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钙奶

搜索文档
娃哈哈改名,宗馥莉太想进步了
36氪· 2025-09-28 13:00
以下文章来源于略大参考 ,作者付饶 略大参考 . 新消费 · 新科技 · 新生活 改名之后,娃哈哈能迅速转型吗? 文 | 付饶 来源| 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封面来源 | IC photo 8月底,宗馥莉接受了财经独家专访,坦言2025年娃哈哈业绩承压,上半年销量增速回落。 多项关键的数据也出现了下滑。尼尔森数据显示,AD钙奶在华东地区销售额下降37%,纯净水市占率从18%跌至12%。 表面上,关键业务和关键销售市场的失利,娃哈哈看似突然卖不动了。 实际上,娃哈哈已经原地踏步很久了。 原地踏步 在软饮料市场,中国没有任何一家饮料公司会否认自己对可口可乐的执念。 但曾经打服可口可乐的,只有娃哈哈。 1998年,7家本土可乐挑战外来"两乐",均受到惨遭失败后,宗庆后推出了一款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销量一度接近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对 此,可口可乐前总裁杜达夫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将来,可口可乐在中国唯一的对手可能是来自娃哈哈的挑战。" 好景不长,这句话在不到20年的时间就惨遭打脸。 2024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跌下神坛,用涨价对冲销量下滑,勉强稳定业绩。可乐单品还分别被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盯 ...
宗馥莉的第二次“自伤式袭击”
创业邦· 2025-09-26 12:07
公司品牌战略调整 - 公司决定从2026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以替代原"娃哈哈"品牌 因"娃哈哈"商标使用需获得集团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否则存在法律风险[8][9] - "娃哈哈"品牌价值已突破900亿 新品牌启用将抹去宗庆后时代积累的价值沉淀[12] - 新品牌"娃小宗"由宗馥莉控制的宏胜饮料持有商标权 旗下已推出无糖茶等产品[8][11][16]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股权结构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 宗馥莉持股29.4% 职工持股会持股24.6%[13] - 宗馥莉需获得职工持股会股权方可拥有54%集团股份及品牌话语权 但相关诉讼尚未完结[15][30] - 宗馥莉曾尝试将商标转让至其控股62.466%的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未果[16] 经营业绩与渠道压力 - 2024年公司营收暴涨200亿至700亿区间 主要因创始人去世引发情怀消费及舆论风波带来流量[23][24] - 经销商2025年销售任务需在2024年基础上增长 但毛利仅10% 净利2%-3% 且公司砍掉年销300万以下经销商[24] - 超99%经销商表示不会代理"娃小宗" 因新品牌未经市场验证且更换品牌风险极高[21][26] 资产重组与战略布局 - 宗馥莉通过将员工及经销商合同改签至宏胜体系 并复制供应/生产/物流环节至新体系[20] - 宏胜饮料集团2024年2月后申请60个商标 总数达147个 包括"悠简快线"等近似名称但未覆盖"营养快线"等爆款商标[16] - 宗馥莉2016年创立新品牌KELLYONE2024年抖音销售额仅8.1万 目前已基本失败[26] 法律与遗产纠纷 - 职工持股会回购协议诉讼涉及24.6%股权 宗馥莉已向最高人民法院等机构投诉请求加快处理[30] - 汇丰银行信托资产被判决为三位原告(宗馥莉弟妹)享有受益权 宗馥莉不得处置相关资产[30] - 争议方杜建英(弟妹母亲)为公司元老 其内部关系深度未知 增加股权纠纷不确定性[31]
李子园扩产踩刹车
北京商报· 2025-09-23 16:18
项目终止与产能状况 - 公司终止云南2亿元含乳饮料产线投资计划 官方解释为土地规划及产业规划等客观因素导致手续无法满足建设需求[1][2] - 五座工厂总产能37.59万吨 实际利用产能24.88万吨 产能利用率仅66%[1][4] - 目前仍有5个在建项目 计划投资金额达15.8亿元 预计2029年产能将提升至59.26万吨 较2024年增长58%[3] 财务与募资动态 - 2021年首发募资7.76亿元 2023年发行可转债再募资6亿元 总计募资13.76亿元 主要用于扩产能项目[3] - 2025年上半年含乳饮料业务营收约5.83亿元 同比下降11.19% 其他业务营收3582.51万元 同比增长77.86%[4] 业务转型与市场竞争 - 公司尝试多元化布局 覆盖椰奶 奶咖 AD钙奶及维生素水等热门赛道 2024年4月推出AD钙奶 同年底推出维生素水产品[4][5] - 2025年5月宣布投资3.2亿元在宁夏建设奶粉生产线 包括全脂脱脂奶粉 浓缩奶 稀奶油及奶酪等产品[1][5] - 奶粉市场竞争激烈 工业奶粉和乳制品加工属于重资产低毛利业务 伊利 蒙牛 新希望等巨头已在宁夏布局[5] 行业背景与风险 - 国内乳企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风险 2020年后加工产能过剩加剧 市场需求相对过剩[3] - 含乳饮料业务营收占比超九成 存在过度依赖单一品类问题[4]
扩张产能受阻,李子园多元化求突围
北京商报· 2025-09-23 14:16
项目终止与产能状况 - 终止云南2亿元含乳饮料生产线投资项目 因土地规划、产业规划等客观因素及产能利用率不足问题[2][3] - 公司现有5个工厂总设计产能37.59万吨 实际产能24.88万吨 产能利用率仅66%[2][6] - 目前仍有5个在建项目 计划投资金额达15.8亿元 预计2029年产能提升至59.26万吨 较2024年增长58%[5] 财务与募资情况 - 2021年首发募资7.76亿元 2023年发行可转债募资6亿元 总计13.76亿元 绝大部分投入扩产能项目[4] - 2024年上半年含乳饮料业务营收5.83亿元 同比下降11.19% 其他业务营收3582.51万元 同比增长77.86%[6] 业务转型与战略调整 - 公司含乳饮料业务占比超90% 存在过度依赖单一品类问题 近年通过椰奶、奶咖、AD钙奶、维生素水等产品多元化布局[6][7] - 2024年5月宣布投资3.2亿元在宁夏建设全脂脱脂奶粉、浓缩奶、稀奶油、奶酪等生产线 寻求第二增长曲线[2][7] - 进入奶粉市场是基于行业趋势研判及原材料成本控制需求 将利用现有生产管理体系[7] 行业环境与竞争挑战 - 乳制品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风险 2020年后加工产能过剩问题加剧[4] - 宁夏奶粉市场竞争激烈 伊利、蒙牛、新希望等巨头已布局 工业奶粉属于重资产、低毛利业务[8] - 新项目短期对业绩贡献有限 资本开支高企可能影响公司现金流和负债率[8]
宗馥莉的第二次“自伤式袭击”
36氪· 2025-09-23 11:52
14岁开始隐忍布局,40岁正式反击,宗馥莉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长公主归来复仇"短剧。 在这部短剧里,汇聚了接班受阻、遗产争夺、股权纠纷等各种要素,按照短剧的节奏,这些极端的冲突 之后,往往承接的都是高频反转的"爽点"剧情。但现实毕竟不是短剧,宗馥莉也不是爽文女主,没有超 能力buff,宗馥莉能做的也只有以身入局,并展开贴身肉搏。 去年7月,宗馥莉就曾发起过一次堪称"自伤式袭击"的战役。 当时的宗馥莉主动提出辞职,原因是其认为娃哈哈集团部分股东对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致使 其无法履行相关职责。 当时这事无非两种结果,第一,真辞了,那宗馥莉现在就不是娃哈哈的董事长了,第二,没辞成,其他 股东服气了。最终的结果正是第二种,宗馥莉不仅接任娃哈哈董事长,而且还接手宗庆后所持有的娃哈 哈集团公司全部股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宗馥莉辞职一事,虽然也引发不小的风波,但却没有引发合作商们的恐慌。有经销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 示,只要娃哈哈这个牌子还在,业务的稳定性就能得到保障。 但近期,宗馥莉又发起了袭击战,这次是直接拿"娃哈哈"品牌开刀。 在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公司决定从 ...
娃哈哈改名,宗馥莉太想进步了
新浪财经· 2025-09-23 06:20
文 | 略大参考 付饶 8月底,宗馥莉接受了财经独家专访,坦言2025年娃哈哈业绩承压,上半年销量增速回落。 多项关键的数据也出现了下滑。尼尔森数据显示,AD钙奶在华东地区销售额下降37%,纯净水市占率从18%跌至12%。 这是一份惨淡的数据。对于任何一家饮料公司来说,二季度作为主要的销售旺季,通常都该是全年表现最好的一个季 度,业绩下滑本身就是消极信号。 尤其对于娃哈哈来说,AD钙奶和纯净水是娃哈哈的两大重要收入构成,华东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饮料消费市场(占全国 总销售额的24.8%),也是娃哈哈起家、渠道铺设率最高的地区。 表面上,关键业务和关键销售市场的失利,娃哈哈看似突然卖不动了。 实际上,娃哈哈已经原地踏步很久了。 01 原地踏步 在软饮料市场,中国没有任何一家饮料公司会否认自己对可口可乐的执念。 但曾经打服可口可乐的,只有娃哈哈。 1998年,7家本土可乐挑战外来【两乐】,均受到惨遭失败后,宗庆后推出了一款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销 量一度接近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对此,可口可乐前总裁杜达夫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将来,可口可乐在中国唯一的对 手可能是来自娃哈哈的挑战。" 好景不长,这句话在不到20年 ...
李子园逆势扩产能:销量持续下滑产能利用率低 产品创新能否打造出第二增长曲线?
新浪财经· 2025-09-19 04:03
核心观点 - 公司终止含乳饮料产能扩张项目 因销售下滑及产能利用率低 同时面临产品老化及渠道变迁冲击 正通过新品开发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但成效尚待观察 [1][2][3][6][8] 产能状况 - 终止云南含乳饮料生产线投资项目 原计划投资2亿元 因土地规划及行业需求变化等原因解除协议 [2] - 当前5个工厂总产能37.59万吨 实际产能24.88万吨 产能利用率仅66% 预计随销量下滑进一步降低 [3] - 在建5个项目总预算15.8亿元 预计2029年产能提升至59.26万吨 较2024年增加58% [3] 财务状况 - 上市后累计募资13.76亿元(2021年IPO募资7.76亿元+2023年可转债募资6亿元) 主要用于扩产 [3] - 2021-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5.06亿元 经营活动净流入12.53亿元 筹资活动净流入6.7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短期借款1.58亿元 固定资产9.3亿元 在建工程1.09亿元 [4] 经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8.53% 含乳饮料收入下滑11.19% [3][6] - 核心产品甜牛奶乳饮料占比约90% 收入自2022年起停滞 [1][6][7] - 华东、华中、西南三大市场收入均下滑 其中华东与西南降幅超10% 经销商净减少415家 [7] 行业挑战 - 含乳饮料市场份额回调 受健康化趋势及新式茶饮(奶茶/咖啡/植物饮料)替代冲击 [7] - 运动饮料与植物饮料同比增长超30% 即饮果汁增速较好 含乳饮料因含糖量争议处于下降通道 [7] 战略转型 - 2024年推出风味调制乳/每日五黑/每日五红 2025年推营养素饮料/调制乳/果蔬汁类饮料 [8] - 投资3.2亿元建设宁夏生乳深加工项目 包含奶粉/浓缩奶/奶酪等生产线 [8] - 重点布局AD钙奶和功能性饮料赛道 目前新品收入规模较小 [8] 成本与费用 - 销售费用率从12%升至2024年14% 2025年上半年接近15% 管理费用率从5%升至2024年7.46% 2025年上半年超8% [8] - 2024年毛利率提升3.23个百分点 但净利率下滑近1个百分点 因费用增长抵消原材料成本下降效益 [8]
宗馥莉又放大招
投中网· 2025-09-16 03:48
品牌变更决策 - 公司计划从2026销售年度起将产品品牌从"娃哈哈"更换为"娃小宗" 原因为现有股权架构下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存在法律风险[5][9][10] - 新品牌"娃小宗"由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注册 多个类目商标于2024年2月19日申请 目前方便食品与啤酒饮料类处于初审公告阶段[13] - 公司曾尝试将"娃哈哈"商标转让至宗馥莉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但转让程序因媒体曝光后暂停[10]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娃哈哈集团股权由三方持有: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 宗馥莉持股29.4% 职工持股会持股24.6%[9][10] - 品牌变更被视为宗馥莉与其他股东方的博弈手段 若停止使用"娃哈哈"商标可能导致该品牌被雪藏[10][11] - "娃哈哈"品牌价值达911.87亿元 位列2024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11] 经销商反应 - 99%的现有经销商拒绝接受新品牌 主要担忧包括产品滞销风险与合同续签意愿[5][13][14] - 经销商毛利率约10% 净利润仅2%-3% 部分区域三分之一经销商处于崩溃边缘 due to 销售任务过高与市场价格混乱[17][18] - 内蒙古区域案例显示 原年销售额300万元区域被要求提升至600万元后再增15% 导致经销商因业绩不达标被取消资格[18][19] 新品牌运营挑战 - 宗馥莉2016年创立的KellyOne品牌存在严重滞销问题 产品常作为员工福利发放或由经销商赠予客户[14] - 淘宝平台显示KellyOne官方店铺无在售商品 仅部分店铺清货过期产品(2024年6月到期)[14] - 娃哈哈现有产品结构中老产品(如AD钙奶、八宝粥)畅销 而新产品包括新包装冰红茶普遍存在库存积压[15] 管理层与战略 - 宗馥莉接班后持续推进资产转移至宏胜集团 仅"娃哈哈"商标因股权问题尚未完成转移[9][13] - 部分经销商认为公司过度关注销售额指标 忽视区域市场实际容量与库存管理 导致合作信心下降[18][19] - 核心问题被指向领导人对企业经营的长远规划能力 品牌变更若未配套战略调整则难以见效[19]
每经热评丨宗馥莉“去娃哈哈” 难以完成的告别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5 17:52
品牌战略调整 - 宏胜系企业将于2026年销售年度起启用新品牌"娃小宗"全面替代"娃哈哈"品牌[1] - 品牌更替被定性为品牌再造而非品牌升级 涉及主动切割而非转移阵地[1] - 新品牌"娃小宗"于今年5月才申请注册 缺乏历史积淀和市场认知基础[3] 股权与商标权属 - 娃哈哈集团股权结构显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46% 宗馥莉持股29.4% 职工持股会持股24.6%[1] - "娃哈哈"商标归属娃哈哈集团 未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任何一方无权单独使用[1] - 宗馥莉曾试图将商标转入宏胜集团但遭大股东拒绝 导致商标使用权存在合法性危机[2] 历史遗留问题 - 公司存在职工持股会归属争议 股权回购协议诉讼及商标授权合法性等复杂问题[2] - 创始人离世后历史遗留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使公司持续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1][2] - 问题还包括沸沸扬扬的家族遗产纠纷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2] 品牌价值评估 - "娃哈哈"品牌价值达900亿元 承载AD钙奶童年记忆和营养快线青春符号的国民认知[3] - 品牌近40年投入巨额广告费形成众口皆碑的国民品牌地位[3] - 新品牌缺乏信任记忆渠道情感等核心要素 需从零开始构建品牌价值[3] 市场竞争环境 - 饮料市场存在元气森林 农夫山泉 东鹏饮料等竞争对手群雄环伺[3] - 当前市场渠道成本高企且消费者注意力稀缺[3] - 新品牌面临无故事 无情怀 无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劣势[3] 接班正当性影响 - 宗馥莉接班正当性基于其作为娃哈哈品牌继承人的道义性和正义性[4] - 放弃娃哈哈品牌可能丧失与消费者的情感契约 引发"背叛品牌"舆论风险[4] - 没有娃哈哈品牌背书将难以说服渠道压货和稳定军心[5] 品牌替代挑战 - 加多宝案例不具备可比性 因娃小宗缺乏悲情叙事和消费者主动追随基础[3] - 品牌替代被定义为战略撤退而非民心所向的资本博弈[3] - 若娃哈哈品牌被弃用可能引发全盘皆输局面 最终或走向多方妥协结局[5]
宗馥莉携「娃小宗」另立门户,娃哈哈遗产争夺迎「决战」时刻?
36氪· 2025-09-15 13:35
品牌战略调整 - 宗馥莉控制的宏胜系企业计划从2026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全新品牌"娃小宗" 以解决"娃哈哈"商标使用的合规性问题 [6] - 宏胜饮料集团于2025年5月21日-28日注册43项"娃小宗"商标 覆盖医药、金融物管、建筑管理等广泛行业 目前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12] - 专家分析显示 在饮料行业建立新品牌认知需投入数十亿资金及3-5年市场培育期 且初期经销商流失率可能达30%-50% [21] 商标权属争议 - "娃哈哈"商标所有权归属娃哈哈集团 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当前股权结构为国资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11] - 2025年1月娃哈哈集团曾尝试将系列商标转让至娃哈哈食品公司(宗馥莉合计持股62.47%) 但因历史纠纷未完成登记备案 [16][17][18] - 法律专家指出"娃小宗"存在商标侵权风险 可能因名称近似及攀附商誉故意被其他股东提出异议 [13] 公司治理变革 - 宗馥莉接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后推行"去娃哈哈化"战略 要求员工将劳动合同转签至宏胜系公司 拒绝者面临年终奖及分红削减 [24] - 2025年以来娃哈哈关停18家工厂 包括宗继昌、宗婕莉担任董事的多家子公司 同时集团在多地布局18条高速水线 主要由宏胜系公司运营 [25] - 宏胜系与娃哈哈集团无直接股权关联 宗馥莉通过境外公司恒枫贸易(BVI)100%控股宏胜饮料集团 [12][2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娃哈哈预估营收达700亿元区间 较上年增长200亿元 涨幅约40% 宗馥莉以810亿元身家成为《胡润百富榜》女首富 [36] - 娃哈哈品牌价值达911.87亿元 位列2024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名单 [18][4] 家族遗产纠纷 - 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宗庆后非婚生子女)在香港及杭州提起诉讼 追讨宗庆后生前承诺的21亿美元信托权益(约150亿元人民币) [8][31] - 原告方主张宗庆后通过香港汇丰银行为每人设立7亿美元信托 账户余额约18亿美元(约129亿元人民币) 并要求冻结账户 [34] - 宗馥莉方辩称账户资金系公司海外拓展储备金 110万美元转账用于支付越南工厂设备尾款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