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白河,可以拿出来晒了
人民网· 2025-09-26 08:10
"清清的汉江东流过,拐弯的地方叫白河。" 陕西安康境内,有一座县城,以河为名,曾因矿而兴。 过去,丰富的矿藏,帮白河人解决"吃饭大事",而粗放的开采,也让河水色变,鸭躲鱼绝。 改变迫在眉睫。2000年起,白河县关停所有硫铁矿开采点,实施污染治理试点,但效果欠佳。2020年,省、市、县合力,开启了全面封堵200多个废弃矿 硐、处置100多万立方米矿渣的"超级工程",按下治理加速键。 伤疤:"磺水"穿村数十年 "钓上了吗?" "有几条了!" 盛夏时节,水草丰茂,正是垂钓的好时候。白河县厚子河龙王庙段,河水清澈。一辆电动车停在路旁,不远处,专程来钓鱼的村民笑着扬起手,又挥出一 竿。"以前在这里钓鱼是不可能的。" 驱车溯河而上,村民口中"不可能"的痕迹逐渐清晰。往上游走,水流依旧清澈,但水下和河岸旁,黄色、褐色、锈红色的石头格外醒目。 这些都是从前的"磺水"留下的"伤疤"。 白河县古名"钖县","钖"与金属相关。这里的群山中,蕴藏着金、银、铁、绿松石等十余种矿产。其中,开采范围最大的是硫铁矿。 山多地少,农业发展受限。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白河县加大对硫铁矿的开采力度,矿点主要分布在厚子河流域的卡子镇境内。 "那时候,吃 ...
安徽桐城15座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3 01:49
近日,走进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双龙村的桐兴石料厂,只见机械车在厂区来回穿梭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 象。作为桐城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该矿区坚持"边开采、边修复、边复绿"原则,曾经山石裸露、 斑驳破碎的山体正逐渐披上绿装,焕发勃勃生机。 契机,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氛围。 近年来,桐城市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规划引领、创新模式、强化监管,推动绿色矿山建 设,提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障能力。目前,全市已完成原碧峰街道采石场等15座废弃矿山生态 修复,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规划引领,绘就生态修复"路线图"。桐城市精准锚定生态治理目标,编制完成《桐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 复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了全市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的目标任务,并将现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与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作有机结合,计划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24.47公顷。同时,该市构建在建、生产矿 山与历史遗留矿山统筹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划定清晰路径。 创新模式,激活"生态+产业"新动能。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桐城市将矿山生态修复施工 中产生的富余砂石,统 ...
辽宁海州露天矿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01:08
海州露天矿治理进展 - 北帮、东帮、西帮、南帮边坡现状已基本稳定 后续将推进矿坑及周边区域生态修复工作 [1] - 矿坑东西长3.9公里 南北宽1.9公里 垂深约350米 曾因残煤自燃导致地表温度达400-500摄氏度 [1] - 通过钻孔及注入二氧化碳灭火技术降低地表温度 为施工治理创造条件 [1] 生态修复成效 - 近三年累计完成矿山复绿3493亩 东帮区域连续出现狗獾、狍子、野鸡等野生动物 [1] - 矿坑区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国家矿山公园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1] - 历史博物馆于9月9日重新开放 老矿工证实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2] 历史与产业价值 - 1953-2005年运营期间累计开采煤炭2.44亿吨 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程 [1] - 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背面图案采用矿场电镐作业场景 [2] - 闭坑前长期高强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 [1]
贵州已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万余亩
新华财经· 2025-08-14 08:41
矿山治理进展 - 贵州已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万余亩 修复治理进展达80% [1] - 全省共有未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8万余亩 于2021年完成摸底确认 [1]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印发《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贵州省"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等文件 出台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监管 [1] - 争取中央和省级矿山修复专项资金约9亿元 用于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 [1] 重点示范工程 - 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面积达1.94万亩 [1] - 南北盘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国家示范工程 系贵州省第二个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1]
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矿山变形记
河南日报· 2025-08-07 23:51
生态修复成果 - 焦家铝矿累计填方332.98万立方米,覆土45.61万立方米,修筑排水沟1.2万米,完成治理面积1116亩,恢复旱地363亩、乔木林地496亩 [2] - 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360余亩,预计年产30万公斤粮食 [2] - 修复后矿区植被覆盖显著提升,第一批白皮松长至近两米高,数万棵树存活,草藤蔓延 [9] 修复技术与方案 - 采用"削头+束腰+压脚"方案,将70度高陡边坡改造为26个台阶,宽度3米与5米交错分布,坡度保持35度左右 [6] - 修复过程中动用52台挖掘机、60余台运输车,人力背土完成东南侧陡峭区域覆土 [7] - 初期白皮松成活率低,后调整为紫穗槐、苜蓿等灌草藤与白皮松混合种植,提升植被适应性 [8] 矿区历史与转型 - 焦家铝矿位于黄河沿岸三门峡市陕州区,20世纪末因铝土矿开采兴起,2013年村民整体搬迁 [2] - 多年露天开采导致地貌破坏、山林损毁,2022年三门峡市启动矿山整治,锦江矿业停止采矿转为修复主体 [6] - 修复后矿区成为全省观摩点,未来计划发展旅游业吸引村民回归 [10][11] 政策与监管升级 - 环保执法从单部门行动转为联合执法模式,频率提升至每半月一次,聚焦末端治理成效 [12] - 修复标准要求"满目皆绿",强化后期动态监管以防止生态问题反弹 [12]
亚洲最深矿坑的“青山答卷”:360万株树木重塑钢铁青山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7:06
公司业务转型 - 大孤山铁矿自1916年始建 开采历史超百年 2023年结束露天开采后启动回填修复工程 将铁尾砂制备成胶凝材料通过管道注入坑底 实现从-426米到-320米水平回填 [1] - 采用"边开采、边修复"原则 实施边帮削坡减载和楔形滑体治理工程 累计治理面积25.67公顷 为复垦奠定基础 [2] - 开采模式由结束开采后绿化转变为生产绿化一体化 目标转型为"地上生态园、地下资源库" [1][6] 生态修复技术 - 创新应用边坡喷播技术攻克75°陡坡绿化难题 使植株成活率从65%提升至95% [2] - 通过尾矿微生物改良剂激活板结土壤 在吉林盐碱地成功培育千亩富铁水稻 [2] - 采用抑尘网与多管放矿技术终结粉尘污染 [2] 环境治理成效 - 尾砂回填工程解决尾砂堆存问题 减少尾矿库用地 阻断地下水渗漏通道 消除矿坑垮塌突水风险 逐步形成172公顷农林用地 [1] - 二十年治理将79公顷废弃地变为生态园林 种植刺槐和火炬树6万株 形成环采场绿化带 [2][4] - 新栽林地411公顷 负氧离子浓度达5200个/cm³ 年固碳532.5吨 超出碳排放100.7吨 实现碳中和 [4] 经济效益拓展 - 生态园累计接待国内外考察团1800余次 正在申报AAA级旅游景区以提升生态旅游效益 [6] - 生态旅游效益提升将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增长 提高附近居民收入 [6] - 园区内建成5公顷梨园和3公顷李子园 富铁水稻试验田实现农业价值延伸 [4][6]
湖北武穴严把矿山修复工程质量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项目绩效考核实施 - 湖北省武穴市对PPP项目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开展2024年度建设和运维绩效考核 [1] - 考核采用实地踏勘、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1] - 考核结果直接与项目服务费挂钩 [1] 考核内容与范围 - 重点围绕工程建设期的建设产出、建设效果、建设管理进行评审 [1] - 同时评估运维期的运维产出、运维效果、运维管理及绩效考核目标实现程度 [1] - 覆盖第一批13座矿山、2条廊道绿化和3个节点公园 [1] - 包含第二批9座矿山的客观评价 [1] 考核团队组成 - 邀请地质环境、园林、财务、法务等多领域专家参与评审论证 [1] - 考核组严格按照流程要求开展田镇盘塘振亚碎石厂等项目的实地踏勘 [1][2]
蒲城县以矿山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1:25
生态修复成果 - 蒲城县修复治理点位240个,增加耕地76.78公顷,新增林地214.2公顷、草地246.6公顷,显著改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 [1] - 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提升,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发挥,实现从"生态伤疤"到"绿色明珠"的转变 [1][6] 治理规划与资金投入 - 全县排查需修复矿山260余处,建立生态环境档案,编制《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等专项报告 [2] - 累计整合财政及涉农资金约1.97亿元,严格执行企业生态修复基金制度,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2] 分类治理措施 - 露天矿山采用削坡降坡、修建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 - 废弃矿坑通过回填覆土、平整压实实现土地复垦,破损山体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3] 生态价值转化 - 修复后的卧虎山等点位发展休闲旅游,新增耕地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农林果业 [4] - 村民转型种植金银花、连翘等经济作物及发展养殖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4] 监管与长效机制 - 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项目设计、施工及验收环节的监督检查 [5] - 成立司法保护联系点,健全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激发企业及村民参与治理动力 [5][6]
儋州:良法善治促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7-10 01:47
儋州地方立法进展 - 儋州自2023年10月1日获得全国人大赋予立法权后,已制定三部地方性法规,聚焦东坡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 [2] - 2024年6月10日施行《儋州市东坡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定》,是全省首部东坡文化专题法规 [2] - 2024年9月1日将施行《儋州市矿山生态修复规定》,是儋州首部地方性法规 [5] - 2025年5月1日将施行《儋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共8章66条,规范立法程序 [7] 东坡文化保护立法 - 《儋州市东坡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定》共21条,涵盖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 立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动东坡文化与儋州调声等本土文化融合 [4] - 儋州以《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东坡书院5A级景区创建 [3] - 立法起草组调研了儋州及周边市县东坡文化遗产地,并研究11个东坡文化名城的地方立法经验 [3] 矿山生态修复立法 - 《儋州市矿山生态修复规定》针对地质灾害、土壤损毁、植被破坏和尾矿污染等问题,提出五大类修复措施 [6] - 规定要求修复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并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6] - 法规明确矿山生态修复不得对矿区及周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防止借修复之名行非法采矿之实 [6] 立法程序规范化 - 《儋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首次对法规起草、审议、表决、公布等环节作出完整规定 [7] - 条例为落实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提供制度保障 [7] - 儋州市人大常委会计划今年还将审议3部地方性法规,涉及营商环境、个人住房质量安全和城乡卫生管理 [7]
葛藤“爬”出绿色奇迹(美丽中国·生态治理中的特色植物②)
人民日报· 2025-05-11 22:30
矿山生态修复 - 江西横峰县通过种植本土植物葛修复4000余亩废弃矿山,改善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 [2] - 葛根系发达,能深扎土壤数米,横向根系固定陡坡,防止水土流失,适合贫瘠矿山环境 [3] - 葛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改良土壤肥力,试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5个百分点 [3][4] - 采用移栽、扦插、压蔓等技术,在陡坡开挖鱼鳞坑、客土回填,提高葛种植成活率 [4] - 累计修复废弃矿山近1000亩,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减少黄泥流失 [6][9] 葛种植技术与政策支持 - 横峰县将葛修复纳入重点工程,提供财政补贴并引入社会资本,推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 [5] - 成立多部门协调小组,与江西农业大学合作,筛选根系发达、覆盖快的葛品种 [5] - 建立葛种质资源圃,制定差异化种植方案,针对不同坡度和土质优化管护 [5] - 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年增收万元 [5][6] 葛经济发展与产业链 - 横峰葛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量3万吨,开发葛粉丝、葛茶等30余种产品,年销售收入5.8亿元 [8] - 瑞贝福公司建成全自动葛根汁生产线,采用专利技术,年产10万吨葛根汁 [8] - 打造"横峰葛"品牌,发展初加工产品如葛根粉、葛根面条,通过电商和展销会拓宽销路 [8] - 修复后矿山发展林下养鸡、养蜂和生态旅游,形成"生态+产业"可持续模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