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货币市场型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和理财市场9月报:储蓄迁移与分流加速,基金市场结构性扩张-20250920
华创证券· 2025-09-20 09:02
储蓄与资金流向 - 居民储蓄8月新增1094亿元,但同比少增约6000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少增[30] - 居民存款7月净流出1.1万亿元,8月逆转但增量显著放缓[23][30]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7月新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8月新增1.18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23][30] 理财市场 - 银行理财规模7月达30.83万亿元(较6月增长5724亿元),8月增至30.86万亿元[26][34] - 固收类理财规模7月达23.57万亿元(增长4872亿元),8月增至23.63万亿元,占比76.55%[35] - 全市场理财近1月规模加权收益率7月末2.13%,8月末2.14%,较6月末下降约70个基点[38] 公募基金市场 - 基金市场总规模8月末达34.62万亿元(环比+1.68%),创历史新高[61] - 股票型基金规模单月激增4855亿元(环比+10.95%),月末规模4.92万亿元[24][61] - 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732亿元至11.13万亿元,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收缩345亿元至14.19万亿元[61] 权益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8月涨幅7.97%,万得全A指数涨幅10.93%,创业板50指数涨幅27.74%[8][13] -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月单月收益率达11.91%,年收益率28.29%[13] - A股8月日均成交额超2万亿元,8月25日成交额突破3.18万亿元创历史第二高[13] 债券与利率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8月末1.860%,较7月末上行了14个基点[9] - 1年期国债收益率8月末1.365%,较7月末1.376%基本持平[9] - 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8月末较上月末下降2.16%,10年期下降0.45%[9] 政策环境 - 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M1余额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14] - 公募基金销售降费新规预计使整体销售费用降低34%(约300亿元)[25] - 新发行国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银行理财按3%税率缴纳[17] 跨境资金流动 - 南向通8月末累计净流出185.64亿元,单月扩容6.05亿元(环比+3.37%)[83] - 北向通8月末累计净流入2.48亿元,单月净流入减少151万元[83] - 南向通个人投资者累计达16.71万人,较年初增加3万余人[84]
管理规模“过山车”,业务“偏科”,千亿元公募基金新帅能否“破局”
华夏时报· 2025-09-18 00:25
场风格转变时,就容易受到较大冲击。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兴银基金新董事长的上任,终结了公司长达五个月的"岗位真空"。该公司日前公告任命黄德良为新任董 事长。 然而,在黄德良面前,摆着一道沉重的"考题"。这位来自股东方的老将接手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公司管 理规模自2023年末经历大幅下滑后虽艰难重返千亿,但其高度依赖固收产品的业务短板暴露无遗。 针对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9月16日向兴银基金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回复。 一度跌破千亿元 兴银基金的规模轨迹,折射出中小公募在行业竞争中的挣扎与起伏。2023年末,公司凭借货币基金的爆 发式增长,管理规模(期末净资产,下同)触及1252.27亿元的历史峰值,成功跻身"千亿公募"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2024年市场环境切换,年末公司整体规模降至1062.77亿元。 2025年一季度,兴银基金规模进一步下探至871.62亿元,首次跌破千亿关口,直至二季度末,才借助债 券基金的稳健表现,勉强回升至1035.82亿元,在162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3位。 规模大幅波动,既反映出公司对低风险产品的路径依赖,也暴露了应对市 ...
散户,真跑步入场了?
格隆汇APP· 2025-09-14 09:04
社融与货币供应 - 8月M1同比增速扩大至6.0% M2同比增速维持在8.8% 二者剪刀差收窄至2.8% 创近51个月新低水平 [1] - 本轮M1-M2剪刀差收窄起步于今年4月 M1同比增速从1.5%一路增至6.0% M2同比增速窄幅上升 [3] - M1增速大于M2增速表明资金从沉淀的M2转变为活跃的M1 是强活化信号 但需考虑被动转活期的影响 [3] 存款结构变化 - 8月新增存款20600亿元 其中新增居民存款仅为1100亿元 同比大降6000亿元 新增非银存款11800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4] - 7月新增存款5000亿元 其中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非银存款激增2.14万亿元 创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5] - 非银存款增速持续高于存款增速 是M1-M2剪刀差收敛的重要原因 [3] 存款搬家趋势 - 存款搬家加速 权益市场可能是重要去处 7月呈现存款非银化特征 8月呈现加速特征 [5][7] - 7月货币基金规模增长3813亿元 理财规模增长1.8万亿元 与7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相吻合 [7] - 8月有12家理财公司规模净增长2857亿元 这12家理财公司7月增幅约为1.8万亿元 [8] 散户与开户数据 - 8月上交所A股新开户265.03万户 环比7月增长逾三成 较去年8月大增约165% [7] - 开户增长倍数相比起点的192.4万户为1.38倍 历史几轮大行情开户增长倍数都超过2倍 最近三次分别为2.1倍 2.1倍 3.7倍 [8] - 8月居民资金入市速度可能并没有市场预期之快 绝对规模与2024年10月的685万户存在明显差距 且不及2025年2-3月的284万户 307万户 [7] 基金市场表现 - 8月股票型基金份额净申购1087.93亿份 规模增长4855.40亿元 混合基金份额净申购97.18亿份 规模增长52.17亿元 债券基金份额净申购275.24亿份 规模增长732.22亿元 [9][12] - 货币市场型基金份额减少310.89亿份 规模减少345.44亿元 QDII基金份额增加352.17亿份 规模增加374.12亿元 [9] - 全公募基金市场8月规模增长5716.63亿元 理财规模增长2857亿元 合计约8573.63亿元 与8月新增非银存款11800亿元大致符合 [12] 资金流向与市场影响 - 7月 8月金融数据显示居民存款搬家迹象初步显现 可能主要去往股市等权益资产 [7] - 8月境内的公募权益市场新增成为居民存款搬家的承接方之一 [13] - 7月A股流通市值占住户存款的比例为53% 距离前高2021年12月的72%仍有较大空间 居民存款或仍有入市空间 [13]
5年半规模增长8倍!朱永强功成身退 信达澳亚基金实现从百亿到千亿的 “跨越发展”
新浪基金· 2025-09-06 01:04
核心事件 - 信达澳亚基金总经理朱永强因到龄退休离任 离任日期为2025年9月5日 [1][4] - 公司副总经理方敬代任总经理职务 [1][3] 高管变更详情 - 离任高管职务为总经理 离任原因为到龄退休 [4] - 代任高管方敬为现任副总经理 具有基金从业资格 硕士研究生学历 曾任职于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新融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并曾担任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专户业务部负责人 [3] 朱永强职业履历 - 2004年12月至2010年1月任职于华泰联合证券 从总裁助理晋升至副总裁 [7] - 2010年至2012年担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 [8] - 2012年11月至2016年10月执掌中国银河证券经纪业务线并兼任经纪管理总部总经理 [8] - 2016年起跨界公募领域 在前海开源基金担任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8] - 2019年12月正式加盟信达澳亚基金 先任董事 后于2019年12月31日接任总经理 并兼任首席信息官与法定代表人 [10] 经营管理成果 - 2019年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为127.60亿元 非货币资产规模为118.46亿元 在142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2位 [11] - 截至2025年9月5日 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41.07亿元 较2019年末增长8.16倍 非货币资产规模达692.12亿元 增长5.84倍 行业排名跃升至61/162 [11][12] - 任职期间公司扭亏为盈 连续5年半保持正收益 累计实现净利润5.58亿元 [11] - 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从9.15亿元增长至348.96亿元 增长38.16倍 [12] - 混合型基金规模从33.12亿元增长至277.94亿元 增长8.39倍 [12] - 债券型基金规模从49.42亿元增长至327.12亿元 增长6.62倍 [12] - 股票型基金规模从35.92亿元增长至86.67亿元 增长2.41倍 [12] - 指数型基金规模从0.04亿元发展至19.91亿元 增长497.75倍 [12] - FOF基金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规模达0.39亿元 [12][13] 战略方向与行业观点 - 强调"三观正派"的企业根基 将企业责任与投资价值深度绑定 [14][17] - 规划三大核心能力建设路径:锻造全品类权益投资标杆 构建顶尖量化投资引擎 布局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17] - 指出中国科技创新浪潮将成为资本市场长期回报的源头活水 [17] - 基于"科技突破加速"与"利率中期下行"的双重研判进行战略布局 [17] 行业高管变动情况 - 截至2025年9月2日 年内基金行业已有116家公司发生高管变动 涉及人数达270人 [18] - 董事长职务调整涉及34家公司、67人 [18] - 总经理职务变动覆盖28家公司、55人 [18] - 易方达基金原总经理刘晓艳于3月离任 由吴欣荣接任 [19] - 招商基金原总经理徐勇于5月卸任 由钟文岳接任 [19] - 华泰柏瑞基金原总经理韩勇离任 由贾波代任 [19] - 交银施罗德基金原总经理谢卫转任公司资深专家 [19] - 易方达基金原董事长詹余引离任 由原总经理刘晓艳接任董事长职务 [19] - 中银基金原董事长章砚于6月离任 [19] - 信达澳亚基金董事长祝瑞敏于8月离任 [19] - 华安基金原董事长朱学华、诺德基金原董事长潘福祥均因到龄退休离任 [19]
上半年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1.37%
证券日报· 2025-09-04 16:18
行业管理费收入概况 - 上半年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费收入623.13亿元 同比微增1.37%但较费率改革前同期减少89.92亿元 [1] - 行业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 较上半年增加1.56万亿元为管理费增长提供基础 [2] - 管理费温和复苏源于四大因素:规模创新高、产品结构优化、费率改革延续、权益类基金边际改善 [3] 产品类型管理费分化 - 权益类基金管理费收入266.25亿元 同比下降6.27% 占比降至42.73% [2] - 货币市场型基金184亿元与债券型基金146.21亿元管理费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支撑行业半壁江山 [2] - QDII基金管理费19.41亿元同比增长22.85% 另类投资基金3.43亿元同比激增109.15% [2] 头部机构竞争格局 - 21家机构管理费超10亿元 易方达39.18亿元居首但同比减少1.67亿元 华夏30.01亿元紧随其后 [4] - 头部竞争转向体系化能力:投研平台建设、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客户服务提升 [5] - 易方达净利润18.77亿元同比增长23.84% 广发基金净利润11.80亿元同比增43.54% [5] 中小机构生存挑战 - 8家中小公募净利润亏损 营业收入均不足7000万元 最低仅280余万元 [6] - 104家机构管理费同比增长 92家同比下降 中小机构普遍面临增收难增利困境 [6] - 费率改革压缩收入空间 头部机构布局低风险品类加剧中小机构生存压力 [6]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洗牌加速 竞争焦点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竞争 聚焦投研、运营、服务能力壁垒 [6] - 未来增长更依赖质量提升 需围绕投资者价值创造开展产品创新与投研深耕 [7]
公募基金集体降费,上半年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同比再降27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7:37
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总体进展 - 自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来,公募行业费率改革持续纵深推进,涵盖主动权益基金、ETF、QDII基金及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196家公募机构管理12571只基金,总管理费623.13亿元,较2024年同期614.69亿元(11762只基金)单只平均管理费从522.6万元降至495.7万元,减少26.9万元 [1] - 相比2023年上半年(10714只基金,总管理费713.05亿元),两年间行业总管理费下降12.6%,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下降170万元 [1] 头部公募机构管理费变化 - 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前10家公募机构总管理费241.42亿元,占全市场近40%,同比微降0.15%,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下降54.96万元 [3] - 4家公募管理费总额同比下降超1亿元:易方达基金减少1.66亿元至39.18亿元(427只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减少1.57亿元至10.93亿元,华泰柏瑞基金减少1.32亿元至8.79亿元 [4] - 另有7家公募管理费减少0.5-1亿元,包括东证资管、南方基金、嘉实基金等 [4] 不同类型基金费率表现 - 主动权益类基金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195.83亿元,同比下滑6.79%,其中偏股混合基金管理费121.86亿元,占比62.23% [6] - 股票型ETF及联接基金总规模同比增长1.5万亿元,但总管理费微降0.16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管理费从4.57亿元降至2.69亿元 [6] - 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管理费分别达182.78亿元和146.19亿元,同比均增长 [6] 浮动费率基金改革推进 - 截至发稿,全市场已发行31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总规模超340亿元 [7] - 浮动费率模式以业绩比较基准为锚定,强化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避免投资风格漂移 [8] 交易佣金费率下调成效 - 2025年上半年148家公募支付券商交易佣金44.72亿元,较2024年同期67.74亿元下降23.02亿元,降幅33.98% [10] - 13家公募支付佣金超1亿元,3家超2亿元,但绝对规模同比均下降:易方达基金佣金2.74亿元(降3.67%),广发基金2.2亿元(降17.75%),富国基金2.03亿元(降32.58%) [10] - 万家基金、国金基金、宏利基金佣金降幅超60%,15家机构降幅在40%-60%之间 [11] 行业费率改革未来方向 - 费率改革将按"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路线持续推进,推动行业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向"重回报、重长期"发展 [12]
公募基金集体降费,上半年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同比再降27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3:36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总体成效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196家公募机构管理12571只基金 总管理费62313亿元 较2024年同期61469亿元微增 但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从5226万元降至4957万元 减少269万元[1] - 相比2023年上半年71305亿元总管理费 费率改革两年来公募管理费规模整体下降126% 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下降170万元[1] - 费率改革自2023年7月启动 从主动权益基金扩展至ETF QDII基金 2025年5月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标志改革进入深水区[1] 头部公募管理费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前10名公募机构为易方达基金 华夏基金 广发基金 富国基金 南方基金 汇添富基金 嘉实基金 天弘基金 招商基金和博时基金 合计收取24142亿元管理费 占全市场近4成[3] - 前10大公募管理费总和同比微降015% 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下降5496万元[3] - 4家公募上半年管理费总额下降超1亿元:易方达基金减少166亿元至3918亿元 交银施罗德基金减少157亿元至1093亿元 华泰柏瑞基金减少132亿元至879亿元[3] - 另有7家公募管理费下降05-1亿元 包括东证资管 南方基金 嘉实基金 华商基金 银华基金 中庚基金和招商基金[4] 不同类型基金降费差异 - 主动权益类基金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19583亿元 同比下滑679% 其中偏股混合基金管理费12186亿元 占比6223%[6] - 股票型ETF及联接基金总规模同比增长15万亿元情况下 总管理费微降016亿元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管理费从457亿元减少至269亿元[6] - 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管理费分别达18278亿元和14619亿元 同比均增长 成为管理费主要增量来源[6] 浮动费率基金发展现状 - 截至发稿全市场已发行31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总规模超340亿元[7] - 浮动费率模式以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标尺 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避免投资风格漂移[7] 交易佣金改革成效 - 2025年上半年148家公募共支付交易佣金4472亿元 较去年同期6774亿元下降2302亿元 降幅3398%[9] - 13家公募支付佣金超1亿元 3家超2亿元 但绝对规模同比大幅下行[9] - 易方达基金以274亿元佣金居首 同比减少367% 广发基金和富国基金分别支付22亿元和203亿元 同比下降1775%和3258%[9] - 万家基金 国金基金和宏利基金佣金降幅超60% 15家公募降幅在40%-60%之间[10] - 永赢基金佣金同比增长超70% 德邦基金 泉果基金 恒生前海基金 易米基金 蜂巢基金等亦有增长 主因权益产品规模和数量提升[10]
公募费率改革两年:单只基金平均让利17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1:59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总体进展 - 自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来,行业费率改革持续纵深推进,头部基金公司率先降低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后扩展至ETF、QDII基金等类型,2025年5月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标志改革进入深水区 [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196家公募机构管理12571只基金,总管理费623.13亿元,较2024年同期614.69亿元(11762只基金)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从522.6万元下降至495.7万元,降幅26.9万元;较2023年713.05亿元(10714只基金)总管理费两年下降12.6%,单只平均管理费下降170万元 [1] 头部公募管理费收入格局 - 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前10家公募(易方达、华夏、广发、富国、南方、汇添富、嘉实、天弘、招商、博时)总管理费241.42亿元,占全市场近40%,较2024年同期微降0.15%,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下降54.96万元 [2] - 4家公募管理费下降超1亿元:易方达基金(39.18亿元,同比减少1.66亿元)、交银施罗德基金(10.93亿元,减少1.57亿元)、华泰柏瑞基金(8.79亿元,减少1.32亿元) [2] - 7家公募管理费下降0.5-1亿元:东证资管、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华商基金、银华基金、中庚基金、招商基金 [3] 基金类型降费差异 - 主动权益类基金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195.83亿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6.79%,其中偏股混合基金管理费121.86亿元,占比62.23% [4] - ETF及联接基金总规模同比增长1.5万亿元,但总管理费微降0.16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管理费从4.57亿元降至2.69亿元 [4] - 货币市场型基金(管理费182.78亿元)和债券型基金(管理费146.19亿元)管理费均较同期增长,贡献行业主要增量 [4] 浮动费率基金发展 - 2025年5月证监会推动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截至发稿全市场已发行31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总规模超340亿元 [5] - 改革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避免投资风格漂移,推动策略清晰、风险收益特征明确的产品 [5] 交易佣金下降成效 - 2025年上半年148家公募支付券商交易佣金44.72亿元,较2024年同期67.74亿元下降23.02亿元,降幅33.98%,延续2024年全年超35%的降幅趋势 [6] - 13家公募支付佣金超1亿元(3家超2亿元),但绝对规模同比显著下行:易方达基金(2.74亿元,降3.67%)、广发基金(2.2亿元,降17.75%)、富国基金(2.03亿元,降32.58%) [6] - 总佣金前50的公募中,万家基金、国金基金、宏利基金佣金降幅超60%,15家降幅在40%-60%之间;少数公募佣金增长,如永赢基金(6916.45万元,涨幅超70%),主因权益产品规模和数量提升 [7] 行业改革方向 - 费率改革按"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路线图推进,重塑行业利益分配格局,推动公募行业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向"重回报、重长期"发展 [7]
公募管理费微增背后的生存战:谁在“抢蛋糕”谁在“丢阵地”?
第一财经· 2025-09-03 08:02
行业整体表现 - 公募基金行业上半年管理费收入620.93亿元 同比微增1.67%[3][5] - 行业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 半年增加1.57万亿元 涨幅4.78%[5] - 净利润总额176.73亿元 同比增长超10% 58家公司实现盈利 占比88%[3][9] 管理费结构变化 - 较费率改革前同期(706.18亿元)缩水超85亿元[3][6] - 权益类基金管理费收入265.71亿元 同比减少16.68亿元 占比降至42.79%[6] - 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管理费分别达182.78亿元和146.19亿元 创历史新高[6] - QDII基金管理费同比增长22.88%至19.41亿元 另类投资基金同比翻倍至3.43亿元[7] 头部机构竞争格局 - 21家公司管理费超10亿元 前十强名单稳定[7] - 易方达以39.18亿元管理费居首 华夏基金30.01亿元紧随其后[7] - 广发基金管理费29.09亿元 与华夏差距缩至0.91亿元[7] - 汇添富、嘉实、天弘管理费均超20亿元 招商与博时分列第九第十[8] 盈利分化特征 - 易方达净利润18.77亿元同比增23.84% 工银瑞信17.45亿元同比增近三成[9] - 广发基金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43.54% 排名从第7升至第4[9] - 永赢基金净利润同比增超80% 财通基金净利润同比增超80%[11] - 9家中小公司亏损 其中4家亏损超千万元 营业收入均不足7000万元[3][11] 增长驱动因素 - 市场回暖带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10] - 部分公司凭借产品业绩突出实现规模增长(如永赢两只产品年内回报超120%)[11] - 新发产品突破成为增长动力(如财通基金)[11]
公募管理费微增背后的生存战:谁在“抢蛋糕”谁在“丢阵地”?
第一财经· 2025-09-02 15:05
行业规模与管理费收入 - 公募行业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 半年增加1.57万亿元 年内涨幅4.78% [2] - 上半年行业管理费收入620.93亿元 同比微增1.67% 但较费率改革前同期缩水超85亿元 [1][2] - 权益类基金管理费收入265.71亿元 同比减少16.68亿元 体量占比降至42.79% [2] 产品类型管理费分化 - 货币市场型基金管理费182.78亿元 债券型基金146.19亿元 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3] - QDII基金管理费同比增长22.88%至19.41亿元 另类投资基金同比翻倍至3.43亿元 [3] - 低风险品类及特色品类成为支撑行业管理费总量增长的核心力量 [3] 基金管理人竞争格局 - 管理费收入超10亿元公司达21家 行业前十强名单保持稳定 [3] - 易方达管理费39.18亿元居首 但同比减少1.55亿元 华夏基金30.01亿元紧随其后 [3] - 后五位竞争激烈 单家公司管理费差距不超过1.2亿元 [4] - 105家公司管理费增长 永赢基金管理费8.48亿元同比增三分之一 中银基金增加1.54亿元 [4] 行业盈利状况 - 66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净利润176.73亿元 同比增超一成 58家处于盈利状态 [5] - 37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15家增幅超四成 27家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 [5] - 头部公司保持领先 易方达净利润18.77亿元同比增23.84% 工银瑞信17.45亿元同比增近三成 [5] 公司业绩分化表现 - 广发基金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43.54% 排名从第7蹿升至第4 [5] - 华夏基金营收42.58亿元居行业第二 但净利润被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反超 [6] - 兴证全球基金净利润7.19亿元同比增17.91% 排名跻身前十 [6] - 汇添富基金净利润下滑三成至4.8亿元 排名落至第13 [6] 中小公司经营困境 - 九泰基金、江信基金等9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 其中4家亏损超千万元 [7] - 9家亏损公司营业收入均不足7000万元 收入规模有限成为制约盈利核心因素 [7] - 永赢基金营收同比增四成至8.97亿元 净利润1.82亿元增幅超八成 [7] - 财通基金净利润同比增长超80% 增长动力来自新发产品突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