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搜索文档
收购价缩水近4亿元,业绩承诺砍半!海利生物口腔赛道转型“踩急刹”
华夏时报· 2025-09-18 06:19
收购价格调整 - 海利生物将收购瑞盛生物55%股权的价格从9.35亿元下调至5.36亿元 追回差价3.99亿元 [2] - 价格调整原因包括行业政策变动 市场竞争加剧引发的价格战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收紧 [2][4][5] - 调整后公司仍持有瑞盛生物55%股权 投资成本降低 整体估值从17.11亿元降至9.74亿元 [5][6] 瑞盛生物业绩表现 - 2024年瑞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 净利润1.39亿元 完成业绩承诺 [8]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837.08万元 净利润3376.69万元 业绩承压 [8] - 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2025年一季度同比2024年一季度下降30% 二季度环比再降40% [4] 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国家药监局2024年3月对医疗器械免于临床评价增补类别 导致同类产品新增获批约20个 [3][4] - 新进入者采用低价竞争策略 引发价格战 瑞盛生物为保持市场份额被动降价 [4] - 骨粉 骨膜综合市占率相比去年半年度提高约6%至7% 但难以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损失 [4] 税收政策影响 - 瑞盛生物原适用3%简易征收增值税 2024年起改为13%一般计税方式 [5] - 由于原材料进价较低 可供抵扣进项税较少 对收入利润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5] 公司业务转型 - 海利生物2024年通过收购瑞盛生物切入口腔修复材料赛道 实现由动保向人保业务转型 [7][8] - 2025年上半年口腔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71.34% 毛利率87.26% [9] - 第二季度受瑞盛生物业绩下滑影响 公司归母净利润下降61.09% [9] 业绩承诺调整 - 将瑞盛生物2025年和2026年扣非净利润承诺分别调整为5000万元和5800万元 [8] - 原承诺为2024年1.25亿元 2025年1.375亿元 2026年1.5125亿元 累计不低于4.1375亿元 [8] 长期行业展望 - 短期受宏观经济和消费降级影响 种植牙患者量下降 行业增速放缓 [9] - 长期受益于人口老龄化 口腔疾病发病率上升 国产替代趋势以及生物医用材料政策支持 [9][10] - 行业将向数字化 个性化方向发展 二三线城市和老龄化需求驱动市场扩容 [10]
黄质潘“挂帅”后首次上新,“慢节奏”的星纪魅族需要一个爆款
华夏时报· 2025-09-18 05:43
这次发布的主题是"归航"。黄质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解读:"'归航'不是喊口号,先在牌桌上,才能 谈以后。我现在要保证我们的产品、口碑,不需要所有人都认可我,要把粉丝牢牢抓在手上,然后把新 的用户再拉进来。" 刚刚成立时,星纪魅族还有着雄心壮志,比如"三年内回到国内中高端手机市场前五的位置"的豪言,但 从黄质潘近来的发言中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发展理念应该是更加务实了。业内人士认为,星纪魅族需 要一个爆款来带领该公司进入"快节奏"的发展状态。 姗姗来迟的旗舰 这次发布的重磅产品之一,是魅族22系列。从魅族20系列到魅族21,发布间隔仅8个月,但从魅族21到 魅族22,却用了一年零9个月的时间,星纪魅族官方此前也在微博上承认魅族22已跳票两次。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飞月 北京报道 黄质潘于今年夏天上任星纪魅族CEO,近日,他终于迎来了自己掌舵后的第一场重磅发布。从内容来 看,这次发布依然延续了该公司的"三件套"风格——"手机+XR+智能汽车(软件)",看来新领导上任 并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星纪魅族中国区CMO万志强在发布会上回应了魅族22延期发布一事,称"魅族22迟迟未能发布,我 ...
竞逐AI红利,云计算厂商热战升温,腾讯云出海提速
华夏时报· 2025-09-18 05:43
腾讯云AI战略与产品发布 - 腾讯云正式发布智能体战略全景图 全面开放AI能力及C端B端优势场景 [2] - 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ADP)面向全球发布3.0版本 3个月内完成近600项需求开发 [3] - 智能体被视为大模型落地重要载体 行业进入"智能体元年" [4] 云计算行业AI驱动增长 - AI大模型兴起为云厂商带来大量计算需求 巴克莱预测2026年推理计算需求占通用AI总计算需求70%以上 [4] - 腾讯过去三个季度累计资本开支达831.6亿元 持续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 [5] - 腾讯2023年Q2 To B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达555亿元 [5] 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223亿元 前五大厂商合计份额超75% [5] - 阿里云占比35.8% 火山引擎14.8% 华为云13.1% 腾讯云7% 百度云6.1% [5] - 腾讯云坚持不以亏损换取低质量收入 强调产品支持与长期主义 [5] 腾讯云全球化进展 - 腾讯云国际业务过去三年持续高双位数增长 [6] - 海外客户规模同比翻番 90%互联网企业及95%头部游戏公司出海选择腾讯云 [6] - 输出音视频、边缘安全加速平台、小程序平台、AI数智人等成熟产品至海外市场 [6] 海外基础设施布局 - 计划投入1.5亿美元在沙特建设首家中东数据中心 [7] - 在日本大阪新建第三个数据中心并设立办公室 [7]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在全球部署9大技术支持中心 覆盖雅加达、东京、法兰克福等城市 [7] 全球云计算竞争态势 - 2023年Q2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953亿美元 同比增长22% [8] - 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合计市场份额达65% [8] - 中国云厂商在音视频技术领域全球领先 供应链方面具有独特成本优势 [8] - 海外竞争焦点从"低价"转向"AI+场景" 腾讯云在游戏社交PaaS领域具备低延迟、AI降噪等技术优势 [8]
商务部:将建设50个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9-18 03:04
政策核心内容 - 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19条措施促进服务消费发展 更大力度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 [2] - 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择50个左右试点城市 [2][3] - 试点城市需具备人口基数大 带动作用强和发展潜力好三大特征 [2] 消费供给升级方向 - 积极发展首发经济 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 [2] - 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 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新消费场景 [2] - 培育新型消费龙头企业 增加优质消费供给 [2][3] 消费需求变化特征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3] - 消费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对品质化个性化和体验化需求日益增长 [3] - 年轻群体渴望体验式生活和个性化表达 银发群体希望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安 农村地区期盼消费升级和服务提质 [3] 试点城市建设意义 - 解决优质供给不足短板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3] -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具有较强辐射性和跨区域性 能促进本地文旅交通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 [3] - 通过场景创新模式迭代和业态升级 形成一地创新多地联动模式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3]
加速商用车电动化变革,比亚迪推出电动客车首个千伏高压平台
华夏时报· 2025-09-18 02:4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8月中国商用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长19.9% [1] - 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达27.6% 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 [1] - 货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 重型卡车销量同比大幅攀升46.7% 中型和微型卡车分别下滑9.3%和14.8% [2] - 客车市场整体增长11.6% 大中型客车增速9.2%落后于轻型客车的12.4% [2] 新能源技术发展 - 比亚迪推出全球首个客车千伏高压平台 实现整车能耗降低18% 低温续航提升50-80公里 [1] - e-Bus平台3.0采用全域1000V高压架构 配合智能热管理系统解决续航焦虑和能耗问题 [5] -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提升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 重新定义客车安全标准 [5] - 新一代电子电器架构实现底盘、驱动、车身控制的高效协同和智能控制 [6] 企业战略布局 - 比亚迪累计投入超140亿元研发新能源商用车 研发人员超过7000人 [3] - 公司新能源客车出口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400个城市 [3] - 欧洲市场累计下线5000台大巴 国际化进程加速 [3][4] - 新技术平台旨在应对国内市场"内卷"并布局全球市场战略卡位 [2] 市场前景展望 - 新能源商用车出口增速9.5%远低于国内市场的58.6% [2] - "金九银十"销售旺季或将推动汽车市场迎来新一轮销量高峰 [6] - 技术创新推动商用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 [6] - 环保要求严格和运营成本攀升加速道路客运电动化转型 [7]
管理规模“过山车”,业务“偏科”,千亿元公募基金新帅能否“破局”
华夏时报· 2025-09-18 00:25
场风格转变时,就容易受到较大冲击。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兴银基金新董事长的上任,终结了公司长达五个月的"岗位真空"。该公司日前公告任命黄德良为新任董 事长。 然而,在黄德良面前,摆着一道沉重的"考题"。这位来自股东方的老将接手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公司管 理规模自2023年末经历大幅下滑后虽艰难重返千亿,但其高度依赖固收产品的业务短板暴露无遗。 针对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9月16日向兴银基金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回复。 一度跌破千亿元 兴银基金的规模轨迹,折射出中小公募在行业竞争中的挣扎与起伏。2023年末,公司凭借货币基金的爆 发式增长,管理规模(期末净资产,下同)触及1252.27亿元的历史峰值,成功跻身"千亿公募"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2024年市场环境切换,年末公司整体规模降至1062.77亿元。 2025年一季度,兴银基金规模进一步下探至871.62亿元,首次跌破千亿关口,直至二季度末,才借助债 券基金的稳健表现,勉强回升至1035.82亿元,在162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3位。 规模大幅波动,既反映出公司对低风险产品的路径依赖,也暴露了应对市 ...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鲍威尔:无需迅速调整利率 如何影响中国资产?
华夏时报· 2025-09-18 00:09
当地时间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降息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 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到4.25%之间,该利率决议符合市场预期。 去年9月至12月期间,美联储在三次议息会议上连续降息共计100个基点,此后又连续五次"按兵不动"。 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三大指数如坐过山车,最终收盘涨跌不一。截至收盘,道指涨260.42点,涨 幅为0.57%,报46018.32点;纳指跌72.63点,跌幅为0.33%,报22261.33点;标普500指数跌6.41点,跌 幅为0.10%,报6600.35点。 大型科技股涨跌不一,英伟达跌2.62%,亚马逊跌1.04%,谷歌A跌0.65%,Meta跌0.42%,微软涨 0.19%,苹果涨0.35%,特斯拉涨1.01%。 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2.85%。百度涨超11%,蔚来涨超6%,拼多多涨 4.5%,阿里巴巴、哔哩哔哩、理想汽车涨超2%。 鲍威尔重磅发声 在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风险是今天决定的重点。美国劳动力市场活力减弱, 略微走软。风险平衡已发生转变,就业面临下行风险。加征关税可能是导致劳动力市场放缓 ...
“十四五”央企重组成绩单:6组10企整合,9家新央企诞生
华夏时报· 2025-09-17 23:48
华夏时报记者刘昱汝徐芸茜北京报道 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资委发布了"十四五"央企重组成绩单。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发布会上表示,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 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布局结构不断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 邮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央企不是简单的"加法",其整合对应国家最紧迫的"卡脖子"环节和战略安全需求,其考核第 一指标不是营收,而是国家战略任务。 央企重组整合动作频频 "十四五"期间的央企重组呈现出明显的战略导向特征。 记者了解到,以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组10家企业,新组建、设立的9家中央企业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包括装备制造、矿产资源、能源保障等关系国家安全 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谋划、创新性举措,大力推动战略性专业化 ...
“企业公益营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025华夏公益秋季辩论赛在京举行
华夏时报· 2025-09-17 11:01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当公益的纯粹性遇上商业的驱动力,企业公益营销究竟是"双赢的创新"还是"初心的妥协"? 2025年9月16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多特瑞提供公益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2025华 夏公益秋季辩论赛在北京举行。 聚焦"企业公益营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正反方8位辩手展开精彩辩论,观点交锋,引 发了现场观众和网友们的思考与热议。 最终,支持"利大于弊"的正方辩论队取胜,获"最佳辩论队"称号,正方三辩刘权为"最佳辩手",直接晋 级2025华夏公益辩论赛年终总决赛。 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 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在致辞中表示,企业公益营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价值融合的 典型现象。一方面,它被视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公众信任的有效途径。通过公益 营销,企业不仅能够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还能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另一方面,它也伴随 着诸多争议,当公益成为营销的"包装",或善意被商业动机"裹挟",过度商业化、缺乏透明度的行为, 不仅难以产生真实的社会效益,更会损耗公益公信力, ...
“十四五”央企重组成绩单:6组10企整合,9家新央企诞生,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提升
华夏时报· 2025-09-17 10:09
央企重组整合成果 - "十四五"期间实施6组10家企业战略性重组 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 涵盖装备制造 矿产资源 能源保障等关键领域 [2][3] - 重组整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 增强国有经济战略支撑托底能力 通过横向联合与纵向整合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解决重复投资和资源分散问题 [3][4] - 新央企聚焦国家"卡脖子"环节和战略安全需求 考核首重国家战略任务而非营收 包括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国星网) 物流资源整合(中国物流) 矿产资源保障(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及资源回收再利用(中国资环集团) [2][3][4]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中央企业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 较"十三五"大幅提升 [5][6]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 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占全国50% 工业软件市场份额超20% [6] - 在集成电路 生物技术 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 超导量子计算 工业母机及新材料领域实现突破与保障能力提升 [5][6] 未来重组与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新能源等) 产业链关键环节(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等) 民生与应急保障(粮食储备 医疗物资)及传统产业升级(钢铁 煤炭等) [6][7] - "十五五"期间重组步伐预计提速一倍以上 重点发力国家战略安全 核心技术 矿产资源及公益领域 部分央企将通过合并去产能 [7] -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际应用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