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保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邯郸市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率达76.7%
新华财经· 2025-09-29 00:56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展 - 邯郸市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推动企业减污降碳和转型升级 着力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1] - 智能鹰眼系统自动识别扬尘点位 雾炮精准喷射水雾 现场难见粉尘和呛人气味[2] - 环保绩效A级企业可自主减排 B级及以下企业需按比例限产停产[2] - 邯郸市为重点行业企业配备专家团队 一企一策定制治理方案 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率达76.7% 位居河北省第一[2] 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 新兴铸管创A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2] - 新峰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对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 生产陶瓷地铺石、免烧砖等产品[2] - 企业可将生态包袱转化为资源富矿[2] 绿色金融创新机制 - 邯郸市建立企业绿色账户 纳入减污指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和先进减污技术应用等指标[3] - 2024年为57家企业建立绿色账户 评估形成绿色资产规模超110亿元[3] - 2025年计划覆盖钢铁、焦化、炭素等7大重点行业[3] - 绿色账户服务平台自动匹配政府支持政策和金融产品 提供信贷利率优惠和授信额度提升支持[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推出首批全域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划分为物质供给、文化服务、调节服务3大类共39项[3] - 明确各项产品价值评估方法 为生态产品发放身份证 为市场交易与抵押融资奠定基础[3] 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 - 坚决关停散乱污企业 打破部门壁垒综合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4] - 石坡村利用毗邻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优势打造湖畔露营基地 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5] - 户村村民流转500多亩土地种植桃树和草莓 建生态农业园区 提供300余个就业机会[5] 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 2025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7.6% 改善率位居河北省第一[5]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 增速位居河北省第二[5]
今年8月武汉空气质量优良率100%
长江日报· 2025-09-26 00:56
尘土弥漫的采石场变成"灵山花境",江夏灵山实现了由"卖石头"向"卖风景"的转变。同 时,武汉首次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应用于矿山修复评估,灵山的GEP从1.17亿 元增长至2.58亿元。 刚刚过去的8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创5年来空气质量最优水平。9月25 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 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聚焦武汉推进美丽武汉建设。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透露这一好消 息。 "十四五"以来,武汉牢牢抓好"减排"这个牛鼻子,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在城市主导上 风向区域实施"A级准入"政策,严控"两高"项目准入;全面淘汰小规模生物质和燃煤锅炉; 全面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完成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淘汰国 三标准柴油货车;将清洁运输纳入环评审批重点关注内容;武钢有限累计投入154亿元实施 135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永久关闭3座高炉,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固废不出 厂"…… 今年初,硚口区竹叶海公园500多株梅花盛情怒放,"梅花坡"冲上热搜,成为新晋网红 打卡地。 劣Ⅴ类湖泊数量自2021年起连续4年"清零"。水 ...
生态环境部:推动构建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
新浪财经· 2025-09-19 03:21
9月19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构建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 系。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成全球最 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 标,"十四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我们还积极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发布 甲烷和工业氧化亚氮控排方案,将氢氟碳化物纳入配额管理,将煤矿瓦斯排放的限值从30%加严到 8%,强化对甲烷的排放控制。 ...
推窗见山畅胸怀、公园城市动人心,成都全力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城市
中国环境报· 2025-08-27 23:51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PM2.5浓度达历史最优水平 PM10和PM2.5浓度较"十四五"初期分别下降25%和28.1% [2]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6天 综合指数全国排名创历史最高 [2] - 环境空气质量刷新三项"历史之最"记录 包括PM2.5浓度、优等天数及全国排名 [2] 水环境治理成果 - 主要流域断面水质保持优良 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从劣Ⅴ类到Ⅱ类的历史性跨越 [2] - 岷沱江流域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成都美丽河湖项目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名单 [2] - 兴隆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东安湖和白河纳入四川省美丽河湖案例 [2] 生态建设与碳汇能力 - 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和44.7% 生态系统年碳汇量突破200万吨 [2] - 累计完成增绿增景35万亩 实施白鹤滩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工程 [2] - 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23.6万亩 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2] 绿色基础设施发展 - 累计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座 天府绿道总长度突破9000公里 [3] - 天府蓝网达220公里 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 [3] - 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等专项行动 推动城市公园增量提质 [3] 环境问题整治成效 - 噪声和餐饮油烟投诉同比分别下降11.8%和66% 完成13382个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3] - 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 - 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9% 持续巩固整改成效 [3] 绿色产业转型 - 清洁能源占比达62.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2个百分点 [4] - 再生资源利用率达90% 全面完成19家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4] - 新增25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累计创建273家A级/B级引领性企业 [4] 新能源汽车推广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94万辆 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 [4] - 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 [4] 环境监管创新 - 构建"1+3"非现场监管模式 将1593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 [6] - 建立三级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 出台包容审慎监管清单 [5][6] - 项目审批效率提高30% 通过专家预审服务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6]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 打造"遥望雪山"打卡地 推进"成都看雪山十佳打卡地"建设 [6] - 开发"夜爬龙泉山看日出""天台山萤火虫观赏"等生态旅游新场景 [6] - 依托锦江"十二月市"商贸文化主线 弘扬生态文化价值 [6] 绿色赛事实践 - 坚持绿色低碳办赛 实施低碳能源、场馆及交通专项行动 [6] - 推进临时设施重复利用 规范建筑垃圾及固体废物处置 [6] - 开展赛事碳排放数据收集与减排核算 形成绿色低碳实践遗产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域实践的江苏探索
中国环境报· 2025-08-25 00:27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 -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省域资源禀赋深度融合 形成省级立法+地方标准+区域协同制度创新链 [2] - 率先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和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2] -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机制 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 形成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制体系 [2] 空间布局与产业协同 -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 促进绿色空间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精准匹配 [3] - 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太湖明珠 美丽海湾等七大生态区域 形成差异化生态空间格局 [3] - 苏南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苏中苏北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沿海生态走廊 [3]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 建立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 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绿岛等制度创新 激励企业主动减排 实现治理从末端管控向源头防控转型 [3] 财政投入与市场机制 - 近十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与保护治理资金超过3800亿元 [4] - 创新环保贷 环基贷等绿色金融产品 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5万亿元 [4] - 碳市场交易量居全国前列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和生态银行机制 将太湖生态岛等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5] - 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 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5] 区域协同治理 - 建立长三角生态环保协作小组 设立41个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与污染协同处置机制 [5][6] - 与上海 浙江 安徽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显著提升跨界河流水质 [5][6] - 南京都市圈生态基础设施跨域共建取得突破 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一体化 [6] 产业结构转型 - 累计关停化工企业超过5000家 化工园区数量从54个压减至29个 [6] - 近5年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5.8万家 腾退工业用地23万亩 [6] - 常州市通过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 [6] 新兴产业发展 -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常州动力电池 盐城海上风电等产业集群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6] - 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1.8% [6]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 新三样产品出口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6] 公众参与机制 - 推出环境圆桌会议 生态损害赔偿公众评议等共治机制 环境信访总量连续7年下降 [7] - 通过无锡碳普惠平台 苏州生态存折等实践 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7]
以“水”之变透视山水间新活力 创新科技赋能产业链“闭环”减排
央视网· 2025-08-20 07:23
核心观点 - 重庆依托水资源发展清凉旅游新业态 同时通过严格环保监管和产业升级实现长江生态显著改善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5][11][13][21][29] 生态治理成效 - 长江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稳定保持二类 较2016年提升一个等级 [11] - 禁渔4年来鱼类物种增加58种 长江鲟等珍稀物种出现频率显著提高 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两个等级 [13] - 累计退捕渔民10489人 退捕渔船5342艘 实现长江干流重庆段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11] - 全市510条重要河流和1600家重要企业纳入实时监测系统 AI大模型对138个监测点位未来三天水质预测精准度超90% [21][23] 环保监管措施 - 全市15000余个入河排污口实施定期巡查 隐蔽点位日均巡查量5-6个 [16][17][19] - 长江重庆段所有船舶生活污水实现零直排 观光游轮每日2000名游客产生的3吨污水全部转运至岸处理 [20][21] - 化工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工业废水超3万吨 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25] 产业经济影响 - 白涛化工园区规上工业产值从122亿元增长至649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23% [29] - 产业链层级从1级增至7级 企业百元营收成本下降6% [30] - 园区工业企业数量从26家增长至60家 通过产业链闭环实现减排 [26][27] 区域发展转型 - 退捕渔民通过低息贷款 税费减免等政策转产餐饮旅游业 原渔具成为特色经营标志 [7][9][11] - 漂流 农家乐 民宿等亲水旅游业态快速增长 成为暑期消费新选择 [1][5]
《美丽日照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未来十年生态建设蓝图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05:45
美丽日照建设规划纲要核心内容 - 核心定位为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样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日照样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1] - 目标设定为2027年美丽日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日照 [1] - 共八章内容 包含六大项21项重点任务和4项保障体系与措施 [1] 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 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1] - 构建港城特色产业体系 加快绿色运输体系建设 [1] - 2035年铁路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达45%以上 [1] - 支持日照港建设生态碳汇等示范港区 [1]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 推进大气、水、土壤协同治理 [2] - 2027年70%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 [2] - 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约40% 基本建成全域美丽海湾 [2] - 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土壤环境风险全面管控 力争建成"无废城市" [2]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守住耕地保有量等红线底线 [3] - 对重点河流实行"一河一策一图" [3] - 健全危险废物防控体系 推动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建设 [3] 美丽城乡建设 - 2027年实现2个县(区)整县建成美丽乡村 [3] - 相关县(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5%以上 [3] 全民行动方案 - 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4]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 [4]
排污单位内部环保责任没有落实到位,该如何改变?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01:41
环保治理现状问题 - 部分排污单位存在无组织排放管理不到位、污染治理设施低效或失效、运行不正常等问题,导致环保设施治理效果打折[1] - 典型案例:某喷涂企业调漆间虽连接治污设施,但门窗大开导致高浓度VOCs直接无组织排放,管道仅收集稀释废气[1] - 中小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内部环保责任制度未落实[1] - 调研显示许多中小企业未建立环保责任制度,大型/外资企业虽有制度但未覆盖分管负责人、车间工人等关键岗位[1] - 监管部门现场检查时普遍忽视对企业环保责任制度建立情况的核查[1] 改进方向与措施 - 需通过政企协同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法规,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2] - 管理法治化:加强督促指导未建立环保责任制度的企业,将环保责任制要求细化纳入法规政策并作为执法必查项[2] - 责任清单化:明确企业各层级人员(负责人、分管领导、操作人员等)的环保责任清单及违规处理方式,定期开展责任培训[2] - 操作手册化:将责任细化为具体岗位操作手册,例如要求门卫记录车辆排放信息并在重污染天气管控国五以下车辆[3] - 治理专业化:中小企业需建立环保财务控制制度,强化对第三方治理服务机构的监管考评[3] - 管理数字化:推广在线监测、用电监控、门禁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开发"活性炭码上换"等扫码打卡式责任追溯系统[3]
【铜川】蓝天常驻 净土生金
陕西日报· 2025-07-14 22:59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铜川市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举全市之力 聚全民之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1] - 铜川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实施"夏治臭氧冬治霾"策略 深入推行"五源共治"从工业源 扬尘源 VOCs源等5方面遏制污染物排放[2] - 多家大型水泥企业完成生产线超低排放改造 减少粉尘 二氧化硫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 - 加强机动车尾气监管 常态化路检路查 严格执行排放标准 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2] - 建筑施工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工地围挡 物料覆盖 车辆冲洗 道路硬化 湿法作业 密闭运输)对不达标工地责令整改[2] - 组织专业人员全面排查农村黑臭水体 建立清单并采取清淤疏浚 截污纳管 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4] - 建立新污染物环境管理档案 加强可能存在新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监管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从源头控制[4] - 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定期监测企业周边土壤 对疑似污染地块进行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5] 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 2024年铜川市优良天数达286天 PM2.5平均浓度36.8微克/立方米 同比改善3.2%[3] -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2 同比改善2.6% 空气质量居关中6市区和汾渭平原15市区"双第一"[3] -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实现无污染耕地 无污染地块 无农村黑臭水体[5] 未来发展重点 - 以更高标准 更严要求 更实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5] -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5]
为绿色未来注入“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03:08
绿色能源与农业协同发展 - 贵州省利用光伏板下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发展畜牧养殖,结合山地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2] - 当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63.3%,绿色经济占比达48% [2] 生态治理与城市转型 - 贵阳市南明河从黑臭水体转变为城市"会客厅",成为生态治理典型案例 [4] - 荷兰科学家指出南明河水质显著改善,反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5] 绿色产业国际领先地位 - 中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占全球供应链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 [6] - 绿色低碳产业在研发、生产、消费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关键技术如光伏、储能、氢能等全面或局部领先 [6] 全国生态环境改善数据 - 202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 [8] - 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8] 生态文明理念全球化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获匈牙利、印度等国际代表高度认同 [10] - 该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榜样,并融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 [10] 国际论坛与合作平台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汇聚62国近1000名嘉宾,成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桥梁 [6][11] - 论坛推动国际经验共享,如浙江"千万工程"、蚂蚁森林等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6][10] 绿色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纳入40多国评估体系,成为联合国环境署参考标准 [10] - 中国绿色转型实践被南非、所罗门群岛等国家视为可推广的范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