态,市场对单一叙事产生疲劳 [30][38] 历史发展轨迹 - 2003-2008年垄断80%港片内地发行权,发行《无间道3》《新警察故事》等卖座片 [25] - 2010年成为首家在美上市中国影视公司,2018年获首家民营院线牌照 [28] - 累计出品影片297部,参与影片总票房超683亿元 [28]
董明珠、孟羽童将合体
盐财经· 2025-05-21 09:01
董明珠与孟羽童互动事件 - 5月21日董明珠自媒体发布与孟羽童亲密互动海报并配文"好久不见" [2] - 格力确认5月23日晚两人将合体直播 [2] - 5月20日孟羽童晒出与董明珠聊天记录称"时隔两年收到前老板微信"并表达感恩之情 [2] 孟羽童职业发展动态 - 2021年9月入职格力电器任董明珠秘书 [11] - 2021年12月董明珠公开表示"要将孟羽童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11] - 2023年5月从格力离职 [11] - 2024年9月宣布筹备影视文化和广告传媒新公司并透露将出国留学 [10][16] - 自我定位转为"事业养成系大女主"吸引年轻粉丝 [15] 格力电器相关动态 - 2025年2月董明珠透露已找到三四个接班人预备人选 [16] - 2025年4月董明珠连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开启第五个三年任期 [16] - 格力电器于2022年成功注册多枚"孟羽童""明珠羽童"商标涉及多个国际分类 [16][17] 双方关系演变 - 2023年12月董明珠公开批评孟羽童"工作中不尽如人意""只想当网红" [11] - 2024年5月孟羽童回应网友称与前司"不存在互撕"并保持感恩之心 [8] - 格力电器在孟羽童账号评论"欢迎回家吃饭"释放和解信号 [8]
小米芯片,全球第四,雷军杀出来了
盐财经· 2025-05-20 10:22
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发布 - 小米宣布自主研发的3nm工艺手机SoC芯片玄戒O1已开始大规模量产,搭载于高端旗舰手机小米15spro和超高端OLED平板小米平板7ultra [4][5][8][27] - 该芯片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晶体管数量达190亿个,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发布3nm手机处理器的企业,并填补中国大陆在先进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 [8][17] - 截至今年4月,小米在玄戒芯片研发上累计投入135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超2500人,预计今年投入将超60亿元,在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研发投入和团队规模均居行业前三 [18] 小米造芯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开启芯片自研,2017年发布28nm工艺澎湃S1但市场反应不佳,随后澎湃S2流片失败导致芯片业务沉寂5年 [19][21][22] - 2021年成立玄戒技术有限公司重启造芯,转向"小芯片"研发,陆续推出影像芯片澎湃C1、充电芯片澎湃P1等细分领域芯片 [21][23] - 公司承诺十年内投资500亿元用于芯片研发,此次3nm芯片量产说明至少3年前就已获得3nm工艺开发工具 [24] 芯片制造与代工 - 玄戒O1目前仅完成设计环节,制造仍需依赖代工厂,业内推测可能由台积电代工,因其具备3nm量产能力和最高良品率 [26][30] - 芯片晶体管数量190亿个低于美国BIS限制阈值,且消费类芯片目前不受出口管制影响 [31] - 三星因代工市场份额下滑可能成为潜在合作方,其掌门人李在镕曾与雷军会面讨论合作项目 [31][32][34] 行业意义与挑战 - 这是中国大陆设计的第一款3nm芯片,标志着在芯片设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制造环节仍面临"卡脖子"问题 [8][26][36] - 半导体行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资特性,需要持续投入攻克设备等关键环节 [35] -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分工与中国技术自主化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因素增加行业发展不确定性 [35]
宁德时代敲钟,创纪录
盐财经· 2025-05-20 10:22
本文转载自界面新闻 值班编辑 | 张何 视觉 | 顾芗 5月20日,身着黑色西装、佩戴蓝色领带的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董事长曾毓群再次敲响上市铜 锣。 宁德时代为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龙头,已连续八年位居动力电池装车量榜首,第四年位列储能电池市场 份额首位。 曾毓群称,宁德时代不只是一家电池零部件制造商,也是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更致力于成为一家零 碳科技公司。宁德时代正在发力乘用车和商用车的换电业务,同时在研究包括电力电子柔性调控虚拟电 厂的零碳电网技术,打造新型的零碳电力系统。 宁德时代当天上午9点半正式在港股挂牌。该公司2018年在深交所创业板首次挂牌上市,此次在港交所 二次上市后,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动力电池公司。 宁德时代今年2月递交香港上市招股书,两个月后即对外确认已通过港交所聆讯。从申报上市到最终挂 牌,宁德时代此次登陆港股历时仅三个多月。 宁德时代此次港股上市的募集资金净额约353亿港元(约合325亿元人民币),为今年全球最大的上市募 资。 其募资规模也接近快手(01024.HK)2021年2月在港股上市时逾400亿港元的体量,创下港股四年多的募资 新高。 ...
机器人第一城,不是杭州
盐财经· 2025-05-19 09:44
机器人产业概述 - 机器人产业有两条发展脉络:文艺作品中的感官形象和现实世界的经济应用 [2] - 工业机器人长期以机械臂形式存在 对生产力产生革命性推动作用 [2] - 人形机器人开始吸引眼球 但要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诸多障碍 [2] 中国机器人产业现状 - 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和出货量稳居世界第一 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50%以上 [3] - 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 较2020年底增长206.73% [3] - 深圳是"机器人第一城" 相关企业近6万家 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7家全国最多 [3] - 深圳2023年机器人产值达1797亿元 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完整 [3] 机器人分类与发展 - 机器人按使用场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 [8][9] - 工业机器人专指制造业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包括农业、电力、国防等多个行业 [9] - 人形机器人按形态划分 可以是工业、服务或特种机器人 [11] - 中国机器人产业使用场景全、数量大、国产化率高 但在极端参数运动控制和计算系统方面仍需积累 [11] 工业机器人发展 - 工业机器人经过40年发展 机械臂领域已相当成熟 未来比拼极端参数作业 [16] - AGV(自动导向车)因智能制造需求迎来发展机遇 载重从几斤到几十吨都有 [17][18] - 机械手在精细装配领域有发展机会 如手机零部件和电动车线路装配 [19] 医疗机器人前景 - 手术机器人从微创手术向微纳米介入式发展 可进入更细管道治疗肿瘤 [22] - 纳米机器人可能改变肿瘤治疗模式 实现早期干预 [23] - 机器人技术可能改变药物研发模式 减少临床实验环节 [25][26] 人形机器人挑战 - 人形机器人实用价值取决于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的突破 [28] - 需要解决运动、智能、能源和安全四大问题 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 [31] - 中国在数据获取方面有优势 工业门类齐全可提供丰富训练数据 [32]
黄子韬卫生巾,一晚卖出4000万
盐财经· 2025-05-19 09:44
品牌发布与市场表现 - 朵薇卫生巾品牌由知名艺人黄子韬创办,于5月18日正式发布并开售,主打女性卫生巾市场 [4] - 品牌主推49.8元日夜组合装卫生巾售出50万份,预售20万单也迅速售罄,当晚直播实现4000万元销售额 [4] - 开售15分钟卖出19.5万件,半小时卖出45万件,抖音官方旗舰店销量达126万单 [4] - 产品定价为中端线,240mm单片价格约0.65元,350mm单片价格约0.92元,略低于行业头部品牌 [11] 生产与供应链 - 工厂设有3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1200片卫生巾,计划12月前扩大到12条生产线 [14] - 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0%,预计6月15日达100%,总投资2.75亿元 [14] - 采用传统+AI双系统污点检测,废品率为2%,产品包装附有溯源二维码 [14] - 线下正与超市对接,线上计划6月在各电商平台上线 [7] 产品特点与市场定位 - 产品主打"医护级"、"明星亲测"、"透明工厂"等概念,添加B5、复配积雪草精粹、蚕丝纤维面料等 [16] - "医护级"卫生巾依据团体标准,非国家标准,与"医用卫生护理垫"不同 [16][17] - 品牌团队由黄子韬、遥望科技CEO谢如栋和千芝雅董事长吴跃组成,三人均为男性 [19] - 团队强调"非贴牌生产",收购工厂并采用透明生产方式 [16]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卫生巾行业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朵薇试图通过透明化和明星效应建立信任 [9] - 行业资深从业者认为产品本质区别不大,男性想象的需求与女性真实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9][19] - 明星效应带来流量优势,但长期成功取决于渠道触达和用户体验 [20] - 卫生巾市场高度同质化,消费者对"安全"、"舒适"、"信任感"要求明确 [23] 品牌背景与团队 - 千芝雅为朵薇生产方,拥有30年卫生用品经验,旗下有多个子品牌如"SOLOVE" [21] - 遥望科技在直播电商与达人运营方面有深厚经验,黄子韬自带IP和流量 [21] - 团队强调创业意义而非盈利,目标打造让女性放心使用的品牌 [16]
陕西新首富,竟是211大学女校长
盐财经· 2025-05-18 10:05
公司发展历程 - 2001年范代娣与丈夫严建亚创立巨子生物,专注于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产业化 [5][7] - 创业初期厂房仅120平方米,依靠夫妻积蓄维持运营 [11] - 2010年开始产业化阶段,推出可复美和可丽金两大核心品牌 [11] - 2022年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前机构认购火爆 [29][32] - 2025年市值达862亿港元,范代娣夫妇持股市值超450亿元 [7] 核心技术优势 - 2000年范代娣团队突破大肠杆菌发酵表达技术,实现重组胶原蛋白稳定制备 [9] - 拥有中国首个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技术壁垒显著 [4][9] - 与西北大学保持深度产学研合作,享有技术专利独家使用权 [25][26] - 2013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 [27]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可复美和可丽金两大品牌贡献97.1%营收,2024年可复美销售额达45.4亿元 [12][15] - 2024年上半年营收25.4亿元(+58.2%),净利润9.8亿元(+47.2%) [18] - 毛利率长期保持80%以上,2021年达87.2%接近茅台水平 [16] - 医美敷料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255亿元,注射填充材料137亿元 [2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重组胶原蛋白研发与国际同步,技术路线差异化为中国企业创造机会 [19] - 华熙生物、福瑞达、欧莱雅等竞品加速布局胶原蛋白领域 [38] - 公司研发费用率仅1.9%,显著低于锦波生物(10.9%)和华熙生物(6.8%) [33] - 2024年销售费用20.08亿元(+72.36%),营销投入增速远超营收 [33] 未来发展方向 - 拓展人参皂苷新原料应用,2023年推出欣苷生物护肤系列 [36] - 开发可痕、可预、可复平等专业线产品,完善品牌矩阵 [36] - 二代接班人严钰博已出任执行董事兼首席产品官 [42] - 产学研结合模式持续强化,西北大学副校长任职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8]
奥迪只卖13万多了
盐财经· 2025-05-18 10:05
奥迪A3降价策略 - 奥迪A3系列车型在5月推出限时一口价促销活动,两厢版A3 Sportback起售价12.49万元,三厢版A3L Limousine起售价12.79万元,降价幅度达4万~5万元[5][7] - 中配车型A3 Sportback裸车价降至13.2万元,落地价约15.2万元(不含利息),贷款方案为5年期年利率5%,满2年可提前还款无违约金[8] - 部分4S店推出更低价格,如两厢版起售价低至12.18万元,三厢版中配车型落地价约16万元(含赠品)[5][8] - 降价引发老车主不满,部分车主反映3月购买价格比现价高近1万元,半年内贬值近4万元[9] 奥迪A3市场表现 - 奥迪A3于1996年推出,2014年国产化后成为BBA中首款国产紧凑级轿车,初期指导价18万~29万元[13] - 2017-2018年面临宝马1系和奔驰A级竞争,终端起售价降至15万元左右[14] - 2021年第四代A3上市,轴距加长50毫米,2024年中期改款再次加长轴距并换装1.5T发动机,指导价降至16.59万元起[14] - 销量数据显示:2016年销量峰值8.48万辆,2024年降至5.32万辆,2025年1-4月月均销量约4600辆[16] - 2025年1-3月紧凑级轿车市场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1.1%,豪华品牌燃油轿车受众收窄[17] 奥迪战略转型 - 奥迪加速新能源布局,推出基于PPE平台的A6L e-tron、Q6L e-tron等纯电车型,上汽奥迪新品牌AUDI首款车型E5 Sportback亮相[19] - 燃油车领域推出基于PPC平台的全新A5L(现款A4L换代车型)和新Q5L,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20] - 智能化方面与华为合作开发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采用双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实现无图L2++级辅助驾驶[20] - 新车型采用E³ 1.2电子架构,提升算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同时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能驾驶方案[20] - 市场对Q6L e-tron预期定价36万~43万元,消费者心理价位低于40万元[21]
这一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盐财经· 2025-05-16 10:55
行业薪酬变化 - 金融行业降薪现象已持续三年,中信证券人均年薪从2021年94.7万降至2024年77.98万,中金公司从116.72万降至64.26万,接近腰斩 [4] - 2024年券商人均薪酬数据显示,广发证券同比增10.7%至65.1万,中泰证券同比降13.66%至54.57万,中信建投同比降17.05%至46.83万 [5] - 分析师薪资与创收高度挂钩,前50券商佣金从2021年下半年100亿降至当前约33亿,降幅达2/3 [3] 从业人员现状 - 成熟分析师年薪从预期百万降至月入6000元,扣除社保后实际到手收入难以覆盖上海生活成本 [3] - 投行部门年终奖普遍取消,部分券商优化率从5%升至15% [22] - 2024年全行业约1.8万人离职,头部券商如中信证券减员1389人,国信证券减员1259人 [27][28] 市场环境变化 - A股IPO数量从2022年428家锐减至2024年100家,募资总额同比下降81.11% [18] - 2024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67.74亿元,较2023年同期96.74亿元下滑29.98% [24] - 基金交易新规实施后,佣金费率和管理人分配比例双降,进一步压缩分析师收入空间 [24] 行业结构调整 - 注册制试点初期保代人数从3000人激增至6393人,但2023年IPO收紧导致产能过剩 [17] - 部分中小券商逆势扩张高薪挖人,但行业合并被视为必然趋势 [29]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方案出台,8000亿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 [34] 职业发展转型 - 从业人员转行区块链、香港金融或自媒体等新领域现象普遍 [29] - 35岁以上从业者面临严重年龄歧视,转型困难 [29] - 香港金融人才面临岗位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压力,预期薪资下调20-30% [32]
绿茶餐厅,IPO了
盐财经· 2025-05-16 10:55
公司上市表现 - 绿茶餐厅于5月16日成功登陆港交所,发售价为每股7.19港元,但开盘后跌破发行价,收盘报6.29港元,下跌12.52% [3] - 8家基石投资者共投入约8733万美元,包括银泰集团创始人沈国军旗下的Action Chain [3] - 上市前王勤松与路长梅夫妇持股65.8%,身价超过30亿港元 [8] 公司发展历程 - 2004年王勤松与妻子路长梅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园附近开设绿茶国际青年旅社,后因餐饮受欢迎于2008年转型为绿茶餐厅 [6] - 首家门店曾创下单日14次翻台纪录,成为杭州"初代网红餐厅" [6] - 2017年5月获得瑞士PE巨头合众集团超过7000万美元投资,估值达2.33亿美元(约16.78亿元) [8] - 门店数量从2016年的61家增至上市前的489家 [8][11] 经营数据与商业模式 - 2024年收入达38.38亿元,较2022年的23.75亿元和2023年的35.89亿元持续增长 [11] - 2024年净利润3.5亿元,较2022年的0.17亿元和2023年的2.96亿元大幅提升 [12] - 2024年外卖收入达7.23亿元,同比增长39.8% [12] - 采用标准化运营模式,将食材大部分制备过程外包给第三方公司 [11] - 人均消费50-70元,每家餐厅提供50-80种菜品 [10][11] 行业地位与扩张计划 - 2024年在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按餐厅数量排名第三,按收入排名第四 [12] - 计划2025-2027年分别新开150家、200家和213家门店 [12] - 目前市场份额不足1%,处于数千亿元的休闲中式餐厅市场 [12] 行业上市动态 - 近期港股迎来餐饮IPO热潮,包括小菜园、沪上阿姨、古茗、蜜雪冰城等已上市,老乡鸡、遇见小面等正在冲刺 [14][15] - 小菜园2024年收入52.1亿元,净利润5.81亿元,门店667家 [15] - 老乡鸡门店超1400家,估值约180亿元 [15] - 遇见小面2024年底拥有360家餐厅,上市前融资8轮 [16] - 投资人认为2025年是消费标的上市的好时机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