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骑行退潮了
投资界· 2025-06-03 07:38
行业现状 - 自行车行业正经历价格战,从2020年的"一车难求"转向去库存阶段,部分公路车价格腰斩[3] - 2024年6月起,捷安特、美利达、喜德盛等多款车型价格下降20%至50%,崔克等国际品牌部分车型直降超2万元[3] - 永久牌母公司中路股份2024年自行车和童车库存量同比增约170%,上海凤凰同比增约84%[4] - 禧玛诺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中国市场运动骑行热度较高,但整车出货量增加导致库存高企[4] 价格与库存压力 - 美利达斯特拉93车型半年内两次降价,从2024年上半年高位降至1998元,降幅近50%[3][6] - 经销商面临"降价亏本金、不降价压库存"困境,高位采购车辆现每辆净亏近1000元[6][7] - 上海某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较2023年高峰期增加两倍[8] - 厂商补贴力度有限,美利达仅对高位采购车辆补贴200多元,经销商需承担大部分差价[7][8] 市场供需变化 - 3000-50000元中高端车型价格下调幅度最大,3000元以下入门级和50000元以上顶级车型降幅较小[10] - 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运动自行车销售增长超20%,但8月起需求降温,2025年市场趋于理性[10] - 2020-2023年因健康消费需求激增导致超前消费现象,但2024年下半年成为骑行热潮转折点[10][11] - 上海地区近两三年新增三四百家自行车门店,数量翻两倍[13] 经销商经营状况 - 北京经销商张明2024年8月起门店销售额下降三分之二,需日均售5辆车才能覆盖2万元房租成本[15] - 江苏经销商余宏2023年投入50万元开店,2024年10月前盈利70万元,但此后销售额急转直下[12][15] - 上海经销商计划2024年10月评估20家门店,若旺季收入无法覆盖淡季成本将启动关店程序[16] - 行业普遍预测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关店潮"[16] 消费行为分析 - 北京车友徐冰2023年购置4辆公路车总花费近10万元,但仅不到10%车友会频繁升级装备[12] - 部分跟风购车人群缺乏运动习惯,购车后使用率低[12]
第一开批零食店的人,赚够离场
投资界· 2025-06-02 07:25
行业概况 - 量贩零食行业在加盟模式遇冷背景下逆势增长 两大头部品牌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2022-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近200% 其中鸣鸣很忙2023年净利润8亿元同比大增284% [3] - 行业呈现"倒闭与扩张并存"现象 2024年Q1典型连锁品牌关闭1094家门店同时新开1400家门店 [5] - 商业模式核心为规模效应 通过集中采购压低进货成本 实现终端售价显著低于便利店(如可乐1.7元/瓶 vs 便利店3元/瓶 卤蛋0.6元/个 vs 市场价1元/个) [8] 商业模式 - 产品组合采用"大牌引流+白牌盈利"策略 白牌产品占比达70% 通过快速迭代(每2-3天推新品)匹配区域口味偏好 形成高复购(鸣鸣很忙年交易16亿笔 复购率75% 万辰集团周复购2.3次) [10] - 门店运营依赖高SKU(超1000种)但带来人力成本压力 典型门店需10人团队逐步压缩至3人 店长月薪7000元仍面临招聘困难 [13] 区域经营差异 - 下沉市场表现优于城市 县城商业中心单店辐射全县消费群体 而城市门店受限于辐射范围小/租金高(150平月租1.5万元) 净利率普遍仅个位数 [14] - 选址需匹配消费能力 中部某县城店因当地人均收入低1000元 业绩仅为其他区域70% 显示可选消费属性对收入敏感度高 [16] 行业竞争态势 - 头部品牌进入"万店时代"后加剧内卷 典型区域1公里内出现2-3家同品牌店 价格战导致部分门店折扣低至38折 营业额普遍下降20-50% [18] - 品牌方与加盟商利益出现分化 品牌通过加密门店提升总盈利(3家*30万>1家*60万) 而加盟商面临强制配货/价格补贴取消等压力 [20] - 小品牌加盟商生存环境恶化 供应链不稳定导致商品种类从上千缩减至数百 新供货成本上升使其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 [23] 典型财务表现 - 成功门店可实现首月流水100万元 1.5年回本(初始投资100万元) 但实际年净利润约20万元 显著低于流水规模预期 [13] - 行业存在明显"幸存者偏差" 转让店铺二次成交率保持高位 部分黄金铺位溢价10万元仍被抢购 [3][23]
王东升,又一个超级IPO
投资界· 2025-06-02 07:25
核心观点 - 奕斯伟计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有望成为"RISC-V第一股" 背后掌门人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王东升 [1] - 王东升从京东方功成身退后二次创业 投身造芯事业 旗下奕斯伟材料科创板IPO已获受理 [1][3] - 奕斯伟计算是中国RISC-V主控量产解决方案数量最多和收入最大的提供商 但处于高研发高亏损阶段 [8] - 公司累计融资90亿元 VC/PE阵容豪华 包括君联资本 IDG资本 金石投资等 [10][11] - 王东升通过奕斯伟集团构建半导体产业生态 投资孵化奕成科技等多家产业链企业 [14][15] 公司概况 - 奕斯伟计算成立于2019年 专注于RISC-V计算架构自主研发 已推出50余款主控产品 覆盖车载 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6]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智能化解决方案 硅材料 生态链开发 智能化解决方案采用RISC-V架构 聚焦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两大场景 [4]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0亿元 17.52亿元 20.25亿元 同期亏损15.70亿元 18.37亿元 15.47亿元 研发费用占比72% 82% 66% [8][9] - 智能终端解决方案收入占比88.1% 93.3% 88.5% 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比9.7% 3.8% 9.3% [9] 行业背景 - RISC-V作为开源计算架构 具备指令精简 模块化 低成本 可定制化特性 有望成为继X86 ARM之后的第三极 [6] - 王东升认为AI时代需要重新思考ICT技术系统 RISC-V将成为AI时代的原生计算架构 [6][7] - 半导体产业是全球竞赛 中国企业家的初心应是"家国情怀 世界担当" [15] 融资历程 - 2020年6月完成超20亿元融资 君联资本 IDG资本联合领投 [10] - 2021年12月完成25亿元C轮融资 金石投资和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 [10] - 2023年6月完成超30亿元D轮融资 金融街资本领投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跟投 [11] - 累计融资达90亿元 [10][11] 关联企业 - 奕斯伟材料已完成C2轮融资 投前估值177.05亿元 最新估值约240亿元 科创板IPO已获受理 [13][14] - 奕成科技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 奕斯伟集团持股40.82% [14] - 投资版图还包括埃纳检测 芯晖装备 国科光芯等半导体产业链企业 [15]
无人再谈AI六小龙
投资界· 2025-06-02 07:25
从AI六小龙到四小强的演变 - 2023年成立的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因团队动荡和技术路线调整明显掉队,AI六小龙缩减为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组成的"四小强" [3][5] - 六小龙的准入标准包括:行业大佬带队、技术团队顶尖、首轮融资达独角兽级别、争夺国产OpenAI地位 [4] - 月之暗面曾凭借200万字上下文技术突破获得近20亿元融资,引发阿里字节等大厂模仿 [4] - 智谱AI在2023年10月完成超25亿元融资(估值过百亿),百川智能同期融资超3亿美元 [5] 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困境 - 四小强技术迭代明显放缓:智谱AI基础模型最后更新停留在2024年12月,月之暗面2025年1月发布的Kimi 1.5被DeepSeek R1压制 [6] - OpenAI同期保持高速迭代:2025年2月推出GPT-4.5,推理模型从o1迭代到o3,并推出o4 mini [8] - 商业化对比悬殊:OpenAI的ChatGPT付费用户达100万,预计2025年收入127亿美元(同比增200%),而六小龙对营收三缄其口 [9] - 零一万物预训练团队被阿里收编,反映初创公司投入超大模型性价比过低的问题 [9] 大厂竞争与人才流失 - 字节、阿里、腾讯动辄百亿资金扶持AI APP,美团小红书自建大模型团队,完全赶超六小龙先发优势 [9] - 核心高管持续流失:零一万物模型预训练负责人谷雪梅、百川智能联创陈炜鹏等关键人物离职 [5][12] - 智谱AI视频模型负责人加入字节,月之暗面产品负责人独立创业,反映对顶尖人才吸引力下降 [12][14] - 2025年市场热点转向具身智能和Agent领域,四小强从技术引领者变为追随者 [17] 行业格局变化 - DeepSeek开源模型冲击闭源生态,动摇六小龙技术优势 [10] - OpenAI估值从2023年10月86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3000亿美元,超过阿里巴巴市值 [10] - 李开复预测中国市场最终可能仅剩DeepSeek、阿里和字节三家大模型提供商 [17] - AI 1.0时代的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因商业化失败和大模型冲击被迫大裁员,成为前车之鉴 [17]
70亿,顶流口红被卖了
投资界· 2025-06-01 07:24
消费并购案例 - 美国彩妆品牌e lf Beauty以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收购美妆品牌Rhode 后者成立仅三年 年净销售额超过2亿美元 [1] - 交易结构包括6亿美元现金 2亿美元新发行普通股 以及根据未来三年增长情况额外支付2亿美元的潜在收益 [5] - Rhode创始人海莉·比伯将担任首席创意官和创新主管 并成为e lf Beauty战略顾问 [5] 被收购方Rhode品牌表现 - Rhode凭借一款唇膏手机壳成为现象级爆款 上市25分钟内售罄 唇膏等待名单达40万人 手机壳等待名单20万人 [14] - 品牌成立三年仅推出10款产品 采用纯直销模式 年净销售额达2 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 27亿元) [15] - 在TikTok平台拥有150万粉丝 4300万点赞 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超6700万 [14][15] 收购方e lf Beauty背景 - 成立于2004年 以1美元平价化妆品起家 首年销售额达500万美元 [7] - 2014年被私募巨头TPG Growth以2-3亿美元收购 2016年上市 当前市值约63亿美元 [7] - 旗下拥有Elf Naturium Well People和Keys Soulcare等品牌 主打10美元以下平价彩妆 [8] 全球消费并购趋势 - 鞋业巨头斯凯奇被巴西3G资本以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0亿元)收购 创鞋业最大收购案 [17] - 普拉达以13 75亿美元(约合100 57亿元人民币)收购意大利品牌范思哲 [17] - 消费行业因具备抗周期属性 在经济波动时期更受资本青睐 [17][18] 行业资本动态 - 全球投资机构L Catterton新募集110亿美元资金 重点布局消费并购领域 [18] - 消费行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趋势明显 中国消费市场也进入并购整合新时代 [18]
第一批00后财富自由
投资界· 2025-06-01 07:24
深圳00后创业生态 - 深圳00后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涉足自媒体、电商等创业活动,比同龄人更早掌握剪辑、运营、代投放等技能 [3] - 华强北成为深圳00后创业孵化地,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就通过练摊积累选品和销售经验,为未来转型电商或外贸老板做准备 [3][7] - 深圳00后普遍具备投资思维,在职场中注重计算人脉资源和技能提升的回报率,而非单纯追求薪资 [4] 创业教育体系 - 深圳存在"少儿创客空间",教授视频剪辑、3D建模、定格动画等硬核技能,培养未来科技公司老板和自媒体博主 [7] - 深圳父母注重实用技能培养,课外班以编程、剪辑等课程为主,而非传统素质教育项目 [15] - 深圳孩子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数码产品改造,比同龄人更早进入编程、硬件等技术领域 [7] 创业环境优势 - 深圳成熟的供应链和物流网络为00后提供了电商和外贸创业的天然优势 [10] - 城市聚集大量创业者、程序员和跨境电商老板,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10] - 写字楼小隔间成为00后外贸老板的创业起点,普遍保持高强度工作但对未来乐观 [10] 创业文化特征 - 深圳00后把失败视为试错体验,快速复盘并寻找新赛道,形成稳健创业心态 [12] - 城市文化鼓励坦率谈钱和效率至上,人际关系以实用为导向 [16] - 00后创业资金多来自多份工作积累,而非家庭资助,体现强烈的事业心 [19] 创业路径选择 - 深圳00后不局限于专业对口,更注重商业逻辑的"想通",如宠物店创业案例 [11] - 创业失败后退路明确,可回归职场积累经验后再尝试,形成进退有度的创业链路 [22] - 本地人普遍接受"搞钱无上下限"理念,从代遛狗到科技创业都被视为合理选择 [11]
东北兄弟,要IPO敲钟了
投资界· 2025-05-31 06:50
林清轩公司概况 - 公司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有望成为港股"国货高端护肤第一股" [2] - 创始人孙来春51岁,品牌名源自其年少时期笔名,2003年创立,主打山茶花精华油产品 [3][4] - 旗下山茶花精华油累计销量突破3000万瓶,天猫旗舰店30ml售价539元 [7] - 全国拥有506家门店,超95%位于购物商场,按门店总数计在中国高端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 [10] 产品与市场定位 - 产品线涵盖188个SKU,价格区间200-800元,包括精华油、面霜、面膜等全套护肤流程 [9] - 2024年按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也是中国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中唯一国货品牌 [9] - 核心产品山茶花精华油连续11年在面部精华油品类全国销量领先 [7] 研发与销售策略 - 在上海松江设立科研中心,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2110万元、1970万元、3040万元 [10] - 采用OMO模式,线上直播带货(2020年单场直播销售额达40万元)与线下506家门店结合 [10] - 创始人孙来春为国内首个直播带货的美妆品牌创始人 [10]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12.1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2.5% [10] - 同期毛利分别为5.39亿元、6.54亿元、9.98亿元,经调整净利从-366万元增长至2亿元 [10] 融资与股权结构 - 2020年前坚持不融资,疫情后完成A轮(SIG领投)和B轮融资,估值增长超3倍 [11][12] - IPO前创始人孙来春持股79.27%,投资方包括雅戈尔(4.49%)、碧桂园创投(3.95%)等 [14] 港股消费行业动态 - 2024年港股消费股表现突出,蜜雪冰城上市后市值翻番至超2000亿港元,泡泡玛特股价涨超7倍 [16] - 消费企业密集赴港上市,包括蜜雪冰城、布鲁可、古茗、沪上阿姨等,形成港股消费"三姐妹"现象 [16] - 近期52TOYS、圣贝拉、铜师傅、鸣鸣很忙等消费品牌纷纷递表港交所 [17]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5-31 06:50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成立 -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正式揭牌 整合华发、格力两大龙头国企 注册规模达500亿元 打造珠海科技产业发展核心平台 [2] 凯辉创新基金三期完成募资 - 凯辉创新基金三期完成最终关账 管理规模10亿美元 成为欧盟最大AI专项基金和欧洲最大风险投资基金 聚焦数字医疗、金融科技、消费及出行与能源四大产业 [3] 宁德时代系基金落地 - 宁德时代参与投资的福建时代泽远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 由宁德时代旗下投资机构管理 [4] 诚通科创母基金设立 - 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完成工商登记 总规模300亿元 首期100亿元 期限15年 重点关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创新企业 [5] L Catterton募资动态 - L Catterton最新募资周期募集约110亿美元 包括旗舰并购策略基金67.5亿美元及多只区域基金 [6][7] 广东智能产业基金启动 - 广东省智能产业基金正式发起设立 目标规模100亿元 首期20亿元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 [8] 中银AIC基金落户深圳 - 深圳中鑫鹏翔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规模50亿元 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9] 氢能产业链投资基金设立 - 中国石化氢能产业链创业投资基金完成设立 首期规模50亿元 专注氢能全产业链投资 [10] 中建材未来科创基金启动 - 中建材未来科创基金在苏州成立 总规模50亿元 支持先进材料产业发展 [11] 民营创投科创债发行 - 东方富海获准发行15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期限15年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 [12] 苏州人工智能母基金成立 -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完成工商登记 总规模60亿元 聚焦算力基础设施及AI+制造业 [13][14] 苏州低空经济母基金设立 - 苏州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母基金成立 规模20亿元 由多家实力企业共同出资 [15] 携程旅游创新基金 - 携程宣布设立10亿元旅游创新基金 支持旅游领域突破性发展 [16] 静水湖创投FOF基金募集 - 静水湖和光一号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募集 为首期市场化FOF基金 [17] 武汉科创基金设立 - 武创江岸科创基金正式签约 落地武汉并开启投资 [18] 复旦新工科发展基金 - 复旦新工科发展基金成立 首期筹集1.2亿元 支持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 [19][20] 东莞AI产业母基金 - 东莞滨海湾新区与东莞科创金融集团签订1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 首期3亿元 [21] 安徽国耀种子基金 - 安徽省国耀种子创业投资基金成立 总规模5亿元 支持安徽省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22] 长江工融AIC基金设立 - 长江工融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完成注册 规划规模100亿元 首期10亿元 投向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领域 [23] 江苏数据产业基金成立 - 江苏省数据产业基金登记成立 总规模30亿元 首期15亿元 [24] 格力金投产业基金 - 格力金投拟在济南成立2亿元产业投资基金 聚焦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25][26] 贵州数联网基金备案 - 贵州数联网产业基金完成备案 规模4亿元 投向新型数联网生态 [27] 温州市产业基金招GP - 温州市重点产业发展基金2025年度招GP 支持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8] 常德科创引导基金 - 常德出台科创引导基金管理办法 聚焦早期科技企业 设置70%容亏率 [29] 泰州战新母基金招GP - 泰州发布两支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遴选公告 [30] 临汾市科创基金招GP - 临汾市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公开遴选基金管理机构 [31] 荔湾区产业投资基金 - 广州市荔湾区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修订 目标规模10亿元 首期1亿元 [32][33] 湖北高校种子基金 - 湖北将设立3支10亿元种子基金 支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 [34] 北京鼓励外资基金 - 北京鼓励境外投资机构在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落地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