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增长曲线

搜索文档
完美日记光环褪色 ,逸仙电商难讲新故事
36氪· 2025-09-27 06:05
近日,彩妆品牌完美日记的母公司逸仙电商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及第二季度财报。 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逸仙电商的营收为19.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5.68亿元增长22.4%;净亏损 为2508万元,2024年同期净亏损为2.1亿元。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逸仙电商的营收为10.9亿元,较 2024年同期的7.95亿元增长36.8%;净亏损为1950万元,而2024年同期净亏损为8550万元。 财报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逸仙电商的净亏损显著收窄。对此,逸仙电商董事兼首席财务官杨东皓指 出,"随着经营杠杆开始发挥作用,加之我们持续优化运营效率及营销支出,公司仍有望实现盈利性增 长。" 不过,这种改善背后暗藏隐忧,逸仙电商的亏损收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控制成本和优化运营效率实现 的,而非源于盈利能力的根本性提升。虽然成本控制策略的短期成效立竿见影,但当其力度触及瓶颈, 该策略的可持续性便会面临多重不确定性,逸仙电商能否实现盈利性增长仍是未知数。 第二曲线难扛大梁 完美日记成立于2017年3月,早期通过与大量美妆KOL合作,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密 集的产品推广和种草,完美日记迅速积累了极高的知名 ...
影石创新发布上市后首份股权激励计划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5 17:35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 公司发布上市以来首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拟授予138.71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4.01亿股的0.35% [1] - 授予价格为148.92元/股 首次授予对象涵盖695名骨干员工 占2025年上半年末员工总数3235人的21.48% [1] - 通过广泛覆盖的激励计划将公司发展与员工利益深度绑定 提升积极性并稳定人才队伍 [1] 业绩考核目标 - 首次授予考核年度为2025-2026年 以2024年营收55.74亿元为基数 [2] - 2025年营收增长率要求不低于30% 对应营收目标不低于72.46亿元 [2] - 2026年营收增长率要求不低于50% 对应营收目标不低于83.61亿元 [2] 历史增长表现 - 2020年至2024年营收从8.50亿元增长至55.74亿元 年均复合增速超过60%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6.71亿元 同比增长51.17% [2] 产品战略与市场拓展 - 通过爆款产品激活市场需求而非争夺存量市场 全景相机累计销量已达数百万台 [3] - 产品线从全景相机扩展至视频会议摄像头、手机云台等领域 [3] - 计划推出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新品类 通过创新功能覆盖全新使用场景 [3] - 无人机品类被视为拥有更高市场规模上限的业务增长空间 [3]
浙大三位师兄弟,垄断中国储能BMS
36氪· 2025-09-25 07:56
杭州土壤、浙大基因 "杭州是东方的硅谷,而浙大则是东方的斯坦福。"这样的比喻,流传已久。 今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在一篇关于DeepSeek 的专题报道里,点名浙江大学是这家公司的背后推手之一,并直接拿"杭州与浙大"类比"硅谷与斯坦 福"。 这一比喻迅速在国外科技圈蹿红。 浙大实验室是技术源头,教授和学生一茬茬走出去,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落地的产品; 杭州则提供试错的市场环境、愿意买单的产业客户和充足的资本资源。技术、人才、资本、场景在这里相互咬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飞轮。 这不仅造就了名声在外的新兴互联网和AI公司,也造就了大半个储能BMS江湖。 一个引人注意巧合是: 华塑、高特、协能,这三家头部公司,都同处杭州,浙大是他们的共同"母校"。 高特电子创始人徐剑虹毕业于浙大半导体专业,曾在杭州国营厂磨练了十年; 协能科技创始人周逊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获得电力电子博士学位; 华塑科技其董事长、实控人杨冬强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曾在杭州的松下、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多个技术岗位任职。 它们的成长路径,正是"浙大基因"与"杭州土壤"结合的结果。 两年前,华塑科技创始人杨冬强 ...
博通股份(600455):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民生证券· 2025-09-25 05:24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当前股价26.33元 [4][6] 核心观点 - 公司从软件服务商成功转型为A股市场"高教第一股" 高教业务收入占比超98% [1][10] - 旗下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在校生约11,800人 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扩大学位供给并为转设创造条件 [1][10] - 独立学院转设趋势中72.6%转为民办 公司正积极推进城市学院转设准备工作 [2][32] - 高考报名人数维持高位(2025年1,335万人) 独立学院学费较高(1.5-4万元/年)且招生良好 [34] - 公司现金流健康 收现比超100%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3][56] 业务转型与现状 - 2005年斥资7,000万元联合西安交大创办城市学院 持股70% 实现向高教业务战略转型 [10][37] - 2022-2025年6月高教业务收入分别为2.34亿元、2.60亿元、2.83亿元和1.47亿元 占比均超98% [1][16] - 城市学院下设9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 形成工科为支撑的多学科结构 [2][37] 二期项目与转设进展 - 2022年启动二期项目建设 总投资7.16亿元 新增土地70.516亩 建筑面积9.61万平方米 [10][40] - 二期建成后校园总面积达495.808亩 达到转设标准 截至2025年6月末在建工程余额3.82亿元 [10][40] - 2020年西安交大已将30%股权移交西安市政府 转设申请已报陕西省教育厅审核 [39][40] 财务表现 - 2023-2025年6月毛利率分别为52.94%、51.86%、48.60% 净利率分别为15.54%、15.88%、12.19% [3][19] - 2022-2024年经营净现金流分别为0.85亿元、1.04亿元、0.98亿元 收现比均超102% [3][54] - 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0%-64%区间 合同负债持续增长(2024年达1.91亿元) [3][56] 增长驱动因素 - 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招生2,405人 在校生11,800人 2025年计划招生2,495人 [45] - 学费稳步提升:理科/文学费从2021年2.1万元/年升至2025年2.53万元/年 [45] - 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2023年曾筹划收购驭腾环保55%股权 虽终止但体现转型意愿 [48]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13亿元、3.38亿元、3.61亿元 同比增长9%、8%、7% [5][60] - 预计同期EPS分别为0.54元、0.63元、0.69元 动态PE分别为48倍、42倍、38倍 [4][5] - 高教业务预计保持7-9%增速 毛利率维持在51-52%区间 [59][60]
下半年房企优化增量质量,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36氪· 2025-09-25 02:34
行业整体财务表现 - 行业净利润均值跌至-8.3亿元 亏损规模逐渐扩大 约六成上市房企出现不同程度亏损[1] - 上市房企营业收入均值为104.2亿元 同比下降16.9% 降幅较2024年同期扩大3.2个百分点[4] - 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66.5% 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净负债率大幅上升至171.8% 同比激增55.8个百分点[3][5] 企业分化表现 - 华润置地与龙湖集团展现较强抗周期韧性 营收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1][6] - 华润置地非开发销售业务贡献净利润超过60% 龙湖集团非开发销售业务贡献利润占比超过90%[9] - 华润 龙湖持有物业收入和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均超20%[6] 企业经营策略 - 头部房企下半年加快存量去化 通过一盘一策全力攻坚去化回笼资金[12] - 企业保持投资精准 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段 确保增量项目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12] - 响应"好房子"政策深化产品迭代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力[13] 业务转型方向 - 华润置地推动经营性不动产及资管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扩大万象生活轻资产管理业务优势[14] - 龙湖集团在商业 资管 物管 代建等经营赛道构建竞争优势 培育第二增长曲线[14] - 头部房企积极构建各业务板块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形成能力护城河[14]
中指研究院:上半年房企负债率继续上升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00:00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上市房企营业收入均值104.2亿元 同比下降16.9% 降幅较2024年同期扩大3.2个百分点[1] - 行业净利润均值跌至-8.3亿元 约六成上市房企出现不同程度亏损[1] - 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66.5% 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5] - 净负债率大幅上升至171.8% 同比激增55.8个百分点[5] - 现金短债比降至0.88 较上年同期下降0.03 超半数房企在手现金无法覆盖一年内到期债务[5] 头部房企经营特点 - 华润置地与龙湖集团营收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持有物业收入和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均超20%[8] - 华润置地开发销售业务占比78.34% 持有业务收入占比13.19% 服务收入占比6.83%[6] - 龙湖集团开发销售业务占比77.41% 持有业务收入占比11.93% 服务收入占比10.66%[6] - 华润置地非开发销售业务贡献净利润超过60% 开发销售业务净利润占比39.8%[11] - 龙湖集团非开发销售业务贡献利润占比超过90% 开发销售业务利润占比仅1.3%[11] 下半年经营策略 - 头部房企将加快存量去化 通过一盘一策全力攻坚去化回笼资金[14] - 保持精准投资 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段 确保增量项目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14] - 响应"好房子"政策 加速产品迭代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力[15] - 华润置地推动经营性不动产及资管业务做专做优做强做大 扩大万象生活轻资产管理业务优势[16] - 龙湖集团在商业资管物管代建四大经营赛道构建竞争优势 持续培育第二增长曲线[16]
中指研究院房企半年报透视:负债率继续上升,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23:46
人民财讯9月25日电,中指研究院指出,2025上半年,上市房企营收明显下降、持续亏损,负债率继续 上升,偿债能力继续下滑。头部房企中,华润置地与龙湖集团展现了较强的抗周期韧性,其营收结构呈 现多元化特征,轻资产及运营服务业务贡献了更高的利润。下半年头部房企经营策略主要是,加快存量 去化、优化增量质量;加速产品迭代,建设好房子;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
影石挥刀砍向大疆:是勇士屠龙?还是以卵击石?
36氪· 2025-09-24 23:19
在 A 股科创板,声名鹊起和一夜暴富,从来都不是新故事。 影石科技就是这样兼具"噱头"和"卖点"例子。 从 IPO 发行价 47.27,到 9 月 24 日收盘的 300.31,股价近十倍的增幅,其背后绝不是仅由噱头可以制成的——实际上,如果从业务本身来看,影石创新 在讲的,是靠产品力出海逆袭的故事,也是找寻第二条增长曲线的故事: 影石确实在运动相机和全景领域做到了极致,甚至远远超越了诸多同行,成为了风靡老外的新国货;但相机行业水毕竟不够深,池塘里养不了巨鲸。 当然,这个故事的代价,是更卷的市场和巨头的堵截。 股价创历史新高,凭什么? 8 月 28 日盘后,影石创新公布 2025 年半年报发布,公司实现营收 36.7 亿元,同比增长 51.2%,实现归母净利润 5.2 亿元,同比却仅微增 0.3%。 对此结果,市场反映并不积极。 财报后第二天,8 月 29 日,影石创新股价应声大跌 8.48%,最低 315 元/股,总市值跌破 1300 亿元。紧接着,第三天的 8 月 30 日,影石股价一路失手守 310 元/股,创最低 306 元/股。 (图源:TradingView) 但此后,影石股价快速反弹,不仅收复此 ...
收购三竹智能,这家线缆公司要搞机器人
国际金融报· 2025-09-24 13:56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菱线缆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预计100%股权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1] - 收购完成后将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 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切入机器人及高频传输业务领域[1][4] - 交易对方初步承诺2026-2028年净利润合计7100万元至7500万元[3] 标的公司财务及业务情况 - 三竹智能2024年度营业收入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扣非净利润0.22亿元[3]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1.85亿元 净资产0.94亿元[3] - 主要客户包括日本松下集团、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等国内外行业龙头 产品销往德法美日等国际市场[3]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2021年净利润达1.35亿元 为近年峰值 但2022-2023年连续下滑至0.87亿元[5] - 2024年营业总收入41.58亿元同比增长19.82% 归属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26.07%[6] - 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1.23% 降幅较2022年的18.39%进一步扩大[5][6] 战略发展动向 - 公司2021年深交所主板上市 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湘潭电缆厂[5] - 2024年3月曾宣布拟收购星鑫航天以完善航空航天领域产业链布局[6] - 通过并购方式寻求业绩提升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1][4][6]
一年两谋跨界收购,华菱线缆押注机器人是“第二曲线”还是估值故事? | 并购一线
钛媒体APP· 2025-09-24 09:18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100%股权整体作价预计不超过2.7亿元 [2] - 资本市场反响热烈 公司股价开盘涨停 创2022年中旬以来新高 总市值突破78亿元 [3] - 三竹智能股东承诺2026年至2028年净利润合计7100万元至7500万元 并设有业绩补偿措施 [10] 标的公司业务特征 - 三竹智能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核心产品为连接器 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及工业机械手领域 [4] - 主要客户包括日本松下集团、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美的工业及南京埃斯顿等行业头部企业 [4] - 连接器产品被定位为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及新能源高端应用场景的关键接口组件 [6] 财务表现分析 - 三竹智能2024年末总资产1.85亿元 净资产0.94亿元 营业收入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8] - 收购交易对应市盈率约10.8倍 标的公司已实现初步盈利 [8] - 公司近四年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2021年1.35亿元、2022年1.10亿元、2023年0.87亿元、2024年1.09亿元 [13] 战略转型动因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35% 但净利润仅增长4.74% 增长瓶颈显著 [13] - 本次收购系年内第二笔并购 前次收购对象为湖南星鑫航天(净资产1.34亿元/营收0.56亿元) [15] - 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强化高端线缆集成与智能传输战略定位 [10] 资本结构状况 - 公司2024年推出12.15亿元定增方案 其中3.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5] - 当前资产负债率突破61% 货币资金持续无法覆盖短期借款 [15] - 新能源及电力用电缆生产建设被列为定向增发重点投入方向 [15]