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GBT模块
icon
搜索文档
斯达半导涨2.03%,成交额5.0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670.4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6 03:06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6日盘中股价114.00元/股,当日上涨2.03%,总市值273.00亿元,成交额5.07亿元,换手率1.88%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670.43万元,特大单买入3087.50万元占比6.09%且卖出2565.32万元占比5.06%,大单买入1.32亿元占比25.96%且卖出1.43亿元占比28.32%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27.83%,近5日涨7.42%,近20日涨4.43%,近60日大幅上涨41.93%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结构 - 公司主营业务为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生产,IGBT模块销售占比98.12%,其他产品占比1.88%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同比增长26.25%,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微增0.26%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8.85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6.71亿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5.39万户,较上期减少5.10%,人均流通股4440股,较上期增加5.37%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427.94万股(第四大股东),较上期增持76.35万股 [3] - 南方中证500ETF持股181.49万股(第五大股东)较上期增持26.06万股,国联安半导体ETF持股127.11万股(第七大股东)较上期增持12.88万股 [3] 行业属性与市场定位 - 公司属于电子-半导体-分立器件行业,概念板块涵盖百元股、高派息、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 [1] - 成立日期2005年4月27日,2020年2月4日上市,注册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科兴路988号 [1]
斯达半导涨2.04%,成交额5.7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3990.5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4 02:31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4日盘中股价上涨2.04%至110.28元/股 成交额达5.77亿元 换手率2.21% 总市值264.09亿元[1] - 主力资金净流入3990.55万元 特大单净买入2292.44万元(买入6328.46万元占比10.97% 卖出4036.02万元占比7%)[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23.65% 近5/20/60日分别上涨3.18%、12.28%、36.49%[1] 资金流向与股东结构 - 股东户数较上期减少5.10%至5.39万户 人均流通股增加5.37%至4440股[2] - 香港中央结算增持76.35万股至427.94万股 南方中证500ETF增持26.06万股至181.49万股[3] - 国联安半导体ETF增持12.88万股至127.11万股[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 同比增长26.25%[2] - 归母净利润2.75亿元 同比微增0.26%[2] 公司基础信息 - 主营业务为IGBT功率半导体芯片与模块 收入占比98.12%[1] - 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半导体-分立器件 概念板块涵盖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等[1] - 自2005年成立并于2020年上市 累计派现8.85亿元 近三年派现6.71亿元[1][3]
22亿接盘IPO弃子!扬州女首富出手,67家资本趁机套现赚麻了
搜狐财经· 2025-09-20 09:23
收购交易概况 - 扬杰科技以22亿元全现金收购贝特电子 交易金额较最初"发行股份+现金"方案增加资金压力[1][3] - 贝特电子曾两次冲击资本市场失败且经历新三板挂牌退市 但拥有67个股东包括深圳高新投和达晨财智等机构投资者[1][3] - 收购方扬杰科技市值达360亿元 实控人梁勤为扬州女首富身家100亿元 公司从贸易起家通过多次并购形成半导体IDM模式[1][12] 战略协同价值 - 贝特电子的电力电子保护元件与扬杰科技功率器件形成互补 共同服务汽车电子和光伏等热门赛道[3] - 并购完善产业链布局 扬杰科技此前通过收购成都青洋完善单晶硅布局 收购国宇电子强化封装能力[12] - 交易产生产业协同效应 超越单纯财务投资价值 有助于加速创新进程并进入小米供应链提供IGBT模块[3][12] 标的公司质量 - 贝特电子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承诺未来三年净利润总额不低于5.55亿元[3][10] - 产品已进入比亚迪和美的等头部企业供应链 受益于新能源和智能家电行业增长[10] - 全现金交易模式下可能设置更严格业绩补偿条款 对赌约束力较股份支付更强[10] 投资退出逻辑 - 创投基金因存续期限制(通常7-10年)需寻求退出 部分投资方2022年进入面临窗口期压力[5] - 投资方通过并购实现年化16%回报 避免因行业波动导致收益缩水[5] - 并购退出后贝特电子作为全资子公司可获得更充足资金支持和更广阔客户渠道[5] 行业并购趋势 - 上半年A股重大重组交易达93单 同比增长超165% 多集中于半导体和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8] - 并购交易受新"国九条"等政策催化 但本质是产业整合需求而非盲目扩张[8][14] - 并购成为IPO折戟企业的曲线成长机会 也是上市公司快速补链和创投机构合理退出渠道[14]
进击“陆海空”,扬州制造立体起势
新华日报· 2025-09-19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扬州通过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路径,在陆海空三大领域形成立体化产业布局,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 [1] 陆地产业:汽车智能化转型 - 上汽大众仪征基地升级为江苏基地,启动新能源汽车及产线升级改造省重大项目,计划投放纯电动车型 [2] - 泽景汽车电子HUD产品覆盖W-HUD/AR-HUD类型,与小米/蔚来/理想合作,2024年预计出货量突破90万台 [2] - 比亚迪半导体生产IGBT模块控制新能源车核心指标,纳力新材料研发锂电池复合集流体获国际巨头青睐 [3] - 扬州经开区获批省车联网先行先试区,集聚近50家企业,关联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3] 海上产业:船舶绿色化突破 - 鼎衡船厂交付全球首制1.5万吨甲醇双燃料风帆助力化学品船,建造40余艘LNG双燃料动力船,布局全球首艘氨双燃料动力船 [4] - 中远海运重工1.6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碳减排8.9% [4] - 新大洋造船"皇冠63 PLUS"散货船通过线型优化与节能装置使日均油耗降低10%以上 [4] - 中船澄西攻克舵系精密钻孔技术,6.2万吨重吊船建造周期比首制船压缩22.6%,提前223天交付 [4] - 招商工业金陵船厂交付全球最大超巴拿马型汽车运输船"安吉宏盛"号,装载能力达9500标准车位 [5] - 仪征苏豪创科船舶建造64.8米自升式海工装备,可容纳300人居住作业 [5] 空中产业:航空集群化发展 - 中航机载"共性技术平台研发基地"项目开工,推动前沿技术转移转化 [6] - 航空产业规上企业达85家,覆盖研发/整机集成/机载系统/复合材料/线缆/通航服务等领域 [7] - 宝胜科技为C919防波套国内唯一合格供应商,航空类订单同比增长超40%,业务延伸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7] - 纪元纺织突破高性能特纺材料技术,伏尔坎机械突破航空航天运输装备技术,新扬新材料研发大型倾转旋翼飞机 [7] - 规划建设高邮低空经济科技园/邗江航空产业园/新城低空经济产业园等多个功能园区,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已投运 [7]
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引领扬州制造立体起势进击“陆海空”
新华日报· 2025-09-18 23:34
海上:绿色领航,船舶产业加速向海图强 近日,新大洋造船的干船坞中,4艘中型散货船正同步建造,而这只是"扬州造船"最寻常不过的一 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扬州造船以散货船为主,设备靠进口,没有大型船坞,只能在内河长江码头边 焊装;现如今,扬州船舶面向大海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衍生出了海工装备产业。 当前全球造船业正处于繁荣周期,扬州企业紧抓新船需求旺盛的机遇,积极瞄准绿色与智能新赛 道。鼎衡船厂打造世界首制两冲程1.5万吨双燃料化学品船、全球首艘浮频浮压1.63万吨双燃料化学品船 等40余艘LNG双燃料动力船,并率先布局建造全球首艘氨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中远海运重工制造的 1.6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碳减排8.9%;新大洋造船最新迭代升级的"皇冠63 PLUS"散货船通过线型优化与加装节能装置,日均油耗降低10%以上。 技术突破成为扬州造船逆势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中船澄西扬州船舶公司,一艘6.2万吨重吊船较合 同期提前223天交付,建造周期比首制船压缩22.6%。公司总经理罗伏祥透露"提速"秘诀,其中包括攻克 舵系精密钻孔技术,实现船舵安装轴线一次校准,这些创新成果都直接转化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
能源电子月报:功率公司业绩回暖,汽车与数据中心增长趋势明确-20250917
国信证券· 2025-09-17 11:05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维持)[2] 核心观点 - 功率半导体行业业绩回暖 收入与盈利能力逐步修复改善 汽车与数据中心仍为主要增长方向[4] - 行业步入改善阶段 整体利润为近8个季度新高 市场份额持续做大[6] - 需求端数据中心 新能源汽车保持加速增长 汽车智能化与功率段持续提升带来功率器件用量增长[6] - 汽车中低压功率器件国产替代空间仍大 汽车仍为最主要增量市场[6] - 数据中心用电量指数型增加 功率器件需求加速提升 SiC/GaN迎来增量空间[6] - 随着电动化单品红利逐步释放 产业增量主要来自于碳化硅等器件应用在汽车 数据中心打开增量空间[6] - 产能扩展回归理性 结构向BCD工艺等电源管理产品过渡 产品从单一功率半导体逐步向产品解决方案发展[6] - 覆盖市场从国内逐步向海外扩展[6] - 在需求温和复苏背景下 价格企稳 随着头部公司市占率提升整体有望保持稳步增长[6] 功率半导体业绩回顾 - 2Q25行业营收基本实现同环比增长 收入体量进一步提升[7] - 工控与消费等传统应用领域保持平稳 新能源汽车应用仍为主要增长领域 服务器电源需求增速最快[7] - 中低压功率器件如MOS 二极管等在国产份额提升 汽车智能化及整车增长推动下加速渗透[7] - 高压超结MOS及IGBT基本进入同比低基数改善阶段 二季度光伏抢装拉动营收 数据中心功耗增加带动MOS需求增长[7] - 整体功率公司基本实现同环比增长 营收持续增加对应国产市场份额持续提升[7] - 功率公司利润端进入改善阶段 整体利润为过去8个季度新高[14] - 二季度随着行业需求回暖 受益于汽车 算力等高门槛市场渗透率提升 价格基本稳定 行业盈利情况持续改善[14] - 中低压器件延续稳定态势 扬杰科技 捷捷微电实现同环比增长[14] - 高压器件随价格企稳 需求增加 相关厂商斯达半导 东微半导实现同环比增长[14] - 回顾过去两年 行业经历了需求调整 供给释放带来价格竞争 整体利润水平下降[14] - 进入2025年 需求改善 由供给带来的价格竞争逐步放缓 头部厂商份额持续增加 头部厂商利润走向改善[14] - 行业各公司毛利率与存货周转天数基本保持改善[20] - 剔除产品结构 折旧等因素影响各公司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20] - 库存端 行业存货水位保持健康 随需求回暖 部分公司周转加快[20] - 当前行业企稳明确 产品价格逐步稳定 消费 工业等基本盘平稳 汽车 算力相关应用打开增量市场 行业走向回暖[20] 新能源汽车领域 - 我国7月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126万辆(YoY+27.4% MoM-5.0%) 产量124万辆(YoY+26.3% MoM-2.0%) 单月新能源车渗透率为48.7%[5] - 我国新能源汽车峰值功率200kW以上的主驱占比由22年的9%提升至25年1-7月的25% 100kW以下的低功率车型占比由22年的26%降低至22%[33] - 电驱最高峰值功率由22年255kW升至25年7月的580kW[33] - 我国25年1-7月新能源上险乘用车主驱模块中SiC MOSFET占比为17.9%[36] - SiC MOSFET模块电控搭载量占比由22年10.2%增加至25年1-7月的17.9%[36] - Si MOSFET电控搭载量占比由22年12.2%下降至至25年1-7月的1.4%[36] - 我国25年1-7月新能源上险乘用车主驱模块中IGBT模块国产供应商占比约87.0%[36] - 主驱IGBT模块主力厂商芯联集成 时代电气 士兰微 斯达半导领先优势逐步确立 海外厂商份额逐步下降[5] - 25年1-7月比亚迪半导体累计主驱电控搭载量约占24.6% 时代电气占16.0% 芯联集成约占10.2% 斯达半导占10.8% 士兰微约占14.1% 宏微科技约占2.8%[36] - 800V车型中碳化硅车型渗透率由23年20%不到增至25年1-7月的76% 而目前800V车型渗透率尚未超过15%[40] - 25年1-7月碳化硅车型中10-18万车型占比提升至8.1% 25万以下车型占比超43%[47] 数据中心应用 - 预计未来五年全球服务器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8.5%[62] - 加速服务器需求增长和非加速服务器的强劲复苏将推动市场规模在2029年达到5920亿美元[62] - 北美大型CSP仍是AI Server需求同步增长[62] - 随着中国CSP厂商进入资本开支扩张期 国内市场有望复制北美数据中心增长路径[62] - 随着数据中心扩建 电源需求指数型增加 有望带动功率器件[62] - SiC GaN加速渗透[59] 新能源发电与光储应用 - 8月20kW 50kW 110kW光伏逆变器价格保持稳定[71] - 8月逆变器出口台数为548万台 同比+31% 环比-1%[71] - 8月出口金额为8.88亿美元 同比+20% 环比+9%[71] - 随着高功率逆变器占比提升单价有所修复[71] - 国内储能从强制配走向市场化 海外大储需求走强 功率器件同步受益[5] - 25年8月国内储能招标同环比超预期[71] - 根据CESA统计 1H25中国企业新获海外储能订单/合作规模同比增长220.28% 大储需求旺盛[71] 交期与价格跟踪 - 库存回归健康水位 海外厂商产品交期拉长 价格逐步企稳 行业陆续走向改善期[5] - 根据TTI 除部分IGBT产品外 大部分品类产品近半年交期稳定 供给端基本触底企稳[77] - 低压MOSFET 高压MOSFET产品 小信号晶体管及小信号二极管基本保持稳定[77] - 2Q25后海外厂商产品交期逐步拉长[77] - 随着下游库存去化基本完成 补库需求带来市场温和复苏[77]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相关公司扬杰科技 新洁能 华润微 士兰微 东微半导 斯达半导 捷捷微电 芯联集成 华虹半导体在新器件 新工艺及新市场的拓展[6] - 碳化硅下游加速渗透 衬底进入6英寸向8英寸转换阶段 头部衬底企业有望受益 建议关注产业上游的天岳先进等公司[6]
斯达半导涨2.07%,成交额3.85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265.8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5 04:17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5日盘中股价上涨2.07%至102.49元/股 成交额3.85亿元 换手率1.59% 总市值245.44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2265.85万元 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8.81%和9.53% 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22.67%和27.83%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14.92% 近5日/20日/60日分别变动-6.11%/+13.24%/+30.32%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位于浙江嘉兴 2005年4月成立 2020年2月上市 主营IGBT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生产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IGBT模块占比98.12% 其他产品占比1.88% [1] - 行业分类为电子-半导体-分立器件 概念板块涵盖新能源车、专精特新、第三代半导体等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5.39万户 较上期减少5.10% 人均流通股4440股 较上期增加5.37% [2] -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427.94万股(增76.35万股) 南方中证500ETF持股181.49万股(增26.06万股) 国联安半导体ETF持股127.11万股(增12.88万股) [3]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8.85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6.71亿元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 同比增长26.25%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75亿元 同比增长0.26% [2]
斯达半导涨2.06%,成交额1.5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9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3 02:42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3日盘中股价上涨2.06%至106.50元/股 成交额1.58亿元 换手率0.63% 总市值255.04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3.92万元 特大单买入占比6.68%(1056.16万元)卖出占比4.80%(758.29万元) 大单买入占比12.28%(1941.50万元)卖出占比14.19%(2243.30万元)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19.42% 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8.43%/24.36%/33.34% [1] 公司基本概况 - 主营业务为IGBT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与销售 IGBT模块占比营收98.12% [1] - 注册地址浙江省嘉兴市 成立于2005年4月27日 2020年2月4日上市 [1] - 行业分类属于电子-半导体-分立器件 涉及新能源车/专精特新/第三代半导体等概念板块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5.39万户 较上期减少5.10% 人均流通股4440股 较上期增加5.37% [2] -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427.94万股(增持76.35万股) 南方中证500ETF持股181.49万股(增持26.06万股) 国联安半导体ETF持股127.11万股(增持12.88万股) [2] 财务业绩与分红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 同比增长26.25% 归母净利润2.75亿元 同比增长0.26% [2] - A股上市后累计分红8.85亿元 近三年累计分红6.71亿元 [2]
斯达半导: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1:0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同比增长26.25%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微增0.26%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68%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64亿元,同比下降30.06% [2] 业务结构 - 新能源行业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25.80% [6][7] - 新能源汽车行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6] - 新能源发电行业收入同比增长200%以上 [7] - 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收入5.06亿元,同比下降13.20% [9] - 家电及其他行业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63.31% [9] 技术产品进展 - 第七代微沟槽Trench Field Stop技术的Plus版本芯片在多个800V双电控平台实现批量交付 [7] - 自建6英寸SiC芯片产线良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 - 开发出全球组串式光伏逆变器最大功率模块解决方案 [9] - 车规级SiC MOSFET模块获得载人电动商用飞行器定点,首次进入商业航空领域 [10] 市场拓展 - 通过国内外Tier1配套欧洲、印度、北美等地区OEM厂商,海外市场份额迅速增长 [8] - 新增多个IGBT和SiC MOSFET主电机控制器项目平台定点 [8] - 战略控股美的集团旗下美垦半导体80%股权,加速白色家电市场拓展 [9] - 在AI服务器电源、数据中心、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10] 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3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1.87% [16][18] - 在德国纽伦堡和瑞士苏黎世设有海外研发中心 [12][14] - 形成"脑-心-神经"协同架构,提供MCU、功率半导体与栅极驱动IC完整解决方案 [3] 行业背景 - 2023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503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596亿美元 [5] - 2024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1752.55亿元,同比增长15.3% [5] - 2023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90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121亿美元 [6] - 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超过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近40% [6] 生产能力 - 形成年产6万片6英寸车规级SiC MOSFET芯片生产能力 [3] - 具备年产30万片6英寸3300V以上高压特色功率芯片生产能力 [3] - 采用"Fabless+IDM双轮驱动"混合业务模式 [15] 资产状况 - 总资产103.91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7.73% [2] - 固定资产39.9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59.82% [16] - 商誉5159.70万元,系收购美垦半导体80%股权所致 [16]
国电南瑞: 国电南瑞关于2025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0:06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于2018年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净额60.20亿元,发行价格为15.99元/股,发行数量为3.82亿股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使用募集资金480.88亿元,其中2025年度使用4.51亿元,部分项目终止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9.59亿元 [1] - 尚未使用募集资金余额155.08亿元,其中包含利息收入35.22亿元 [1] 募集资金管理情况 - 公司制定《募集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存放、使用及监管,并与多家银行及中信证券签订三方/四方监管协议 [1] - 募集资金专户分布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合计余额155.08亿元,其中结构性存款占比93.8% [1]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募集资金主要用于IGBT模块产业化(3,638万元)、智慧水务建设(50万元)及电力工控安全项目(15万元) [6] - 公司未发生募投项目先期投入置换、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及超募资金使用情况 [1][5] 闲置资金现金管理 - 公司使用不超过14.31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2025年上半年滚动购买28.62亿元,期末余额14.31亿元 [2][3] - 报告期内实现理财收益2,085.85万元,产品类型均为保本浮动收益型,预期年化收益率区间为1.00%-2.50% [3][4][5] 募投项目进度 - 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累计投资65.47亿元(进度39.83%),计划2025年12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6][8] - 智慧水务项目累计投资21.57亿元(进度81.09%),电力工控安全项目累计投资15.81亿元(进度94.06%) [6] - 大功率电驱动系统项目因行业竞争加剧终止,剩余资金9.59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6][7] 项目变更及调整 - IGBT项目实施主体变更为子公司南瑞半导体,并调整部分测试能力建设地点至租赁场地 [8] - 智慧水务项目实施主体变更为水电科技,累计拨付募集资金20.67亿元 [8] - 电力工控安全项目部分投资实施主体由信通科技调整为母公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