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如何成就?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04:25
生态环境部日前推出202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案例,山东省寿光市"中国蔬菜种业硅谷"榜上有名。 寿光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树俊表示:"寿光建立'原地保护+设施保存+数字化管理'三维保护体系的全国县域最大蔬菜种质资源库,累计收集储存种质资 源超2.6万份,培育植物新品种277个,将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从20年前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其中黄瓜、圆茄、丝瓜、甜瓜等蔬菜作物市场占有 率超90%。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约占山东省1/4,产值突破10亿元。蔬菜年产值超过110亿元,被确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蔬菜种业创 新基地。" 保护优先,以利用促保护 建立种质资源库,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的蔬菜种质资源库,记者看到,长、中、短期分存的密闭种子库 里,红蓝相间的货架上悬挂着番茄一区、辣椒九区、油菜一区等目录图片,成箱成袋的种子码放整齐,品种、编号等信息标注清晰。 寿光市开展了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全面摸清家底,记录蔬菜种质资源。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中,筛选古老珍稀特色地方 品种、野生近源种质资源42份,其中有33份被国家种质库 ...
排污单位内部环保责任没有落实到位,该如何改变?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01:41
环保治理现状问题 - 部分排污单位存在无组织排放管理不到位、污染治理设施低效或失效、运行不正常等问题,导致环保设施治理效果打折[1] - 典型案例:某喷涂企业调漆间虽连接治污设施,但门窗大开导致高浓度VOCs直接无组织排放,管道仅收集稀释废气[1] - 中小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内部环保责任制度未落实[1] - 调研显示许多中小企业未建立环保责任制度,大型/外资企业虽有制度但未覆盖分管负责人、车间工人等关键岗位[1] - 监管部门现场检查时普遍忽视对企业环保责任制度建立情况的核查[1] 改进方向与措施 - 需通过政企协同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法规,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2] - 管理法治化:加强督促指导未建立环保责任制度的企业,将环保责任制要求细化纳入法规政策并作为执法必查项[2] - 责任清单化:明确企业各层级人员(负责人、分管领导、操作人员等)的环保责任清单及违规处理方式,定期开展责任培训[2] - 操作手册化:将责任细化为具体岗位操作手册,例如要求门卫记录车辆排放信息并在重污染天气管控国五以下车辆[3] - 治理专业化:中小企业需建立环保财务控制制度,强化对第三方治理服务机构的监管考评[3] - 管理数字化:推广在线监测、用电监控、门禁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开发"活性炭码上换"等扫码打卡式责任追溯系统[3]
你了解碳足迹吗?地球的“热量账单”如何才能减少?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00:21
碳足迹定义与政策 - 碳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指标,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1] - 产品碳足迹涵盖从原料获取到最终弃置的全生命周期排放[1] - 中国15部门联合印发方案,目标2027年初建碳足迹管理体系,2030年完善体系并丰富应用场景[1] 行业影响与技术创新 - 电动汽车制造环节(尤其是电池生产)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占比最高,推动工艺改进和新材料研发[2] - 碳足迹计算促使企业优化供应链,推动电动车行业整体科技创新[2] - 禁用一次性塑料袋催生可降解材料、生物基塑料等新兴绿色产业发展[3] 产业结构转型 - 低碳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业转型[3] - 绿色产业创造大量研发、生产、管理岗位,促进低端制造向高技术制造升级[3] -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可持续就业机会[3] 发展模式转变 - 碳足迹管理打破"增长伴随污染"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耗能高产出[3] - 降低碳足迹推动传统产业向低排放转型,嵌入经济运行链条[3] - 绿色技术应用带来更低能耗的生活方式[3]
守好生态保护红线为城市发展留下山水空间∣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①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23:11
城市发展规划 - 我国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55%提升至2024年的67%,城市发展能级和宜居水平显著提升,但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凸显 [1] - 城市病根源在于规划不合理,包括功能分区、环境容量评估和发展预见性不足等问题 [1] - 科学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城市发展转型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2] - 城市规划需调整方向,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和质量,强调存量提质增效 [2] - 未来城市目标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2] 生态保护与规划 - 城市规划需守牢生态保护红线,避免粗放扩张,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2] -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城市需兼顾繁华与自然 [2] - 各地需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优化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城市规划需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应,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 [3] - 人口密集型城市应控制规模,加大治理投入;生态敏感区城市需坚持生态优先;资源型城市需推动转型发展 [3] - 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绿色与发展一体规划 [3] 典型案例与实践 - 雄安新区在规划阶段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生活空间集约共享 [3] - 上海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口袋公园和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品质 [3] - 科学规划可促进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双提升 [3] 未来城市建设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十五五"规划下的城市建设打开新局面 [4] - 需将创新、宜居等目标融入全国690多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 [4] - 高标准的城市规划需转化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 [4]
结合“过紧日子”现实要求,探索村庄自主保洁推进降本增效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5:4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核心观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以提升可持续性为重点,通过降本增效方式满足农民需求,村民自主治理模式具有低成本、高参与、高效率与高效益优势 [1] 自主保洁模式构建 - 因地制宜构建自主保洁模式,根据地形地势、河湖长度等因素确定保洁员数量,构建涵盖绿化养护、河道保洁、垃圾清运的规划 [2] - 优化村庄经济账,采用适合本村经济基础的保洁模式,如经济条件较好村庄采用"第三方服务+自主保洁"模式,工业村采用"村预处理与镇级统筹"模式,文旅村采用"旅游收益反哺自主保洁"模式 [2] 制度设计与保障 - 上级政府需为村庄提供专业设备与技术,村委会通过民主协商成立监督小组,制定奖惩村规民约,结合积分制进行物质奖励 [2] - 定期检查自主保洁工作,确保可持续性 [2] 范围经济与运作模式 - 县级政府统筹规划城乡保洁体系,将河道管理、绿化养护、道路清理纳入城乡协同保洁 [3] - 村委会可向乡镇或县级政府申请环保服务,有条件的村庄成立自主保洁合作社,参考企业管理模式承包本村及附近村庄保洁任务,通过集约化降低成本 [3]
矿井废水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需做好政策、技术、区域三大协同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2:05
矿井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进展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黄陵矿业研发智能水处理系统,融合混凝分离与反渗透技术,实现井下采空水就地"自净自用"[1] - 河南永城市建立"集中收储—统一处理—统筹分配"机制,推动矿井水区域协同利用[1] - 黑龙江龙煤双鸭山矿业探索将矿井废水转化为生产及生活用水[1] 矿井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意义 - 矿井废水作为伴生资源,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可缓解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缺水地区水资源压力[2] - 未经处理的矿井废水直接外排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及水体土壤污染[2] - 资源化利用可保障矿区用水需求,用于生态补水,改善水生态系统[2] 政策协同建议 - 当前缺乏统一定价体系及市场化交易机制,需跨部门协同建立制度体系[3] - 建议管理部门在资源管理、法律规范、财政激励等方面协同支持[3] - 对高成本、技术复杂的特殊废水处理需政府专项扶持[3] 技术协同建议 - 矿井废水类型多样(悬浮物、高矿化度、酸性等),需分类处理(如酸性废水用石灰乳中和,高矿化度废水用反渗透技术)[4] - 需整合跨领域技术(水资源利用、生态环保、智能制造等),开发模块化、智能化处理系统[4] - 针对井下空间受限等条件,需结合现代制造与化工技术降低研发及运维成本[4] 区域协同建议 - 矿井集中区域(如黄河流域)需建立政策、技术、经济协同机制,纳入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5] - 建议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激励[5] - 推动跨矿区废水调配系统及使用权交易,形成"以水定产"循环经济模式[5]
蒲城县以矿山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1:25
生态修复成果 - 蒲城县修复治理点位240个,增加耕地76.78公顷,新增林地214.2公顷、草地246.6公顷,显著改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 [1] - 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提升,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发挥,实现从"生态伤疤"到"绿色明珠"的转变 [1][6] 治理规划与资金投入 - 全县排查需修复矿山260余处,建立生态环境档案,编制《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等专项报告 [2] - 累计整合财政及涉农资金约1.97亿元,严格执行企业生态修复基金制度,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2] 分类治理措施 - 露天矿山采用削坡降坡、修建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 - 废弃矿坑通过回填覆土、平整压实实现土地复垦,破损山体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3] 生态价值转化 - 修复后的卧虎山等点位发展休闲旅游,新增耕地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农林果业 [4] - 村民转型种植金银花、连翘等经济作物及发展养殖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4] 监管与长效机制 - 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项目设计、施工及验收环节的监督检查 [5] - 成立司法保护联系点,健全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激发企业及村民参与治理动力 [5][6]
经济领跑与低碳发展协同的广东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1:19
碳减排市场机制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 丰富拓展碳普惠方法学体系 探索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绿色生态种养殖 生态修复治理 可再生能源利用 "无废"县镇村建设等区域特色方法学 [1] - 加强农林领域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的开发和储备 创新各类PHCER开发模式 [1] - 鼓励购买省内生态固碳类 区域特色类PHCER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优化碳市场抵消条件及提高抵消比例 大型活动购买农林PHCER实现碳中和 [1] 碳足迹管理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 针对岭南特色水果 水产品等优势农林生态产品 研究出台碳足迹核算技术指南 建立碳足迹数据库和碳标签管理规则体系 [2] - 鼓励开展农林生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 对获得碳标签产品加大融资支持并科学确定贷款利率 [2] - 推动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纳入产品碳足迹要求 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低碳足迹产品采购力度 [2] - 深挖乡村碳足迹评价产品应用场景 探索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 贴息等政策支持碳标签建材 家电产品下乡 [2] 气候投融资助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 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 县镇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县域特色产业绿色发展 整县分布式光伏推广等重点工程强化气候投融资支撑 [3] - 建立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管理及评估体系 借鉴南沙 福田试点经验 建立广东气候投融资特色项目库和项目推荐机制 [3] -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探索碳资产证券化 发行基于碳减排资产的绿色债券 推广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 探索碳指数 碳托管 碳回购等业务 [3] 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 广东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式上线 支持消费者查询产品碳足迹和碳标签信息 允许生产企业在线申请制作碳标签 [3] - 平台覆盖消费品行业和工业产品领域 特别是上游原材料生产商 提供碳足迹管理工具帮助企业控制生产过程中碳排放 [3] - 平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 帮助企业了解并管理产品环境表现 提升市场竞争力 [3] 广东绿色发展现状与规划 - 广东碳强度处于全国第二低位 碳标签实现粤港互认 国家级绿色工厂 绿色工业园区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 [4] - 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包括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报告机制 碳强度目标地市配额分配机制 碳足迹与碳标签体系 [4] - 未来将加快推动能源 产业 交通 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深化碳减排市场机制改革 [4]
紧贴需求、科技赋能、严格规范,天津以严执法优服务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0:19
天津市生态环境执法创新举措 普法宣传创新 - 组建22名执法业务骨干的生态环境专业普法讲师团 设计29个普法宣传方向 开展7期专题培训 将专业法律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 [1] - 联合9家行业协会推行"执法人员+行业专家"联动模式 覆盖石油化工 钢铁水泥 汽车制造等特殊行业1115家企业 [1] - 通过日常检查收集企业共性问题 制作普法明白纸和技术指南 提供上门答疑服务 [2] 科技执法应用 - 整合移动执法系统与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构建"在线监测-实时分析-智能研判-异常预警-执法核实"全链条闭环 [2] - 运用无人机 走航车 红外扫描仪等装备建立"空中+地面"立体巡查模式 2025年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侦查+水指纹追踪"技术破获监测数据造假案 [2] - 建立7种执法文书模型库 标准化现场检查笔录 调查报告等文书制作流程 [3] 执法规范管理 - 全面推行涉企"双随机 一公开"检查机制 实现一次性全面核查 [3] - 出台整改承诺机制指引 上半年对87起首次轻微违法案件免罚 免罚金额达3801万元 [3] - 重点打击危险废物犯罪和第三方机构造假行为 上半年查处17起涉刑案件 [4]
甘肃张掖如何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来稿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3:06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 [2] - 关停退出117项探采矿项目并全面恢复生态 规范整治36项水利水电项目 关停8座水电站 [2] - 分类整治11项旅游设施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 提前完成草原减畜任务实现草畜平衡 [2] 生态建设量化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1万亩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992.9万亩 退耕还林4.17万亩 [2] - 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万亩 林木覆盖率25%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50.98% [2] - 湿地保有量100% 建成天地一体立体化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成西部碳汇交易平台 开展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交易 [3] - 形成资源核查至价值核算至开发交易至反哺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 [3] - 探索新能源电价收益反哺地方经济新模式 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3][5] 绿色产业发展布局 - 打造现代种业 绿色蔬菜 肉牛 奶业 戈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建设风电 光伏 抽蓄 装备制造基地加千亿产业体系 [3] - 盘道山 皇城抽蓄电站率先开工 聚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3] 未来生态建设规划 - 构建科学精准无缝覆盖的智慧监管体系 统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4] - 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扩面提质 持续扩大城市森林覆盖率 [4] - 健全黑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 规范引导居民通过多元路径参与保护管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