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清华金融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详解《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丨财富与资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3 10:13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措施,旨在解决行业经营理念偏差、结构不均衡、投资者获得感不足等问题,推动三年内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 [2][4] - 政策背景:公募管理规模突破30万亿,但面临"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痛点,需从负债端重构投资者、渠道与机构的利益平衡机制 [4][5] - 核心目标:从规模扩张转向投资者回报优先,建立"逆周期布局引导-投资行为矫正-利益深度绑定"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5][6][24] 政策内涵与行业痛点 - 当前挑战:资产端超额收益获取难度加大(资本市场有效性提升),负债端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导致收益损耗(近三年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22.92% vs 基民19.3%) [5][12] - 三大改革方向:1)逆周期资金引导机制(低点募资+长期持有激励);2)投资者行为矫正体系(投教场景化);3)利益分配革新(代销考核转为"客户盈利占比导向") [5][6] 优化运营模式 - **浮动管理费机制**:新设主动权益产品60%需挂钩业绩基准(现有仅138支浮动费率产品,49支为权益类),头部机构需平衡规模与超额收益矛盾,中小机构可走"小而美"精品路线 [9][10] - **业绩基准约束**:强化设定、修改与披露要求,杜绝"风格漂移",浮动费率产品以基准为锚调整费率 [11] - **透明度建设**:强制披露投资者盈亏数据(近五年基民收益较基金收益低5.14个百分点),解决"所见即所得"问题 [12] - **降费改革**:第三阶段将调降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前两阶段已调整管理费率、交易佣金) [13] - **权益产品创新**:发展指数基金、主题ETF,实施ETF快速注册(5个工作日内),其他权益类产品注册周期缩短至10-15日 [13] 重构考评体系 - **基金公司考核**:降低规模排名权重,基金投资收益指标(含产品业绩+投资者盈亏)为核心,三年以上业绩考核权重≥80% [14][15] - **从业人员激励**: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权重≥50%,基金经理≥80%,薪酬与长期业绩直接挂钩 [15] - **代销机构评价**:将权益类保有规模、投资者盈亏、持有期限等纳入分类评价,优先支持合规机构 [15] 健全长效机制 - **公司治理**:修订《基金公司治理准则》,防范大股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强化独立董事监督 [16] - **投研能力**:鼓励AI/大数据应用,推行员工持股+跟投机制,建立"利益绑定-风险共担"闭环 [16] - **行业生态**:头部机构向"资管+财富管理"转型,中小机构差异化竞争,推动市场化并购与违规机构出清 [17] - **法制保障**: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严打内幕交易等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17] 未来展望 - **负债端改革优先**:通过封闭式产品、智能定投等工具引导逆周期布局,量化披露交易损耗,管理费与长期业绩挂钩 [25] - **行业分化**:头部机构双轮驱动(资管+财富管理),中小机构聚焦细分赛道,形成"投资者获得感-规模-渠道保有量"正向循环 [24][25] - **国际经验**:Vanguard研究显示负债端行为指导可减少投资者200bp损失,印证改革必要性 [22]
宣昌能: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 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3 10:13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演进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出席冰岛央行年度经济会议和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例会 [2][3] - 中国经济金融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3] 货币政策转型方向 - 淡化数量目标 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 [4] - 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 [4] -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等纳入其中 [4] - 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包括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安排 [5] 政策透明度与沟通 - 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 [5] - 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 [5] - 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 [5] 国际交流议题 - 宣昌能与BIS行长例会与会者交流全球经济金融形势 [5] - 讨论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投资问题 [5] - 探讨全球碎片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 [5] - 研究居民部门通胀预期问题 [5]
央行: 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证监会: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每周金融评论(2025.5.5-2025.5.11)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2 10:15
218 | 12 清华五源口 绩效考核机制 2025年第19期 Financial Weekly 每周金融评论 总第218期 2025年5月12日 LINGS 型波 .. Financial Weekly 母周令碰评论 | 目录 CONTENTS 热点聚焦 FOCUS ◎ 央行: 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MEETINGS ◎ 央行降准50个基点降息10个基点 POLICES ◎ 央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 重大事件 EVENTS ◎ 证监会: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 ◎ 美联储宣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0% 之间不变 热点 聚焦 央行: 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5月9日,央行官网发布2025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 告》)。报告提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 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 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 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报告》开篇提到, 2025年以来,央行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2 10:15
新华社日内瓦5月12日电,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美国"), 认识到双边经贸关系对两国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 认识到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 鉴于双方近期的讨论,相信持续的协商有助于解决双方在经贸领域关切的问题; 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 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 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来源 | 新华社 编辑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达利欧谈特朗普"对等关税"以及该如何投资|宏观经济 对等关税落地,市场影响几何?投资启示有哪些?|宏观经济 本着相互开放、持续沟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继续推进相关工作; 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以下举措: 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 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 ...
李礼辉:构建可信任的数字金融 | 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1 10:39
中国大模型发展的新突破 - DeepSeek-V3开源模型获全球高度评价,性能与GPT-4o相当,多项表现位列全球前几名,训练成本仅600万美元,远低于GPT-4o的1亿美元 [4] - 算法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包括MLA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oE混合专家架构等,为金融机构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4] - 昇腾910B芯片实现自主化突破,半精度算力超越英伟达A100,能效比高25%,国内产业链快速适配形成模型即服务等应用模式 [5] AI技术的陷阱与挑战 - 安全风险突出,如Ollama框架存在无鉴权机制、数据窃取和恶意攻击漏洞,影响模型服务的稳定性和数据完整性 [8] - 主流大模型如Grok-3、GPT-4、DeepSeek-V3均存在模型幻觉问题,且尚未解决歧视、算法共振、隐私泄露等技术缺陷 [9][10] - AI智能体首次被用于网络攻击,动态代码生成能力对国家安全防御体系构成新挑战 [10] 数字金融创新的挑战与目标 - 金融行业需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核心在于构建可信任的数字金融,主动防范AI陷阱并满足监管要求 [12][13] - 垂直模型需聚焦金融场景专业化能力,而非通用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模型可信度和解释性 [13] 可信任数字金融的构建路径 - 高可靠性要求:部署AI时需强化防火墙、零信任架构等安全措施,针对不同场景需特别注意模型幻觉、歧视等问题 [15] - 可解释性为关键:需展示完整推理路径,通过可视化工具和注意力机制提升透明度 [15] - 行业级与企业级模型协同发展:预训练行业级模型降低边际成本,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生态圈 [16]
特朗普 2.0 时代全球绿色转型趋势及潜在影响 | 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1 10:39
特朗普2.0时代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 美国绿色低碳政策再次转向,金融机构退出净零银行联盟(NZBA)和净零资产管理公司倡议,美联储退出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3] - 全球超过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120个国家将碳中和写入法律,仅个别国家可能退出《巴黎协定》[4] 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优势 - 中国新能源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2023年多晶硅光伏组件成本比美国低30%,比欧洲低60%[8] - 2024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达255家,营收占比53%[8] - 2023年中国光伏发电均价已低于燃煤电价,2025年风光富集地区光伏+储能成本预计降至0.26~0.33元/度电,接近煤电成本(0.3~0.4元/度电)[9] 特朗普政策下的中国机遇 - 美国放弃全球气候变化领导地位,中国可争取更大话语权,202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427ppm,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10] - 美国新能源产业增长动力减弱,中国新能源企业竞争压力减轻[11] - 国际油气价格或稳中有降,2025年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预计分别为70.6美元/桶和74.5美元/桶,2026年进一步降至62.5美元/桶和66.5美元/桶[11] 中国面临的挑战 - 美国能源成本下降可能加剧中国制造业外流,2010-2023年中国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第一来源国,企业数达1425家,占比24.6%[12] - 美国金融业经营约束松绑,盈利机会增多,中国银行业因支持绿色发展面临利润率压力[13]
如何看待我国4月出口韧性超预期?|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0 10:31
出口表现超预期 - 2025年4月出口同比增长8 1%,高于一季度的5 8%,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0 6% [1][2][6] - 尽管4月2日美国关税落地,但出口韧性凸显,尤其对美出口同比-21 0%仍好于预期 [1][2][8] - 对新兴市场出口强劲对冲:东盟(20 8%)、印度(21 7%)、非洲(25 3%)、拉美(17 3%)[2][8][10] 分区域出口结构 - 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分化:欧盟(8 3%)、日本(7 8%)保持正增长,韩国(-0 3%)小幅下滑 [9] - 俄罗斯(-2 7%)、英国(2 5%)出口增速相对平淡 [11] 商品类别表现差异 - 劳动密集型产品整体疲软:纺织纱线(3 2%)、箱包(-9 1%)、服装(-1 2%)、玩具(-6 5%)合并同比-0 8% [11][13] - 电子产品受关税冲击明显:手机(-21 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 7%),但集成电路逆势增长20 2% [11][12][14] - 高增长品类:通用机械设备(17 0%)、船舶(36 1%)、汽车(4 4%)[12][16] - 家电(-2 9%)、家具(-7 8%)等地产链产品持续承压 [11][15] 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 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31%(2021年),远超美国(16%)、日本(6%)[16] - 联合国工业效率指数(CIP)排名从1990年35位跃升至2021年第2位,仅次于德国 [16][17] - 规模与效率优势形成护城河,新兴市场难以替代中国制造产能 [16][17] 政策与内需驱动 - 一季度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速达19 0%,家电零售增长19 3%,反映"以旧换新"政策红利 [19] - 政治局会议强调"加紧实施"政策,财政、消费、地产等领域仍有发力空间 [20]
江小涓:当前数字金融发展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0 10:31
数字金融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核心观点 - 数字金融发展需解决数据要素市场支撑、科创企业评估、新型风险防控及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问题 [1] 分项总结 1 数据要素市场的金融创新支撑 - 数据资产估值难是抵押信贷创新的主要堵点 例如数交所估值6000万的数据资产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因贬值快且缺乏风控标准 [2] - 需建立数据价值评估体系 包括未来折现率、复用溢价、风险折旧等指标 以匹配金融机构风控需求 完成数据价值化闭环 [2] 2 商业银行科创金融的评估痛点 - 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吸引力增强 2023年纽约上市中企数量显著增长 2024年4月美股上市国内企业持续增加 [4] - 国内资本市场需提升对科创企业吸引力 避免优质主体流失 金融科技可通过大模型赋能技术预见、商业前景预判等投研决策 [4] 3 新型风险防控 - 金融机构模型同质化(如普遍采用DeepSeek)导致策略趋同 可能引发同向操作风险 叠加社交媒体影响 加剧市场波动 [5] - AI算法一致性影响普惠金融 单一风险评估模型导致企业融资机会两极分化 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5] 4 数智化与体制机制创新并重 - 中国金融科技专利全球占比超40%(2022年) AI专利占比达47%(2024年) 但需同步完善市场机制 [6] - 金融业需在规则透明、竞争公平、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优化 避免高度数智化与体制机制缺陷并存 [6]
好书推荐·赠书|近期热点新书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9 10:33
《小县大城》 - 核心观点: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模式 通过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发展路径 [1] - 研究基础:基于福建德化县等典型县域五年实地调研 揭示该模式形成机制与发展逻辑 [1] - 关键机制: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机制 地方特色制度创新两大维度实践创新 [1] - 研究价值:为理解中国转型期政治经济关系提供新视角 助力把握基层发展机遇 [1] 《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 - 核心观点:中国制造正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全球化布局 需重建海外供应链能力优势 [6][7] - 现状特征:东南亚/欧洲/非洲/墨西哥等地密集落地 出海话题关注度与难度同步攀升 [7] - 关键挑战:关税壁垒广泛使用迫使企业动态调整 但非提升工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7] - 突破方向:重点在于海外供应链能力复原 而非应对美国回岸制造 [7] 《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 - 核心观点:将进化生物学原理应用于投资实践 提出获取长期收益的反直觉原则 [10][11] - 方法论:通过自然界案例类比投资决策 如熊蜂策略对应错过特斯拉的决策接受度 [11] - 实践成果:作者管理50亿美元资金实现近20%年化回报 验证进化论投资有效性 [12] - 核心理念:强调视角与思维优于技术 知识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11]
全力提振内需消费的五个重点 | 封面专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9 10:33
消费调控政策体系 - 当前我国已形成一套有效的投资需求宏观调控体系,但消费领域的调控仍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 [2]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需求端"提升消费能力"、供给端"增加优质供给"和政府端"改善消费环境"三方面构建消费调控新框架 [2] - 需推动消费调控政策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聚焦难点痛点精准发力 [2] 需求端调控 -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财产性收入(股市、楼市)是影响其消费的关键因素 [4] - 提振消费需实现"两稳":稳楼市(构建"市场+保障"新模式,消化库存)和稳股市(吸引中长期资金,完善退市机制) [4] 供给端调控 - 经济形态从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数字经济转变,线上消费占比从2015年不足13%提升至目前超30% [5][6] - 商品消费领域需聚焦绿色消费(新能源汽车)、高端消费(智能家居)和新型消费 [6] - 服务消费领域重点突破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业改革 [6] - 数字消费领域需强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场景供给 [6] 政府端统筹 - 消费需求存在区域和城乡差异,需构建中央与地方协同政策体系 [7] - 中央政策应侧重整体规划(财税激励、重大项目布局),地方政策需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潜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