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矿山生态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安徽桐城15座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3 01:49
近日,走进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双龙村的桐兴石料厂,只见机械车在厂区来回穿梭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 象。作为桐城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该矿区坚持"边开采、边修复、边复绿"原则,曾经山石裸露、 斑驳破碎的山体正逐渐披上绿装,焕发勃勃生机。 契机,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氛围。 近年来,桐城市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规划引领、创新模式、强化监管,推动绿色矿山建 设,提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障能力。目前,全市已完成原碧峰街道采石场等15座废弃矿山生态 修复,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规划引领,绘就生态修复"路线图"。桐城市精准锚定生态治理目标,编制完成《桐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 复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了全市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的目标任务,并将现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与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作有机结合,计划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24.47公顷。同时,该市构建在建、生产矿 山与历史遗留矿山统筹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划定清晰路径。 创新模式,激活"生态+产业"新动能。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桐城市将矿山生态修复施工 中产生的富余砂石,统 ...
“生态伤疤”变“致富塘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5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 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受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委托对铁山港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修复 涉及31处历史遗留图斑和22处需修复矿山 [2] - 修复总面积达58平方公里 其中图斑面积54平方公里 采用削坡 修整坡面 坡脚支挡等工程措施消除地灾隐患 [2] - 超过120亩修复区域被改造为海水养虾塘 部分复垦耕地种植玉米和木薯作物 [2] 生态修复与农业转型 - 项目采用排水沟 土地平整 土壤培肥等工程措施将修复区域转化为耕地 并就近引用海水发展特色农业 [2] - 修复后区域形成连片玉米地与虾塘 昔日的生态伤疤转变为致富塘田 [2][3] - 修复工程包含监测与管护措施 确保治理效果可持续 [2]
守护绿水青山 打造幸福靠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51
核心观点 - 江西省赣州市通过源头管控、创新治理和转型利用三大策略 成功将废弃矿山转化为生态和经济资产 实现生态修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3][5][7] 源头管控与绿色矿山建设 - 严格管控新增露天矿山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持证矿山数量从2015年前后的1500家左右减少至500余家 大中型矿山比例持续提升 [3] - 通过提高露天矿业权出让门槛和严格资源储量规模管控 推动矿山结构优化 已建成绿色矿山70家 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50家 两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 [3] 创新治理与系统修复 - 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约7367公顷 基本解决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 [5] - 2017年以来成功争取5.67亿元中央奖补资金用于废弃矿山治理 2021年起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 省级试点概算投资超5亿元 [5] - 探索出寻乌废弃稀土矿山"三同治"典型经验 入选2019年度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和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并作为"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5] 转型利用与产业融合 - 通过"生态+"治理路径 将废弃矿山转化为生态财富 具体方式包括治矿复绿、还林、还耕、兴业、兴旅和赋能 [7] - 信丰县将废弃稀土矿山打造为现代农业产业园 种植脐橙和油茶等作物 助力乡村振兴 [7] - 龙南市融合客家文化、"阳明文化"和生态文化元素 开发汉唐风格新校园和阳明心谷景区 带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1][7]
矿山“焕新”后,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新华社· 2025-08-17 11:56
生态修复成效 - 重庆梁平区猎神村关停5座石膏矿并实施生态修复 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 [1] - 北碚区中华村将采石工场改造为300多亩桃李果园并建设高品质民宿 [2] - 重庆市累计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达7025公顷 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 [3] 产业转型成果 - 猎神村废弃石膏矿改造为网红咖啡馆"矿咖" 保留铁轨矿车等工业元素吸引游客 [2] - 猎神村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2] - 北碚区既白民宿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达上千人 带动近30名村民就业 [3] 发展模式创新 - 重庆探索差异化修复路径 包括梁平"湿地+森林"模式和北碚"矿坑+文旅"开发模式 [3] - 生态修复构建"生态—产业—民生"闭环 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增长点 [3] - 民宿周边开设集市促进农特产品销售 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3]
贵州已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万余亩
新华财经· 2025-08-14 08:41
矿山治理进展 - 贵州已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万余亩 修复治理进展达80% [1] - 全省共有未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8万余亩 于2021年完成摸底确认 [1]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印发《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贵州省"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等文件 出台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监管 [1] - 争取中央和省级矿山修复专项资金约9亿元 用于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 [1] 重点示范工程 - 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面积达1.94万亩 [1] - 南北盘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国家示范工程 系贵州省第二个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1]
湖北武穴严把矿山修复工程质量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项目绩效考核实施 - 湖北省武穴市对PPP项目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开展2024年度建设和运维绩效考核 [1] - 考核采用实地踏勘、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1] - 考核结果直接与项目服务费挂钩 [1] 考核内容与范围 - 重点围绕工程建设期的建设产出、建设效果、建设管理进行评审 [1] - 同时评估运维期的运维产出、运维效果、运维管理及绩效考核目标实现程度 [1] - 覆盖第一批13座矿山、2条廊道绿化和3个节点公园 [1] - 包含第二批9座矿山的客观评价 [1] 考核团队组成 - 邀请地质环境、园林、财务、法务等多领域专家参与评审论证 [1] - 考核组严格按照流程要求开展田镇盘塘振亚碎石厂等项目的实地踏勘 [1][2]
蒲城县以矿山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1:25
生态修复成果 - 蒲城县修复治理点位240个,增加耕地76.78公顷,新增林地214.2公顷、草地246.6公顷,显著改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 [1] - 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提升,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发挥,实现从"生态伤疤"到"绿色明珠"的转变 [1][6] 治理规划与资金投入 - 全县排查需修复矿山260余处,建立生态环境档案,编制《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等专项报告 [2] - 累计整合财政及涉农资金约1.97亿元,严格执行企业生态修复基金制度,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2] 分类治理措施 - 露天矿山采用削坡降坡、修建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 - 废弃矿坑通过回填覆土、平整压实实现土地复垦,破损山体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3] 生态价值转化 - 修复后的卧虎山等点位发展休闲旅游,新增耕地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农林果业 [4] - 村民转型种植金银花、连翘等经济作物及发展养殖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4] 监管与长效机制 - 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项目设计、施工及验收环节的监督检查 [5] - 成立司法保护联系点,健全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激发企业及村民参与治理动力 [5][6]
综合施策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1:42
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效与挑战 - 江西省赣州市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1] - 早期开采工艺局限性导致部分矿区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仍需修复提升 [1] - 稀土废弃矿山历史遗留问题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交织,解决难度较大 [1] 综合施策破解治理难题 - 建立多部门参与、跨部门协作的治理机制,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等四大类工程 [2] - 积极申报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筹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2] - 对市场化投资主体给予用地指标、生态修复产品收益等激励措施 [2] - 设立统一考核指标和标准,解决后期管护问题 [2] "三同治"修复模式探索 - 山上山下同治:山上开展地形整治、植被复绿,山下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 - 地上地下同治:地上改良土壤并发展光伏发电或经济作物种植,地下采用截水墙等工艺治理污染水体 [3] - 流域上下游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下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等实现水质末端控制 [3] "三同步"发展推进策略 - 综合修复治理同步:统筹推进源头全要素、全方位同抓共治 [4] - 产业融合发展同步:形成"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4] - 国土空间优化同步:上游保护生态空间,中游建设生活空间,下游构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4]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推动生态修复让矿山换新颜
新华日报· 2025-07-02 21:48
生态修复成果 -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成功修复9处废弃矿山宕口,总面积达1072亩,实现从无序开采到科学修复的转变 [1] - 修复后的矿山从"生态伤疤"变为"绿色氧吧",成为休闲胜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1] - 修复区域累计栽种苗木5万株,选用凌霄、侧柏、构树等乡土树种,提升固土保水能力 [2] 修复技术与方法 - 采用"一矿一策"修复方案,制定灾害消除、坡面复绿、树木选种等工作标准 [1] - 针对高陡岩质边坡使用加筋麦克垫工艺,具有自透水性强、可植被性高、抗冲刷性能好等优势 [2] - 实施基材配制、理化性质测试、植生试验等技术措施,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 [2] 管理机制 - 建立"专业设计+部门联审+国企实施+属地护航"工作机制,构建监督监管体系 [1] - 实施三级管护体系:施工单位负责两年养护期、属地街道组建专业管护队、村民通过"生态积分"参与日常巡护 [2] - 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后期管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 产业价值 - 修复后的宕口为"矿山+文旅"、"矿山+康养"等绿色产业规划落地创造了条件 [2] - 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去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