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

搜索文档
浙江启动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基金
央视网· 2025-09-14 23:04
该基金将采用省属国企领投、民企跟投、邀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绿色金融参与的模式,重点投资省域范围内受损生态系统的恢 复与重建,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生态修复+权益打包"等项目模式,将农田生态系统提升、废弃矿山治理、海岸线修复、生 物栖息地营造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谁修复、谁受益"理念,以市场化机制破解生态修复资金难 题,打造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新范式。 目前,浙江山水工程修复面积超750万亩,蓝色海湾修复海岸线超140公里、滨海湿地超3万亩、营造红树林面积超6000亩,历史 遗留矿山治理面积3.5万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425万亩。 9月12日,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举行践行"两山"理念20年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浙江省启动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这也是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的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基金,将推动 开展多元化投入机制改革试点。6个意向投资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金额超30亿元,覆盖了农田、海洋、矿山、湿地等生态保护 修复领域,展现了浙江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发展理念。 ...
9月13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3 12:58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聚焦主业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1][3] - 各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并专注补链强链 [1][3] - 该类企业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 新疆旅游业发展 - 新疆文旅融合深入且旅游业态丰富 [4] - 年游客接待量增长超五倍 [4] - 旅游业正成为新疆惠民富民的支柱产业 [4] 天津改革发展 - 天津围绕深化区域一体化及港产城联动等10方面制定改革创新举措 [5] - 明确329项改革任务 [5] - "十四五"期间不断提升改革精准性及实效性 [5] 河北生态建设 - 河北累计完成营造林3046万亩 [6] - 防沙治沙959.7万亩 [6] - 不断厚植"绿色家底"以建设美丽河北 [6] 中西部地区贸易 - 前8个月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规模5.31万亿元且增长10.4% [11] - 进出口值占全国比重提升至18% [11] - 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11] 西部陆海新通道贸易 - 前8个月沿线省区市经通道进出口6228.9亿元且同比增长17% [16] - 规模创历史新高 [16] - 延续两位数增长态势 [16] 新型储能建设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预计到2027年达1.8亿千瓦以上 [13]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3] - 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 [13] 生态保护修复 - 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基金在浙江湖州启动 [14] - 首批投资六个重点项目包括农田及海洋生态修复 [14] - 总资金达到30亿元 [14] 离境退税消费 - 前8个月上海离境退税商品金额20.7亿元且同比增长83% [17] - 退税申请单9.66万票且增长1.68倍 [17] - 均已超去年全年总量 [17] 国际贸易合作 - 中国与印尼央行双边交易本币结算框架正式启动 [18] - 本币结算范围拓展至国际收支全部项目 [18] - 进一步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本币 [18] 口岸建设 - 中国水口—越南驮隆国际性口岸正式开通 [19] - 加强中国与越南及东盟国家互联互通 [19] - 水口口岸为广西最早对越通商口岸 [19] 法国信用评级 - 惠誉将法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A-下调至A+ [26][27] - 法国债务规模预计2027年攀升至GDP的121% [27] - 政治分裂及两极化削弱财政整顿能力 [27] 美国消费者信心 - 美国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55.4且环比下降4.8% [28] - 同比下降21% [28] - 消费者认为商业环境及通胀风险上升 [28]
数读中国 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根基更稳
人民网· 2025-09-12 05:43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 [1] - 全面摸清163种矿产的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1] - 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 [1] -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 [1] 国土空间格局 - 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 推动形成城镇化战略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及生态安全格局 [2]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及滨海湿地76万亩 [2]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2]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2] 资源保护开发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 [2] - 发布实施125个矿种的"三率"标准 [2]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
人民日报· 2025-09-11 10:34
自然资源家底与保护成效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 [1][2]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1][3] - 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39.12亿亩和8.34亿亩 红树林面积净增至46.5万亩 [3][4] 矿产资源勘查突破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天然气年产超2400亿立方米 [2] - 探获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两个特大型铀矿 发现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含多个大型锂矿 [2][3] - 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新增储量可观 辽宁大东沟金矿有望成为世界级金矿 [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2.7万亿元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1][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 建成"梦想"号钻探船、"深海一号"平台等重大装备 [3]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生态修复与国土整治 - 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治理废弃矿山240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三北"工程实施415个项目 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创新光伏治沙等模式 [5]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科尔沁沙地重现稀树草原景观 [4][5] 国家公园与生物多样性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东北虎豹数量由69只增至150只 [5] - 三江源国家公园巩固"中华水塔"功能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栖息地完整统一 [5] - 通过生态管护和特许经营带动近5万居民就业 实现生态与民生双赢 [5] 资源管理效能提升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 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 新设采矿权5987个 [6] - 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审批时长压缩三分之一 [6]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 建立自然资源"户口簿"制度 [6] 数字化与科技创新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 建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 [7] - 不动产登记实现跨省通办 交房即交证覆盖2200多个县市 化解1500万套房屋历史遗留问题 [7] - 推动联合国地理信息中心落户中国 牵头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7]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1 07:06
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管理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 [1][2] - 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4] - 累计处置闲置土地面积500多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6] 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 - "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 [2] - 发现长达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3]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包括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两个特大型铀矿 [1][2]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1] - 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海洋油气成为增储上产主力 [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洋能、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良好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1][3]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珊瑚礁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4]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实现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 [4] 国家公园与生物多样性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野生东北虎豹数量从27只、42只分别增长至70只和80只 [5] - 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和特许经营带动近5万当地居民就业,实现生态与民生双赢 [5]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成为全球少数红树林净增加国家之一 [4] 自然资源管理与数字化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实现自然资源"户口簿"管理 [6] - 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压缩审查环节2/3,审批时长减少1/3 [6][7]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覆盖2200多个县市 [7]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等重大装备投入使用 [3] - 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中国,牵头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7] - "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7]
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人民日报· 2025-09-11 02:47
自然资源家底与保护成效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 [1][2] - 森林覆盖率25.09% 林地面积42.53亿亩 森林蓄积量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 [1][3] - 草地面积39.12亿亩 湿地面积8.34亿亩 红树林面积46.5万亩 成为全球红树林净增国家 [3][4] 矿产资源勘查突破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 [2] - 探获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两个特大型铀矿 发现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2][3] - 山西孝义铝土矿和山东胶东金矿新增储量可观 辽宁大东沟金矿有望成为世界级金矿 [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1][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世界第一 建成梦想号钻探船等大国重器 [3] - 海洋能海水淡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 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国家之一 [3] 生态修复与国土整治 - 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治理废弃矿山240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4][6] - 通过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模式 科尔沁沙地重现稀树草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绿化 [4]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生态系统全面提升 [5][6]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从试点初期27只42只增至70只和80只左右 [6] - 近5万居民通过生态管护特许经营实现家门口就业 完成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 [6][7] 资源要素配置优化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 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 新设采矿权5987个 [7] - 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审批时长压缩三分之一 [7] - 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覆盖2200多个县市 化解1500多万套房屋历史遗留问题 [8]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 推动联合国地理信息中心落户中国 [8] - 牵头实施深时数字地球等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8] - 南极秦岭站建成运行 全国卫星导航基准站一张网投入运营 [8]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 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0 21:56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2] - 森林覆盖率达25.09%,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1][3] - 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 [3] 矿产资源突破 - "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2] - 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和天然气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 [2] - 在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探获两个特大型铀矿 [2] - 发现长达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3] - 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新增储量可观,辽宁大东沟金矿有望成为世界级金矿 [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1] - 海洋原油增量占2024年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 [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世界第一 [3]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和"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建成使用 [3] 生态保护修复 - 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4]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实施项目415个 [4] - 科尔沁沙地重现稀树草原风光,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改善 [4] 土地空间优化 - 全国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4]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6] - 用海用岛审批1.12万平方公里,新设采矿权5987个 [6] - 审查环节压缩2/3,审批时长缩短1/3 [6] 国家公园与确权登记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增至70只和80只左右 [5] - 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6] - 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和特许经营带动近5万当地居民就业 [5] 数字化与科技创新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 [7] - 建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 [7] - 不动产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交房即交证"覆盖2200多个县市 [7] - 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中国,牵头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7]
“物种宝库”增至9266种!江苏完成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扬子晚报网· 2025-08-28 12:34
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 - 江苏省完成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记录物种总数达9266种 较2024年数据增加424种 增长率为4.6% [1] - 物种分类包括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 陆生脊椎动物523种 陆生昆虫3216种 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 [1] - 调查历时八年 覆盖全省县域单元 累计收集62万条数据 [3] 珍稀物种保护成效 - 发现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 包括毛脉槭、伞房花耳草、海边月见草、凹耳臭蛙等 [3] - 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79种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141种 [5] - 中华虎凤蝶从2018年南京仅几十只增至多分布点 种群显著回升 [5] - 东方白鹳从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 [5] - 长江江豚活动范围覆盖整个长江江苏段 [5] 生态空间分布特征 - 陆生生物多样性热点集中于宜溧山地、宁镇山脉、云台山区 [7] - 滨海湿地与太湖沿线是陆生脊椎动物最丰富区域 [7] - 苏南水网及大运河沿线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 [7] - 热点区域与重要生态空间高度重合 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 [7] 成果转化与应用 - 基于调查数据开发长江江豚、丹顶鹤等标志物种原型LOGO 并注册商标 [7] - 推出系列特色文创产品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 [7] - 将研究物种类群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 更新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 [7]
吉林市:构建立体监测网 守卫松花湖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46
监测能力建设 - 构建采样至鉴定分析全流程监测能力 配备20余类专业设备[1] - 2023年系统性优化监测体系 布设立体监测网络融合多维生态数据[1] - 联合高校开展营养盐与藻类响应研究 共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1] 数据积累成果 - 四十年系统鉴定浮游植物109属 浮游动物29属 大型底栖动物60属[2] - 建立生物样本库填补基础数据空白 积累数据支撑精准管理与生态修复[1][2] 硬件与人才发展 - 更新专业监测船与标准实验室 引进专业人才强化技术基础[1] - 上世纪80年代克服设备简陋与技术空白困境 开展自主探索性监测[1]
到2035年 山西省黄河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1.79万亩
央视新闻· 2025-08-27 05:20
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目标 - 到2035年山西省黄河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1.79万亩 [1]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325.47万亩 [1]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44万平方千米 [1] -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3267.44平方千米以内 [1] 农业与生态空间布局 - 巩固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和吕梁山、太行山特色农区建设 [3] - 拓展有机旱作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以保障黄河流域多样化农产品供给 [3] - 推进水源、山脉、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系统保护修复 [3] - 加强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重要生态屏障修复 [3] - 强化沿黄流域、汾河流域、沁河流域和涑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空间管控 [3] 国土空间开发与基础设施 - 推动沿汾生态经济带优化人口、资源、产业配置 [5] - 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5] - 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5] - 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并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5] -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国土空间韧性 [5] 文化与资源保护机制 - 弘扬黄河文化并强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 [5] - 健全跨行政区协同机制并将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5] - 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